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兒子

2020-09-15 三寶媽育兒日記


今天早上,突然聽到大妞的聲音:媽媽,你怎麼還沒有起床啊,都六點半了。我刷地一起騰地跳起來床,發現手機關機,昨晚忘記充電了,難怪手機沒有電,鬧鐘也沒有響。趕緊蒸包子,估計蒸好包子,煎好包子,弄好時間也要六點四十五分鐘,女兒趕不及要上學了,只能給點錢給閨女,讓她自己解決早餐問題。此時睡在上鋪的兒子,聽到姐姐的聲音,馬上開始號啕大哭起來了,開始嚷著我要遲到了。

我說平時你都是七點出門都不遲到,我現在趕緊弄好早餐,你起來吃一下還來得及。等我做好早餐,兒子還一直賴在床上,一動也不動。這個時候的兒子是氣憤、難過的、無助的情緒。爸爸著急地說,&34;兒子依然不為所動。當爸爸開始憤怒地指責兒子說,"不想上學就別上學了。「兒子開始憤怒地邊哭邊踢床,嚷著:」都這麼晚了,你們才叫了,我都遲到了。「爸爸更加憤怒了,直接說:」不要上學就呆在家裡了。「

我趕緊跑過來哄兒子說,」你不就是擔心遲到嗎?你爸還沒有上班,一會妹妹在家,我讓爸爸看著,我騎小馬達送你一會,就幾分鐘就到了。「兒子聽我這麼說,情緒才平靜下來,慢悠悠地起床,吃早餐,洗漱。妹妹也被吵醒了,也說要和我一起送哥哥。就這樣,我騎著車送兒子上學,看到路上都是學生的,有很多是自己走路過去,也有有些是爸媽開著電動車送的,回來的時候遇到他的同學正騎著自行車上學。在快到紅綠燈口的時候又碰到我們家樓下的一個剛上初一的小男孩,走路去上學,這個時候已經很晚了,人家都沒有感覺有半點著急。



路上,我和小妞說:」哥哥今天很難過,哭鬧,是因為他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擔心遲到了。他擔心被批評。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所以只有擔心和害怕,難過,就會生氣、哭、扔東西。今天哥哥發脾氣的時候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所以只有哭。但是當我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的時候,比如媽媽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送哥哥上學,這樣哥哥的問題就解決了,他就不擔心遲到了。所以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想想,有沒有一個好辦法?因為哭、難過、傷心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要想到一個好辦法就能解決問題,那我們就不用哭、難過和傷心了。「

早上我沒有對兒子吼,也沒有批評他,更多的是,我看到了兒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小時候因為兒子起床經歷過太多次不開心,被罵,被批評,被指責,上學從來是不開心,導致兒子的認知裡是特別害怕自己遲到。如果平時說好六點半叫他,可是我吵了幾分鐘才叫他,就會導致他怒火中天,更多的是因為以前的生活,給他過一些特別糟糕的感受,孩子陷在這種感受中只有無助、恐懼和害怕。也導致他沒有力量去尋找一些新的辦法。

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給孩子一些新的認知體驗,以前他的哭鬧是被指責和攻擊的,現在是被允許和接納的。情緒是應該被無條件接納的。以前總想著處理好事情,很少去處理孩子的情緒,也導致兒子的感覺是非常糟糕的。現在的我,告訴自己,兒子因為擔心遲到,這是一件好事啊。不管他多生氣我都不能去指責他,說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不應該哭,你不應該難過。「情緒只有被接納,孩子的感受才能變好。當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理解的,才會聽進我的話,當我和他說:我知道你擔心遲到,我一會送你。這樣你就不會遲到了。孩子才願意配合行動。

任何時候,都要告訴自己,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們需要先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讓孩子學會找到辦法,意識到我現在遇到了問題了,我需要的是想到一個好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孩子才不會總掉入情緒的坑裡。對於一個經常被指責的孩子,他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信任和理解,只有信任孩子才能給他更大的自由。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共情和同理孩子,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真實的需求。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需求,只有找到孩子真實的需求,解決它,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到孩子。有時候我們不願幫助孩子滿足他的需求,往往是因為我首先想到的自己的需求的,先滿足了自己,輕視了孩子的需求。我們以為給了別人東西就是愛他的表現。可是我們給的東西往往是我覺得,我認為對他是好的,而忽略了這個東西是否是別人真實的需要。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打中靶心,說出或猜中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只有當我們提供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我們的話才會變得有分量,孩子才願意聽,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提出來的。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但是,擔任電擊工程師的父親卻沒有對兒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設法對愛因斯坦進行表揚和鼓勵,幫助愛因斯坦發展智力。愛因斯坦的母親對自己的兒子也是百般呵護和鼓勵。她經常十分自信地對人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賽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把一個狗狗關在金屬籠子裡,並且進行電擊。每次電擊之前,他都會打開蜂鳴器發出聲音,然後再接通電流。起初,被電擊的狗狗還會大聲嚎叫、四處奔逃。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於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主動性降低,容易陷入無助、沮喪和絕望中。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但非常不幸的是,第三次也失敗了。這個時候,終於,她在心裡形成了一種觀念:異地戀=失敗。後來,當她在自己的城市遇到第四個愛的人時,她想著:「終於不是異地了。」這讓她鬆了一口氣。但半年後,另一半選擇辭職考研,並且要考到一個離她很遠的城市。剛一得知這個消息,她就炸了鍋,用她從來沒用過的最大音量怒吼了一聲「不」。
  • 熱門考點心理學--習得性無助
    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力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經常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習得性無助受環境的影響最大。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中,因為當孩子大吵大鬧無法安靜的時候,媽媽們會發現用暴力制止的方式會最為直接有效地控制住局面,久而久之就變成了大吼大叫的媽媽。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離,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由於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等心理機制還不成熟,對問題缺少足夠成熟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處於無助的境地,這些「無助的體驗感」就像實驗中的電擊刺激,一點一點地擊垮孩子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形成習得性無助。
  • 孩子越不想學,家長就越暴躁,警惕: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怪圈
    對於家庭教育有了解的家長,可能對習得性無助這個詞並不陌生,該理論背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在分析完孩子的行為模式之後,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是什麼導致有些孩子會陷入到這種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中呢?答案當然是在老師和家長身上。韓寒導演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誰說青蛙放到溫水裡不會跳,你看把它放到裡面,他們也會掙扎。但孟孟拿起鍋蓋,砰的一聲把鍋蓋上了,隨即把火開到了最大。
  • 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
    當我把這件事告訴我大學老師時,對方卻肯定了我的說法,並給出了專業的名詞解釋: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再聰明的孩子,若是遭遇了習得性無助,那將來註定一事無成。這其中應用的原理,就是習得性無助。該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結合案例,我們可以猜測出習得性無助的概念本質是對孩子的否定教育,也就是中國常見的打擊式教育。以我鄰居吳女士為例,她經常呵斥自己的孩子,無論對方是否做出改變,吳女士都不會誇讚對方。起碼作為鄰居,我從未從她口中聽到一句對於孩子的誇獎。
  • 「我不行,我做不到」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家長不要小看了
    可是,孩子為什麼會陷入「習得性無助」呢?如果孩子簡單粗暴地把原因歸結為「我不適合」,錯誤地評估自己的實力,孩子失去信心,也會陷入「習得性無助」,放棄學習騎自行車。如果孩子遭遇失敗後,面臨的是批評和嘲笑,這些不恰當的評價方式,也會給孩子帶來消極的自我暗示,時間久了,孩子就會逐漸喪失自尊心,陷入「習得性無助」,破罐子破摔,不願意努力了。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無望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不求進取,自暴自棄的行為狀態。
  • 孩子一叛逆反抗就焦慮,家長警惕「習得性無助」帶來的認知偏差
    事實上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焦慮感,正好是「習得性無助」的特徵。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生物學家把這種現象總結為「習得性無助」。每個個體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和掌握,都源自過去的經驗,當自己遭受重複的失敗、羞辱、懲罰以後,就會對自己產生巨大的心理陰暗,個體不再選擇掙扎或者任何嘗試,而是選擇破罐子破摔,接受眼前的困境。
  • 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如果這種情形出現得太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控制能發生作用的情境中,產生習得性無助。賽裡格曼對此進行了相關的經典實驗研究。美國心理學家賽裡格曼,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
  • 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會出現麼?是否能採取行動消解習得性無助?二、習得性無助的進化意義除了少數考古學者、人類學家,現代人很難想像史前人類面臨的殘酷挑戰——而他們將近百萬年的歷史,奠定了我們基因的基礎。如果有外星人學者來到地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人類歸類為:黑猩猩,偶爾會思考。
  • 習得性無助:當絕望碾碎了意志
    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不可控的情境中,就可能會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放棄反抗。習得性無助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提出的理論,1975年,賽裡格曼對狗進行電擊實驗。有些狗能通過自身努力逃離電擊,這些狗在被放到正常環境中後,很快從創傷中恢復。有些狗則比較不幸,它們沒有任何辦法能避免電擊,這些狗在被反覆電擊後出現了抑鬱的現象,一直無法恢復。
  • 「媛夢案例」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Seligman)1967年率先提出,是指有機體經歷多次挫折或失敗後,在情感、認知和行為上表現出的消極心理狀態。在輔導員日常心理疏導實踐中,「習得性無助」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