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現象: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差,努力了一段時間後也沒有明顯提高,就放棄了學習;
有些孩子,人緣不是很好,當他們嘗試主動與人交往卻沒有得到積極反饋,就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社交;
包括現在的很多成年人,很喪很懶、拖延症晚期,對學習、工作都沒有了熱情······
其實,這些看似常見的現象背後,有更深層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探究。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缺乏信心和積極性。
「我努力也沒用,還不如儘早放棄」
「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就這樣了」
「反正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再也不要跟任何人交流」
······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後來心理學家又對人做了各種觀察實驗,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習得性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認識到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結果,於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
這種無助感,會讓人放棄所有的行動、自我設限,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原因,除了長大後不斷遭受的挫折與失敗,小時候的成長過程也影響深遠。
如果孩子有了"習得性無助"怎麼辦?
①鼓勵孩子(找自信)
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認為: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和鼓勵,以此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而歸屬感、價值感與孩子的自信心息息相關。只有孩子認同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才有自信。
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哪怕他們只是完成了一件小事。這樣有助於孩子找回自信,加深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②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提自信)
有的學者把最近發展區稱為"挑戰區",即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的挑戰自我的"區域"。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
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③突破自我
當孩子找回自信心以後,父母應該要督促孩子繼續前進突破自我。因為一直止步不前,生活在舒適區內,孩子很難有長足的進步,對以後的發展很不利。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尼採曾經說過: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我們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一直處於順境、從不需要經歷風雨,這也是做不到的;而是讓孩子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維,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獲得新生。
別讓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 E N D -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滁州市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