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韻蓉:過度讚美會讓孩子失去抵抗挫折的能力

2020-12-19 網易親子

現代的家長落入「過度讚美」或「不當讚美」的誤區,把愛的教育誤當成毫無分寸的讚美,讓孩子在泛濫的讚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我小的時候,大部分的中國家長都不懂得讚美孩子,所以欠缺誇獎和鼓勵的我們,個個膽小而缺乏自信。當西風東漸,親子教育專家終於讓中國父母了解了誇獎的重要性之後,現代的家長又落入了另一個「過度讚美」或「不當讚美」的誤區,把愛的教育誤當成毫無分寸的讚美,所以才讓孩子在泛濫的讚美下,失去了抵抗不完美的能力。

學會讚美是爸爸媽媽的重要功課之一

讚美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要讚美得「到位」。

我常說,範圍太大的讚美等於沒有讚美。在現在這樣一個情感表達自由開放的社會裡,讚美和接受讚美已經是再普通不過的事,因而讚美往往就失去了它原本該有的強度和能量。

【案例】

我們先看看以下這兩組對話:

媽媽:「嗯,這幅畫畫得真好!」

媽媽:「嗯,這幅畫畫得真好!我尤其喜歡這棵大樹,你看,葉子畫得多好啊,我都能感覺到它們在風中搖曳的樣子!我也喜歡你的用色……」

媽媽:「最近你表現得不錯!」

媽媽:「那天在學校裡媽媽看見你和同學說話,我覺得真的很驕傲,我聽見你問候同學生病的媽媽,我那時就覺得你長大了,將來一定是個能幫助別人的人。」

你看見了嗎?如果我們在讚美他人的時候,能明確地指出原因,明確地說出令你心生讚美的理由,那麼你的讚美就能讓被讚美的人感受到這不是虛與委蛇的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真誠的讚揚,這對被讚美的人來說,是多麼感動和開心的事。同時,還能讓被讚美的人知道你認同他的哪一部分價值,這不僅讓他對自己更有 自信,也更願意繼續去實踐和完善這個價值。對孩子而言,他們終其一生都或多或少都在尋求父母的認同,而這種對父母認同的渴望,在孩子五六歲時就開始發展得 尤為明顯,所以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就儘量滿足他們。

多說細節和自己的感受

一個人不管年齡有多大,都喜歡聽到別人在讚美自己時多說些細節。

例如,如果稱讚一個女人漂亮,你說:「你真漂亮啊!」她聽了會高興,但可能會想你只是客套,或者安慰她;可如果你說:「你真漂亮啊,尤其是你的眼睛,又黑又亮,睫毛又長,每次我和你說話,都不能不看你的眼睛,它們真是太漂亮了。」經過你這麼一讚美,她從此會對自己的眼睛更有自信,而她也就更願意和你做朋友了。

所以,每次要讚美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儘量說出他值得你讚美的細節,也要儘可能多地描述自己因為他的這些優點而感受到的快樂和驕傲。這樣孩子除了感受到真誠和增強自信之外,他也會因此知道父母的價值觀,以及父母希望他能做到什麼。

到位的讚美是可以練習的

兒子小的時候,我常常帶著他做一個遊戲——「讚美比賽」。我讓他選出這個禮拜他最想讚美的人,可以是身邊任何一個人,而我,也選出一個想讚美的人。接著我倆一人拿一張紙,在紙上寫出我們想讚美那個人的理由,然後我們開始進行辯論比賽,看誰推舉的人更有理由成為那個星期的「讚美之星」。

通過這個遊戲,我可以很巧妙地知道兒子最在乎什麼、他的價值觀、他這個星期的活動內容、他的情緒狀態,甚至他遭遇的不愉快。此外,我也可以在辯論中幫助他練習欣賞別人的優點及日後處理人際關係的視角和能力。

言之有物的讚美也要有度

自從親子教育專家鼓勵父母要多讚美孩子以後,向來不會讚美孩子的中國父母,受教之餘,為了彌補自己曾經的缺憾,有些時候又變得過度讚美,浮濫的讚美反而成為孩子不敢嘗試、裹足不前的絆腳石。

【案例】

3歲的妹妹在客廳茶几上塗鴉,無意間畫了幾筆她自己都不曉得是什麼東西的圖案。媽媽看見了,為了鼓勵妹妹,便故作激動狀地拍手叫好:「畫得真棒!妹妹真聰明!」一旁的姥姥看見了,也跟著鼓掌稱好。爸爸下班回到家又鼓掌叫好一番。妹妹很興奮,繼續塗鴉。接下來的幾天,相同的場景又出現了幾次,可是妹妹在連續開心地畫了幾天之後,突然就不再喜歡畫畫了。

你知道問題有可能出在哪兒了嗎?

一開始,妹妹確實覺得興奮,也感受到了繪畫的樂趣,而且她知道,只要她畫畫,媽媽和姥姥就很高興,就說她是聰明能幹的好寶寶。可是她還小,或許是她的繪畫能力有限,或許是她根本不知道該畫些什麼,又或許是她根本就不喜歡畫畫,於是她很擔心,擔心她的「不能幹、不聰明」會被媽媽和姥姥發現,而發現之後,她們就會不再喜歡她了。所以,她就拒絕再畫畫,並且說自己不喜歡畫畫,免得繼續再畫下去,露出馬腳就麻煩了!

如果我們換一種讚美的語言和方式,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對於3歲的妹妹的圖畫,如果媽媽開心地說:「呀!妹妹真棒,能拿筆在紙上畫畫了。姥姥您看看,妹妹現在拿筆拿得多穩哪!您看,她這條線的顏色,多好看哪!」

「呀!妹妹真棒,能拿筆在紙上畫畫了!」——讚美她確實有的成就:「能拿筆畫畫」,而不是「畫得真棒」。

「姥姥您看看,妹妹現在拿筆拿得多穩哪!——這個成就,是她目前可以達到,繼續努力練習還可以進步的。因此,給了妹妹繼續努力的目標。

「您看,她這條線的顏色,多好看哪!——這是她與生俱來的審美能力,有了這個充分的理由,妹妹就知道畫畫不僅要畫得像,漂亮的色彩也是要素之一,而她,是具有這個能力的。

不要為了讚美而「睜著眼睛說瞎話」

為了讚美孩子就「睜著眼睛說瞎話」,這會帶來幾個結果:一是孩子心知肚明,你是騙他、哄他的,他由此也就順著學會了說瞎話來哄人;二是過度讚美讓孩子不清楚自己的位置,自我膨脹,不能應付沒有讚美時的失敗挫折;三是當孩子確實不具備該項能力時,因為我們的讚美,他害怕讓父母失望,失去父母的愛,因此可能會焦慮難安,更受挫折。

令對方最受用的讚美才是最有價值的

不同年齡、不同氣質的孩子對獎賞有不同的需求,所以為了讓讚美更具強度和效力,選擇適當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孩子喜歡父母在大庭廣眾之下讚美他,有些孩子卻對此覺得尷尬得不行;有些孩子喜歡物質上的獎勵,有些孩子卻只喜歡親密的擁抱和親吻。這些都和他們與生俱來的氣質有關,和他們對快樂感受的誘因有關。

所以,爸爸媽媽最好平時就能和孩子一起討論這個話題,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看看哪一種讚美方式是孩子最喜歡的,哪一種又是我們最喜歡的。當大人孩子都知道對方最喜歡、最受用的讚美方式之後,才不會把自己的喜好強加在對方身上,讚美也才能發揮它最大的功效和強度。

【案例】

讀大三實習時,有一次帶學生春遊,幾十個小學生到一片綠草如茵的野營區坐定後,孩子們很快地從背包裡拿出家長早上準備的野餐盒,唯獨有個念小學二年級的男孩,遲遲不肯把餐盒拿出來。

我悄悄地把他帶到一棵背著同學的大樹底下,蹲在他身邊柔聲問他為什麼不把餐盒拿出來。他扭捏地說:「今天早上我媽媽在我的餐盒上綁了個紅色的大蝴蝶結!我在半路上拆了半天都拆不掉!」我強忍住笑意,問他為什麼媽媽要綁個紅色的大蝴蝶結呢,他說昨天晚上家裡有背唐詩比賽,他贏了妹妹,媽媽為了獎勵他,也為了讓同學們都知道他的光榮,所以就在他的餐盒上綁了個代表榮譽的醒目標誌。可是媽媽眼中的榮譽標誌,卻是這個8歲小男孩不願承受的尷尬和丟臉!

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接受讚美的人是孩子,而不是父母,所以它的前提是要滿足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想法,而不是滿足父母的需求和想法。

本文來源:網易親子綜合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孩子自殺現象頻繁?聰明父母這麼做,孩子抗挫折能力一定不會差!
    而很多家長過度拔苗助長加快孩子的成長節奏,最終卻讓孩子失去了在他們這個年齡段本該有的美好。最重要的是:父母過度期望孩子的能力也會讓孩子過於爭強好勝,從而變成一個輸不起的孩子。孩子長期處於這種高度緊張的狀態,也會產生厭學情緒,甚至也會做出極端的行為而造成悲劇。
  • 過度讚美孩子 其實是「捧殺」
    常對孩子表示讚賞和鼓勵,有助於孩子的成長和進步,這是廣大父母都認可的事情。然而,如果對孩子過度讚美,也會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孩子吃一口飯,寶媽都要誇一句你真棒,每寫一個字,孩子就讓媽媽看,並沒有用心的一幅畫,都能得到全家人的讚美,這對孩子來說,已經不是愛,而是害!我們這代父母,大多吃了小時候挫折教育的虧,於是矯枉過正,給孩子進行鼓勵教育,但是,過度的讚美,可能對孩子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 孩子培養;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甚至有的孩子走極端,給家庭帶來天大的災難。由此看來,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讓他們的內心變得強大,讓他們具備有抵抗來自生活的挫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 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孩子的「抗壓能力」,家長該怎麼培養?
    我最近在朋友家做客時,發現朋友的孩子有一個缺點,就是遇到挫折時會特別悲觀,我的朋友想讓孩子下樓買兩袋醬油,但是孩子在途中賠了錢。正因為如此,回到家的孩子很沮喪。我聽不懂。賠錢沒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即使進食時食慾也會下降?看來這個孩子長大後一定還沒有學會如何抵抗挫折。舉世聞名的發明家史蒂夫·賈伯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過度的表揚和讚美是誤導孩子
    你的孩子啥都不會幹,飯來張口,衣來順手,最多是絆倒了,看看沒人扶時才趴起來了,你就大加表揚,這是盲目和不理智的。他就應該自己爬起來,否則永遠想找人扶。在中小學,孩子們也是只喜歡聽表揚的話,即使學生做的不好,老師都不敢太多的批評,一旦批評到某個任性的獨生小皇帝或小公主,就會大哭大鬧,家長就會覺得自己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會不理智的去和老師理論!
  • 不想孩子抗挫折能力差,在6歲前應進行逆商培養,父母別忽視
    無數的案例已經證明,正確的挫折教育能夠影響一個人的一輩子,對一個人的性格養成也非常的重要。現在的時代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在未來必須學會競爭才能生存下來。面對競爭只懂得知識點肯定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具備堅強的意志,要對生活和未來充滿信心,要有能夠適應生活和職場當中抵抗挫折的能力。
  • 別再說」你真聰明」了,過度讚美正在慢慢毀掉你的孩子
    「 可隨著他慢慢長大,家長和老師漸漸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小新只願聽好話,不能聽任何批評,而且經受不起一點點挫折。 美國工業家卡內基說:「傲慢的人不會成長,因為,他不喜嚴正的忠告。」現在很多父母都在學習國外的教育方式,「湯姆,你是最棒的」這句漂洋過海過來的讚美語言也一度被中國父母視為經典,幾乎每個爸媽的口頭禪都變成了「寶寶,你真棒」。
  • 孩子的核心能力之五:從直面挫折,到擁有反脆弱能力
    我們身邊會有這樣的一些孩子,遇到一點點挫折的時候,就會自暴自棄,總不斷否定自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對自己產生了嚴重的懷疑,缺乏再度應對的勇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孩子承受不了挫折的原因,基本有這麼幾類原因:一、對孩子的成功期望過度多數父母在這件事上做的並不好,他們總是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值,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應當怎麼怎麼樣,尤其是父母取得很大成就的前提下,孩子會情不自禁拿自己和父母作比較,一旦沒有完成父母的期望,會變得認不清自己,變得自卑。
  •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但挫折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是無法避免的,家長們應該及時找出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教會孩子勇於面對挫折,以免孩子長大後面對生活中、工作上的挫折一蹶不振……孩子為什麼抗挫能力弱呢?所以,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出現過度保護、過度限制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會一次次阻礙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發展。除了「過度保護」,還有「過度溺愛」。
  • 家長過度溺愛 部分大學生對挫折不能正確認知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個人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其實是很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結果,遇到了挫折,對生活、生命的理解發生偏差。而東北林業大學一項針對大學生遭遇挫折頻率及強度的調查問卷則顯示:約85%的學生有時會遇到挫折,有13.56%的學生遇到挫折時會有較強的挫折感。
  • 金韻蓉:臺灣女人不溫柔娘家人會感覺很丟人
    金韻蓉:對,我這本新書《我心安處是幸福》,其實我覺得可以是我一貫寫書的一個主題,就是跟幸福有關,總有年輕像你們這樣那麼大的女孩會問我,怎麼樣才能夠幸福或者是什麼才叫幸福,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我需要有一點東西來說明我自己對於幸福的看法或態度,後來我決定就是我心安處,就是身心安頓,我覺得身心安頓是最大的幸福的一種體現。
  • 別讓不當的讚美毀了孩子
    ,過度讚美會使孩子驕傲,讚美的方法不當又會讓孩子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為了表揚孩子,讓孩子更有動力,媽媽走哪都跟別人宣揚這件事,寧寧也越來越神氣,有時候媽媽忘了他還會提醒媽媽跟別人說他得獎的事,本以為寧寧會越來越有動力,沒想到他越來越不願意寫了,說寫不出來了,有一次甚至從作文書上抄了一篇作文交給了老師。媽媽很疑惑,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其實,表揚孩子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表揚也得找到正確的方法,過度表揚也會給孩子增加心裡負擔。
  • 資深兒童心理學家金韻蓉:「社會力」是成功者的重要人格特質
    盛典期間,資深兒童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金韻蓉發表了《社會力的培養》的主旨演講,金韻蓉在會上表示,父母也許可以在每一個階段帶著你的孩子走過,但有一個東西能夠幫助他一直維持成功的生活,這個東西就是「社會力」,也就是成功者的人格特質。社會力聽起來會覺得很高調,比如說善良跟感恩的心,要有紀律跟責任感,要有勇氣跟進取,誠實,正直,但最重點的要關注在紀律跟責任感。
  •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過度挫折會使孩子習得性無助在對待挫折教育上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合理把握「度」的問題。因為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如果孩子長期擺脫不了這種失敗,會更進一步導致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02 父母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1.不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敢於放手讓孩子成長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不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敢於放手讓孩子成長。這看起來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步,其實對不少家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 孩子成功的關鍵,抗挫折商的培養
    這和孩子的挫折商有關。 挫折商指的是孩子面對挫折時,擺脫困境和超越困難的能力。一個人事業成功,離不開高智商、高情商和高挫折商。 很多孩子挫折抵抗力弱,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基本上父母有過以下 2,過度示範父母總是覺得孩子做得不夠好,也不捨得讓孩子走彎路,於是一馬當先的演示給孩子看,父母的完美顯示讓孩子覺得遙不可及,最終喪失信心。
  • 如何教會孩子面對挫折?
    :每個人由於自己能力的限制,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成功的,遇到挫折是在所難免。只要孩子盡力了,就可以了。 4. 找一些簡單的事情讓孩子做當我們發現孩子因為某件事情受到挫折的時候,可以交給孩子一些力所能及且能夠完成得很好的事情去做,並且要注意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讚美,從而恢復他的自信心,進而讓其有信心能夠戰勝挫折。
  • 家長捨得「用」孩子,可以縮短孩子的社會適應期,提高耐挫折能力
    生活中,類似於王姐這樣的媽媽不在少數,她們總是會拼儘自己的全力為孩子代勞一切。即使自己已經大汗淋漓,也不捨得孩子出一點力、吃一點苦。然而,孩子終將會在長大的那天,需要離開父母保護的羽翼獨自飛翔,去面對屬於自己的人生。倘若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對孩子過度寵愛與保護。
  • 樂嘉送女兒去少林寺練功:挫折教育還是過度挫折教育?
    孩子時未來的主人,現在的我們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那麼他們背負的壓力會更重,而且 0~6歲期間是人生發展的奠基階段,人的很多品質都在這時期形成,如果一個孩子能在幼兒時期受到積極的挫折教育,那麼在她遇到挫折時,就能勇敢面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會在挫折中成長,成年後也會更堅強的面對生活。
  • 挫折教育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家長的引導,培養自我效能感才是關鍵
    挫折教育最終的目的在於合理解決,而很多時候並不是挫折少了,而是本末倒置,挫折教育給錯了!在物質上盡力滿足卻忽視了精神的鼓勵,最終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難以抵抗,漸漸形成了脆弱和敏感的內心。很多時候不是挫折給少了,而是本末倒置,挫折教育給錯了!1.
  • 被誤讀的「抗挫折能力」
    孩子的情緒,尤其是負情緒,是我們很多媽媽用戶較多關注的內容之一。逐漸發現,父母們對這個話題有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非常關注孩子的負情緒,迫切地想找到解決辦法;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一有情緒,我們就主動出手幫助,長期這樣做,會不會影響孩子的抗壓能力?或者說「抗挫折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