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懂事的孩子總說自己不快樂

2020-08-30 艾彌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年輕人說:我小的時候,父親很嚴厲。有一次因為一件小事被父親指責沒禮貌,還不肯認錯,父親惱羞成怒,把我拎起來,從很高的地方扔下,還好掉在了沙發上,不然可能被摔死。從那以後,我對父親言聽計從,他說什麼我都照著做。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

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

當一個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時,便會陷入「我不可能怎樣」,「算了吧,沒用的」,「我不行的」之類消極又自卑的怪圈裡,進而認命甚至自暴自棄。

對小時候的年輕人來說,父親是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而父親的那一摔,更是讓他產生了只要忤逆父親便會有生命危險的恐懼感,在這種消極無助的認知下,他直接的反應便是,對父親百依百順,不做任何的反抗。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特別懂事的孩子是可憐的,特別讓人心疼,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喪失了自我,恐懼於大人的權威,來迎合大人的。他們的心裡充滿了諸如自卑,壓抑,恐懼之類的想法。這些想法對孩子的發展是極不利的。這也是為什麼長大後,很多懂事的孩子都覺得,小時候的自己非常不快樂的原因。

這種情況在家教特別嚴厲或特別溺愛的家庭裡都很容易出現。

特別嚴厲的家庭總是在不知不覺裡給孩子制定一系列的規矩,你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你要這樣,你要那樣,不然就要接受這樣的懲罰或那樣的懲罰。久而久之孩子便隱藏起自己的天性,雖然變成一個父母想要成為的孩子,到哪都聽話懂事,被人誇讚,但自己卻很不快樂。

而特別溺愛的家庭則是這不讓做,那不讓碰,事事寵著,事事代辦,久而久之,孩子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人,等到哪天需要獨立時,他發現自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時,就會有一種很深的挫敗感,覺得自己非常的沒用,進而否定自己。

這些都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在學校裡對於某些方面表現特別差的孩子,更是容易產生這種情況。

比如一個孩子,每次跑步都倒數第一,他就會對跑步產生一種恐懼感,覺得我就是不會跑步的,然後一跑步測試就緊張害怕,最後連跑步姿勢都不對了,甚至還可能延伸出「我在體育方面就是不行」的想法,以至對所有的體育活動都充滿了排斥。

再比如一個孩子,經常考試都得倒數,還老被老師批評拖後腿,久而久之他就產生一種「我真是很笨」的想法,信心被沮喪取代,越來越頹廢,沒有上進心,在惡性循環下就越來越差了。

總之,當一個人在長期受到挫折的影響後,便容易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從而使自己對失敗的恐懼遠遠大於對成功的希望,對任何人,特別成長中孩子是極不利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管家長還是老師,要多鼓勵,少批評,讓他們樹立自信心,學會正確的評價自己。多體驗和感受成功的喜悅,擺脫「習得性無助」。

相關焦點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有的孩子,看起來不在乎成績,拿著考了40分的卷子也沒心沒肺;有的孩子,看起來很不聽管教,父母說什麼都當耳旁風;有的孩子,看起來懂事聽話,從來不給父母找麻煩……這些現象是不是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了可是,不管是"懂事"還是"不懂事"的孩子,仔細想想他們都有一種"不在乎"的感覺。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由於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等心理機制還不成熟,對問題缺少足夠成熟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處於無助的境地,這些「無助的體驗感」就像實驗中的電擊刺激,一點一點地擊垮孩子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形成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淺聊孩子的不愛學習與家長的「習得性無助」
    究其根源,問題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恰恰相反,是我們的家長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問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症」呢?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習得性無助」,就是說一個人在同一環境下一種「定製性的行為方式」,而通常這類人群對於「事物的應激」與「適應和解決」的方法都是比較「混亂和沒有秩序」的。這麼說,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點呢?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而歸屬感、價值感與孩子的自信心息息相關。只有孩子認同自己存在的價值,他們才有自信。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 孩子越不想學,家長就越暴躁,警惕: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怪圈
    自己家的孩子,開始上晚課的時候,感覺挺新奇的,但是堅持不到兩天,然後就不想再學了,孩子在聽網課的過程中,一邊聽網課一邊打遊戲,有些時候還和別人聊天,我也知道要多給孩子溝通,不能夠無端的批評孩子,但孩子現在已經初三了,馬上就要中考,最終還是沒有忍住,對孩子發了火,孩子索性就不學了,發火之後對我說:&34;,我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為什麼孩子成現在這個樣子呢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這是為什麼呢?,溫柔溝通,但是不久之後也常常不小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中,因為當孩子大吵大鬧無法安靜的時候,媽媽們會發現用暴力制止的方式會最為直接有效地控制住局面,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大吼大叫的媽媽。就像剛剛說的習得性無助的誘發其實是源自經常性的挫敗感,讓我們無力反抗,親子關係中什麼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呢?——小的時候。餵飯餵水、幫忙穿衣服、禁止玩水玩土等——容易讓孩子誘發「我什麼也做不好」的潛意識,也會降低她的自尊水平,不會主動承擔責任。真笨!總丟三拉四!竟做一些沒用的!能有什麼出息!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放棄的背後,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
    其實孩子一旦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會對孩子的生活乃至心理狀態產生非常大的影響。三、「習得性無助」還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對自己的學習也是得過且過,以不被家長進行說教批評為目的。其次,當我們家長強制要求孩子解決掉眼前的困難的時候,孩子會很明確的跟我們說「媽媽我做不到」,直接連嘗試都不願意。在學習上也一樣,當老師讓他攻克一個知識難關的時候,孩子也是連看都不願意看,他的心裡已經形成了很強的意識「我是不行的」。
  • 習得性無助:為什麼你總是間歇性早起,持續性賴床?
    那導致習得性無助的原因有哪些呢,怎樣才能避免習得性無助呢?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放在什麼時候都不過時,特別是現在社會競爭壓力這麼大的情況下,家庭的教育更是孩子在人生的跑道上高速起跑的關鍵因素。然而現實是,很多家庭都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或者說根本就是不知道。很多有的家長過度嚴格,導致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因為害怕而不敢嘗試;有的家長過度溺愛,導致孩子什麼都不會做,在做事情遇到困難時,會產生畏難情緒。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我不太樂觀。問題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當下蔓延的「心理危機」。我說的不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而是「眼神中逐漸消失的光」——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某種角度講,比病毒的傷害力更強。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 「讓他自己來」,過度鍛鍊孩子獨立性,容易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生活中,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持有和阿姿一樣的育兒觀念,即過度注重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讓他自己來」更是此類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語。然而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對孩子獨立性的過度培養,可能會引發孩子「習得性無助」。
  • 「挫折教育」是對孩子的折磨,學會習得性樂觀,孩子才會更強大
    前段時間老公剛好放年假,我們就商量帶孩子一起去旅遊。坐在車上的時候,女兒發問了:「爸爸,你知道你自己有一個缺點嗎?」爸爸滿臉疑惑,女兒接著說,「那就是爸爸你老是讓別人不開心,這算是你的一個缺點吧,爸爸你能改嗎?」爸爸卻沒有哄著女兒,告訴女兒就是要不開心,你以後才能堅強,不會一遇到困難就崩潰。當時女兒回答道如果人老是不開心,容易變老的。
  • 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
    導讀: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老說「我不會」的孩子,是陷「習得性無助」,3點幫孩子恢復自信!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如果在上大學之前還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經常說教、嚴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師),孩子在脫離家庭環境後(比如上大學後、就業時)往往會倍感無助。
  • 孩子一叛逆反抗就焦慮,家長警惕「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認知偏差
    昨晚在找素材的時候,看到一位家長在網上發帖求助,說自己的孩子怎麼管都不行,非常不認真的對待學習。無論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威權的命令,這小傢伙都是軟硬不吃。這個家長非常的苦惱。我仔細看了這位家長的帖子,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無奈,一絲絲無力的不解。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這樣的焦慮呢?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從她的戀愛經驗裡,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會產生的危害: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一切。也能看出「習得性無助」產生的過程: 她在愛情裡經歷了「異地戀」這一經驗;在三次失敗的異地戀經驗中,她產生了「異地戀=失敗」的認知;這時候,她開始變得不再相信異地戀,並且堅決避免異地戀;但凡遇到會跟愛人異地的情況,她都會變得極其消極且不願面對,甚至對愛情失去信心。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