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2020-11-04 董伯育心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相反,已滿四歲的愛因斯坦還學不會說話,人們都懷疑他是個「低能兒」,連校長也認為他是個「幹什麼都不會有作為」的笨學生。

但是,擔任電擊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對愛因斯坦進行表揚和鼓勵,幫助愛因斯坦發展智力。愛因斯坦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也是百般呵護和鼓勵。她經常十分自信地對人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父母的鼓勵、愛護和教導使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最終在物理學上做出了巨大成就。從愛因斯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堅定的信心和無私的幫助,將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證。

「宇宙之王」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也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


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卻難以把它們組裝回去恢復原貌。幸好他的父親引導他開始廣泛閱讀科普書籍,並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才使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成為大師級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

一、愛因斯坦和霍金到底笨不笨?

根據韋氏智力量表智商等級分布表,有智力缺陷的人智商僅為2%,約96%的人的智商都在70-130之間。可見,絕大部分孩子天生不是愚笨的。另外,人的智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人的智力發育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智力原本一般的孩子,如果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科學的教育,就會變成智力發育好的人;反之,其智力發育就會受到影響而變得愚笨。

小時候看似很笨的愛因斯坦和霍金,幸虧遇到了優秀的父母,他們善於鼓勵孩子、指導孩子、發現孩子的潛能,最終使得孩子爆發「小宇宙」,成為卓越的科學家。

但是,不幸的是許多家長並沒有愛因斯坦父母及霍金父親這樣的耐心和信心。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

二、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這是孩子在不良的學習情景中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做了一個研究動物心理的實驗。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受不了電擊,屎滾尿流,驚恐哀叫,並在籠子裡狂奔,拼死逃避。在多次逃跑失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不再試圖逃避。後來實驗者在給狗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惡果。



這種心理現象推及到人身上依然成立。當孩子遇到無法逾越的學習障礙時,他就會產生不良情緒:苦惱、暴躁甚至厭惡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面臨的困難無法逾越,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便會放棄努力,慢慢地真的變得「愚笨」。

三、如何避免習得性無助?

對待實驗中遭受電擊的狗,如果我們在其不斷遭受電擊、快感到絕望時,適時為其打開一扇逃生的窗口,狗就會想方設法逃出危險境地,並增強逃生欲望和本領。

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其實很簡單,關鍵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逃生」的機會甚至賦予他逃生的本領。如果我們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及時幫助孩子降低學習難度、改進學習方法,孩子感受的絕對不是失望和自卑,而是希望、自信和勝利的喜悅,其收穫的也將是學習的熱情和進步。

舉個例子。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布置參觀遊記類作文大賽任務,孩子回家後一臉無助地唉聲嘆氣。我知道,孩子沒有切身經歷、缺乏素材和方法就肯定寫不出好文章。於是,我及時帶著孩子參觀了一次「熱帶雨林探奇展」,然後引導孩子按照記敘文的幾個要素、按照一定觀察和寫作順序記錄所見所想,再與孩子一道不斷修改文章。最終,孩子作文不但獲得了全國一等獎,而且也由此掌握了一些寫作技巧。此後,他寫作的熱情不斷高漲,寫作能力不斷提升。

其實,除非智商十分高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在學習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如果家長適時幫助孩子降低難度,幫助孩子由簡到難、分步解決,或者引導孩子不斷改進學習方法,相信孩子總會解決掉一個個難題,不斷取得進步、增強信心。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世界著名撐杆跳高運動員布勃卡有個綽號叫」一釐米王」,因為他每次刷新自己保持的記錄時,幾乎都是將成績提高一釐米。當他成功躍過6.15米高度第35次刷新世界紀錄時,他感慨地說:「如果我當初一開始就把目標定位在6.15米,或許會被嚇倒而不會有今天。」看來布勃卡是睿智的,他把目標定位在切實可行的」一釐米」上,鍥而不捨,終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記錄。

由此看出,如果我們引導孩子把面臨的難題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由易到難,讓孩子逐步攻克,孩子最終就會完成大目標。一旦孩子克服困難後,會增強自信,不斷克服類似的困難。

相反,如果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只知道一味訓斥、空洞地鼓勵,或者不管不問,而不在方法上指導孩子,不嘗試幫助孩子打開「救生之窗」,孩子就有可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以後,遇到該類問題、該門學科,孩子也會產生厭惡而躲避,「笨」孩子便由此形成。

四、是不是所有的「笨」孩子都能變成愛因斯坦和霍金呢?

當然不是。儘管我們用盡了各種方法,由於遺傳因素、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孩子們總會存在智力上的差別,總有一些孩子學得慢、學得效果差。對此,家長們一是不要著急讓孩子一口吃成胖子,要耐心尋求激發孩子潛能的方法;二是不要輕易放棄,要相信孩子總有自己的特長。

研究指出,人的大腦只有10%得到開發,人的能力約有90%處於休眠狀態。現代心理學認為,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人的大腦機能存在著一種抑制現象,使得人們長期難以察覺自己的能力。如果給予意想不到的強刺激,這種抑制就有可能被解除,蘊藏在人體內的潛能會突然爆發出來而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足以讓人完成不可想像的工作。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房屋失火導致房梁一端下榻,壓住了年幼的孩子。母親救子心切,發了瘋似地衝向前去,一把抱起並挪開幾百斤重的房梁,救下了自己的孩子。人在這種臨危時期爆發的力量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看似很愚笨的愛因斯坦和霍金不就是被家長激發了潛能嗎?

同時,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上天對生命的安排應該不是讓他作為一個廢物存在於世上的。所以,與其對「笨」孩子悲觀絕望、甚至打擊挖苦,不如去發現他的特長。如果孩子不適合學習數學,那麼他的語文成績有沒有突出之處呢?如果孩子不適合學習文化課,那麼孩子的音體美其中一項會不會有特長呢?如果孩子什麼都學不好,那麼能不能把他培養成一個品行好的人呢?

只要你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引導,你的孩子肯定有一些過人之處的。最起碼,讓孩子做一個讓人尊敬的好人,也是一種成功!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學歷,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教育心理知識。期待與讀者朋友深入交流。

相關焦點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隨後就對小浩進行了嚴厲的批評,甚至直言他很笨。本想著父母會安慰自己,結果卻是一頓臭罵和貶低。小浩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很笨。從此以後,每次考試出成績他都會被爸爸媽媽嚴厲責罵。小浩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他覺得自己真的很笨,努力也不會有進步。為什小浩會產生懷疑自己的情況呢?其實是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 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大學老師時,對方卻肯定了我的說法,並給出了專業的名詞解釋: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再聰明的孩子,若是遭遇了習得性無助,那將來註定一事無成。這種打擊式教育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自信,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的傾向,而這種思維慣性,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孩子的表現 ①「我肯定做不到」出現習得性無助思維模式的孩子,大多生長在一個父母嚴苛的家庭環境中。對於這類孩子來說,被訓斥被打壓屬於家常便飯,這導致孩子已經養成了「我不行」的思維。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孩子越學越差?並非天生笨,而是「習得性愚蠢」,家長要警惕3點
    導讀:孩子越學越差?並非天生笨,而是「習得性愚蠢」,家長要警惕3點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越學越差?並非天生笨,而是「習得性愚蠢」,家長要警惕3點!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於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習得性無助"怎麼辦?因為一直止步不前,生活在舒適區內,孩子很難有長足的進步,對以後的發展很不利。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電擊出現就臥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自我無能的策略,最終導致他們努力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孩子會拖延作業,或只完成不費力氣的任務;情緒沮喪,並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
  • 《真實的幸福》:「習得性無助」只是一種狀態,它並非難以擺脫
    生活中,遭遇到的重重高山,早已經死死地堵住前方那希望的道路,使你的內心中微弱的希望的火苗,逐漸暗淡……久而久之,你就陷入了這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早在1968年,他在賓州大學讀研究生的時候,和史蒂芬·梅爾,以及布魯斯·奧弗邁耶共同發現了這個令人震驚的心理現象。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是什麼讓那些孩子那麼容易感到絕望?有人提到一個詞,叫做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長期處在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裡,就很容易悲觀絕望。青春期的孩子,內心迷茫而無助脆弱,再加上無處不在的荷爾蒙爆發的冒險與衝動,也會導致他們更容易引發悲劇的發生。
  • 孩子越不想學,家長就越暴躁,警惕: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怪圈
    在分析完孩子的行為模式之後,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是什麼導致有些孩子會陷入到這種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中呢?答案當然是在老師和家長身上。韓寒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誰說青蛙放到溫水裡不會跳,你看把它放到裡面,他們也會掙扎。但孟孟拿起鍋蓋,砰的一聲把鍋蓋上了,隨即把火開到了最大。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並由此產生了意志消沉的表現,你可能就要警醒:孩子是否陷入了「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這是很多兒童心理及行為偏差的根源。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提到了孩子可能由於長期處於一種習得性無助的狀態中,逐漸失去了學習的鬥志和動力,對學習和生活都表現出了一種無力感。習得性無助,這個是美國心理學家Seligman 在做動物實驗時提出來的。
  • 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懂事的孩子總說自己不快樂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當一個人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時,便會陷入「我不可能怎樣」,「算了吧,沒用的」,「我不行的」之類消極又自卑的怪圈裡,進而認命甚至自暴自棄。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
  • 習得性無助,解開人生之謎的一把鑰匙
    每次做正念冥想、通過深呼吸這個「錨定點」仔細覺察身體感受,我都能清晰感覺到身體在不停地害怕發抖,感覺兩條胳膊就像被困住,像石頭一樣僵硬固化,根本就抬不起來,我知道這是因為自我內心深重的習得性無助感在作祟。
  • 人生最難邁的坎,習得性無助,學習成績不好的根本原因和藥
    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笨,學習成績一直這麼差。她真的不想學習了。和恬恬交談後,班主任了解到恬恬之所以學習沒有積極性,甚至出現了厭學情緒,和恬恬媽媽對她的打擊有很大關係。恬恬媽媽曾不止一次當著恬恬的面,抱怨訓斥她,怎麼這麼笨,學習成績一直這麼差,沒有一點進步,根本不是學習的料。恬恬曾經也想向媽媽證明自己,開始更加努力學習,但是成績卻一直沒有提高。
  •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兒子
    這個時候的兒子是氣憤、難過的、無助的情緒。爸爸著急地說,&34;兒子依然不為所動。當爸爸開始憤怒地指責兒子說,"不想上學就別上學了。「兒子開始憤怒地邊哭邊踢床,嚷著:」都這麼晚了,你們才叫了,我都遲到了。「爸爸更加憤怒了,直接說:」不要上學就呆在家裡了。「我趕緊跑過來哄兒子說,」你不就是擔心遲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