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媛夢案例」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2020-12-23 愛碼字的大妹子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率先提出,是指有機體經歷多次挫折或失敗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狀態。在輔導員日常心理疏導實踐中,「習得性無助」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學生工作案例

案例綜述

小Z,新生入學時積極踴躍,上課坐第一排認真努力,並自告奮勇競選班長,但逐漸因班級事務無法與其他班委溝通協作而陷入敏感躁鬱狀態,認為自己不被理解,也不願屈從別人,慢慢開始懈怠班務,無法有效調節心理,輔導員多次疏導也沒有奏效,便主動請辭。隨後該生上課換到了最後一排,從此不認真聽講、總是抱著手機刷個不停,與班上同學很少交流,獨來獨往,大二大三發展到頻繁曠課,表現出對學習毫無興趣,輔導員屢次批評教育無效,導致多門科目掛科補考重修,可能無法順利畢業。

輔導員通過與小Z及其家長的溝通了解到,該生家庭氛圍長久不和睦,父母關係緊張,小妹年幼可憐。父親強勢粗暴的教育方式讓他在初高中時代就深陷親子關係和人際關係問題的自我否定情緒。本想在大學這個新環境改變自己,但因自尊心強和自卑心理作祟,無法接受各方面與他人的分歧,害怕受到別人的否定,從而自暴自棄,導致學無所成、虛度時光。

學生症狀分析

小Z本身對自己不求上進、無法控敏感制躁鬱情緒的狀態也非常不滿,但又覺得自己無力改變父母的關係和家庭的氛圍,以及自己自律性差、學習基礎差、成績差的事實。輔導員的教導他雖然認可,也很感激,但他認為自己曾經嘗試過改變和努力並沒有如預期般得到父母和同學的肯定,所以漸漸就心灰意冷,認為自己天生能力不強,什麼都幹不好,主動選擇了放棄努力。

輔導員認為該生的知、情、意統一一致,對自身心理問題有自知力,無邏輯混亂,並因內心衝突感到痛苦,臨近畢業,想改變目前狀況,主動求助。結合智力測試、自我意識量表和SCL-90量表結果顯示,該生智力正常、自我意識水平低於正常值範圍,焦慮、幸福與滿足的差異顯著,抑鬱程度屬中等偏上。根據教學評估,該生表現出對學習不上心、無動力,上課不專心,綜合上述指標,可以判斷為「習得性無助」。

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症狀表現

01

"習得性無助"學生成就動機低,他們往往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學習時漫不經心。他們對於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成功的希望,因而不再指望自己成功。

02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

03

"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他們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於事。他們還往往固執己見,不能吸收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並以消極的方式重複不變地對待學習問題。

04

"習得性無助"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持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因而傾向於制定較低的學習目標以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他們想的更多的是活動的失敗。遇到挫折時,他們往往沒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會放棄。由於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經常體驗到強烈的焦慮,身心健康也受到損害。

05

"習得性無助"而產生的絕望、抑鬱、意志消沉等心靈偏差現象,正是大學生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生的根源。

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如何幫助學生克服「習得性無助」?

a

首先,並不建議學生隨意對號入座,如果經歷比較重大的創傷應激性事件,或者擔心自己有「習得性無助」的抑鬱傾向,建議先尋求專業診斷和幫助。

b

以小Z為例,輔導員必須首先了解學生造成「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成因,藉助家長和同學提供的信息,與小Z建立良好的疏導關係,確定他是否想要改變現狀的決心以及矯正脫敏的目標,並藉助學校的心理諮詢平臺,分階段對小Z進行歸因訓練和認知幹預

c

根據上述案例中小Z的具體情況,輔導員可酌情使用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幫助問題學生先改變思維上的不良認知,幫助小Z認識到自己不合理的認知與他情緒困擾和學習生活無動力之間的關係,使他明白這是這些不良歸因導致了他學習不努力、生活不上進,同時產生了抑鬱、焦慮的情緒後果。輔導員可以採取鼓勵監督小Z從簡單、容易見效的小事做起,增強他的自信,再通過合理情緒療法對他進行思維鞏固訓練,逐步建立小Z的正向認知體系。其次,在逐步幫小Z解決了「習得性無助」症狀中的成就動機低和認知障礙問題,輔導員應採用正負強化的獎懲手段來改變或塑造學生的退縮行為。

d

「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心理問題非一朝一夕可以解決,輔導員要做好長期疏導的準備,與家長一起努力,幫助問題學生發現他們自我挫折不足的歪曲知覺,儘量幫助他們減少認知、情感、動機的虧空,通過對問題學生元認知的矯正,示範正向思維,合理運用自我談話、自我控制、自我評價的方法,有效幫助學生「脫敏」。

點擊以下連結,收穫更多精彩

1.《都挺好》強行大團圓結局, 原生家庭之傷真的那麼容易放下?

2.春天都來了,你還在大學裡繼續頹廢迷茫浪費青春嗎?

3.哈佛近五成新生為富二代,寒門真的再難出貴子嗎?

4.那些被奇葩書名耽誤了的驚豔好書,盤它!

5.在校大學生如何做好未來職業規劃

6.對不起,這樣的你就是配不上好生活

7.【媛夢心語】畢業季,青春不散場,不說再見就一定會再見

媛夢韶華

相關焦點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一旦這種情形出現的太過頻繁,人就很容易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情境中,甚至包括自己實際能把控的領域。此時,意味著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正式形成。這,簡直是習得性無助的批量生產流水線!勝敗本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習得性無助的泛濫,光是影響身體健康就很嚴重了,更可怕的是,其「泛化」效應,會讓人放棄一切,包括自己有能力控制的領域。若無視它泛濫,不主動採取措施,後果不堪設想。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高危人群」?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但非常不幸的是,第三次也失敗了。這個時候,終於,她在心裡形成了一種觀念:異地戀=失敗。後來,當她在自己的城市遇到第四個愛的人時,她想著:「終於不是異地了。」這讓她鬆了一口氣。但半年後,另一半選擇辭職考研,並且要考到一個離她很遠的城市。剛一得知這個消息,她就炸了鍋,用她從來沒用過的最大音量怒吼了一聲「不」。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這些症狀,並由此產生了意志消沉的表現,你可能就要警醒:孩子是否陷入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很多兒童心理及行為偏差的根源。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孩子的問題不一定是父母的,三步學會ACT療法,走出習得性無助
    因為養育孩子,父母變成了「習得性無助」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劉女士因為與兒子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選擇跳河。等被救生員救起來的時候,她竟然說:「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而類似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
  • 預防抑鬱症,從擺脫習得性無助開始
    01 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顧名思義並不是天生帶來的,而是在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習得性無助案例。02 習得性無助和抑鬱症習得性無助和抑鬱症的關係密切另外,抑鬱症患者也有習得性無助的思維方式。危險的是,因習得性無助而患上抑鬱症的人一般難以被發現。因為在形成習得性無助的過程中他們已經逐漸喪失了對事物的掌控感,滿是被動接受命運安排的心態。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習得性無助,是指如果一個人怎麼努力都會失敗,那麼他就會徹底放棄努力。
  • 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如果這種情形出現得太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控制能發生作用的情境中,產生習得性無助。賽裡格曼對此進行了相關的經典實驗研究。美國心理學家賽裡格曼,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
  • 「心理知識小課堂」最讓人絕望的心理學效應: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把這種本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的行為或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在人的行為最常見情況是: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容易感到內疚、沮喪和自卑,而且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較依賴別人的意見。這種心理效應是怎麼形成的呢?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 熱門考點心理學--習得性無助
    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力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經常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
  • 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有些新媽媽在最初時嘗試著科學育兒,溫柔溝通,但是不久之後也常常不小心陷入「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當絕望碾碎了意志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不可控的情境中,就可能會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放棄反抗。習得性無助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提出的理論,1975年,賽裡格曼對狗進行電擊實驗。有些狗能通過自身努力逃離電擊,這些狗在被放到正常環境中後,很快從創傷中恢復。有些狗則比較不幸,它們沒有任何辦法能避免電擊,這些狗在被反覆電擊後出現了抑鬱的現象,一直無法恢復。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在無能為力的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助狀態。也就是人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出現了聽任擺布的行為的一種現象。當遭受了太多命運的打壓之後,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但是卻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於是放棄掙扎、接受痛苦。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02「習得性無助」讓孩子更容易逃避困難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 積極心理學|習得性無助take home message
    這是一篇《習得性無助》和《活出最樂觀的自己》的知識點推文。通過4個知識點,告訴你這兩本書中關於習得性無助和習得性樂觀的知識。習得性無助由三個必要的成分組成:關聯性、認知以及行為。而一個真正的習得性無助個案必須具備以下所有三個成分:個人行為和結果之間的無關聯性,對於這一結果在未來不會具有關聯性的預期,以及被動行為;也就是無關聯性、預期無助以及被動行為這三個關鍵要素。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無望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不求進取,自暴自棄的行為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