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習得性無助,怎麼擺脫習得性無助?本文講述了習得性無助的意義、進化意義、負面影響以及克服習得性無助的方法,與大家分享!
你是否想像過,疫情結束後人們的狀態?
整個社會如火如荼、全面復甦,人們精神面貌為之一振?
我不太樂觀。問題不在於經濟,而在於當下蔓延的「心理危機」。我說的不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而是「眼神中逐漸消失的光」——習得性無助(Learnedhelplessness)。
它看不見、摸不著。但某種角度講,比病毒的傷害力更強。
1967年,著名行為心理學家馬丁·塞裡格曼在實驗中發現,狗在受到多次無法擺脫的電擊後,在新環境(可輕鬆逃脫電擊)中也放棄逃脫。就像是「學會」了放棄對命運的控制,聽任擺布。
後續研究發現,人類也存在這種心理。
經歷的挫折,有可能會讓我們形成一種詭異的心態。哪怕在我們能擺脫噩運、控制局面的時候,仍甘心自我放棄。
塞裡格曼更擔憂的是:伴隨習得性無助的抑鬱感會產生比抑鬱本身更嚴重的生理傷害。
後續的行為病理學(Behavioral medicine)、健康心理學(healthpsychology)的研究從不同角度證實,「悲觀、抑鬱」的人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趁虛而入。
比如,下述研究發現:
……
大家一葉知秋、見微知著,目前可以確定,習得性無助會導致:
是否覺得要正視這個問題了。
那麼,為什麼人類要進化出習得性無助?經歷哪些事情會引發?大範圍的習得性無助會出現麼?是否能採取行動消解習得性無助?
除了少數考古學者、人類學家,現代人很難想像史前人類面臨的殘酷挑戰——而他們將近百萬年的歷史,奠定了我們基因的基礎。
如果有外星人學者來到地球,他們會毫不猶豫地把人類歸類為:黑猩猩,偶爾會思考。
史前人類的預期壽命不過30歲左右,他們之所以短壽,多是由於「外力」因素導致,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食物短缺、暴力衝突、徵服奴役。
習得性無助的存在,暗示了人類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要麼是食物極度缺乏,要麼是飽受殘酷奴役,畢竟,在這兩種情境下,「什麼都別想、什麼都不做」,意味著消耗更少的能量,因而更有機率存活。
看看馴養的綿羊,魯莽蹦躂的綿羊不大可能被「刀下留羊」,經歷代代篩選,具有習得性無助這種「進化優勢」的綿羊才有機會傳播他們的基因。
類似肥胖症、注意力障礙,「習得性無助」也是一種在進化史上具有適應優勢的「能力」,一種應對極端環境提升生存率的應激機制。這種機制,已經被廣泛寫進我們的基因。
但很遺憾,在現代社會的生活模式中,這一古老的應激機制對身心有百害而無一利。
那麼,什麼情況下,習得性無助會被激活?
我們乘地鐵,哪怕一小時,也不妨礙我們心平氣和;但如果自駕或計程車,只要遇上塞車,哪怕幾分鐘,卻讓人焦慮難耐。
這是人類天性厭惡「失控感」在作祟。
塞車時,無論我們做什麼,也無法改變塞車的現狀,因而體驗到「失控」。
如果是我們在意的事情,比如工作、學習、找對象……我們一再努力,卻一再碰壁。一旦這種情形出現的太過頻繁,人就很容易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情境中,甚至包括自己實際能把控的領域。
此時,意味著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正式形成。
近年的大環境,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為「習得性無助」的激活提供了絕佳肥沃的土壤:
如果你想了解大眾真實的心態,最可靠的方式是觀察網絡流行語,它是人們內心的一面鏡子。
我們看下,2016年-2019年網絡流行語的微妙變化,管中窺豹:
從奮鬥、努力、自嘲到無奈、乃至於絕望。這,簡直是習得性無助的批量生產流水線!
勝敗本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習得性無助的泛濫,光是影響身體健康就很嚴重了,更可怕的是,其「泛化」效應,會讓人放棄一切,包括自己有能力控制的領域。
若無視它泛濫,不主動採取措施,後果不堪設想。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高危人群」?
如果你符合下述行為中的一項,那就該警惕了:
是否覺得這都是些稀鬆平常的事,無傷大雅?
這種輕視問題的想法,讓我想到了社會生態學中稱為「景觀失憶」的效應:由於景觀年復一年悄然變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察覺不到變化,若干年,人們早已忘掉最初的樣子。
這類「悄悄變化的常態」,不易引起警惕,因而更容易積蓄,乃至最終引爆致命的生態災難!比如,你現在覺得,學習時專注20分鐘「還算尚可」,你可能忘了,不久前,你能輕鬆專注一兩個小時。
這提醒我們,在自己內心的精神家園「景觀失憶」之前,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坦白說,我自己也多多少少萌生了上述心態,這也是我研究本專題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在最需要勇氣、理性、行動力的時候,卻偏偏受制於這古老而無用的應激機制。
以行動,救自己,出困境。
下面,我分享三種應對措施:
社會心理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但強有力的原理——行為影響態度。
即我們的行為對態度的正向影響,持久而穩定。
前面談到了,「頻繁體驗失控感」是激活「習得性無助」的導火線。
因此,我們只需「以其人之道而還之」,即可大幅度削弱失控感的無助感。
心理學家蘭格主導一項著名的養老院責任實驗,為我們提供一個頗有啟發的洞見:
實驗者是社會背景接近的老年人,他們被分為兩組,兩組都享受到療養院舒適的服務,一組對服務擁有一定的自主安排權(儘管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另一組一切都被安排的井井有條,只需接受服務即可。
為期三周的實驗結束後,心理指標測量顯示,擁有自主權小組的老人在「快樂、活力、睡眠質量」等方面有了93%的提高,而被安排組只提高了21%。
另外,詢問老人們是否願意參與一個小遊戲,結果第一組有10人報名,第二組僅1人報名。
該實驗影響深遠,在2003年、2010年的大型實驗中得到其他學科的驗證。
此類實驗提供了一把鑰匙:我們只需保持必要的自主掌控權,就能驅散失控感,積極面對生活。
受上述理論啟示,我們該如何打破「習得性無助」呢?
我實踐證實有效的建議是:學習某些「付出即有回報」的技能(或愛好),保持之。
其中的關鍵是「自主決策權」以及「進步感」,你可以積極捕捉正向反饋的信號。好比,學英語、跑步運動、背誦詩詞、演講等等,都是不錯的選項。它們都容易讓我們形成「強有力的控制感」。
你每天想跑多遠、跑多久,想學幾個單詞,背誦哪首詩……你都有著高度的決策、把控權。
儘管,無論是運動還是閱讀,既不會馬上提升你的學業排名、或改善你的經濟狀況,但它們都在對你的潛意識做出積極暗示:「你能自主把控你的身體及想法,更能獲得改善。」
如此,即用行動瓦解了「你完全無法控制自我」的謊言,遵循「行為改變態度」理論,它對我們的潛意識有強大「說服力」,自然就將「習得性無助」消解於無形。
一些學生家長喜歡把孩子的學習安排的「滴水不漏」,這其實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極為不利。
適當「授權」孩子必要的「決策權」,讓他們找到對學業的控制感,既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又有利於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職場員工與老闆的關係亦同理。
你或許會問,如果我沒什麼興趣愛好,當下也不具備培養各種興趣愛好的條件,該怎麼辦?
前面談過,一旦頻繁感到「失控」,就容易引發「習得性無助」。
但有件事,哪怕我們堅持10年,頻繁感到失控,卻不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這件事情是——買彩票。
為什麼買彩票這件事如此神奇?
原因是,彩票,類似於賭博,會讓人「受挫」(這是必然的)卻不會讓人「無助」。因為,人們對「賭」的認知信念高度一致——賭嘛,隨機事件,願賭服輸。
對。「認知信念」是關鍵。
如果我們能夠清醒認知,造成挫敗的實質原因是「客觀要素」而非「主觀要素」 (比如你的才智、毅力),那麼,我們充其量只會「無奈」,卻不至於引發「習得性無助」。
這種甄別主客觀原因的內省,我們稱之為「歸因解釋」。這是一種消解習得性無助的認知策略。
下面,我示範下,如何通過「歸因解釋」來自我救贖。先看一種典型的受挫:明明很努力,卻看不到明顯進步。
多數人面對這種情況的「直覺歸因」大概會解釋如下:
結果與期望存在巨大的鴻溝。於是,傾向於做出解釋「自己才智不行」,進而產生「失控無助感」。
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略微想下,就會看明白一個簡單的事實。
上述「付出就該有回報」的「直覺解釋」,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形成了。沒錯,很多孩子的世界觀很「正」,很理想,我們會覺得這些世界觀很可愛,但這並不代表孩子的世界觀很「科學」。
既然如此,我們為何不嘗試著修正下這種「不成熟」的「默認信念」呢?
默認信念「付出總有回報」不符合真實世界,理由至少包括:
……
可見,更科學的信念應該是:「付出或許有回報,但回報既來得慢,也來得不明顯。」
如果你擁有了這個更成熟(確切的說是更符合真實世界)的默認信念。那麼,同樣是「付出了努力」但「暫未收到明顯回報」,就不會讓你感到「失控」了。就好比沒人會因沒中彩票而感到「失控」。
類似道理,其他讓人產生「失控感」的現實情況,我們也可以一一通過修正「默認信念」來化解。
你或許會問,我怎麼知道自己(在該問題)的「默認信念」是否貼合現實?
我可以給你一個簡單的判斷建議——如果你超過一年,甚至兩三年來都沒有過「恍然大悟」的體驗,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你的「默認信念」是該好好刷新了。
顯然,「默認信念」是否能夠「適應現實」取決於你知識的淵博程度。
所以,不要問知識有什麼用,知識就是這麼有用。
那麼,如果我知識薄弱,現在已經陷入「無助的惡性循環」中了,還有什麼辦法走出困境麼?
我們看災難片,經常會看到「啟動災難應急響應」。
為什麼會存在「災難應急預案」呢?
答案是:人類面對缺乏經驗的緊急事件時——容易被「原始的生理應激機制」控制——比如,腎上腺素飆升、肌肉爆發力提升,但同時大腦也會關閉思考。
生理應激狀態或許能讓人迅速逃命,或避免失血過多,但對於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的是「冷靜思考」。
因此,我們需要一種「默認行動程序」,當我們慌亂時,老老實實照著「程序」行動即可。
而「習得性無助」,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恰似人類精神世界的「災難」——OK,警報拉響——然後,「應急預案」呢?
嗯,你或許找到靈感了。如果我們事先設置了「應急預案」,就像為自己留下了錦囊妙計,那一旦習得性無助「告警」時,就能啟動錦囊,指引我們。這是大思路。
不過,每個人面對的是五花八門的現實問題,無法像對待火災、疫情那樣制定統一的應急預案。
所以,我們的目標並不是給自己編制一道行動程序,我們是給自己找到某種精神指引——這套精神指引,我們曾幾何時非常熟悉,只可惜隨著年齡漸長,我們把它丟棄了——榜樣。
如果你用心觀察兒童的行為,會發現,比起「說教」,他們更多是從童話、寓言中找到「行為指引」……比如,「狼來了」、「小馬過河」、「龜兔賽跑」。
儘管,隨著年齡漸長,成年人的知識閱歷相比兒童有一番提升,但我們別忘了,成人社會的複雜度相比童年世界更呈指數增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兒童困惑時有童話作為指引,但我們成年人迷茫時呢,「什麼」能指引我們?
正如思想家坎貝爾的觀點,成年人更需要神話的力量,不過我們需要的不是神話中的「迷信」成分,而是神話中的英雄原型(存在進化基礎)。
我們需要這個英雄原型,需要「精神榜樣」,賦予我們強悍的內心力量,當我們內心「拉響災難警報」時,為我們提供「默認行動程序」。
對於擁有這種「內在強悍」的人,他可以無視上述由外而內的轉變、或者由內而外的歸因,他們本身就百折不撓,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教育心理學研究亦支持這類觀點。
進化賦予人類一種天性:我們註定是會吸收、承繼(最吸引你)自己所喜愛的人的多數秉性,而且這種吸收還是建立在無意識的基礎上。換而言之,你崇拜誰,你就會成為誰。當我們的內心響起「警告」時,你的榜樣會賦予你應對的勇氣。
古今中外這類英雄榜樣數不勝數,你們大可自行發現最契合自身品性的榜樣。找到他,學習他,直至「內化」成你精神家園最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你還沒找到這樣的「榜樣」,繼續尋找,不要停下。
本文信息量較大,建議把三個措施重新審視一遍,擇其適者而行之。
我寫作本專題,並非是號召「拼搏不止、奮鬥不息」。我認為,沒有任何人有資格對他人的生活方式做價值評判。
我只不過期盼著看到本文的朋友們,至少能維持身心健康。因為,習得性無助帶來的抑鬱情緒,我們痛苦與無助的根源,歸根結底,是輕信那種「從未真正存在過的未來」。
這是來自社會潮流潛移默化的傷害,我們豈能任其胡來、坐視不理?
一些人隱約察覺到了,疫情在加速我們這個世界的「陌生化」,很多從前難以想像的事情,或將一一出現。
「這是最壞的年代,這是最好的年代;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面前應有盡有。」
保持最佳狀態,屏氣凝神,靜待風起。
李少加,公眾號:少加點班,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進化式運營》作者,「基於用戶視角的用戶養成運營框架」提出者,網際網路商業獨立研究者、運營管理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正版圖庫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