-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孩子不需要我們帶領他們覺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覺醒的。我們的任務是鞏固他們天生的覺醒意識,為其提供可以開花結果的土壤。要完成這個任務父母必須轉移育兒焦點,從控制孩子轉向支持發展孩子的體魄、情感和心智。而要做到這樣,我們首先要做到:看見孩子!
-
那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見
即使有些時候我們不能立刻就滿足他,也要和孩子協商,讓孩子明白,我不是忽視了你的需求,只是這事兒咱們得換一種方式來做。每個發脾氣的孩子,內心都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小孩。無能為力的時候,大人都會崩潰,而沒有其他表達途徑的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祈求父母能夠看見自己的期待和需要。
-
孩子需要「被看見」
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此刻關注的。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反思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雖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看見孩子。,你才能真的看見孩子。」
-
孩子需要被看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忽視是教育路上最大的坑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看見」,不管是他們的喜悅還是悲傷,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時間想要分享的對象就是家人。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很多時候因為外在的條件或者是家長太忙,有的時候只能提供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條件,但卻沒有辦法滿足陪伴的要求。
-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我細細覺察當我被二寶看見時的那種被他的愛包容的感覺,那種內心升騰的溫暖與感動,好像本來有點空的癟的疲憊的心一下子被愛填滿,充盈起來,好像又有了愛的力量。我體驗到了當自己被看見被關注時,心理上的那種極大的需求被滿足的感覺。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看見孩子的需求,把他們的每一件事都當作大事來對待!
老師的積分獎勵也好,小獎品也好,三言兩語的鼓勵也好,對我們家長來說,也許無足輕重,但那是孩子的頭等大事,是他們的快樂源泉。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投其所好,哪怕自己多做一點,煩一點,都是值得的。認真對等孩子的每一個需求,你能做到的,盡力去做。做不到的,和孩子說清楚,他也不會怪你。
-
別再拿「你真棒」來敷衍孩子,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在所有的關係中,被看見是人類很深的一個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見的時候才感受到存在感。工作中也是一樣,讓員工感受到自己有存在感,不僅是對員工的尊重,同時也能讓員工感受到公司對他的關心,也讓他更加有繼續下去的動力。
-
孩子需要「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1.經常被讚美的孩子更擔心失敗兒童教養的研究發現,「讚美」孩子並不總是有好處。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後,研究者給了每人一句反饋。對一些孩子讚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劫後餘生,孩子需要被「看見」
可是,男孩的絕望蓋過了一切,媽媽沒有看見他的難受,他的絕望。也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不至於。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孩子的世界,「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那一刻的不被看見,讓男孩失去了生存的勇氣。所以,不是不至於,而是很至於。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不可思議的旅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孩子需要的是能夠和他一起玩遊戲的父母,而不是父母看他玩遊戲。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無論如何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請積極地回應他,因為父母的回應對孩子來說,就是愛的表現。03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兒童情感忽視」,指的是父母對於孩子情感需求未能做出足夠的回應。
-
看見即療愈!看見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
「看見情緒」,孩子說得多好!是啊,「看見即療愈」,能看見孩子的情緒,才能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才會讀懂他們的語言,進而感知他們的心理。大人常常把「看見孩子」掛在嘴邊,怎樣才是真正的看見孩子呢? :看見情緒,看到需求事實告訴我們,即使是不會說話的嬰幼兒,也會有自己的情緒。
-
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
身處在華附這樣一個優秀的平臺,本身就已經被推著被動進步了,在日常的工作中,還需要主動進步,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帶著反思的愛,也許才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借著準備這一次教育敘事的機會,我嘗試將反思的愛帶入日常的工作中,進行了一個找尋關鍵的過程,從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兩個角度,從工作到生活指向個人成長、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方面反思了如下的問題:1.還記得自己選擇做教師的初衷嗎?2.工作的這幾年裡,為了實現初衷,自己做了哪些努力?3.工作中有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的優勢,取長補短嗎?
-
每個好媽媽都是一個好的HR,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前些天大寶幼兒園班上的小朋友菲菲因為嚴重的心理疾病需要到醫院接受專業的治療而退學了。去年春天幼兒園家長群組織了一個舞蹈興趣班,聘請專業的老師教小朋友舞蹈,到幼兒園有活動的時候可以登臺表演。大寶和菲菲都屬於平時性格比較內向而且協調性不是特別好的孩子。我在徵詢了大寶的意見後放棄了參加舞蹈班。菲菲的母親堅持要菲菲參加舞蹈班,不顧菲菲撕心裂肺的哀求。
-
社會應該「看見」老年人的玩具需求
老年人對玩具的需求既是市場問題,也是民生問題,對此應當予以關注並深入思考,應當針對老年人的需求有所行動。實際上,很多老年人玩具都是老年人小時候常玩的老物件,比如小人書、投壺、陀螺、解環等,這些老物件可以喚醒老年人的童年夢,讓老年人找到「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感覺,把老年人帶入溫馨愜意的懷舊氛圍。
-
真正的富養,是「看見」孩子「學會」愛
這就需要我們真正的看見孩子。所有這些,都和孩子成長發育的各個不同階段特徵有關。了解了孩子的發展特點,才會理解他所有的行為,進而給予允許和包容。第三點,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這孩子多次反抗無效,反而被父親打得越狠,只能默默地受著,課餘時間就喜歡寫日記,用文字發洩對父親的不滿和怨恨。每次聽女兒講起她同學的遭遇我都心潮起伏,特別心疼那個孩子。顯然,女兒同學的父母完全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訴求,而一味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去管理和控制,這樣做只能讓孩子更壓抑和痛苦。所以只有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才能真正「看見」和「讀懂」孩子。
-
成長丨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小嬰兒的表現欲更多的是需要他人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會用啼哭聲不斷提醒大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本能的自主行為,也是基本生理欲望與需要。如餓了需要喝奶、尿了需要更換尿布等。幼兒時期的表現欲望隨著孩子的身心發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要引起他人的關注。心理上的「求關注」欲望逐漸萌芽,個人展示需求愈發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