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2020-08-26 三寶美媽


孩子逃避學習,怎麼回事?


01

孩子不愛學,討厭學習

「你能不磨蹭嗎?快點寫!」小強家又傳出了媽媽氣急敗壞的喊聲。

小強現在小學三年級,寫作業特別能磨蹭,經常是寫寫玩玩。即便媽媽看著,也是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摳手指。如果哪天媽媽不看著了,他一定是看電視玩手機,絕對不會想起作業的事情。

每天起床也是拖拖拉拉,說最多的是「今天還上學啊」!在學校也經常無精打採。老師的評價是討厭學習,對學習沒興趣。


小強上幼兒園的時候,並不是這樣。那個時候他的動手能力特別強,經常自己疊一些紙狗、紙狐狸、紙鶴等送給小朋友,是個老師和同學都喜歡的小朋友。

到了小學之後,第一學期他不適應學校,學習成績墊底,就有些自卑了。父母由於沒有及時地發現,結果成績就越來越不好,伴隨著成績不好的,是小強的性格也從開朗活潑,變得有些內向了。

父母看到他的變化,經常恨鐵不成鋼地教訓他,不是說他這裡不好,就是說他那裡不對。父母的本意是指出錯誤,好讓小強儘快改正,誰知道父母越是嚴厲,小強的成績越是退後父母都被他氣得沒招了!


02

「習得性無助」讓孩子更容易逃避困難

美國心理學家在重演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試驗的時候,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他們在蜂音器一響,就給狗以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案例中的小強在屢次遭受打擊之後,產生了「習得性無助」。

如果他第一次沒考好,被別人說笨的時候,父母可以及時發現,並且解決問題,那麼此後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容易想辦法去解決。

可當小強有一次考不好,得不到鼓勵和贊同的時候,他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看到作業就感覺痛苦,開始折騰。

考試考不好,對學習更加沒興趣,這就像是孩子坐上了旋轉木馬,他陷入了「我不行,我做不好,真的考試很差勁」這個怪圈裡出不來


01

成功是成功之母,培養學習自信


我小時候英語很不好,而且屬於對這個科目極其討厭的那種。為了避免影響中考分數,家裡人找了學校的老師給我補課!

我當時上初三,老師給我講的是初一的內容,因為簡單,所以一聽就會,並且可以快速地背下單詞,然後老師就對我一頓誇獎。

以前老師提問時候會經常朝我看看,我卻從來沒有舉過手,老師也不提問我。在我補課一個月之後,老師上課提問,我一聽這道題我會,但是我依然沒有舉手,偏偏老師就叫我回答。因為回答正確,被英語老師在課堂上誇獎。從此我在英語方面更用功了,最終在中考的時候考出了誰都想不到的高分。

我們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失敗的次數越多,孩子會越沒有自信。所以對於沒有學習興趣的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嘗到成功的滋味,這樣才會逐漸打破「我不行」的怪圈。

02

提高學習成績,提高自信

分、分,學生的命根。學生、家長和老師其實都看中學生的分數。尤其是小孩子之間「你」考了100,而「我」只有99,我就可能會覺得不舒服,長期低分數,孩子自然就沒有自信了。

在提高孩子分數方面,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多關注孩子的作業,督促孩子將每次的錯題記錄在錯題本上,然後每天解決一個錯題。這樣,一個月下來孩子的學習會有進步的。

一旦孩子發現自己成績提高了,也會對自己很有自信。


03

提高學習能力,來獲得學習自信


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除了習得性無助,還有一個原因是學習能力弱。

學習能力就是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並非是學到什麼東西),有了方法與技巧,學習到知識後,就形成專業知識;學習到如何執行的方法與技巧,就形成執行能力。

同一個班級,相同的老師,孩子們的成績卻千差萬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對於一學習不好的孩子,提高孩子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孩子獲得學習自信。

小童有注意力問題,上課老是坐不住。為了改善小童的行為,小童媽媽連續3個月,給孩子做注意力訓練。現在小童上課坐住了,聽課的效率提高,成績自然也上去了。以前的小童經常通過做鬼臉來獲得同學、老師的關注,現在他不需要了。


孩子不愛學習是一個綜合問題,我們需要通過找到各方面的原因,解決問題,來幫助孩子提升學習興趣

相關焦點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再當蜂鳴器響起時,他不再躲藏,只是無助絕望地倒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習得性無助"怎麼辦?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淺聊孩子的不愛學習與家長的「習得性無助」
    究其根源,問題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恰恰相反,是我們的家長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問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症」呢?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習得性無助」,就是說一個人在同一環境下一種「定製性的行為方式」,而通常這類人群對於「事物的應激」與「適應和解決」的方法都是比較「混亂和沒有秩序」的。這麼說,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點呢?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如果在上大學之前還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經常說教、嚴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師),孩子在脫離家庭環境後(比如上大學後、就業時)往往會倍感無助。在習得性無助的影響下,很多人會尋找外部的因素作為責備的對象。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孩子不能自主選擇大事,他們不可能自己換學校、換老師、換父母,也不可能自己輟學而去找工作,這些都是不現實的。他們在成人的世界裡顯得弱小而無助,他們敏感而脆弱,內心遠遠沒有大人想像的那麼堅強。他們需要很多的愛與尊重,才能健康地長大,並學會如何去愛自己和他人,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所以,想要了解你的孩子,請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與他們感同身受。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並由此產生了意志消沉的表現,你可能就要警醒:孩子是否陷入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很多兒童心理及行為偏差的根源。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從她的戀愛經驗裡,我們首先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會產生的危害:懷疑自己、懷疑他人,懷疑一切。也能看出「習得性無助」產生的過程: 她在愛情裡經歷了「異地戀」這一經驗;在三次失敗的異地戀經驗中,她產生了「異地戀=失敗」的認知;這時候,她開始變得不再相信異地戀,並且堅決避免異地戀;但凡遇到會跟愛人異地的情況,她都會變得極其消極且不願面對,甚至對愛情失去信心。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了解的過程中,家長發現了孩子自上初二以來,上課經常發呆。對學習的態度積極性不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到了孩子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鬥志和動力,對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習得性無助,這個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在做動物實驗時提出來的。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放棄的背後,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
    心理學家通過對人類的觀察,也得到了跟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答案。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就如同實驗中的那條小狗一樣。如果孩子在一件事情上奏事做不好,孩子就會不自覺的放棄這件事情,產生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不行」,嚴重的話對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無藥可救。事實上,這個時候孩子正是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小浩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他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努力也不會有進步。為什小浩會產生懷疑自己的情況呢?其實是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好的積累可以讓你質變,差的累計則有可能會讓你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在無能為力的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助狀態。也就是人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出現了聽任擺布的行為的一種現象。當遭受了太多命運的打壓之後,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但是卻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於是放棄掙扎、接受痛苦。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習得性無助的存在,暗示了人類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要麼是食物極度缺乏,要麼是飽受殘酷奴役,畢竟,在這兩種情境下,「什麼都別想、什麼都不做」,意味著消耗更少的能量,因而更有機率存活。看看馴養的綿羊,魯莽蹦躂的綿羊不大可能被「刀下留羊」,經歷代代篩選,具有習得性無助這種「進化優勢」的綿羊才有機會傳播他們的基因。
  • 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如果這種情形出現得太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控制能發生作用的情境中,產生習得性無助。賽裡格曼對此進行了相關的經典實驗研究。美國心理學家賽裡格曼,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讓孩子再嘗試學習騎自行車,孩子都非常消極地說「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這種表現,多半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簡單地來說,就是一種對現實無何奈何、不做任何反抗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比如,孩子學習一樣東西,但是總是失敗,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便漸漸失去了信心,不再做任何努力性的嘗試。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接下來我們具體分析下什麼是「習得性無助」以及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持續批評中進入「習得性無助」之中的。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在重複的失敗或懲罰中而形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