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問題不一定是父母的,三步學會ACT療法,走出習得性無助

2020-12-14 陸北老師

因為養育孩子,父母變成了「習得性無助」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劉女士因為與兒子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選擇跳河。等被救生員救起來的時候,她竟然說:「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有媽媽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拖著孩子走進大海,想要「嚇唬嚇唬」孩子;還有爸爸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用衣服掛抽打孩子,最終導致孩子不治身亡。

每每出現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就指責父母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同樣作為父母,我卻從這樣的新聞背後感受到了深深地無奈,但凡有更好的辦法,誰會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誰又會帶著孩子去跳海呢?

面對孩子的行為,父母成為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林格曼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用一隻狗作為被試,完成了一項經典實驗。一開始,塞林格曼將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

反覆實驗幾次之後,塞林格曼將籠子門打開,此時蜂音器響起,狗狗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奪門而出,非但沒有逃走反而還沒有被點擊,它就先倒在地上開始顫抖。明明可以逃避點擊,但是狗狗卻在等待痛苦的來臨。

而這也就是習得性無助的核心觀念。本來可以採取更積極的行為來避免痛苦,但是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從而消極應對。

很多人都覺得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我們來教育、批評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的也應該是孩子。

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的內心卻未必像表現出來得那麼強大。反覆教孩子,孩子卻總也不會,說好了要認真學習,但是只要坐在書桌前,就東張西望。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聽話,一次又一次地做不到,會讓父母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久而久之,父母就會從覺得孩子有問題轉移到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是自己不行。

於是,在習得性無助的驅使下,父母會出現很多錯誤的應對方式。

注意!父母常用的三種應對模式可能是錯誤的!

給孩子講了很多遍的內容,一轉身就忘了;說好了要認真檢查,結果一考試就馬馬虎虎。這些事情在反覆發生過很多次之後,就會「升級」成為父母生活中的刺激事件。

而面對這些負性刺激,父母常見的回應模式有哪些呢?

第一種,迴避模式。

之前,有一則新聞,爸爸陪著孩子寫作業,結果氣出了心梗。最後,爸爸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順其自然吧,畢竟活著最重要。

「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有些父母一直對孩子都是佛系,但是畢竟這樣的父母是少數。很多對待孩子佛系,是因為不得不佛系。這種類型的父母並非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更多的情況是感到無能為力。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選擇逃避是他們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

「就順其自然吧,慢慢長大自然就會了,沒必要現在就非得會「。他們會選擇自我安慰,反正孩子早晚都是會的,沒有必要現在就追求一定要有個好結果。

第二種,鬥爭模式。

「今天必須把這道題做會,做不會咱就不睡覺,我陪你一起,你幾點睡我就幾點睡」。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父母往往會「以暴制暴」。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力量是比較弱小,父母罵一句打一下,都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可是,這卻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批評訓斥,孩子就會離家出走,要是父母動手的話,孩子氣急的時候,還會還手。從孩子也會出手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輸了」。

第三種,麻木模式。

「算了吧,就這樣吧,這孩子就是這樣的,以後沒啥出息了,放棄了「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家長,孩子經常打遊戲,最後有了網癮。一次一次全說不成,就變成了打罵,甚至將孩子五花大綁綁在床上。最後還是不行,就送進了那些所謂能夠戒除網癮的學校,然後就再也不管了。

每當有人提起孩子,這些父母就顯得很麻木,因為痛苦,他們甚至從心裡解除了與孩子的關係,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就當沒生過這個孩子」。

可是,從這樣的話裡,我們卻能感受到深深的無奈。

我們都知道,這三種模式都不是有效的應對方式,因為孩子的問題並不會因此而解決,而父母的負面情緒也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會因為迴避、鬥爭與麻木這樣的消極對抗模式,讓自己變得更加鬱悶,最終壓抑不住,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傷害了自己,傷害了孩子。

於是,每一次面對孩子,父母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親生的,是親生的」。

難道除此以外,父母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父母究竟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呢?

ACT療法英文全稱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也叫做接納承諾療法,這種療法是美國內華達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海耶斯及其同事在20世紀末建立的。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到。

ACT療法倡導的核心觀念就是,當你感到痛苦時,不要一味地與痛苦進行鬥爭,而是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只有真的接受之後,才會更容易找到生命的價值。

這種療法的觀念也是適合與父母在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深受孩子問題的困擾,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父母將這些問題想得太過於嚴重,覺得一個小問題處理不好,孩子的一生對會因此走上下坡路。

所以,即便我們都知道面對孩子要平和,但是卻還是產生了強烈焦慮的原因。在影響了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孩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就來看看如何在教育過程中使用ACT療法,解救父母,解救孩子。

第一步,接納痛苦。

遇到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一定就面對和接納。只有面對和接納,才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一味地拒絕,只會因為拒絕而喪失了了解的機會。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後不敢寫作業,怕寫得不好反而會惹老師生氣?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因為父母總是噓寒問暖,讓孩子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之後又被打破?孩子不願意和別人主動打招呼,是不是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優秀,父母會更生氣?

孩子身上確實會從出現很多問題,但是,每個問題背後都有它存在的原因,父母只有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才有可能找到原因,之後對症下藥,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

第二步,擴大背景。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注意力常常就只放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想當然」。

我家孩子怎麼還不會走路呢?我家孩子怎麼就坐不住凳子呢?我家孩子怎麼就馬馬虎虎呢?這樣下去,我家孩子是不是就沒有出息了啊?

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父母完成可以從橫向、縱向兩個角度來重新思考。

從橫向的角度來說,你家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也許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徵,而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或是錯誤。

比如,孩子剛上小學,老師總是批評孩子,說孩子坐不住凳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但是,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好動就是一個主要的特徵。如果你打聽一下,就會發現班級裡有很多孩子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男孩子。活潑好動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徵,我們怎麼可以要求孩子逆著特徵成長呢?

而且,換個角度來說,進入小學,除了讓孩子學習知識,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逐步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剛上小學的時候,就像現在開會一樣,一動不動,領導講多久就能讓自己全神貫注地挺多久嗎?有的人現在都做不到,更別說小孩子了。

從縱向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要去思考,目前出現的問題真的就會影響孩子一生嗎?也許有一些問題會,但是很多問題並不會。比如,孩子現在算數很慢,講了好幾遍都聽不懂。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孩子一年兩年之後,你還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題嗎?有有些常識性的內容孩子慢慢就一定能學會,而且可以做到熟練應用。這與孩子的智力、認知、思維的發展都有關係,所以,父母不必要在現在就開始憂慮未來,我們只需要耐心澆灌,之後靜待花開。

第三步,積極賦義。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是絕對的好,或是不好。父母完成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那些你目前覺得無法接受的事情。

就像是孩子活潑好動這件事兒,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好像是壞事兒,孩子無法專心致志地鑽研。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孩子似乎更有運動天賦,身體素質都不錯;他們也特別容易結識好朋友,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面對大場面,他們好像也不怎麼怯場,總是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

這樣的孩子不好嗎?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很認真細膩;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更加堅強勇敢;不愛交際的孩子,往往更善於獨處;不愛妥協的孩子,往往更加獨立自主。

就像是心理學中有一種解離狀態,就是情緒與當下的情境是脫節的。有的人在出現自殺或是自傷行為的時候,就是處於解離狀態,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做什麼。

如此看來,解離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但是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遇到了非常危險或是對我們傷害非常大的場景時,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他們才成為了獨特的自己,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獨特,讓他們有一天會閃閃發亮。

第四步,化冰為水。

冰與水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狀態不同。冰是固態的,而水是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父母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應該像水一樣,打破頭腦中僵化的概念。不要一成不變地看待孩子的問題,更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我們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問題。

也許這些問題反映了孩子目前的狀態,我們需要引導;也許這些問題在未來會自動消失,我們可以忽略;也許這些問題處理好了,可以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

教育孩子不容易,陪伴孩子成長更不容易,對於父母來說,從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就需要用更多的耐心與細心來與孩子相處,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越批評孩子表現越差?學會這4招,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
    即便如此,要是讓父母放棄批評責罵,他們反而會更擔憂孩子變差,有的父母甚至會說:「批評都還這個樣子,要是不批評那不就一輩子完了!」 其實,批評教對孩子並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反而會使他們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父母只有收起批評,設法讓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才能讓他們變得優秀。
  • 「媛夢案例」大學生「習得性無助」的「脫敏療法」
    隨後該生上課換到了最後一排,從此不認真聽講、總是抱著手機刷個不停,與班上同學很少交流,獨來獨往,大二大三發展到頻繁曠課,表現出對學習毫無興趣,輔導員屢次批評教育無效,導致多門科目掛科補考重修,可能無法順利畢業。輔導員通過與小Z及其家長的溝通了解到,該生家庭氛圍長久不和睦,父母關係緊張,小妹年幼可憐。
  •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相反,它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這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就是這樣一種被動的消極行為。研究表明,過度管教、過度溺愛的家庭都會提高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機率。如果在上大學之前還不會自己洗衣服,不會做一頓簡單的飯菜,或者在家庭的角色中,父母是經常說教、嚴加管制的(更像是老師),孩子在脫離家庭環境後(比如上大學後、就業時)往往會倍感無助。在習得性無助的影響下,很多人會尋找外部的因素作為責備的對象。
  • 孩子不聽話,控制不住地想發脾氣?ACT療法教你成為「淡定」父母
    「習得性無助」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劉女士因為與兒子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選擇跳河。有媽媽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拖著孩子走進大海,想要「嚇唬嚇唬」孩子;還有爸爸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用衣服掛抽打孩子,最終導致孩子不治身亡。每每出現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就指責父母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同樣作為父母,我卻從這樣的新聞背後感受到了深深地無奈,但凡有更好的辦法,誰會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誰又會帶著孩子去跳海呢?面對孩子的行為,父母成為了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賽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
    其實是源於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他們動不動就責罵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越來越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一個很典型的心理學現象,它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的一個概念。賽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把一個狗狗關在金屬籠子裡,並且進行電擊。每次電擊之前,他都會打開蜂鳴器發出聲音,然後再接通電流。
  • 不要讓「習得性無助」拖垮孩子
    "習得性無助"怎麼辦?如果孩子出現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父母要多多鼓勵孩子比如孩子成績是70分,75-80分就是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努力學習,下一次就有可能到達。但因為心理狀態不一樣,每個孩子的最近發展區也不一樣。比如同是考了70分,有的孩子覺得下次考75分就很難了,有的孩子卻覺得自己下次可以挑戰90分。那麼,父母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找到他們的"最近發展區",通過努力取得進步,提升自信心。
  • 孩子自殺,往往源於「習得性無助」,讓樂觀思維提升孩子抗挫力
    孩子不能自主選擇大事,他們不可能自己換學校、換老師、換父母,也不可能自己輟學而去找工作,這些都是不現實的。他們在成人的世界裡顯得弱小而無助,他們敏感而脆弱,內心遠遠沒有大人想像的那麼堅強。他們需要很多的愛與尊重,才能健康地長大,並學會如何去愛自己和他人,學會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所以,想要了解你的孩子,請站在他們的角度上與他們感同身受。
  • 孩子習得性無助,源於家長的教育方式
    而長期被父母批評、責罵,聽不到鼓勵的孩子,慢慢就會覺得真的是自己不行,表現差,時間久了孩子真的會變「笨」。有一種孩子「笨」,叫做「習得性無助」,他們因為心理狀態的問題,什麼都說不會做,成為父母眼中的「笨」。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 孩子習得性無助,怎麼辦?聰明家長可以這樣做
    02、父母的過度管教有一些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採取了過於嚴厲的管教方式,使得孩子一直出於害怕出錯和擔心受到責備。在這樣的管教方式下,孩子也會在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敢嘗試,不敢挑戰。習得性無助的學生,往往把自己的偶爾的成功歸於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某次考試,孩子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孩子把原因歸於運氣好,題目簡單。但是,遇到了學習上的失敗,往往會歸因於能力差,智力低下,腦子笨等的原因。這樣的個人錯誤的歸於,使得孩子滑向了不自信的深潭,對自己的努力視而不見,更加不用說能走出這個困局。
  • 「媽媽,我做不到」,孩子放棄的背後,是「習得性無助」在作祟
    有時候一旦得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跑來找媽媽。可是我們家長知道嗎?孩子這種經常性的主動放棄解決問題,其實是孩子的無助在作祟。20世紀六70年代,美國的一位名叫塞利格曼的著名心理學家用狗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
  • 孩子總說:「我不行」| 如何克服習得性無助
    所謂的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於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由於兒童的認知、情感、個性等心理機制還不成熟,對問題缺少足夠成熟的認知,處理問題的能力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處於無助的境地,這些「無助的體驗感」就像實驗中的電擊刺激,一點一點地擊垮孩子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形成習得性無助。
  • 習得性無助,你遭遇了嗎?
    塞利格曼把這個現象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當一個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多次努力,反覆失敗,形成了「我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結果」的信念後,就容易有無助感。一方面,一些極端環境會催生習得性無助。受虐待的女性、孩子和人質,是習得性無助的高發人群——他們已經接受了「嘗試是無望的」這樣的暗示。另一方面,家庭的管教方式也有著很大影響。
  • 別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學生在生理特徵等各個維度上的自我概念均低於一般學生。他們態度消極,對學習毫無興趣;與同伴相處大多自卑多疑,認為自己不受歡迎,因而與同伴的關係日漸疏遠。「習得性無助」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度。
  • 孩子討厭學習,可能是「習得性無助」在搗亂
    小強現在小學三年級,寫作業特別能磨蹭,經常是寫寫玩玩。即便媽媽看著,也是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摳手指。如果哪天媽媽不看著了,他一定是看電視玩手機,絕對不會想起作業的事情。每天起床也是拖拖拉拉,說最多的是「今天還上學啊」!在學校也經常無精打採。老師的評價是討厭學習,對學習沒興趣。
  • 小心「習得性無助」,悄悄拖垮孩子
    有的孩子,看起來不在乎成績,拿著考了40分的卷子也沒心沒肺;有的孩子,看起來很不聽管教,父母說什麼都當耳旁風;有的孩子,看起來懂事聽話,從來不給父母找麻煩……這些現象是不是看起來再正常不過了可"習得性無助"卻也比我們想像中,來得更常見。
  • 孩子笨並非天生的,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她經常十分自信地對人講:「我的小愛因斯坦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發呆,而是在沉思。他將來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後來實驗者在給狗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造成的惡果。
  • 習得性無助對孩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懂事的孩子總說自己不快樂
    其實,這年輕人是心理學上典型的「習得性無助」心理表現。心理學上把「一個人經歷了挫折和失敗後,面對問題時產生的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稱為「習得性無助」。對小時候的年輕人來說,父親是強大的,不可戰勝的,而父親的那一摔,更是讓他產生了只要忤逆父親便會有生命危險的恐懼感,在這種消極無助的認知下,他直接的反應便是,對父親百依百順,不做任何的反抗。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特別懂事的孩子是可憐的,特別讓人心疼,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喪失了自我,恐懼於大人的權威,來迎合大人的。
  • 有一種笨叫「習得性無助」,美國心理學家:你的孩子其實很聰明
    這種打擊式教育會嚴重損傷孩子的自尊自信,甚至出現自暴自棄的傾向,而這種思維慣性,就是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孩子的表現 ①「我肯定做不到」出現習得性無助思維模式的孩子,大多生長在一個父母嚴苛的家庭環境中。對於這類孩子來說,被訓斥被打壓屬於家常便飯,這導致孩子已經養成了「我不行」的思維。
  • 有一種無助,叫習得性無助.
    當蜂鳴器再次響起,塞利格曼沒有像之前那樣給狗電擊,而是先打開了籠門。可是,狗不但不逃避,反而在電擊到來之前就先倒地呻吟顫抖。這個時候的狗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痛苦,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種現象,被塞利格曼稱之為「習得性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