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2020-07-26 敖爸聊教育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不少人乍一聽到挫折教育,就望文生義,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打壓孩子、讓孩子多經受挫折失敗,被打壓和經受的挫折和失敗越多,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越強。情況真是如此嗎?

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人儘管遭受挫折,但依然樂觀向上,這說明他們具備較強的心理彈性。當然,也有不少孩子在遭到挫折之後,一蹶不振,甚至是想不開。悲劇的根源之一正是他們缺少抗挫折能力,缺乏心理彈性。

實際上,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去打壓刁難孩子,也不是人為製造失敗讓孩子吃盡苦頭,而是在孩子遇到人生挫折之後,能夠給予孩子支持和理解,讓孩子依然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自身也有能力度過成長困境和難關。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01 適度挫折可幫孩子形成抗挫折能力,過度挫折會使孩子習得性無助

在對待挫折教育上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合理把握「度」的問題。我們既不能因為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害怕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可能面臨的挫折,而頻繁地出手幹涉孩子的生活,這無助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成是在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也不為過。

因此,適當的挫折教育很重要。家長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也沒法隨時隨地保護孩子。所以,明智的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讓孩子堅強起來,學會自己保護自己,更好地適應成長環境,形成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這才是對孩子成長負責任的一種體現。

縱觀那些被生活擊垮而想不開的孩子,無不是因為缺失了挫折教育這重要的一課、導致孩子抗挫能力較差,最後一遇到困難或挫折,就覺得自己邁不過去這道坎。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但過猶不及,如果孩子遭受的挫折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極限,比如之前的經歷使孩子在面對超限挫折時,變得更加脆弱,從而產生敏化效應,讓孩子從此產生害怕的心理,那麼這種挫折就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如果孩子長期擺脫不了這種失敗,會更進一步導致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

02 父母如何正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不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敢於放手讓孩子成長

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不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敢於放手讓孩子成長。這看起來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步,其實對不少家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只有讓孩子經歷過挫折和失敗,才能鍛鍊和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2.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在必要時應該及時介入和疏導

當孩子遭遇挫折和失敗時,家長既不能過分誇大,也不能過分輕視,而是要積極地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敗,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是對自己的錘鍊。

同時,家長還要特別關注一些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影響,必要時要及時介入,幫助孩子調整好心態,疏導負面情緒,避免不良因素的不斷累積對孩子造成的困擾。

3.為孩子創設鍛鍊的機會,幫助他們體驗挫折,學會應對挫折

家長在平時要有意為孩子創設一些機會,幫助孩子體驗挫折,學會應對挫折。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小型運動對抗賽如踢球打球等。當孩子首次參加這些活動時,總會遇到不順利、不順心的事情,而這正是考驗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良好時機。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此外,家長不但要教孩子懂得疏導自己的情緒,還要教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態度是不迴避,勇於挑戰自我。

4.家長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學會應對挫折

家長自己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諸如工作、生活等不盡人意的事情,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成人版的挫折。一旦家長遇到這樣的挫折,家長要給孩子做出如何正確應對的姿態,絕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種對現狀的絕望和無助。這樣也會導致孩子在耳聞目染之下,變得抗挫心理能力低下。因此,家長在這方面給孩子以身作則的示範很關鍵。

總之,在抗挫折教育上我們不僅要避開一些認識誤區,更要防止出現過度挫折導致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現象發生。採取適度的挫折教育應該是最有利於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種選擇!

相關焦點

  • 抗挫折教育:重在教育,而不是製造挫折
    最近有個家長來問我「要不要教導孩子抗挫折教育。」我說:「這個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們一定要陪伴,帶領孩子耐受挫折。」然後,她和我講了她姐姐家的事。很多父母過度的去理解了這句話,認為孩子要一直吃苦才能有出息,自以為是實施著過度的挫折教育。
  • 挫折教育會導致習得性無助,家長的引導,培養自我效能感才是關鍵
    一旦這樣的想法在內心紮根,未來面對挫折就很難重拾克服的信念,這樣的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實驗中狗被關在無法出逃的籠子裡,每當蜂鳴器響起時就會有電機刺激,多次實驗後,這一次在蜂鳴器照例響起,而研究人員同時也將籠子打開,這時候在籠子裡的狗不但沒有逃出,反而是不等電擊來臨就倒在地上顫抖,這樣的行為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的體現。
  • 「挫折教育」是對孩子的折磨,學會習得性樂觀,孩子才會更強大
    在心理學上管這叫做「習得性無助」什麼是習得性無助?&34;是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因為一次次的失敗導致行為麻木,任人擺布的一種行為。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破罐子破摔」。把所有的問題都攬在自己身上,孩子總是給自己這種心理暗示,對自己的能力認知模糊。
  • 挫折教育:不是人為製造挫折,而是教孩子如何對待挫折
    很多人認為挫折教育就是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以達到使受教育者切實掌握知識並增強抗挫折能力的目的。認為挫折教育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打擊驕傲的情緒,讓孩子適應現代環境,享受真正的成功。為了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一些家長費盡心思,結果事與願違,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反而下降了。
  • 面對挫折,孩子在"習得性無助"掙扎,巧用逆商CORE四維提升抗逆力
    在第一部分第3章節&34;中,支柱一&34;拋出這個觀點:習得性無助是20世紀的裡程碑理論,習得性無助將&34;這一想法內化,從而削弱一個人的掌控感。今天,我重點在這一章節和大家分享怎樣提升孩子的逆商。
  • 專家:應該給孩子一定的「挫折教育」!哪些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
    但,其實真正在實際教育中,還是多多少少會存在很多問題的,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呢?01挫折教育≠打擊教育有些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會出現一個誤區,挫折教育就=打擊教育碰到困難習慣性反應「我不行」「我做不到」,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多次獨自面對失敗的結果是,以後面對困難只會退縮。其實很多困難……要麼是父母製造的,要麼就是父母加劇的。長此以往孩子會失去安全感,也會切斷孩子主動溝通的橋梁。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有這樣一個形成過程:頻繁體驗挫折——產生消極認識——產生無助感——出現動機、認知和情緒上的損害。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習得性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認識到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結果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光是得知未來某個時間自己可能與愛人異地,就已經讓她無法承受。她甚至跟另一半提出「乾脆還是分手吧」這樣的話。大體來說,當某件事成功時,作外部歸因;失敗時作內部且不可控歸因的人群,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比如上學時某次成績不理想,有人會抱怨自己運氣不佳,為什麼複習的都沒有考到,沒複習的反而都考到了;也有人會因此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慧,再怎麼複習也不可能考好。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如果在上大學之前還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經常說教、嚴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師),孩子在脫離家庭環境後(比如上大學後、就業時)往往會倍感無助。在習得性無助的影響下,很多人會尋找外部的因素作為責備的對象。
  • 「挫折教育」是毀了孩子還是讓孩子更勇敢?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獨自面對挫折有一個明星媽媽就是這樣借著」挫折教育「的名義來教育孩子的,她不理解孩子,甚至也不知道如何走近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又是怎樣在這種挫折教育中變得孤獨敏感的。接著,孩子需要的,是父母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和困難的那份行動:嘗試幫助孩子從「習得性無助」過渡到「什麼是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要明白,每一次的挫折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最好的成長的節點,讓孩子明白原來我們可以用更正向的思維方法,更積極的調節方式,一起去解決問題,戰勝挫折。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在習得性無助的影響下,很多人會尋找外部的因素作為責備的對象。比如,會把自己考試失敗的原因,歸因於沒有足夠的睡眠,或者「老師是個混蛋」。他們也會責備自己,認為自己很蠢。習得性無助很容易導致抑鬱——當一個人不再認為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覺得付出的努力與最終的結果無關,那麼可能就會變得無助和無望。
  • 「媛夢案例」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率先提出,是指有機體經歷多次挫折或失敗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狀態。在輔導員日常心理疏導實踐中,「習得性無助」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 挫折教育,或許被你誤解了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父母持續性的否認,孩子很容易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 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如果挫折情境一再發生,當個體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幹什麼,都無法掌控局勢,都以失敗而告終時,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境地呢?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Martin Seligman)認為我們對能力和控制的知覺是從經驗中習得的,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這個人將停止這種嘗試。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02孩子天生比較敏感脆弱,除了在他們面前平時注意言行外,我們應怎樣幫助孩子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呢?有人提到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裡,就很容易悲觀絕望。青春期的孩子,內心迷茫而無助脆弱,再加上無處不在的荷爾蒙爆發的冒險與衝動,也會導致他們更容易引發悲劇的發生。消極歸因,很容易讓人產生習得性無助。
  • 無教育不挫折,請正確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如果成長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挫折,孩子長大後很容易一挫就折,跌倒了就爬不起來。所以,父母常常希望通過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讓孩子不至於風一刮就倒,雨一淋就病。《教育的選擇》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挫折教育的本質,是要通過教育,消除孩子在失利、挫敗或者是沒能達到目標時產生的負面心理狀態。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缺乏專業知識,掉入挫折教育的誤區。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在我國,大部分家長都很難做到和孩子和平平等相處,尤其是不能好好說話,習慣性地採取「打壓式」教育,似乎這樣才能管住孩子。比如,孩子考好了,怕他驕傲,要敲打敲打,孩子沒考好,家長更是火冒三丈,「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種話就脫口而出了。很多家長工作忙,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很少,更別說心平氣和的陪孩子總結考試失利的原因了。
  • 挫折教育,被無數家長誤解|心理學徹底剖析,不做無知父母
    李教授在節目中強調,要讓孩子「脫敏」,就是對不好的東西要慢慢適應,只有多經歷家裡的挫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挫折。核心意思就是,你要從小給他「打預防針」,沒事兒就損他幾句,讓他從小體會這種被打壓、被攻擊的感受,才不至於到了社會上一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