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2020-08-27 完形教育

文章來自:中原女性之聲


生活中,不難聽到家長對孩子「沒來由」的讚美,各種讚美,有虛假的,有真實的,有引導的,有誇張的.....這一切的語言,都是為了讓孩子「聽話」,或者更有自信,但有沒有想過,過渡的讚美,褒獎,會有什麼結果嗎?


1.經常被讚美的孩子更擔心失敗


兒童教養的研究發現,「讚美」孩子並不總是有好處。

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後,研究者給了每人一句反饋。對一些孩子讚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然後,研究者給孩子們更困難的一組題目。

因為聰明而受到讚美的孩子會更擔心失敗,他們傾向於完成難度較低的任務,遇到困難更難堅持,易焦躁,甚至表現出自尊水平的下降——讚美他的天賦,居然會打擊自尊。

乍一聽這與我們的直覺相反。但細細一想,又很符合我們的經驗。

雖然讚美讓人舒服,但它仍然是一種評價。它把人捧到極高處之後下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很可怕。當我們受到讚美之後,我們常常害怕自己配不上這種讚美,會為此平添不少壓力。出於壓力,我們會更願意重複相同的工作:既然我這樣做了就是好的,為什麼還要冒險去嘗試更多的可能呢?

更嚴重的情況下,我們乾脆什麼都不做。「你們都誇我文章寫得好,但我也不知道是如何好法?我怕再寫下去就會露怯。」我們用放棄來回應讚美。

如果對一個小孩說:「哇,你這幅畫太美了!」或者誇一個孩子下棋贏了:「你是小棋王!」他會很開心。但再讓他畫一幅或下一局,他可能就會躊躇。


2.讚美比批評更壞

生活中,人們一開口總是忍不住評價。用「不評價」的方式講話,似乎不太容易。

評價接近於一種定義性的表達。對於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難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討。如果是現實的交流,很可能造成冷場:你都已經下結論了,我們還說什麼呢?

從這個角度講,讚美甚至比批評更容易終止一個話題。

批評好歹還可以反駁:你說我不好,我不同意。但是讚美怎麼辦呢?反駁也不妥,但承接下去又沒有再討論的餘地。大家聊得好好的,我突然來一句:「我覺得大家都很好,很好,很好。」這會讓場面的氣氛暴冷。要繼續聊,只有忽略這句話。


3.學會「不評價的交流」

不評價的交流方式只關注具體發生了什麼,而不是進行抽象的判斷、定義以及對人的褒貶。

一個不評價的老師,會這樣問學生:「你最近常常不做作業,發生了什麼呢?」

而一個評價性的老師則會說:「你最近怎麼老不做作業?」

前者是在關心一樁事件的發展過程,而後者就只是在訓誡。

後面這種情況下,老師根本不在意理由。他只關心對學生的定性,而這件事他已經做到了,「承認吧!你就是個差學生。」仿佛是這樣的潛臺詞。可以嗅到明顯的拒絕氣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只要低頭認罪就好了,什麼都不用多說。

通過前一種表達方式,我們則會更接近事件的真相。也許這個學生遇到了一些麻煩,也許他最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或者他在用這種行為傳達某種態度,或者還有其它的什麼可能。

當我們採用一種非評價的立場時,就等於為這些信息的流通創造了空間:「說吧,讓我看到它,我對你經歷的這些事感到好奇。」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我們此刻關注的。


4.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

通過不帶有評價的交流,我們在做一件事:描述經驗本身。經驗的描述看上去最簡單,但往往也最有力量。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相互確認,遠遠比哪怕挖空心思給出的「讚美」更能表達出重視。

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你注意的是具體的過程。這些話裡沒有褒貶,但他們會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於跟你討論,也會更有興趣繼續做下去。



成長不僅僅是孩子的事情

如果你對教育孩子時時常感到困惑、疲憊、焦慮

那麼邀請你和我們一起學習

成為一個智慧輕鬆的父母

點擊下方課程連結,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別再拿「你真棒」來敷衍孩子,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對於職場上的人來說,大家都渴望自己的付出能夠被領導看見,領導能夠記住自己的名字。這不僅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被人關注過的喜悅。而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他們也需要這樣的關注。
  • 孩子需要「被看見」
    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此刻關注的。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對於事物的認知和相互確認,遠遠比哪怕挖空心思給出的「讚美」更能表達出重視。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 孩子需要「被看見」,不是「被讚美」
  • 孩子自卑,是父母吝嗇讚美引發的
    人的心靈最深處的需要就是感到被人欣賞,那些安全感低,比較自卑的人,面對困難容易缺少勇氣,如果他們得到激勵,會爆發出潛在的能量。很多父母很吝嗇讚美孩子,他們不知道自己無意識地給孩子注入了自卑的種子。首先,學會用語言來讚美孩子,父母忽視孩子的缺點,就當作是沒看見,不要像以前那樣一看見就批評他
  • 孩子的需求需要被看見
    當大人的需求與孩子的產生衝突時常常被欺負的就是孩子因為孩子總要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父母否則就要被批評與指責 懂事的孩子總是最委屈因為很多做法並非心甘情願在大人面前這樣的孩子往往不能成為孩子因為更多的時候需要照顧大人的需求
  • 金韻蓉:過度讚美會讓孩子失去抵抗挫折的能力
    媽媽:「那天在學校裡媽媽看見你和同學說話,我覺得真的很驕傲,我聽見你問候同學生病的媽媽,我那時就覺得你長大了,將來一定是個能幫助別人的人。」你看見了嗎?如果我們在讚美他人的時候,能明確地指出原因,明確地說出令你心生讚美的理由,那麼你的讚美就能讓被讚美的人感受到這不是虛與委蛇的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真誠的讚揚,這對被讚美的人來說,是多麼感動和開心的事。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孩子不需要我們帶領他們覺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覺醒的。我們的任務是鞏固他們天生的覺醒意識,為其提供可以開花結果的土壤。要完成這個任務父母必須轉移育兒焦點,從控制孩子轉向支持發展孩子的體魄、情感和心智。而要做到這樣,我們首先要做到:看見孩子!
  • 過度讚美孩子 其實是「捧殺」
    然而,如果對孩子過度讚美,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孩子吃一口飯,寶媽都要誇一句你真棒,每寫一個字,孩子就讓媽媽看,並沒有用心的一幅畫,都能得到全家人的讚美,這對孩子來說,已經不是愛,而是害!我們這代父母,大多吃了小時候挫折教育的虧,於是矯枉過正,給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但是,過度的讚美,可能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 孩子的自尊來自父母的鼓勵讚美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強調自信,其實沒有自尊的孩子,是很難有自信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基本的需求中,自尊赫然在列,而且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基礎。人都喜歡聽鼓勵讚美的話,那就學著多讚美孩子!一個小男孩拿著磚頭正要打人,被校長看見,校長說:放下磚頭,去我的辦公室等我。
  •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反思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雖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看見孩子。,你才能真的看見孩子。」
  • 《我會讚美別人》:讓孩子學會讚美,一句讚美的話勝過千言萬語
    讚美的話語,甜蜜蜜的,美滋滋的,能夠溫暖一個人的人心,也能夠讓心與心的靠近,所以讚美的話是擁有魔力的,是能夠讓人歡喜的。所以讓孩子學會讚美別人,也是學習如何好好說話的方式之一。 最近小猛獁童書推出了一本原創圖畫書《我會讚美別人》,就用一對好朋友的故事告訴孩子們,學會如何讚美別人,是一個給自己加分的加分項,也是一個人體現優秀品質的方式之一。
  • 表揚不當孩子不自信或狂妄,讚美孩子6個方式,10句讚美孩子的話
    這節我們分享:讚美孩子時,要注意度的把握,過度的讚美表揚孩子和吝嗇讚美孩子,對孩子的影響,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表揚讚美話術的思維模式。正文:你還在對孩子說:「你好棒」、「你好聰明呀!」、「你太厲害了」……除了這幾句話,你還曾說過哪些讚美孩子的話,還記得嗎?你是否會為怎麼讚美孩子,而冥思苦想,或是翻來覆去就那幾句。
  • 讚美才是孩子最願意聽的話
    爭吵的原因是,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字寫得非常潦草,她看見了,馬上罵孩子不好好寫字,還警告他寫不好就撕了重寫。沒想到她剛說完孩子竟然發起了脾氣,不僅把作業本塞在了書包裡,還揚言不寫作業了。氣得她把兒子揪過來揍了一頓。小微喋喋不休地說:「什麼孩子?什麼脾氣?你寫錯了,我還不能說了?」我告訴她,能說,但是還真不能這樣說。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那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見
    無能為力的時候,大人都會崩潰,而沒有其他表達途徑的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祈求父母能夠看見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孩子發脾氣,說到底,是因為內心的需求不被看見。這並不是無理取鬧,恰恰是孩子最需要你擁抱的時候。
  •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劫後餘生,孩子需要被「看見」
    (備註,每次看到一些新聞有所觸動,一引用一展開寫,文章就被平臺說不能發社會新聞給停了,解釋說不是發社會新聞也沒用也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不至於。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
  • 為什麼你總覺得你在讚美孩子,孩子卻不買帳?
    沒有人不喜歡被讚美。平常你都如何肯定與讚美你的孩子呢?為什麼你的讚美孩子不買帳?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正向聚焦就是有效的肯定與讚美,那麼,平常你都如何肯定與讚美你的孩子呢?你可能會這麼說:「孩子,你今天幫忙做家事,好懂事哦!」「哇!我看見你的成績愈來愈進步,不錯哦!」「今天帶你出門,你不吵不鬧,真是個聽話的乖孩子!」「你常常會關心媽媽累不累,真是貼心呢!」「你說你今天在全校同學面前朗讀嗎?真是太勇敢了!」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一句真誠的讚美勝過萬句指責和批評,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鼓勵
    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得到的都是父母的批評與指責,而不是誇獎與讚美的話,那麼他的自信心與同齡人相比會落後一大截,這會導致孩子在今後的社會競爭中無法展現自己的優勢。 整個人看起來畏畏縮縮、怯懦自卑,毫無自信可言。
  • 讚美對孩子的積極意義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見有的父母常常對孩子期望很高,但又很吝嗇誇獎、讚美自己的孩子。他們以為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責備孩子才是教育。卻忽視了,誇獎、讚美所帶來的奇妙教育效果。  在此早教專家提出家長適當的讚美,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有著重大的意義,甚至可能影響智力開發:  一、有利於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兒童道德品質形成的最初階段,是非觀念模糊,自制能力差。因此,成人的引導、獎勵與誇獎、讚美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