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2020-11-02 臨渭區科協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現象:


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差,努力了一段時間後也沒有明顯提高,就放棄了學習;


有些孩子,人緣不是很好,當他們嘗試主動與人交往卻沒有得到積極反饋,就封閉自己的內心,拒絕社交;


包括現在的很多成年人,很喪很懶、拖延症晚期,對學習、工作都沒有了熱情······



其實,這些看似常見的現象背後,有更深層的心理問題值得我們探究。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缺乏信心和積極性。


「我努力也沒用,還不如儘早放棄」

「我根本不是學習的料,就這樣了」

「反正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再也不要跟任何人交流」

······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後來心理學家又對人做了各種觀察實驗,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習得性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一個人認識到自己做什麼都不能控制事情的結果,於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


這種無助感,會讓人放棄所有的行動、自我設限,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造成這種心理狀態的原因,除了長大後不斷遭受的挫折與失敗,小時候的成長過程也影響深遠。


如果孩子有了"習得性無助"怎麼辦?




①鼓勵孩子(找自信)

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認為:再小的孩子也需要被尊重和鼓勵,以此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而歸屬感、價值感與孩子的自信心息息相關。只有孩子認同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才有自信。

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哪怕他們只是完成了一件小事。這樣有助於孩子找回自信,加深對自我價值的認同感。

②找到孩子的最近發展區(提自信)

有的學者把最近發展區稱為"挑戰區",即孩子通過努力能達到的挑戰自我的"區域"。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


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③突破自我

當孩子找回自信心以後,父母應該要督促孩子繼續前進突破自我。因為一直止步不前,生活在舒適區內,孩子很難有長足的進步,對以後的發展很不利。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尼採曾經說過:

「受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一個受苦的人,如果悲觀了,就沒有了面對現實的勇氣,沒有了與苦難抗爭的力量,結果他將受到更大的苦。」


我們的教育,不是讓孩子一直處於順境、從不需要經歷風雨,這也是做不到的;而是讓孩子哪怕在逆境中,也有足夠強大的心理和智慧的思維,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困境,獲得新生


別讓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限制了孩子的成長。

- E N D -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滁州市心理健康

相關焦點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不在乎"是種保護色心理學上有狀態,叫做" 習得性無助再當蜂鳴器響起時,他不再躲藏,只是無助絕望地倒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文|秘籍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經歷種種的磨難,承受很多挫折。不過,這些都不可怕,只要他能堅強地挺過去,就是一個成功者。可遺憾的是,有的孩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常常屈服於失敗,選擇了停止努力,這是非常可怕的。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光是得知未來某個時間自己可能與愛人異地,就已經讓她無法承受。她甚至跟另一半提出「乾脆還是分手吧」這樣的話。從她的戀愛經驗裡,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會產生的危害: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一切。大體來說,當某件事成功時,作外部歸因;失敗時作內部且不可控歸因的人群,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比如上學時某次成績不理想,有人會抱怨自己運氣不佳,為什麼複習的都沒有考到,沒複習的反而都考到了;也有人會因此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慧,再怎麼複習也不可能考好。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淺聊孩子的不愛學習與家長的「習得性無助」
    究其根源,問題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恰恰相反,是我們的家長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問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症」呢?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習得性無助」,就是說一個人在同一環境下一種「定製性的行為方式」,而通常這類人群對於「事物的應激」與「適應和解決」的方法都是比較「混亂和沒有秩序」的。這麼說,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點呢?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離,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由於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等心理機制還不成熟,對問題缺少足夠成熟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處於無助的境地,這些「無助的體驗感」就像實驗中的電擊刺激,一點一點地擊垮孩子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形成習得性無助。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到了孩子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鬥志和動力,對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習得性無助,這個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在做動物實驗時提出來的。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 「不在乎」是他們的保護色,別讓孩子被這種心態,給悄悄拖垮了
    "不在乎"是種保護色心理學上有狀態,叫做"習得性無助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02「習得性無助」讓孩子更容易逃避困難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因為「習得性無助」真的很容易被習得,一代傳一代!!就像剛剛說的習得性無助的誘發其實是源自經常性的挫敗感,讓我們無力反抗,親子關係中什麼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呢?——小的時候。餵飯餵水、幫忙穿衣服、禁止玩水玩土等——容易讓孩子誘發「我什麼也做不好」的潛意識,也會降低她的自尊水平,不會主動承擔責任。真笨!總丟三拉四!竟做一些沒用的!能有什麼出息!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會出現麼?是否能採取行動消解習得性無助?二、習得性無助的進化意義除了少數考古學者、人類學家,現代人很難想像史前人類面臨的殘酷挑戰——而他們將近百萬年的歷史,奠定了我們基因的基礎。如果有外星人學者來到地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人類歸類為:黑猩猩,偶爾會思考。
  • 熱門考點心理學--習得性無助
    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力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經常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賽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把一個狗狗關在金屬籠子裡,並且進行電擊。每次電擊之前,他都會打開蜂鳴器發出聲音,然後再接通電流。起初,被電擊的狗狗還會大聲嚎叫、四處奔逃。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放棄的背後,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
    而映射到我們家長的身上也是如此,當孩子解決不了難題的時候,我們家長的責罵、施壓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和認知,無論自己再怎樣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的。一、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它的無助在作祟孩子遇到事情喜歡放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