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2020-08-21 阿壹聊教育

小林是一名初中生,在小學的時候成績還是很優異。今年已經是初二了,在小升初的考試中進入了當地的一家重點初中。上了初中第一年之後,剛開始成績還是不錯的,隨著學習的推進,成績出現了下滑的跡象。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家反覆地嘮叨孩子要多努力學習可是孩子似乎是很努力學習,可是成績總是差強人意。在上了初二之後,孩子的情況非但沒有得到改善,父母越來越發現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不大。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完全都沒有了鬥志和信心。對於學習,似乎是處於無能為力的狀態。於是,家裡人就到學校了解情況。在了解的過程中,家長發現了孩子自上初二以來,上課經常發呆。對學習的態度積極性不高。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到了孩子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鬥志和動力,對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

習得性無助,這個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在做動物實驗時提出來的。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實驗是怎麼樣的。Seligman把狗關在籠子裡面,伴隨蜂音給狗施加難以承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不掉,於是在籠裡狂奔,驚恐哀叫。

在很多次電擊之後,只要打開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卻不再狂奔。後來就算把籠子門打開,狗也沒有選擇逃出去,而是在電擊出現前就倒地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痛苦的到來,形成了一種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個體經歷了持續的失敗後,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從而面對現實感到無可奈何狀態。對任何事物都表現出一種消極的狀態。




第一、學生「習得性無助」的主要表現

在與班主任的交流中,小林的父母得知。小林在剛剛上初一的時候,上課是非常認真的,作業也及時完成。孩子的轉變主要發生在初一上學期的中段考試之後,孩子的成績考得並不太理想。期中考試後,課程比較緊張。從這個時間段開始,孩子的成績和整體的狀態都不太好。上課上總是容易分神,在經歷了幾次的測試中,老師找孩子進行聊天,孩子的情緒都比較低落。在遇到難題的時候,有退縮的跡象。

在小林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習得性無助的幾個很明顯的特徵。

01、對學習的成功的欲望低。

如果孩子處於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下,孩子對學習的成功欲望就很低。孩子表現出對學習的好與壞都不在乎了。無論是成績優異還是成績不及格,孩子的表現是一模一樣的。家長的批評,老師的表揚對於孩子來說,似乎就是白開水。


在日常的學習中,遇到難題表現出的是畏懼,恐懼,後退

作業上稍微難一點的題目,都是空白的。這樣的學習孩子真的太多了。我在正常的教學中,也經常發現這樣的孩子。在平時的習題課上,孩子都是東張西望,根本就靜不下心來聽課。作業上的非基礎性的題目都是空白的。這樣的孩子很明顯就是習得性無助的表現。


學習態度散漫,毫無鬥志

習得性無助的孩子由於一直存在的狀態,使得孩子根本就跟不上老師的步奏。知識點遺漏太多,以至於無心上學。科任老師的獎勵或者批評,在孩子的眼中都是無濟於事的。只會增加了孩子的牴觸情緒,老師與學生之間甚至發生強烈的衝突。

02、缺乏自信

在學習上,習得性無助的孩子都非常缺乏自信。


在日常的學習中,他們內心存有自我懷疑的狀態中。課堂上,孩子即使遇到自己會的題目,他們也會首先是考慮的不是舉手發言,而是先考慮萬一自己答錯了怎麼辦,內心處於一種恐懼的狀態中。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窺探一二。

小林由於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後續的緊張學習和壓力中,也慢慢地出現了脫節。這個時候,他內心就會產生害怕和退縮。再加上一直以來能不到重視和幫助,以至於後來成績下滑後,逐漸地對自我產生了懷疑,懷疑自己的能力,學習成績自然就下滑了。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後,孩子就更加恐懼去嘗試,去努力,害怕再次遭受到失敗。

03、對生活提不起勁兒。

在學習上,孩子總是處於一種挫敗感中,多次的失敗使得孩子內心對生活也失去了一種激情。在生活中就表現出來了散漫,不上進的狀態。例如,小林,在生活上總是覺得自己做不好生活中的事情,遇到一點小事就希望得到幫助。在小林的思維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想法比較消極,他總是認定自己就是做不好這件事情,在開始努力之前,他就已經認定自己做不好這樣的一件事情。在生活中,爸爸媽媽給予的忠告,在他的眼中似乎就是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即使在大人的幫助下,他很好地完成了一件事情,可是他卻總是把這件事情的完成歸於運氣。



第二,習得性無助的原因分析。

01、父母的過度溺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造成了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稍微遇到了困難就承受不住,在面對失敗的時候,急於求幫助,而不是第一時間想辦法去解決。

02、父母的過度管教

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採取了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一直出於害怕出錯和擔心受到責備。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下,孩子也會在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敢嘗試,不敢挑戰。

03、個人錯誤的歸因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可以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者能力,一個人的失敗可以歸於與環境和他人的過錯。

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往往把自己的偶爾的成功歸於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某次考試,孩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孩子把原因歸於運氣好,題目簡單。但是,遇到了學習上的失敗,往往會歸因於能力差,智力低下,腦子笨等的原因。這樣的個人錯誤的歸於,使得孩子滑向了不自信的深潭,對自己的努力視而不見,更加不用說能走出這個困局。



第三部分,如何解決孩子的習得性無助的問題。

對於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我們需要怎麼去幫助和協助孩子去解決這個問題呢?

01、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父母的過度溺愛和管教都會使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當遇到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是想辦法獨立解決,而是產生危難情緒,最終也不能解決到問題,產生挫敗感。當孩子經常產生挫敗感,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消極情緒。

02、正確歸因的訓練

習得性無助的來源主要就是過去的失敗經歷使得孩子產生了悲觀情緒。在這個屢次失敗的過程中,孩子把自己的失敗都歸因到自己的身上。在日常的生活中,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更多的培養孩子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身上,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取得成效的。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孩子的樂觀,積極的思維。

03、及時地給予孩子幫助。

孩子的習得性無助並不是瞬間就形成的,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經常性的挫敗逐漸形成的。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大人要及時去發現孩子的問題。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跟孩子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幫孩子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如果問題已經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解決能力,我們就要及時地提供幫助,使得孩子快速地掌握方法,取得進步。


總結,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的孩子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在遇到困難的初期,孩子都會自己去尋找方法。可是在經歷了多次的挫敗後,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很多的幫助,就會獲得習得性無助,深感學習的無力感。最終會變得消極和懶散,令人惋惜。我們作為家長,更需要地是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給予幫助,使得孩子避開或者走出這個困境,取得學習的成功。

相關焦點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在我國,大部分家長都很難做到和孩子和平平等相處,尤其是不能好好說話,習慣性地採取「打壓式」教育,似乎這樣才能管住孩子。比如,孩子考好了,怕他驕傲,要敲打敲打,孩子沒考好,家長更是火冒三丈,「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種話就脫口而出了。很多家長工作忙,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就很少,更別說心平氣和的陪孩子總結考試失利的原因了。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孩子的這種表現,多半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簡單地來說,就是一種對現實無何奈何、不做任何反抗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比如,孩子學習一樣東西,但是總是失敗,孩子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便漸漸失去了信心,不再做任何努力性的嘗試。
  • 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大學老師時,對方卻肯定了我的說法,並給出了專業的名詞解釋: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再聰明的孩子,若是遭遇了習得性無助,那將來註定一事無成。這其中應用的原理,就是習得性無助。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結合案例,我們可以猜測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本質是對孩子的否定教育,也就是中國常見的打擊式教育。以我鄰居吳女士為例,她經常呵斥自己的孩子,無論對方是否做出改變,吳女士都不會誇讚對方。起碼作為鄰居,我從未從她口中聽到一句對於孩子的誇獎。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離,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有人問,萬一孩子已經形成了習得性無助,那該怎麼辦呢?別急,家長們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們克服習得性無助:01引導孩子學會積極地歸因孩子對成敗的歸因會影響到自身的信心。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習得性無助"怎麼辦?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放棄的背後,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
    可是我們家長知道嗎?孩子這種經常性的主動放棄解決問題,其實是孩子的無助在作祟。20世紀六70年代,美國的一位名叫塞利格曼的著名心理學家用狗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而映射到我們家長的身上也是如此,當孩子解決不了難題的時候,我們家長的責罵、施壓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形成了刻板的印象和認知,無論自己再怎樣努力也是無濟於事的。一、孩子主動放棄的背後,是它的無助在作祟孩子遇到事情喜歡放棄,時間久了就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
  • 淺聊孩子的不愛學習與家長的「習得性無助」
    究其根源,問題不是出在了孩子身上,恰恰相反,是我們的家長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問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症」呢?我來解釋一下!所謂「習得性無助」,就是說一個人在同一環境下一種「定製性的行為方式」,而通常這類人群對於「事物的應激」與「適應和解決」的方法都是比較「混亂和沒有秩序」的。這麼說,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一點呢?
  •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孩子越不想學,家長就越暴躁,警惕: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怪圈
    【鑑於本文的篇幅有點長,為了方便您閱讀,在文末配備了思維導圖,如果您時間有限,可以直接先看文末的思維導圖。】學生在家學習之後,與家長接觸的時間也就多了起來,原來家長只能夠在星期天,孩子每天放學回家的時候,了解到孩子的學習狀況,而現在家長有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故名意思,有一種無助的心態,是 後天習得 的。在1967年,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經典動物實驗。將狗關在籠子裡,蜂鳴器一響,狗就會遭受到電擊。再當蜂鳴器響起時,他不再躲藏,只是無助絕望地倒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孩子一叛逆反抗就焦慮,家長警惕「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認知偏差
    昨晚在找素材的時候,看到一位家長在網上發帖求助,說自己的孩子怎麼管都不行,非常不認真的對待學習。無論是苦口婆心的教育,還是威權的命令,這小傢伙都是軟硬不吃。這個家長非常的苦惱。我仔細看了這位家長的帖子,字裡行間透露著一股無奈,一絲絲無力的不解。為什麼家長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這樣的焦慮呢?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一家長見孩子老是不配合,當場拉下臉狠狠地訓斥了他一頓……同學聚會時,一老同學一上來就抱怨自家的孩子以前怎麼優秀,現在又怎麼蠢,不管怎麼打罵,每次考試總是在倒數裡轉圈圈…… 大家細細觀察一番就會發現,身邊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無奈,越是批評孩子想讓他記住教訓,孩子表現不但不見好,反而有可能更差。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 靜心踐行手記840 焦慮的家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
    靜心踐行手記840 焦慮的家長,習得性無助的孩子近日接到一家長的求助,是個共性的問題吧。也是最近接觸的相當多的,孩子出現不上學,退縮性行為。關於這一塊,也給家長一些我的思考與 想法吧。看起來是孩子學習動力不足。但是事實是相當複雜的。不一一描述吧。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但是,不幸的是許多家長並沒有愛因斯坦父母及霍金父親這樣的耐心和信心。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光是得知未來某個時間自己可能與愛人異地,就已經讓她無法承受。她甚至跟另一半提出「乾脆還是分手吧」這樣的話。由此,是否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就在於事情發生後我們歸因的方式。大體來說,當某件事成功時,作外部歸因;失敗時作內部且不可控歸因的人群,長此以往,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比如上學時某次成績不理想,有人會抱怨自己運氣不佳,為什麼複習的都沒有考到,沒複習的反而都考到了;也有人會因此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慧,再怎麼複習也不可能考好。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每次考完試,他總是興奮地拿著試卷回家,爸爸媽媽看到孩子考高分也開心,誇孩子聰明。可是上了初中之後,一切都變了。初中要學習的科目從3個變成了9個,繁雜的學習任務讓小浩難以適應,所以成績出現了下滑的情況。當他帶著成績不理想的試卷回家時,很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鼓勵和安慰。結果爸爸媽媽看完試卷之後,臉色很嚇人。隨後就對小浩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甚至直言他很笨。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