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子。相反,已滿四歲的愛因斯坦還學不會說話,人們都懷疑他是個「低能兒」,連校長也認為他是個「幹什麼都不會有作為」的笨學生。
但是,擔任電擊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對愛因斯坦進行表揚和鼓勵,幫助愛因斯坦發展智力。愛因斯坦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也是百般呵護和鼓勵。她經常十分自信地對人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父母的鼓勵、愛護和教導使愛因斯坦的智力迅速發展,最終在物理學上做出了巨大成就。從愛因斯坦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恆古不變的真理:家長對孩子熱切的期望、堅定的信心和無私的幫助,將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證。
「宇宙之王」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也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
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卻難以把它們組裝回去恢復原貌。幸好他的父親引導他開始廣泛閱讀科普書籍,並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才使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最終成為大師級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
根據韋氏智力量表智商等級分布表,有智力缺陷的人智商僅為2%,約96%的人的智商都在70-130之間。可見,絕大部分孩子天生不是愚笨的。另外,人的智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年齡的成熟而發展,因教育和訓練而改變。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人的智力發育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智力原本一般的孩子,如果有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科學的教育,就會變成智力發育好的人;反之,其智力發育就會受到影響而變得愚笨。
小時候看似很笨的愛因斯坦和霍金,幸虧遇到了優秀的父母,他們善於鼓勵孩子、指導孩子、發現孩子的潛能,最終使得孩子爆發「小宇宙」,成為卓越的科學家。
但是,不幸的是許多家長並沒有愛因斯坦父母及霍金父親這樣的耐心和信心。一些家長面對孩子開始表現得「愚笨」往往是失去耐心,或者教育方法不當,導致孩子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境地。其最終結果當然是自暴自棄、一事無成。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這是孩子在不良的學習情景中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做了一個研究動物心理的實驗。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受不了電擊,屎滾尿流,驚恐哀叫,並在籠子裡狂奔,拼死逃避。在多次逃跑失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不再試圖逃避。後來實驗者在給狗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惡果。
這種心理現象推及到人身上依然成立。當孩子遇到無法逾越的學習障礙時,他就會產生不良情緒:苦惱、暴躁甚至厭惡學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得性無助,認為自己面臨的困難無法逾越,自己不是學習的材料,便會放棄努力,慢慢地真的變得「愚笨」。
對待實驗中遭受電擊的狗,如果我們在其不斷遭受電擊、快感到絕望時,適時為其打開一扇逃生的窗口,狗就會想方設法逃出危險境地,並增強逃生欲望和本領。
避免孩子習得性無助其實很簡單,關鍵是要給孩子創造一個「逃生」的機會甚至賦予他逃生的本領。如果我們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時,及時幫助孩子降低學習難度、改進學習方法,孩子感受的絕對不是失望和自卑,而是希望、自信和勝利的喜悅,其收穫的也將是學習的熱情和進步。
舉個例子。我的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布置參觀遊記類作文大賽任務,孩子回家後一臉無助地唉聲嘆氣。我知道,孩子沒有切身經歷、缺乏素材和方法就肯定寫不出好文章。於是,我及時帶著孩子參觀了一次「熱帶雨林探奇展」,然後引導孩子按照記敘文的幾個要素、按照一定觀察和寫作順序記錄所見所想,再與孩子一道不斷修改文章。最終,孩子作文不但獲得了全國一等獎,而且也由此掌握了一些寫作技巧。此後,他寫作的熱情不斷高漲,寫作能力不斷提升。
其實,除非智商十分高的孩子,絕大部分孩子在學習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如果家長適時幫助孩子降低難度,幫助孩子由簡到難、分步解決,或者引導孩子不斷改進學習方法,相信孩子總會解決掉一個個難題,不斷取得進步、增強信心。
這裡再舉一個例子。世界著名撐杆跳高運動員布勃卡有個綽號叫」一釐米王」,因為他每次刷新自己保持的記錄時,幾乎都是將成績提高一釐米。當他成功躍過6.15米高度第35次刷新世界紀錄時,他感慨地說:「如果我當初一開始就把目標定位在6.15米,或許會被嚇倒而不會有今天。」看來布勃卡是睿智的,他把目標定位在切實可行的」一釐米」上,鍥而不捨,終於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記錄。
由此看出,如果我們引導孩子把面臨的難題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由易到難,讓孩子逐步攻克,孩子最終就會完成大目標。一旦孩子克服困難後,會增強自信,不斷克服類似的困難。
相反,如果家長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只知道一味訓斥、空洞地鼓勵,或者不管不問,而不在方法上指導孩子,不嘗試幫助孩子打開「救生之窗」,孩子就有可能會產生習得性無助。以後,遇到該類問題、該門學科,孩子也會產生厭惡而躲避,「笨」孩子便由此形成。
當然不是。儘管我們用盡了各種方法,由於遺傳因素、生活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孩子們總會存在智力上的差別,總有一些孩子學得慢、學得效果差。對此,家長們一是不要著急讓孩子一口吃成胖子,要耐心尋求激發孩子潛能的方法;二是不要輕易放棄,要相信孩子總有自己的特長。
研究指出,人的大腦只有10%得到開發,人的能力約有90%處於休眠狀態。現代心理學認為,由於各種複雜的原因,人的大腦機能存在著一種抑制現象,使得人們長期難以察覺自己的能力。如果給予意想不到的強刺激,這種抑制就有可能被解除,蘊藏在人體內的潛能會突然爆發出來而產生一種神奇的力量,足以讓人完成不可想像的工作。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新聞:房屋失火導致房梁一端下榻,壓住了年幼的孩子。母親救子心切,發了瘋似地衝向前去,一把抱起並挪開幾百斤重的房梁,救下了自己的孩子。人在這種臨危時期爆發的力量真的令人難以想像!
看似很愚笨的愛因斯坦和霍金不就是被家長激發了潛能嗎?
同時,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相信上天對生命的安排應該不是讓他作為一個廢物存在於世上的。所以,與其對「笨」孩子悲觀絕望、甚至打擊挖苦,不如去發現他的特長。如果孩子不適合學習數學,那麼他的語文成績有沒有突出之處呢?如果孩子不適合學習文化課,那麼孩子的音體美其中一項會不會有特長呢?如果孩子什麼都學不好,那麼能不能把他培養成一個品行好的人呢?
只要你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引導,你的孩子肯定有一些過人之處的。最起碼,讓孩子做一個讓人尊敬的好人,也是一種成功!
作者簡介:董伯育心,碩士研究生學歷,註冊國際心理諮詢師,常年從事教育和心理諮詢工作,擅長育兒領域研究、少兒心理問題諮詢,多次獲國家級、省級教育教學優秀成果獎。關注,了解更多育兒教育心理知識。期待與讀者朋友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