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突然聽到大妞的聲音:媽媽,你怎麼還沒有起床啊,都六點半了。我刷地一起騰地跳起來床,發現手機關機,昨晚忘記充電了,難怪手機沒有電,鬧鐘也沒有響。趕緊蒸包子,估計蒸好包子,煎好包子,弄好時間也要六點四十五分鐘,女兒趕不及要上學了,只能給點錢給閨女,讓她自己解決早餐問題。此時睡在上鋪的兒子,聽到姐姐的聲音,馬上開始號啕大哭起來了,開始嚷著我要遲到了。
我說平時你都是七點出門都不遲到,我現在趕緊弄好早餐,你起來吃一下還來得及。等我做好早餐,兒子還一直賴在床上,一動也不動。這個時候的兒子是氣憤、難過的、無助的情緒。爸爸著急地說,&34;兒子依然不為所動。當爸爸開始憤怒地指責兒子說,"不想上學就別上學了。「兒子開始憤怒地邊哭邊踢床,嚷著:」都這麼晚了,你們才叫了,我都遲到了。「爸爸更加憤怒了,直接說:」不要上學就呆在家裡了。「
我趕緊跑過來哄兒子說,」你不就是擔心遲到嗎?你爸還沒有上班,一會妹妹在家,我讓爸爸看著,我騎小馬達送你一會,就幾分鐘就到了。「兒子聽我這麼說,情緒才平靜下來,慢悠悠地起床,吃早餐,洗漱。妹妹也被吵醒了,也說要和我一起送哥哥。就這樣,我騎著車送兒子上學,看到路上都是學生的,有很多是自己走路過去,也有有些是爸媽開著電動車送的,回來的時候遇到他的同學正騎著自行車上學。在快到紅綠燈口的時候又碰到我們家樓下的一個剛上初一的小男孩,走路去上學,這個時候已經很晚了,人家都沒有感覺有半點著急。
路上,我和小妞說:」哥哥今天很難過,哭鬧,是因為他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擔心遲到了。他擔心被批評。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因為我們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所以只有擔心和害怕,難過,就會生氣、哭、扔東西。今天哥哥發脾氣的時候就是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所以只有哭。但是當我們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的時候,比如媽媽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就是送哥哥上學,這樣哥哥的問題就解決了,他就不擔心遲到了。所以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可以想想,有沒有一個好辦法?因為哭、難過、傷心都沒有辦法解決問題。只要想到一個好辦法就能解決問題,那我們就不用哭、難過和傷心了。「
早上我沒有對兒子吼,也沒有批評他,更多的是,我看到了兒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小時候因為兒子起床經歷過太多次不開心,被罵,被批評,被指責,上學從來是不開心,導致兒子的認知裡是特別害怕自己遲到。如果平時說好六點半叫他,可是我吵了幾分鐘才叫他,就會導致他怒火中天,更多的是因為以前的生活,給他過一些特別糟糕的感受,孩子陷在這種感受中只有無助、恐懼和害怕。也導致他沒有力量去尋找一些新的辦法。
我現在能做的就是,給孩子一些新的認知體驗,以前他的哭鬧是被指責和攻擊的,現在是被允許和接納的。情緒是應該被無條件接納的。以前總想著處理好事情,很少去處理孩子的情緒,也導致兒子的感覺是非常糟糕的。現在的我,告訴自己,兒子因為擔心遲到,這是一件好事啊。不管他多生氣我都不能去指責他,說他:」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不應該哭,你不應該難過。「情緒只有被接納,孩子的感受才能變好。當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被父母理解的,才會聽進我的話,當我和他說:我知道你擔心遲到,我一會送你。這樣你就不會遲到了。孩子才願意配合行動。
任何時候,都要告訴自己,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我們需要先處理好情緒再處理問題。讓孩子學會找到辦法,意識到我現在遇到了問題了,我需要的是想到一個好辦法,辦法總比困難多。孩子才不會總掉入情緒的坑裡。對於一個經常被指責的孩子,他需要的更多的是父母的信任和理解,只有信任孩子才能給他更大的自由。只有理解孩子,才能共情和同理孩子,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孩子真實的需求。
每一個哭鬧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需求,只有找到孩子真實的需求,解決它,我們才能真正地幫助到孩子。有時候我們不願幫助孩子滿足他的需求,往往是因為我首先想到的自己的需求的,先滿足了自己,輕視了孩子的需求。我們以為給了別人東西就是愛他的表現。可是我們給的東西往往是我覺得,我認為對他是好的,而忽略了這個東西是否是別人真實的需要。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打中靶心,說出或猜中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東西,只有當我們提供的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我們的話才會變得有分量,孩子才願意聽,才能真正解決孩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