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乍一聽到挫折教育,就望文生義,認為挫折教育就是打壓孩子、讓孩子多經受挫折失敗,被打壓和經受的挫折和失敗越多,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越強。情況真是如此嗎?
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人儘管遭受挫折,但依然樂觀向上,這說明他們具備較強的心理彈性。當然,也有不少孩子在遭到挫折之後,一蹶不振,甚至是想不開。悲劇的根源之一正是他們缺少抗挫折能力,缺乏心理彈性。
實際上,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去打壓刁難孩子,也不是人為製造失敗讓孩子吃盡苦頭,而是在孩子遇到人生挫折之後,能夠給予孩子支持和理解,讓孩子依然有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孩子自身也有能力度過成長困境和難關。
在對待挫折教育上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合理把握「度」的問題。我們既不能因為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害怕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可能面臨的挫折,而頻繁地出手幹涉孩子的生活,這無助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成是在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也不為過。
因此,適當的挫折教育很重要。家長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也沒法隨時隨地保護孩子。所以,明智的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讓孩子堅強起來,學會自己保護自己,更好地適應成長環境,形成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這才是對孩子成長負責任的一種體現。
縱觀那些被生活擊垮而想不開的孩子,無不是因為缺失了挫折教育這重要的一課、導致孩子抗挫能力較差,最後一遇到困難或挫折,就覺得自己邁不過去這道坎。
但過猶不及,如果孩子遭受的挫折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的極限,比如之前的經歷使孩子在面對超限挫折時,變得更加脆弱,從而產生敏化效應,讓孩子從此產生害怕的心理,那麼這種挫折就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因為這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如果孩子長期擺脫不了這種失敗,會更進一步導致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
1.不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敢於放手讓孩子成長
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不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不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敢於放手讓孩子成長。這看起來是很容易做到的一步,其實對不少家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只有讓孩子經歷過挫折和失敗,才能鍛鍊和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
2.引導孩子正確認識挫折,在必要時應該及時介入和疏導
當孩子遭遇挫折和失敗時,家長既不能過分誇大,也不能過分輕視,而是要積極地引導孩子正確看待挫折和失敗,把挫折和失敗看成是對自己的錘鍊。
同時,家長還要特別關注一些不良因素對孩子的心理和情緒方面的影響,必要時要及時介入,幫助孩子調整好心態,疏導負面情緒,避免不良因素的不斷累積對孩子造成的困擾。
3.為孩子創設鍛鍊的機會,幫助他們體驗挫折,學會應對挫折
家長在平時要有意為孩子創設一些機會,幫助孩子體驗挫折,學會應對挫折。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公益活動、小型運動對抗賽如踢球打球等。當孩子首次參加這些活動時,總會遇到不順利、不順心的事情,而這正是考驗孩子抗挫折能力的良好時機。
此外,家長不但要教孩子懂得疏導自己的情緒,還要教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態度是不迴避,勇於挑戰自我。
4.家長以身作則,教會孩子學會應對挫折
家長自己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諸如工作、生活等不盡人意的事情,我們可以把這看作是成人版的挫折。一旦家長遇到這樣的挫折,家長要給孩子做出如何正確應對的姿態,絕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種對現狀的絕望和無助。這樣也會導致孩子在耳聞目染之下,變得抗挫心理能力低下。因此,家長在這方面給孩子以身作則的示範很關鍵。
總之,在抗挫折教育上我們不僅要避開一些認識誤區,更要防止出現過度挫折導致孩子出現習得性無助的現象發生。採取適度的挫折教育應該是最有利於培養孩子抗挫折能力的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