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年輕人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很嚴厲。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被父親指責沒禮貌,還不肯認錯,父親惱羞成怒,把我拎起來,從很高的地方扔下,還好掉在了沙發上,不然可能被摔死。從那以後,我對父親言聽計從,他說什麼我都照著做。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
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
當一個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時,便會陷入「我不可能怎樣」,「算了吧,沒用的」,「我不行的」之類消極又自卑的怪圈裡,進而認命甚至自暴自棄。
對小時候的年輕人來說,父親是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而父親的那一摔,更是讓他產生了只要忤逆父親便會有生命危險的恐懼感,在這種消極無助的認知下,他直接的反應便是,對父親百依百順,不做任何的反抗。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特別懂事的孩子是可憐的,特別讓人心疼,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喪失了自我,恐懼於大人的權威,來迎合大人的。他們的心裡充滿了諸如自卑,壓抑,恐懼之類的想法。這些想法對孩子的發展是極不利的。這也是為什麼長大後,很多懂事的孩子都覺得,小時候的自己非常不快樂的原因。
這種情況在家教特別嚴厲或特別溺愛的家庭裡都很容易出現。
特別嚴厲的家庭總是在不知不覺裡給孩子制定一系列的規矩,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你要這樣,你要那樣,不然就要接受這樣的懲罰或那樣的懲罰。久而久之孩子便隱藏起自己的天性,雖然變成一個父母想要成為的孩子,到哪都聽話懂事,被人誇讚,但自己卻很不快樂。
而特別溺愛的家庭則是這不讓做,那不讓碰,事事寵著,事事代辦,久而久之,孩子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等到哪天需要獨立時,他發現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時,就會有一種很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非常的沒用,進而否定自己。
這些都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在學校裡對於某些方面表現特別差的孩子,更是容易產生這種情況。
比如一個孩子,每次跑步都倒數第一,他就會對跑步產生一種恐懼感,覺得我就是不會跑步的,然後一跑步測試就緊張害怕,最後連跑步姿勢都不對了,甚至還可能延伸出「我在體育方面就是不行」的想法,以至對所有的體育活動都充滿了排斥。
再比如一個孩子,經常考試都得倒數,還老被老師批評拖後腿,久而久之他就產生一種「我真是很笨」的想法,信心被沮喪取代,越來越頹廢,沒有上進心,在惡性循環下就越來越差了。
總之,當一個人在長期受到挫折的影響後,便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使自己對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對成功的希望,對任何人,特別成長中孩子是極不利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管家長還是老師,要多鼓勵,少批評,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學會正確的評價自己。多體驗和感受成功的喜悅,擺脫「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