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是一名初中生,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還是很優異。今年已經是初二了,在小升初的考試中進入了當地的一家重點初中。上了初中第一年之後,剛開始成績還是不錯的,隨著學習的推進,成績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家反覆地嘮叨孩子要多努力學習可是孩子似乎是很努力學習,可是成績總是差強人意。在上了初二之後,孩子的情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父母越來越發現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完全都沒有了鬥志和信心。對於學習,似乎是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於是,家裡人就到學校了解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家長發現了孩子自上初二以來,上課經常發呆。對學習的態度積極性不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到了孩子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鬥志和動力,對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
習得性無助,這個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在做動物實驗時提出來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樣的。Seligman把狗關在籠子裡面,伴隨蜂音給狗施加難以承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不掉,於是在籠裡狂奔,驚恐哀叫。
在很多次電擊之後,只要打開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卻不再狂奔。後來就算把籠子門打開,狗也沒有選擇逃出去,而是在電擊出現前就倒地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痛苦的到來,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個體經歷了持續的失敗後,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面對現實感到無可奈何狀態。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一種消極的狀態。
在與班主任的交流中,小林的父母得知。小林在剛剛上初一的時候,上課是非常認真的,作業也及時完成。孩子的轉變主要發生在初一上學期的中段考試之後,孩子的成績考得並不太理想。期中考試後,課程比較緊張。從這個時間段開始,孩子的成績和整體的狀態都不太好。上課上總是容易分神,在經歷了幾次的測試中,老師找孩子進行聊天,孩子的情緒都比較低落。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有退縮的跡象。
在小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的幾個很明顯的特徵。
如果孩子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下,孩子對學習的成功欲望就很低。孩子表現出對學習的好與壞都不在乎了。無論是成績優異還是成績不及格,孩子的表現是一模一樣的。家長的批評,老師的表揚對於孩子來說,似乎就是白開水。
在日常的學習中,遇到難題表現出的是畏懼,恐懼,後退。
作業上稍微難一點的題目,都是空白的。這樣的學習孩子真的太多了。我在正常的教學中,也經常發現這樣的孩子。在平時的習題課上,孩子都是東張西望,根本就靜不下心來聽課。作業上的非基礎性的題目都是空白的。這樣的孩子很明顯就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學習態度散漫,毫無鬥志。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由於一直存在的狀態,使得孩子根本就跟不上老師的步奏。知識點遺漏太多,以至於無心上學。科任老師的獎勵或者批評,在孩子的眼中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會增加了孩子的牴觸情緒,老師與學生之間甚至發生強烈的衝突。
在學習上,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都非常缺乏自信。
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內心存有自我懷疑的狀態中。課堂上,孩子即使遇到自己會的題目,他們也會首先是考慮的不是舉手發言,而是先考慮萬一自己答錯了怎麼辦,內心處於一種恐懼的狀態中。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
小林由於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後續的緊張學習和壓力中,也慢慢地出現了脫節。這個時候,他內心就會產生害怕和退縮。再加上一直以來能不到重視和幫助,以至於後來成績下滑後,逐漸地對自我產生了懷疑,懷疑自己的能力,學習成績自然就下滑了。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孩子就更加恐懼去嘗試,去努力,害怕再次遭受到失敗。
在學習上,孩子總是處於一種挫敗感中,多次的失敗使得孩子內心對生活也失去了一種激情。在生活中就表現出來了散漫,不上進的狀態。例如,小林,在生活上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好生活中的事情,遇到一點小事就希望得到幫助。在小林的思維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想法比較消極,他總是認定自己就是做不好這件事情,在開始努力之前,他就已經認定自己做不好這樣的一件事情。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給予的忠告,在他的眼中似乎就是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即使在大人的幫助下,他很好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可是他卻總是把這件事情的完成歸於運氣。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造成了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稍微遇到了困難就承受不住,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急於求幫助,而不是第一時間想辦法去解決。
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採取了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一直出於害怕出錯和擔心受到責備。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下,孩子也會在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敢嘗試,不敢挑戰。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可以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者能力,一個人的失敗可以歸於與環境和他人的過錯。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往往把自己的偶爾的成功歸於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某次考試,孩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孩子把原因歸於運氣好,題目簡單。但是,遇到了學習上的失敗,往往會歸因於能力差,智力低下,腦子笨等的原因。這樣的個人錯誤的歸於,使得孩子滑向了不自信的深潭,對自己的努力視而不見,更加不用說能走出這個困局。
對於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我們需要怎麼去幫助和協助孩子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父母的過度溺愛和管教都會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想辦法獨立解決,而是產生危難情緒,最終也不能解決到問題,產生挫敗感。當孩子經常產生挫敗感,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消極情緒。
習得性無助的來源主要就是過去的失敗經歷使得孩子產生了悲觀情緒。在這個屢次失敗的過程中,孩子把自己的失敗都歸因到自己的身上。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更多的培養孩子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身上,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取得成效的。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孩子的樂觀,積極的思維。
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並不是瞬間就形成的,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常性的挫敗逐漸形成的。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大人要及時去發現孩子的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跟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幫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問題已經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解決能力,我們就要及時地提供幫助,使得孩子快速地掌握方法,取得進步。
總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的孩子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在遇到困難的初期,孩子都會自己去尋找方法。可是在經歷了多次的挫敗後,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很多的幫助,就會獲得習得性無助,深感學習的無力感。最終會變得消極和懶散,令人惋惜。我們作為家長,更需要地是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使得孩子避開或者走出這個困境,取得學習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