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逃避學習,怎麼回事?
01
孩子不愛學,討厭學習
「你能不磨蹭嗎?快點寫!」小強家又傳出了媽媽氣急敗壞的喊聲。
小強現在小學三年級,寫作業特別能磨蹭,經常是寫寫玩玩。即便媽媽看著,也是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摳手指。如果哪天媽媽不看著了,他一定是看電視玩手機,絕對不會想起作業的事情。
每天起床也是拖拖拉拉,說最多的是「今天還上學啊」!在學校也經常無精打採。老師的評價是討厭學習,對學習沒興趣。
小強上幼兒園的時候,並不是這樣。那個時候他的動手能力特別強,經常自己疊一些紙狗、紙狐狸、紙鶴等送給小朋友,是個老師和同學都喜歡的小朋友。
到了小學之後,第一學期他不適應學校,學習成績墊底,就有些自卑了。父母由於沒有及時地發現,結果成績就越來越不好,伴隨著成績不好的,是小強的性格也從開朗活潑,變得有些內向了。
父母看到他的變化,經常恨鐵不成鋼地教訓他,不是說他這裡不好,就是說他那裡不對。父母的本意是指出錯誤,好讓小強儘快改正,誰知道父母越是嚴厲,小強的成績越是退後,父母都被他氣得沒招了!
02
「習得性無助」讓孩子更容易逃避困難
美國心理學家在重演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試驗的時候,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們在蜂音器一響,就給狗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案例中的小強在屢次遭受打擊之後,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如果他第一次沒考好,被別人說笨的時候,父母可以及時發現,並且解決問題,那麼此後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容易想辦法去解決。
可當小強有一次考不好,得不到鼓勵和贊同的時候,他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看到作業就感覺痛苦,開始折騰。
考試考不好,對學習更加沒興趣,這就像是孩子坐上了旋轉木馬,他陷入了「我不行,我做不好,真的考試很差勁」這個怪圈裡出不來!
01
成功是成功之母,培養學習自信
我小時候英語很不好,而且屬於對這個科目極其討厭的那種。為了避免影響中考分數,家裡人找了學校的老師給我補課!
我當時上初三,老師給我講的是初一的內容,因為簡單,所以一聽就會,並且可以快速地背下單詞,然後老師就對我一頓誇獎。
以前老師提問時候會經常朝我看看,我卻從來沒有舉過手,老師也不提問我。在我補課一個月之後,老師上課提問,我一聽這道題我會,但是我依然沒有舉手,偏偏老師就叫我回答。因為回答正確,被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誇獎。從此我在英語方面更用功了,最終在中考的時候考出了誰都想不到的高分。
我們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失敗的次數越多,孩子會越沒有自信。所以對於沒有學習興趣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這樣才會逐漸打破「我不行」的怪圈。
02
提高學習成績,提高自信
分、分,學生的命根。學生、家長和老師其實都看中學生的分數。尤其是小孩子之間「你」考了100,而「我」只有99,我就可能會覺得不舒服,長期低分數,孩子自然就沒有自信了。
在提高孩子分數方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多關注孩子的作業,督促孩子將每次的錯題記錄在錯題本上,然後每天解決一個錯題。這樣,一個月下來孩子的學習會有進步的。
一旦孩子發現自己成績提高了,也會對自己很有自信。
03
提高學習能力,來獲得學習自信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除了習得性無助,還有一個原因是學習能力弱。
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並非是學到什麼東西),有了方法與技巧,學習到知識後,就形成專業知識;學習到如何執行的方法與技巧,就形成執行能力。
同一個班級,相同的老師,孩子們的成績卻千差萬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對於一學習不好的孩子,提高孩子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孩子獲得學習自信。
小童有注意力問題,上課老是坐不住。為了改善小童的行為,小童媽媽連續3個月,給孩子做注意力訓練。現在小童上課坐住了,聽課的效率提高,成績自然也上去了。以前的小童經常通過做鬼臉來獲得同學、老師的關注,現在他不需要了。
孩子不愛學習是一個綜合問題,我們需要通過找到各方面的原因,解決問題,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