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嘉送女兒去少林寺練功:挫折教育還是過度挫折教育?

2020-09-03 榮姐說美食

知道樂嘉和他女兒靈兒,是從幾年前樂嘉帶著靈兒徒步沙漠開始的。當時覺得單親爸爸帶著女兒很不容易,又覺得這位爸爸對女兒要求太嚴,孩子才4歲多就要和爸爸徒步沙漠。在徒步之前,樂嘉和女兒約法三章:不可無理取鬧的哭,哭要有哭的理由;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能讓大人抱,要靠自己的力量走完全程。這哪裡是虎爸,說樂嘉是狼爸都不為過。


但是這也是他做的特別好的地方,提前給孩子一個心理預設,讓孩子知曉她將要承受的和她完成之後將會得到的,我覺得特別好。徒步沙漠的苦自是不必說,孩子人小總是落在後面,密密麻麻的發紅疹,腿上和腳上的水泡拿針挑掉繼續出發。一個四歲多的孩子一天徒步走了20公裡,6萬多步。網友看了之後褒貶不一,有的說樂嘉做的好,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應該吃點苦,不能太嬌氣。還有些網友則認為,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未免也太「狠」了些,孩子的童年更應該在遊戲和小夥伴中成長。

孩子時未來的主人,現在的我們已經面臨著巨大的學業壓力、就業壓力等,那麼他們背負的壓力會更重,而且 0~6歲期間是人生發展的奠基階段,人的很多品質都在這時期形成,如果一個孩子能在幼兒時期受到積極的挫折教育,那麼在她遇到挫折時,就能勇敢面對,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學會在挫折中成長,成年後也會更堅強的面對生活。


要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首先家長一定要做好榜樣,言傳身教地讓孩子看到你的勇氣,就像樂嘉陪伴孩子進行徒步沙漠的活動。其次,用挫折教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蒙臺梭利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敏感期,他們有需要獨立的敏感期,一旦過了這個階段,他的獨立性發展就不會完全,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獨立意識和自主性他會更好的去思考、去實踐,就會好的去解決成長中遇到的問題。

最後,挫折教育的同時也要注意「適度「,就像很多網友說的,並不是沒有道理。他們所擔心的是4歲的孩子在長身體,太過勞累會影響生長發育。挫折教育和過度挫折教育之間,應該有個平衡的界限。挫折教育要符合兒童的承受能力,不能完全把她當大人看待,同時每個孩子的承受能力也都是不一樣的,要針對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方法。


今年,樂嘉把靈兒送去了少林寺,吃點小苦,練點功夫。當以後沒人保護自己時,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在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中,父母沒有辦法為其清除所有的荊棘,但我們可以給他們一顆強大的心、一份繼續前行的勇氣。進行挫折教育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面對困難不沉淪的心,讓孩子在風雨中一路前行。

相關焦點

  • 樂嘉是怎麼教育女兒的?4歲徒步穿越沙漠,6歲送去少林寺習武
    導讀:樂嘉是怎麼教育女兒的?4歲徒步穿越沙漠,6歲送去少林寺習武。主持人是一個很難把握尺度的職業,有些人偏向於理性,有些人偏向於感性,如果從感性中選拔出一位佼佼者,樂嘉必居其中。算起來,主持人樂嘉消失了已經有五年時間了,有些網友表示許久不見甚是想念。
  • 當年為了鍛鍊女兒的意志,樂嘉送4歲女兒在少林寺修行,如今怎樣
    當年為了鍛鍊女兒的意志,送4歲女兒在少林寺修行,如今樂嘉女兒怎樣了?四歲的時候,樂嘉的女兒就跟隨著自己的父親去徒步沙漠。當時年幼的小孩是怎麼穿過沙漠的,細想肯定是一個很艱辛的過程。當時,樂嘉帶著自己的孩子要冒著礦粉,徒步76公裡,而且是用時四天。這樣算下來的話,他們需要每天走五六萬步。別說是小孩子了,即使是大人也會很難受吧。在女兒一邊呼喊著,好累,想睡覺,走不動了的時候,樂嘉還是沒讓女兒停下來。
  • 靈兒4歲徒步76公裡穿越沙漠,6歲少林寺習武,當樂嘉女兒多太苦了
    然而,也會有些個例,也不是所有星二代天生就如此幸運,一生下來就是小王子小公主,而樂嘉的女兒就是個例外。樂嘉對於孩子教育方面可以說非常嚴格,一度被網友吐槽:「太狠了」女兒年僅6歲,就被他送進少林寺鍛鍊而且還送進去兩次。樂嘉因此引以為傲還多次在社交平臺桑上曬出女兒在少林寺習武的照片,一度引發網友熱議。
  • 樂嘉為磨鍊女兒的意志,狠心將4歲女兒送去少林寺修行,後來怎樣
    樂嘉為磨鍊女兒的意志,狠心將4歲女兒送去少林寺修行,後來怎樣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家長們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拿出十八般武藝,在孩子的教育上狠下一番功夫。對於一個孩子如何成才,成為怎樣的人才?每個家長的標準、方式都不一樣。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裡取得優秀的成績,有的家長則是希望孩子擁有一技之長,因為這些需求之下,各種補習班、輔導班、興趣班層出不窮。
  • 當年4歲就被樂嘉送去少林寺的女孩,現在怎麼樣了?現狀令人欣喜
    當年4歲就被樂嘉送去少林寺的女孩,現在怎麼樣了?現狀令人欣喜當今的孩子出生在新時代,生活水平已經有了顯著的提升,但自身能力的提高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不同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成長持有不同的態度,有的希望孩子品格高尚,有的希望孩子快樂成長,有的希望孩子有堅毅的意志,不同的期望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會有所不同。
  • 抗挫折教育:重在教育,而不是製造挫折
    很多父母過度的去理解了這句話,認為孩子要一直吃苦才能有出息,自以為是實施著過度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主要是為了教育孩子抗挫折的能力,而不是用挫折摧毀孩子。不需要刻意的製造挫折來進行挫折教育孩子的挫折並不用刻意去製造,在孩子成長過程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挫折,在每一次考試失利、每一次比賽落後、每一次遊戲失敗。每一次的挫折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最好的成長的節點,讓孩子明白原來我們可以用更正向的思維方法,更積極的調節方式,一起去解決問題,戰勝挫折。
  •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園長回應也是好事:遭罪吃苦 ≠ 挫折教育
    有人說,自殺的孩子生活太順了,太嬌慣,心理脆弱,有點風吹草動就尋死覓活;也有人像園長一樣,認為,就要讓孩子從小多吃點苦,多遭點罪,「受點挫折才能經歷大災難」,長大後,遇到困難挫折,才會挺過來。於是,「挫折教育」大行其道,挫折訓練營也應運而生,一些父母特意讓孩子到農村鍛鍊,到野外生存,其中不乏一些名人。
  • 孩子在幼兒園受傷,園長回應也是好事:遭罪吃苦 ≠ 挫折教育
    於是,「挫折教育」大行其道,挫折訓練營也應運而生,一些父母特意讓孩子到農村鍛鍊,到野外生存,其中不乏一些名人。2017年,樂嘉帶著4歲的女兒,徒步四天走了70多公裡,不只如此,樂嘉還把女兒送去少林寺習武,「希望她出來時煥然一新」。
  • 她是樂嘉4歲女兒,哭著在少林寺修行,徒步翻越沙漠,如今怎樣了
    不過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就是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總是會將自己的思想觀念強加到孩子的身上。我們今天所要說的這個故事主人公,他就是在父母的教育下,與別的孩子大大的不同。他是樂嘉四歲的女兒,哭著在少林寺修行,徒步翻越沙漠,現如今過得怎麼樣了呢?
  • 簡單粗暴的挫折教育,忽視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讓親子關係變得疏離
    著名主持人董卿在回想起父親的挫折教育時,潸然淚下,她說:「我曾經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他的親生女兒,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直到現在,我都常常反思自己哪裡有錯。」「苦難教育」不等於「挫折教育」樂嘉為了讓女兒學會獨立和堅強,讓4歲的小姑娘,每天在沙漠中徒步行走20公裡。臨行前,樂嘉還和女兒約法兩章:1.
  • 優秀的家長,從來不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
    每當有這樣的新聞,總有人出來呼籲,孩子經受的挫折教育太少,應該從小讓他們多體會挫折,長大後才不會如此脆弱。港星吳綺莉曾在採訪中自曝對女兒的管教,曾經讓女兒吳卓林雙手舉起厚重的《辭海》罰站兩個小時,從小就皮鞭體罰,通宵不讓睡覺;在37度極端天氣下,以軍訓的名義,讓孩子頂著被子站在太陽下; 我們把對孩子的挫折教育,硬生生地演變成了折磨教育。
  • 挫折教育≠打擊教育!家長們不要將概念混淆,這對孩子很重要
    雖然許多家都知道挫折教育,但卻不一定真正了解什麼才是挫折教育,經常會把打擊教育誤以為是挫折教育,將概念混淆陷入誤區,最終對孩子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1、以成年人的標準看待孩子經受的挫折有些時候家長們不理解,孩子會特別重視一些自己認為的無關緊要的小事,例如,他的玩具壞了會特別鬱悶、玩具丟了會特別傷心、小朋友不跟他玩了會特別難過等等。這是因為孩子衡量事物的準則是由生理特徵與心理而決定的,並不會像成人那樣去理想的思考問題,與看待事物。
  • 杜華送趙小果去少林寺 一個工作能力非常強的女人
    杜華送趙小果去少林寺 一個工作能力非常強的女人時間:2019-08-19 10:37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杜華送趙小果去少林寺一個工作能力非常強的女人 愛福清網 提起杜華,誰都知道她是一個工作能力非常強的女人,在娛樂傳媒圈裡混的風生水起,現在已經是樂華的CEO,這樣的地位
  •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就望文生義,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打壓孩子、讓孩子多經受挫折失敗,被打壓和經受的挫折和失敗越多,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越強。實際上,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去打壓刁難孩子,也不是人為製造失敗讓孩子吃盡苦頭,而是在孩子遇到人生挫折之後,能夠給予孩子支持和理解,讓孩子依然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自身也有能力度過成長困境和難關。
  • 4歲徒步穿越沙漠,5歲勇闖少林寺的女孩,如今7歲過得怎樣了?
    所以每個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不一樣的,這也是育兒的魅力。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一檔綜藝節目,叫做《非誠勿擾》,裡面有兩位非常優秀的光頭主持人,一個叫孟非,另一位叫樂嘉。我們就來聊聊樂嘉的育兒方式。在女兒到了5歲時,樂嘉便把女兒送進了少林寺,一開始擔心女兒不適應新環境,還刻意陪同女兒在少林寺坐禪習武了一段時間,在女兒因為習武累得流淚時,樂嘉總是對女兒說:「要堅持。」
  • 挫折教育,向左還是向右
    新入園的孩子媽媽放學接遲了哭得不得了;小學的孩子和同桌關係不好發脾氣;高中的孩子在校住宿了,孩子說學校飯不好吃媽媽天天去送飯……挫折教育,父母應該怎麼辦?父母不應該用我們自己的挫折去衡量現在的孩子。現在孩子面臨的挫折表現形式和我們以前可能大不同了。挫折沒有大小,因為所有的挫折在孩子的情感上的體驗都是相同的。同樣會讓孩子感到沮喪痛苦失望等等。
  • 不可缺位的挫折教育
    在過分強調成功的社會文化中,很多人生活在壓力中,對失敗和挫折產生排斥心理。一些孩子也形成了「輸不起」的心態,不能接受失敗和挫折,甚至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羞恥感和挫敗感,讓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更加雪上加霜。第二,家庭學校的過度保護,導致一些孩子抗挫經驗匱乏。部分父母的過度包辦和溺愛,讓一些孩子成了「溫室裡的花朵」,心理較為脆弱。
  • 專家: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哪些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近年來,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關於孩子承受不住壓力的就自殺的新聞,很多人都說,現在孩子抗壓能力不行,應該給他們一些「挫折教育」,來鍛鍊他們的內心。但,其實真正在實際教育中,還是多多少少會存在很多問題的,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 談「挫折教育」-我們不刻意製造挫折,當挫折來臨,抓住教育時機
    在即興演講環節,我的私人健身教練六歲的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款款登臺,演講內容非常簡短,講了如何養魚,講了魚兒離不開水,聲音不是特別大,但是台風穩健,兩隻手相扣在前方,應該是學過主持,三分鐘的即興演講只用時30多秒,所有嘉賓大還是報以熱烈的掌聲,為小女孩的勇氣而喝彩。
  • 挫折教育,或許被你誤解了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鼓勵和建議,幫助孩子跨越困難,而不是人為地設置挖苦和嘲笑。 01 對挫折教育的誤解一提到挫折教育,很多人總會跟打壓式教育混為一談,弄不清楚這兩者之間的一個界限。記得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是一個爸爸跟女兒的對話,對話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女兒跟爸爸他有一個缺點,就是有個時候總讓人不開心,希望爸爸能夠改變,但是爸爸的回答是自己不能改變,因為自己那樣做是為了女兒好,不希望女兒成為溫室裡面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然後問女兒明白爸爸的意思嗎,女兒搖頭說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