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人「習得性無助」如何自救?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你是否想像過,疫情結束後人們的狀態?

整個社會如火如荼、全面復甦,人們精神面貌為之一振?

我不太樂觀。問題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當下蔓延的「心理危機」。我說的不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而是「眼神中逐漸消失的光」——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

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某種角度講,比病毒的傷害力更強。

一、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1967年,著名行為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在實驗中發現,狗在受到多次無法擺脫的電擊後,在新環境(可輕鬆逃脫電擊)中也放棄逃脫。就像是「學會」了放棄對命運的控制,聽任擺布。

後續研究發現,人類也存在這種心理。

經歷的挫折,有可能會讓我們形成一種詭異的心態。哪怕在我們能擺脫噩運、控制局面的時候,仍甘心自我放棄。

塞裡格曼更擔憂的是:伴隨習得性無助的抑鬱感會產生比抑鬱本身更嚴重的生理傷害。

後續的行為病理學(Behavioral medicine)、健康心理學(healthpsychology)的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悲觀、抑鬱」的人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趁虛而入。

比如,下述研究發現:

  • 處於壓力的人,輕微劃傷需要一兩天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痊癒;
  • 對17415名職場人士的追蹤研究顯示,壓力可預測心臟病發作率增加了88%;
  • 荷蘭針對中老年人,做了為期10年的長期追蹤,結果發現,樂觀程度後25%比起前25%的死亡率高30%。

……

大家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目前可以確定,習得性無助會導致:

  •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 認知能力降低;
  • 加速衰老、影響顏值;
  • 高血壓、心臟病、癌症風險提升。

是否覺得要正視這個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人類要進化出習得性無助?經歷哪些事情會引發?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會出現麼?是否能採取行動消解習得性無助?

二、習得性無助的進化意義

除了少數考古學者、人類學家,現代人很難想像史前人類面臨的殘酷挑戰——而他們將近百萬年的歷史,奠定了我們基因的基礎。

如果有外星人學者來到地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人類歸類為:黑猩猩,偶爾會思考。

史前人類的預期壽命不過30歲左右,他們之所以短壽,多是由於「外力」因素導致,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食物短缺、暴力衝突、徵服奴役。

習得性無助的存在,暗示了人類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要麼是食物極度缺乏,要麼是飽受殘酷奴役,畢竟,在這兩種情境下,「什麼都別想、什麼都不做」,意味著消耗更少的能量,因而更有機率存活。

看看馴養的綿羊,魯莽蹦躂的綿羊不大可能被「刀下留羊」,經歷代代篩選,具有習得性無助這種「進化優勢」的綿羊才有機會傳播他們的基因。

類似肥胖症、注意力障礙,「習得性無助」也是一種在進化史上具有適應優勢的「能力」,一種應對極端環境提升生存率的應激機制。這種機制,已經被廣泛寫進我們的基因。

但很遺憾,在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中,這一古老的應激機制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什麼情況下,習得性無助會被激活?

三、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恐將醞釀

我們乘地鐵,哪怕一小時,也不妨礙我們心平氣和;但如果自駕或計程車,只要遇上塞車,哪怕幾分鐘,卻讓人焦慮難耐。

這是人類天性厭惡「失控感」在作祟。

塞車時,無論我們做什麼,也無法改變塞車的現狀,因而體驗到「失控」。

如果是我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工作、學習、找對象……我們一再努力,卻一再碰壁。一旦這種情形出現的太過頻繁,人就很容易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情境中,甚至包括自己實際能把控的領域。

此時,意味著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正式形成。

近年的大環境,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為「習得性無助」的激活提供了絕佳肥沃的土壤:

  • 年輕人在「中產式生活」的憧憬下長大;
  • 網際網路的誇大效應不斷傳播「努力-逆襲」神話;
  • 年輕人很努力,卻不幸的步入增長停滯年代;
  • 社會內捲化日益嚴重,外加疫情……

如果你想了解大眾真實的心態,最可靠的方式是觀察網絡流行語,它是人們內心的一面鏡子。

我們看下,2016年-2019年網絡流行語的微妙變化,管中窺豹:

  • 2016年「洪荒之力、小目標」(奮鬥情緒);
  • 2017年「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自嘲情緒);
  • 2018年「佛系」(無奈情緒);
  • 2019年「太難了」(哀嘆情緒)。

從奮鬥、努力、自嘲到無奈、乃至於絕望。這,簡直是習得性無助的批量生產流水線!

勝敗本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習得性無助的泛濫,光是影響身體健康就很嚴重了,更可怕的是,其「泛化」效應,會讓人放棄一切,包括自己有能力控制的領域。

若無視它泛濫,不主動採取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高危人群」?

如果你符合下述行為中的一項,那就該警惕了:

  • 對生活失去熱情,對前景不抱希望;
  • 葛優躺,運動減少,不願嘗試新事物;
  • 成癮行為(遊戲、煲劇、暴飲暴食)增多;
  • 專注力降低,避免複雜思考;
  • ……

是否覺得這都是些稀鬆平常的事,無傷大雅?

這種輕視問題的想法,讓我想到了社會生態學中稱為「景觀失憶」的效應:由於景觀年復一年悄然變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察覺不到變化,若干年,人們早已忘掉最初的樣子。

這類「悄悄變化的常態」,不易引起警惕,因而更容易積蓄,乃至最終引爆致命的生態災難!比如,你現在覺得,學習時專注20分鐘「還算尚可」,你可能忘了,不久前,你能輕鬆專注一兩個小時。

這提醒我們,在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景觀失憶」之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坦白說,我自己也多多少少萌生了上述心態,這也是我研究本專題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在最需要勇氣、理性、行動力的時候,卻偏偏受制於這古老而無用的應激機制。

以行動,救自己,出困境。

下面,我分享三種應對措施:

四、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

社會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但強有力的原理——行為影響態度。

即我們的行為對態度的正向影響,持久而穩定。

前面談到了,「頻繁體驗失控感」是激活「習得性無助」的導火線。

因此,我們只需「以其人之道而還之」,即可大幅度削弱失控感的無助感。

心理學家蘭格主導一項著名的養老院責任實驗,為我們提供一個頗有啟發的洞見:

實驗者是社會背景接近的老年人,他們被分為兩組,兩組都享受到療養院舒適的服務,一組對服務擁有一定的自主安排權(儘管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另一組一切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條,只需接受服務即可。

為期三周的實驗結束後,心理指標測量顯示,擁有自主權小組的老人在「快樂、活力、睡眠質量」等方面有了93%的提高,而被安排組只提高了21%。

另外,詢問老人們是否願意參與一個小遊戲,結果第一組有10人報名,第二組僅1人報名。

該實驗影響深遠,在2003年、2010年的大型實驗中得到其他學科的驗證。

此類實驗提供了一把鑰匙:我們只需保持必要的自主掌控權,就能驅散失控感,積極面對生活。

受上述理論啟示,我們該如何打破「習得性無助」呢?

我實踐證實有效的建議是:學習某些「付出即有回報」的技能(或愛好),保持之。

其中的關鍵是「自主決策權」以及「進步感」,你可以積極捕捉正向反饋的信號。好比,學英語、跑步運動、背誦詩詞、演講等等,都是不錯的選項。它們都容易讓我們形成「強有力的控制感」。

你每天想跑多遠、跑多久,想學幾個單詞,背誦哪首詩……你都有著高度的決策、把控權。

儘管,無論是運動還是閱讀,既不會馬上提升你的學業排名、或改善你的經濟狀況,但它們都在對你的潛意識做出積極暗示:「你能自主把控你的身體及想法,更能獲得改善。」

如此,即用行動瓦解了「你完全無法控制自我」的謊言,遵循「行為改變態度」理論,它對我們的潛意識有強大「說服力」,自然就將「習得性無助」消解於無形。

一些學生家長喜歡把孩子的學習安排的「滴水不漏」,這其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極為不利。

適當「授權」孩子必要的「決策權」,讓他們找到對學業的控制感,既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又有利於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職場員工與老闆的關係亦同理。

你或許會問,如果我沒什麼興趣愛好,當下也不具備培養各種興趣愛好的條件,該怎麼辦?

五、通過歸因解釋由內而外獲得免疫

前面談過,一旦頻繁感到「失控」,就容易引發「習得性無助」。

但有件事,哪怕我們堅持10年,頻繁感到失控,卻不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這件事情是——買彩票。

為什麼買彩票這件事如此神奇?

原因是,彩票,類似於賭博,會讓人「受挫」(這是必然的)卻不會讓人「無助」。因為,人們對「賭」的認知信念高度一致——賭嘛,隨機事件,願賭服輸。

對。「認知信念」是關鍵。

如果我們能夠清醒認知,造成挫敗的實質原因是「客觀要素」而非「主觀要素」 (比如你的才智、毅力),那麼,我們充其量只會「無奈」,卻不至於引發「習得性無助」。

這種甄別主客觀原因的內省,我們稱之為「歸因解釋」。這是一種消解習得性無助的認知策略。

下面,我示範下,如何通過「歸因解釋」來自我救贖。先看一種典型的受挫:明明很努力,卻看不到明顯進步。

多數人面對這種情況的「直覺歸因」大概會解釋如下:

  • 默認信念:付出就該有回報
  • 行為:我付出了
  • 期望:明顯進步
  • 結果:看不到明顯進步

結果與期望存在巨大的鴻溝。於是,傾向於做出解釋「自己才智不行」,進而產生「失控無助感」。

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略微想下,就會看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

上述「付出就該有回報」的「直覺解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沒錯,很多孩子的世界觀很「正」,很理想,我們會覺得這些世界觀很可愛,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的世界觀很「科學」。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嘗試著修正下這種「不成熟」的「默認信念」呢?

默認信念「付出總有回報」不符合真實世界,理由至少包括:

  • 人類基因中內嵌的「公正世界假設」,讓我們更容易接受「努力=回報」的信念、進化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
  • 成功學的「後見之明」及「倖存者偏差」,讓我們誤以為「有勇有謀努力拼搏=成功」。很抱歉,那是因為多數符合條件卻仍失敗的群體鮮有機會進入大眾視野*歷史、人類學。
  • 大腦的生理特徵決定了「進步滯後效應」,通俗的說法。就是量變(內在改變)到質變(看得到的改變)會存在相當長的滯後期,半年甚至幾年都很可能*生物學、發展心理學。

……

可見,更科學的信念應該是:「付出或許有回報,但回報既來得慢,也來得不明顯。」

如果你擁有了這個更成熟(確切的說是更符合真實世界)的默認信念。那麼,同樣是「付出了努力」但「暫未收到明顯回報」,就不會讓你感到「失控」了。就好比沒人會因沒中彩票而感到「失控」。

類似道理,其他讓人產生「失控感」的現實情況,我們也可以一一通過修正「默認信念」來化解。

你或許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在該問題)的「默認信念」是否貼合現實?

我可以給你一個簡單的判斷建議——如果你超過一年,甚至兩三年來都沒有過「恍然大悟」的體驗,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你的「默認信念」是該好好刷新了。

顯然,「默認信念」是否能夠「適應現實」取決於你知識的淵博程度。

所以,不要問知識有什麼用,知識就是這麼有用。

那麼,如果我知識薄弱,現在已經陷入「無助的惡性循環」中了,還有什麼辦法走出困境麼?

六、精神應急預案

我們看災難片,經常會看到「啟動災難應急響應」。

為什麼會存在「災難應急預案」呢?

答案是:人類面對缺乏經驗的緊急事件時——容易被「原始的生理應激機制」控制——比如,腎上腺素飆升、肌肉爆發力提升,但同時大腦也會關閉思考。

生理應激狀態或許能讓人迅速逃命,或避免失血過多,但對於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的是「冷靜思考」。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默認行動程序」,當我們慌亂時,老老實實照著「程序」行動即可。

而「習得性無助」,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恰似人類精神世界的「災難」——OK,警報拉響——然後,「應急預案」呢?

嗯,你或許找到靈感了。如果我們事先設置了「應急預案」,就像為自己留下了錦囊妙計,那一旦習得性無助「告警」時,就能啟動錦囊,指引我們。這是大思路。

不過,每個人面對的是五花八門的現實問題,無法像對待火災、疫情那樣制定統一的應急預案。

所以,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給自己編制一道行動程序,我們是給自己找到某種精神指引——這套精神指引,我們曾幾何時非常熟悉,只可惜隨著年齡漸長,我們把它丟棄了——榜樣。

如果你用心觀察兒童的行為,會發現,比起「說教」,他們更多是從童話、寓言中找到「行為指引」……比如,「狼來了」、「小馬過河」、「龜兔賽跑」。

儘管,隨著年齡漸長,成年人的知識閱歷相比兒童有一番提升,但我們別忘了,成人社會的複雜度相比童年世界更呈指數增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兒童困惑時有童話作為指引,但我們成年人迷茫時呢,「什麼」能指引我們?

正如思想家坎貝爾的觀點,成年人更需要神話的力量,不過我們需要的不是神話中的「迷信」成分,而是神話中的英雄原型(存在進化基礎)。

我們需要這個英雄原型,需要「精神榜樣」,賦予我們強悍的內心力量,當我們內心「拉響災難警報」時,為我們提供「默認行動程序」。

對於擁有這種「內在強悍」的人,他可以無視上述由外而內的轉變、或者由內而外的歸因,他們本身就百折不撓,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教育心理學研究亦支持這類觀點。

進化賦予人類一種天性:我們註定是會吸收、承繼(最吸引你)自己所喜愛的人的多數秉性,而且這種吸收還是建立在無意識的基礎上。換而言之,你崇拜誰,你就會成為誰。當我們的內心響起「警告」時,你的榜樣會賦予你應對的勇氣。

古今中外這類英雄榜樣數不勝數,你們大可自行發現最契合自身品性的榜樣。找到他,學習他,直至「內化」成你精神家園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樣的「榜樣」,繼續尋找,不要停下。

七、結語

本文信息量較大,建議把三個措施重新審視一遍,擇其適者而行之。

我寫作本專題,並非是號召「拼搏不止、奮鬥不息」。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他人的生活方式做價值評判。

我只不過期盼著看到本文的朋友們,至少能維持身心健康。因為,習得性無助帶來的抑鬱情緒,我們痛苦與無助的根源,歸根結底,是輕信那種「從未真正存在過的未來」。

這是來自社會潮流潛移默化的傷害,我們豈能任其胡來、坐視不理?

一些人隱約察覺到了,疫情在加速我們這個世界的「陌生化」,很多從前難以想像的事情,或將一一出現。

「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最好的年代;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面前應有盡有。」

保持最佳狀態,屏氣凝神,靜待風起。

#專欄作家#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進化式運營》作者,「基於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網際網路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3刷《肖申克的救贖》,我忍不住揭露「習得性無助」是如何摧毀人
    本來可以主動逃避,但是卻在絕望中被動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1975年塞裡格曼用人當受試者,結果發現人也會產生習得性無助。隨後很多實驗也證明了,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都不會成功時,他的自信心就會瓦解,開始喪失鬥志,最後放棄所有努力,陷入絕望中。
  • 習得性無助
    在生活中不斷學習並加以強化才造就了今天的行為——這個就叫習得性。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小心把「習得性無助」遺傳給下一代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泛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因為「習得性無助」真的很容易被習得,一代傳一代!!就像剛剛說的習得性無助的誘發其實是源自經常性的挫敗感,讓我們無力反抗,親子關係中什麼時候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呢?——小的時候。餵飯餵水、幫忙穿衣服、禁止玩水玩土等——容易讓孩子誘發「我什麼也做不好」的潛意識,也會降低她的自尊水平,不會主動承擔責任。真笨!總丟三拉四!竟做一些沒用的!能有什麼出息!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如果在上大學之前還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經常說教、嚴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師),孩子在脫離家庭環境後(比如上大學後、就業時)往往會倍感無助。在習得性無助的影響下,很多人會尋找外部的因素作為責備的對象。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習得性無助
    你知道習得性無助嗎?它是指一個人經歷了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後,在無能為力的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失助狀態。也就是人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出現了聽任擺布的行為的一種現象。當遭受了太多命運的打壓之後,本來可以採取行動來避免不好的結果,但是卻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都沒有用,於是放棄掙扎、接受痛苦。心理學上就把這種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當絕望碾碎了意志
    被拐賣後的人,為什麼會「認命」?當一個人長期處於不可控的情境中,就可能會因為習得性無助而放棄反抗。習得性無助理論是由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提出的理論,1975年,賽裡格曼對狗進行電擊實驗。有些狗能通過自身努力逃離電擊,這些狗在被放到正常環境中後,很快從創傷中恢復。
  • 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但非常不幸的是,第三次也失敗了。這個時候,終於,她在心裡形成了一種觀念:異地戀=失敗。後來,當她在自己的城市遇到第四個愛的人時,她想著:「終於不是異地了。」這讓她鬆了一口氣。但半年後,另一半選擇辭職考研,並且要考到一個離她很遠的城市。剛一得知這個消息,她就炸了鍋,用她從來沒用過的最大音量怒吼了一聲「不」。
  • 習得性無助對教育的啟示!
    如果挫折情境一再發生,當個體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幹什麼,都無法掌控局勢,都以失敗而告終時,那會是怎樣的一種境地呢?著名心理學家賽裡格曼(Martin Seligman)認為我們對能力和控制的知覺是從經驗中習得的,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後,這個人將停止這種嘗試。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你了解什麼是孩子的習得性無助嗎?你知道怎麼做能幫助他改善這種習得性無助嗎?這篇有對策,快來參考~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離,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隨後的很多實驗表明,這種習得性無助在人身上也會發生
  • 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丨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個體後天習得的,由於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從而採取逃避努力、放棄學習的無助行為。這是避免失敗的一種極端動機形式。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預防抑鬱症,從擺脫習得性無助開始
    李博士是一名生理心理學家,她主要研究抑鬱症藥物治療,於是禾老師專門向她請教:如何預防抑鬱症。李博士分享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過程:李博士:「在抑鬱症的生理研究中,科學家們需要建立抑鬱症的動物模型來研究病症帶來的機體變化以及藥物作用的途徑。但動物不會說話,抑鬱症又沒有明顯的身體症狀,那要如何判斷動物抑鬱了呢?」
  • 「心理知識小課堂」最讓人絕望的心理學效應: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把這種本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的行為或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在人的行為最常見情況是: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容易感到內疚、沮喪和自卑,而且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較依賴別人的意見。這種心理效應是怎麼形成的呢?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他們中絕大多數不是沒有能力面對那些困難,而是陷入了一種「習得性無助」,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一旦再連續遇到挫折,還有可能出現"習得性無助"。而不停地突破自我,可以讓孩子建立更強的自信心,能有效地避免"習得性無助"出現。
  • 積極心理學|習得性無助take home message
    這是一篇《習得性無助》和《活出最樂觀的自己》的知識點推文。通過4個知識點,告訴你這兩本書中關於習得性無助和習得性樂觀的知識。習得性無助由三個必要的成分組成:關聯性、認知以及行為。而一個真正的習得性無助個案必須具備以下所有三個成分:個人行為和結果之間的無關聯性,對於這一結果在未來不會具有關聯性的預期,以及被動行為;也就是無關聯性、預期無助以及被動行為這三個關鍵要素。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熱門考點心理學--習得性無助
    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力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其實就是我們平常經常提到的「破罐子破摔」、「聽天由命」。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指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無望的心理狀態,表現出不求進取,自暴自棄的行為狀態。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不在乎"是種保護色心理學上有狀態,叫做" 習得性無助再當蜂鳴器響起時,他不再躲藏,只是無助絕望地倒地,等待痛苦的來臨。絕大部分家庭,當然不會用這麼"殘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