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2021-01-18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怎麼這次又沒有考好,你那麼笨還讀什麼書,出門撿破爛算了。"聽到爸爸媽媽狂風暴雨般的責罵,小浩的頭慢慢低了下來。他已經記不清,自己被父母劈頭蓋臉一頓罵的次數了。

小浩是一個初中生,小學的時候成績還挺好的,在班級裡能名列前茅。每次考完試,他總是興奮地拿著試卷回家,爸爸媽媽看到孩子考高分也開心,誇孩子聰明。可是上了初中之後,一切都變了。

初中要學習的科目從3個變成了9個,繁雜的學習任務讓小浩難以適應,所以成績出現了下滑的情況。當他帶著成績不理想的試卷回家時,很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和安慰。結果爸爸媽媽看完試卷之後,臉色很嚇人。隨後就對小浩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甚至直言他很笨。

本想著父母會安慰自己,結果卻是一頓臭罵和貶低。小浩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從此以後,每次考試出成績他都會被爸爸媽媽嚴厲責罵。小浩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他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努力也不會有進步。

為什小浩會產生懷疑自己的情況呢?其實是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

賽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把一個狗狗關在金屬籠子裡,並且進行電擊。每次電擊之前,他都會打開蜂鳴器發出聲音,然後再接通電流。起初,被電擊的狗狗還會大聲嚎叫、四處奔逃。

可是嘗試逃跑的狗狗經過多次失敗後,變得逆來順受,被電擊的時候只會躺在地上哀嚎,不再亂跑亂跳。再後來,賽利·格曼只要打開蜂鳴器,還沒接通電流,狗狗就條件反射般地躺在地上哀嚎。

等到實驗最後,賽利·格曼打開籠門,狗狗絲毫沒有逃跑的欲望,只是留在籠子裡絕望地等待電擊的到來。後來賽利·格曼就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提出了"習得性無助"。它的意思是指人經過多次失敗或者是懲罰之後,對現實感到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

就像前文例子裡的小浩一樣,因為一直被父母罵"笨",他就真的覺自己很笨,對成績下滑的現實逆來順受,也不去改變。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浩不懂的知識也越來越多,也就變得越來越笨,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長期錯誤的教育方式。

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1.自我能效低,容易自我否定

"自我能效"是一個人對於自我能力的預期判斷,以及對特定目標實施行為的信心。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能力高低的判斷,和對完成某件事情的自信程度。如果孩子已經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思維裡,他們的自我能效就會很低,容易自我否定。認為以自己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完成某項任務。

2.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式

孩子因為學習成績差,做事情失敗而遭受到來自旁人尤其是父母的抨擊,很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裡面去,進而形成消極的思維定式。他們認定自己對現狀無能為力,怎麼努力也不會有所改變,於是就消極應對。

3.養成自卑內向的性格

當一個孩子因為"習得性無助"而自我否定,消極處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慢慢在性格方面出現自卑和內向的傾向了。因為對自我的否定,孩子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什麼用都沒有。在自卑情緒的影響下,他們也不願意和別人溝通交流,又慢慢變得內向。

那麼父母要如何避免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呢?

1.正確歸因

所謂正確歸因,就是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某件事情失敗的原因。就拿學習成績來說,孩子成績下降肯定有原因,比如他們不適應初中的生活、上課聽不懂老師講的知識點等。父母不應該一味地把孩子成績下降歸結於他們"笨"。

總而言之,父母要學會正確歸因,幫助孩子發現成績下降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引導孩子去改正、克服,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成績。

2.對事不對人

既然孩子成績下降已經成為事實,父母要學會端正自己的心態,做到正確地評價孩子,對事不對人。不要什麼事情都說孩子笨,說他們豬都不如。父母與其嚴厲地批評孩子,還不如幫助他們分析一下原因,就事論事。這樣孩子才不容易陷入到"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之中去。

3.幫助孩子突破困局

另外,父母要懂得幫助孩子突破困局。孩子面對自己成績下降的情況,其實也不是無動於衷的。他們可能在學校裡已經加倍努力去學習了,但是苦於找不到方法和竅門,遲遲無法突破困局。

父母的打罵也並不能讓孩子一下子開竅,變得聰明伶俐。當孩子依靠自己的能力,無法走出困境的時候,父母就要給他們提供一些建議和意見。比如教導孩子一些學習方法,讓他們可以快速掌握知識。

4.多鼓勵孩子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說過"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父母的鼓勵很重要,孩子成績下降了,如果可以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他們會覺得自己並不是那麼差,內心的自我認同感更高。在未來的日子裡,孩子才會有信心和動力,去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成績下降了,你是鼓勵更多還是批評更多?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可見,絕大部分孩子天生不是愚笨的。另外,人的智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人的智力發育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智力原本一般的孩子,如果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科學的教育,就會變成智力發育好的人;反之,其智力發育就會受到影響而變得愚笨。
  • 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大學老師時,對方卻肯定了我的說法,並給出了專業的名詞解釋: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再聰明的孩子,若是遭遇了習得性無助,那將來註定一事無成。這其中應用的原理,就是習得性無助。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結合案例,我們可以猜測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本質是對孩子的否定教育,也就是中國常見的打擊式教育。以我鄰居吳女士為例,她經常呵斥自己的孩子,無論對方是否做出改變,吳女士都不會誇讚對方。起碼作為鄰居,我從未從她口中聽到一句對於孩子的誇獎。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 孩子越不想學,家長就越暴躁,警惕: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怪圈
    在分析完孩子的行為模式之後,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是什麼導致有些孩子會陷入到這種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中呢?答案當然是在老師和家長身上。韓寒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誰說青蛙放到溫水裡不會跳,你看把它放到裡面,他們也會掙扎。但孟孟拿起鍋蓋,砰的一聲把鍋蓋上了,隨即把火開到了最大。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於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習得性無助"怎麼辦?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父母應該要督促孩子繼續前進突破自我。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父母由於沒有及時地發現,結果成績就越來越不好,伴隨著成績不好的,是小強的性格也從開朗活潑,變得有些內向了。父母看到他的變化,經常恨鐵不成鋼地教訓他,不是說他這裡不好,就是說他那裡不對。父母的本意是指出錯誤,好讓小強儘快改正,誰知道父母越是嚴厲,小強的成績越是退後,父母都被他氣得沒招了!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對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持懷疑和不確定的態度,因而傾向於制定較低的學習目標以避免獲得失敗的體驗。他們想的更多的是活動的失敗。遇到挫折時,他們往往沒有自信心,不加努力便會放棄。由於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們經常體驗到強烈的焦慮,身心健康也受到損害。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家反覆地嘮叨孩子要多努力學習可是孩子似乎是很努力學習,可是成績總是差強人意。在上了初二之後,孩子的情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父母越來越發現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完全都沒有了鬥志和信心。對於學習,似乎是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於是,家裡人就到學校了解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家長發現了孩子自上初二以來,上課經常發呆。對學習的態度積極性不高。
  • 3月大寶做完核酸留下「後遺症」,父母笑趴:習得性無助了解一下
    老二似乎時時會陷入「自憐自哀」的情緒裡,一點小挫折都覺得自己委屈到不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喜歡「自憐自哀」的孩子,更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而他的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老二的「習得性無助」,看到老二哭就顯得十分不耐煩,為了節約時間成本,只能幫他包辦所有生活中的瑣事。
  • 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懂事的孩子總說自己不快樂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時,便會陷入「我不可能怎樣」,「算了吧,沒用的」,「我不行的」之類消極又自卑的怪圈裡,進而認命甚至自暴自棄。
  • 孩子越來越笨?可能並非是真蠢,父母幾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或成禍根
    孩子越來越笨?可能並非是真蠢,父母幾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或成禍根把一條大魚放進有一個裝有許多的小魚的水池裡,在不給大魚餵食的情況下,餓了就會非常有力地撲上去捕食小魚,沒有一條能倖免。過了一段時間,研究人員在池底用一個玻璃塊罩住了大魚,剛開始的時候,大魚會兇猛的迎上去捕捉小魚,但每次都會撞在玻璃壁上,一次、兩次......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我覺得彌足珍貴,因為長大後的我們會慢慢發現,父母不再是那個我們無話不談的對象,尤其是我們在語言暴力下成長起來的這一代……。「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中,因為當孩子大吵大鬧無法安靜的時候,媽媽們會發現用暴力制止的方式會最為直接有效地控制住局面,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大吼大叫的媽媽。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文|秘籍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他會經歷種種的磨難,承受很多挫折。不過,這些都不可怕,只要他能堅強地挺過去,就是一個成功者。可遺憾的是,有的孩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常常屈服於失敗,選擇了停止努力,這是非常可怕的。
  • 孩子有一種"笨",叫做"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的孩子,比如父母一直嫌棄孩子笨成績不好,時間久了真的會讓孩子變&34;。孩子出現&34;有很多原因。比如學業不良狀態的長期積澱、不恰當的評價方式(旁人的打擊)、不正確的歸因(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其中父母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在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過程中,經歷失敗卻得不到父母的鼓勵,甚至還要被父母責罵。由此而形成的挫敗感,會慢慢毀掉孩子自信的根基,最後變得膽小怕事。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但非常不幸的是,第三次也失敗了。這個時候,終於,她在心裡形成了一種觀念:異地戀=失敗。後來,當她在自己的城市遇到第四個愛的人時,她想著:「終於不是異地了。」這讓她鬆了一口氣。但半年後,另一半選擇辭職考研,並且要考到一個離她很遠的城市。剛一得知這個消息,她就炸了鍋,用她從來沒用過的最大音量怒吼了一聲「不」。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一開始狗會到處躲藏,時間久了,狗也知道無論如何都逃離不了。再當蜂鳴器響起時,他不再躲藏,只是無助絕望地倒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同時,父母也需要多關心孩子的感受,這樣孩子在遇到挫折時,才不至於封閉了溝通的通道,遇到困境能夠及時得到幫助。另外,父母的愛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對他們的重要性,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絕望中也會因為牽掛與眷戀,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早起,持續性賴床?
    其實,這並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它只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效應:習得性無助,而且可以利用它來解決很多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那導致習得性無助的原因有哪些呢,怎樣才能避免習得性無助呢?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放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特別是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家庭的教育更是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高速起跑的關鍵因素。然而現實是,很多家庭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根本就是不知道。很多有的家長過度嚴格,導致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因為害怕而不敢嘗試;有的家長過度溺愛,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在做事情遇到困難時,會產生畏難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