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聽到過孩子有類似的抱怨:
「數學太難了,我根本就學不會!」
「我不行!我彈不了這首曲子,我根本沒有彈鋼琴的天賦!」
「反正我達不到學校老師的要求,我努力了也沒用!」
「沒有人願意和我玩,沒有人會喜歡我…」
又或者是,孩子出現了這樣的行為:
面對桌子上成堆的作業,孩子被動地坐在書桌前,卻什麼都不想寫;
孩子在學校受人欺負了,回家了卻什麼都不說,直到過了很久你才知道;
遇到困難容易放棄,止步不前;
總是悶悶不樂的,對很多事物失去了興趣…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了這些症狀,並由此產生了意志消沉的表現,你可能就要警醒:孩子是否陷入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很多兒童心理及行為偏差的根源。
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
「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
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
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鈴聲一響,就給它進行難受的電擊,狗被關在籠中無法逃避;多次實驗後,只要鈴聲一響,還沒進行電擊,狗就伏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即使把籠門打開,狗也不會逃走了。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離,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隨後的很多實驗表明,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
由於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等心理機制還不成熟,對問題缺少足夠成熟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處於無助的境地,這些「無助的體驗感」就像實驗中的電擊刺激,一點一點地擊垮孩子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形成習得性無助。
一旦兒童陷入習得性無助,在認知上,他們會對自身的能力產生嚴重的懷疑,明顯地影響到自己的學習和交往能力,對學習和社交失去信心、失去興趣,從而導致成績下降,與同學、老師的關係惡化;其次,在動機上,他們會對學習和社交喪失動力,產生逃避行為;最後,在情緒上,習得性無助兒童會表現出沮喪、害怕、逃避、抑鬱等負面情緒,有強烈的生理緊張和不適感,更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出現心理疾病。
有人問,萬一孩子已經形成了習得性無助,那該怎麼辦呢?別急,家長們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們克服習得性無助:
01
引導孩子學會積極地歸因
孩子對成敗的歸因會影響到自身的信心。
習得性無助的兒童在遇到失敗時,往往將原因一味地歸於自身等內部因素,認為是自己缺乏能力;而把成功歸因於運氣等外部因素。以至於他們經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無法通過努力解決學習和生活問題,產生無助感。積極的歸因訓練,即讓孩子們學會把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或全面地看到外在的、不可控的因素,而非一味責怪自己。
02
讓孩子體驗成功
家長可以幫孩子將困難的任務切割成一個個小的目標,每完成一個目標,就給予鼓勵,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
例如:很多孩子寫作業時候的專注力時間不長,容易「三分鐘熱度」,這時候,家長可以提議,幫孩子將寫作業的時間切分開來,中間每隔15分鐘休息一次,讓孩子覺得,其實寫作業也不是那麼難~
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孩子完成及達到目標,從而體驗成功,並逐步樹立起對自身的自信。
03
建立孩子信心,培養「自我肯定」的習慣
家長通過對他們的努力給予鼓勵,使他們相信自己的努力是有效的,是會帶來好結果的。
當孩子通過以上方法,完成一件事之後,一定要適時、適當且具體鼓勵,加強孩子的成就感。
所謂具體鼓勵不是給零食、送玩具,而是告訴孩子:「你剛剛在一小時內寫完三門功課,還有幫忙媽媽做家務,媽媽覺得你很貼心,也很厲害呢!」這樣的鼓勵,會讓孩子知道做什麼事是好的,以及你看到了他做的所以有努力,孩子就會從中汲取正向經驗及自我肯定的信心。
04
當孩子挫敗,通過經驗分享建立同理心
孩子從打破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到建立新的思維方式,中間一定會有過渡期。
當他挫敗的時候,一定要隨時給孩子打氣,家長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經驗。
例如:「媽媽上學的時候也有很多門作業要做,我會給自己列一個時間計劃表,按照計劃表來執行,不但作業都能如期做完,還多出好多時間休息呢。」
以上方法,不妨試試看看吧~願孩子們能夠相信自己,大聲對自己說:「我能行!」
參考文獻
[1]孫欣冉. (2019). 兒童習得性無助現象研究綜述及幹預.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32(6), 35-40.
[2]燕良軾, 顏志雄, & 鄒霞. (2014). 兒童習得性無助的成因, 機制及其緩解. 學前教育研究, (5), 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