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控制不住地想發脾氣?ACT療法教你成為「淡定」父母

2020-08-10 陸北老師


因為養育孩子,父母變成了「習得性無助」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上海的劉女士因為與兒子發生衝突,一氣之下選擇跳河。等被救生員救起來的時候,她竟然說:「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有媽媽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拖著孩子走進大海,想要「嚇唬嚇唬」孩子;還有爸爸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用衣服掛抽打孩子,最終導致孩子不治身亡。

每每出現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就指責父母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同樣作為父母,我卻從這樣的新聞背後感受到了深深地無奈,但凡有更好的辦法,誰會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誰又會帶著孩子去跳海呢?

面對孩子的行為,父母成為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林格曼提出來的一個概念。他用一隻狗作為被試,完成了一項經典實驗。一開始,塞林格曼將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

反覆實驗幾次之後,塞林格曼將籠子門打開,此時蜂音器響起,狗狗並沒有像預想的那樣奪門而出,非但沒有逃走反而還沒有被點擊,它就先倒在地上開始顫抖。明明可以逃避點擊,但是狗狗卻在等待痛苦的來臨。

而這也就是習得性無助的核心觀念。本來可以採取更積極的行為來避免痛苦,但是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從而消極應對。

很多人都覺得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佔據主導地位的,我們來教育、批評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的也應該是孩子。

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的內心卻未必像表現出來得那麼強大。反覆教孩子,孩子卻總也不會,說好了要認真學習,但是只要坐在書桌前,就東張西望。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聽話,一次又一次地做不到,會讓父母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久而久之,父母就會從覺得孩子有問題轉移到對自己產生懷疑,覺得是自己不行。

於是,在習得性無助的驅使下,父母會出現很多錯誤的應對方式。

注意!父母常用的三種應對模式可能是錯誤的!

給孩子講了很多遍的內容,一轉身就忘了;說好了要認真檢查,結果一考試就馬馬虎虎。這些事情在反覆發生過很多次之後,就會「升級」成為父母生活中的刺激事件。

而面對這些負性刺激,父母常見的回應模式有哪些呢?

第一種,迴避模式。

之前,有一則新聞,爸爸陪著孩子寫作業,結果氣出了心梗。最後,爸爸得出了一個重要結論,順其自然吧,畢竟活著最重要。

「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然後心梗住院了,做了兩個支架。想來想去命重要,作業什麼的就順其自然吧」。

有些父母一直對孩子都是佛系,但是畢竟這樣的父母是少數。很多對待孩子佛系,是因為不得不佛系。這種類型的父母並非不希望孩子出人頭地,也不是不想解決問題,更多的情況是感到無能為力。在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時,選擇逃避是他們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

「就順其自然吧,慢慢長大自然就會了,沒必要現在就非得會「。他們會選擇自我安慰,反正孩子早晚都是會的,沒有必要現在就追求一定要有個好結果。

第二種,鬥爭模式。

「今天必須把這道題做會,做不會咱就不睡覺,我陪你一起,你幾點睡我就幾點睡」。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父母往往會「以暴制暴」。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力量是比較弱小,父母罵一句打一下,都會有很明顯的效果。

可是,這卻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孩子進入青春期,父母批評訓斥,孩子就會離家出走,要是父母動手的話,孩子氣急的時候,還會還手。從孩子也會出手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輸了」。

第三種,麻木模式。

「算了吧,就這樣吧,這孩子就是這樣的,以後沒啥出息了,放棄了「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家長,孩子經常打遊戲,最後有了網癮。一次一次全說不成,就變成了打罵,甚至將孩子五花大綁綁在床上。最後還是不行,就送進了那些所謂能夠戒除網癮的學校,然後就再也不管了。

每當有人提起孩子,這些父母就顯得很麻木,因為痛苦,他們甚至從心裡解除了與孩子的關係,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就當沒生過這個孩子」。

可是,從這樣的話裡,我們卻能感受到深深的無奈。

我們都知道,這三種模式都不是有效的應對方式,因為孩子的問題並不會因此而解決,而父母的負面情緒也不會因此而消失,反而會因為迴避、鬥爭與麻木這樣的消極對抗模式,讓自己變得更加鬱悶,最終壓抑不住,就像火山噴發一樣,傷害了自己,傷害了孩子。

於是,每一次面對孩子,父母就會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親生的,是親生的」。

難道除此以外,父母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了嗎?

父母究竟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呢?

ACT療法英文全稱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也叫做接納承諾療法,這種療法是美國內華達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海耶斯及其同事在20世紀末建立的。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用到。

ACT療法倡導的核心觀念就是,當你感到痛苦時,不要一味地與痛苦進行鬥爭,而是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只有真的接受之後,才會更容易找到生命的價值。

這種療法的觀念也是適合與父母在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深受孩子問題的困擾,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父母將這些問題想得太過於嚴重,覺得一個小問題處理不好,孩子的一生對會因此走上下坡路。

所以,即便我們都知道面對孩子要平和,但是卻還是產生了強烈焦慮的原因。在影響了自己的同時,也傷害了孩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就來看看如何在教育過程中使用ACT療法,解救父母,解救孩子。

第一步,接納痛苦。

遇到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一定就面對和接納。只有面對和接納,才有改變的可能。如果我們一味地拒絕,只會因為拒絕而喪失了了解的機會。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是不是因為被老師批評後不敢寫作業,怕寫得不好反而會惹老師生氣?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因為父母總是噓寒問暖,讓孩子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之後又被打破?


孩子不願意和別人主動打招呼,是不是因為覺得不好意思,擔心自己表現得不夠優秀,父母會更生氣?

孩子身上確實會從出現很多問題,但是,每個問題背後都有它存在的原因,父母只有面對孩子的這些問題,才有可能找到原因,之後對症下藥,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成長。

第二步,擴大背景。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注意力常常就只放在自己家孩子身上,這樣很容易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想當然」。

我家孩子怎麼還不會走路呢?


我家孩子怎麼就坐不住凳子呢?


我家孩子怎麼就馬馬虎虎呢?


這樣下去,我家孩子是不是就沒有出息了啊?

面對這樣的問題,其實父母完成可以從橫向、縱向兩個角度來重新思考。

從橫向的角度來說,你家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也許是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徵,而不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或是錯誤。

比如,孩子剛上小學,老師總是批評孩子,說孩子坐不住凳子,上課不認真聽講。但是,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好動就是一個主要的特徵。如果你打聽一下,就會發現班級裡有很多孩子都面臨這樣的問題,尤其是男孩子。活潑好動是他們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特徵,我們怎麼可以要求孩子逆著特徵成長呢?

而且,換個角度來說,進入小學,除了讓孩子學習知識,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逐步規範孩子的行為。我們可以想一下,自己剛上小學的時候,就像現在開會一樣,一動不動,領導講多久就能讓自己全神貫注地挺多久嗎?有的人現在都做不到,更別說小孩子了。

從縱向的角度來說,我們也要去思考,目前出現的問題真的就會影響孩子一生嗎?也許有一些問題會,但是很多問題並不會。比如,孩子現在算數很慢,講了好幾遍都聽不懂。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拉長,孩子一年兩年之後,你還會覺得這個問題是問題嗎?有有些常識性的內容孩子慢慢就一定能學會,而且可以做到熟練應用。這與孩子的智力、認知、思維的發展都有關係,所以,父母不必要在現在就開始憂慮未來,我們只需要耐心澆灌,之後靜待花開。

第三步,積極賦義。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會是絕對的好,或是不好。父母完成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那些你目前覺得無法接受的事情。

就像是孩子活潑好動這件事兒,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好像是壞事兒,孩子無法專心致志地鑽研。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孩子似乎更有運動天賦,身體素質都不錯;他們也特別容易結識好朋友,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面對大場面,他們好像也不怎麼怯場,總是能夠很好地展示自己。

這樣的孩子不好嗎?性格內向的孩子,往往很認真細膩;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更加堅強勇敢;不愛交際的孩子,往往更善於獨處;不愛妥協的孩子,往往更加獨立自主。

就像是心理學中有一種解離狀態,就是情緒與當下的情境是脫節的。有的人在出現自殺或是自傷行為的時候,就是處於解離狀態,說得直白一些,就是他並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做什麼。

如此看來,解離是一種很危險的狀態,但是換個角度來說,當我們遇到了非常危險或是對我們傷害非常大的場景時,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這樣或是那樣的「問題」,他們才成為了獨特的自己,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獨特,讓他們有一天會閃閃發亮。

第四步,化冰為水。

冰與水的本質是一樣的,但是狀態不同。冰是固態的,而水是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父母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應該像水一樣,打破頭腦中僵化的概念。不要一成不變地看待孩子的問題,更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籤,我們可以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出現的每一個問題。

也許這些問題反映了孩子目前的狀態,我們需要引導;也許這些問題在未來會自動消失,我們可以忽略;也許這些問題處理好了,可以給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可以利用。

教育孩子不容易,陪伴孩子成長更不容易,對於父母來說,從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們就需要用更多的耐心與細心來與孩子相處,珍惜與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陸北老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高級育兒師,寶媽一枚,多平臺籤約作者,致力於用最直白的講述,讓父母了解最深奧的育兒知識,陪孩子一同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發脾氣,不清楚原因,別隨意打罵,這些方法讓他們聽話
    孩子的脾氣暴躁是每個家長都會遇到的事情。很多家長會反映,孩子的脾氣過大,沒有人能管教得了。但現在社會壓力大,很多大人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更別說孩子了。當他們發脾氣時,父母應該了解其根本原因。明明想親近對方,想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好意,卻常常因為不懂得表達而煩惱。這時,為了引起父母或他人的注意,孩子會故意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比如故意扔東西、喊叫等類似的行為來引起別人的注意,以獲得更多的關注。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鄰居也和我抱怨過: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每次說好幾遍都不聽,說多了還生氣;孩子都六歲了,再這樣下去,管不住了怎麼辦.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愛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叛逆的表現,應該及時制止,以免以後闖下大禍。
  • 孩子不聽話,喜歡發脾氣怎麼辦?根本原因在父母身上
    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我會問她這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獨立,有主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主見、獨立、有責任感,可是又希望孩子小時候可以聽話、乖,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聽話,恰恰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跟家長的觀念想法不一樣,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 孩子的問題不一定是父母的,三步學會ACT療法,走出習得性無助
    有媽媽因為孩子不好好學習,拖著孩子走進大海,想要「嚇唬嚇唬」孩子;還有爸爸因為孩子不認真學習,用衣服掛抽打孩子,最終導致孩子不治身亡。每每出現這樣的新聞,很多人就指責父母情緒不穩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同樣作為父母,我卻從這樣的新聞背後感受到了深深地無奈,但凡有更好的辦法,誰會連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誰又會帶著孩子去跳海呢?
  • 孩子亂發脾氣?教你3個方法:父母不生氣還能讓孩子變聰明
    導讀:孩子亂發脾氣?教你3個方法:父母不生氣還能讓孩子變聰明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亂發脾氣?教你3個方法:父母不生氣還能讓孩子變聰明!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鄰居也和我抱怨過: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每次說好幾遍都不聽,說多了還生氣;孩子都六歲了,再這樣下去,管不住了怎麼辦.鄰居經常邊說邊嘆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每天家裡像住著仇人一樣,真怕哪天控制不住自己,扇他兩巴掌。」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愛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叛逆的表現,應該及時制止,以免以後闖下大禍。
  • 我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吼孩子 內疚 控制不住家長提問雲朵老師,我總是因為一些事情對孩子發脾氣,把孩子大吼一頓,事後又覺得非常內疚後悔,但是也總是控制不住,我該怎麼調整自己控制自己發脾氣呢?如果你已經動了氣,強行控制自己,壓抑怒火,必然讓你很不舒服,不舒服的事情,做起來總是比較難,也不是最好的辦法,長期壓抑負面情緒的結果必然是更大的爆發。
  • 為什麼我們會控制不住自己,經常對身邊的親人發脾氣?
    導讀:為什麼我們會控制不住自己,經常對身邊的親人發脾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我們會控制不住自己,經常對身邊的親人發脾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衝娃發脾氣是最弱的父母,大人學會控制情緒才能養出好性格的孩子
    孩子不聽話,你以為大吼大叫對著他發一通脾氣就好了?錯!你可能只是一時震懾到了他,但是他內心並沒有真正的服氣,所以很多父母會發現,吼一頓好幾天,過幾天孩子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甚至慢慢地,你的吼叫都不管用了,你只會無奈地自言自語:怎麼變成了這麼一個油鹽不進的傢伙。為什麼孩子這麼頑固不化?
  • 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學家:從兩個層面學會控制情緒
    沒想到朵朵不僅不願意,還把媽媽剛剛切給她說水果打翻在地,以此來宣洩著心中的不滿。 媽媽看到後生氣的罵道: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沒看見媽媽忙前忙後一直沒有休息嗎?還把水果打翻,你有什麼資格?趕緊把地上收拾乾淨,滾到房間看書等著吃飯。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每次叫孩子做什麼事情,一開始語氣還算溫和,但叫了兩次沒反應後,小麗但火山就感覺要隨時爆發似的,控制不住地總想吼孩子,而孩子這個階段又有點叛逆,不怎麼聽話,吃飯不認真吃,睡覺不好好睡,越忙的時候孩子越搗亂......
  • 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背後隱藏的小秘密父母要懂
    越想越氣,4歲了,已經上了幼兒園,怎麼這麼不懂事!要不是他爸攔著,我真的要揍他這位媽媽講到這,嘆了一口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了。我現在每天回去都要忍著火氣,就怕哪一天控制不住,打斷他的腿……」「為什麼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
  • 被誤解的愛發脾氣的孩子
    我現在每天回去都要忍著火氣,就怕哪一天控制不住,打斷他的腿……」「為什麼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許多家長誤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被慣壞了的表現。還會把發脾氣和不聽話之間畫上等號......但其實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隱藏著許多被我們家長忽略的小秘密......
  • 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所有父母都該好好看看
    越想越氣,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要不是他爸攔著,我真的往死裡打。這位媽媽講到這,嘆了一口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了。我現在每天回去都要忍著火氣,就怕哪一天控制不住,打斷他的腿。」「是啊是啊......」一位爸爸聽了連忙跟著數落,周圍的家長也深有同感,紛紛附和。
  • 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背後的小秘密,父母要了解
    和鄰居一樣,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發脾氣時,都會和「不聽話、被慣壞」畫等號,但事實上,孩子發脾氣的背後,還有很多小秘密。,而是「求救」對於發脾氣這件事,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當我們在發脾氣的時候,內心是不是也是極度委屈,心裡不痛快,想大聲地宣洩負面情緒呢?
  • 喜歡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會收穫一個更不聽話的孩子
    但很多人也發現了,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其實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有位母親,七歲的女兒非常叛逆,最喜歡跟母親對著幹。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比如天氣冷,讓她加衣服,她就是不願意穿。帶她去買衣服,她也不願意去。每次好說歹說都不行。
  • 當孩子衝你發脾氣,你應該高興才對!
    「求救」其實別說孩子,就算是成人,也會有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而他卸下偽裝,毫無保留的撒潑,這種方式雖然不好,卻也在向父母傳遞一個求救信息:我心裡不舒服,請你幫幫我。作家雷布斯說過: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高興才是。只是有多少孩子,一次又一次向父母發出了求救的信號,換來的卻是刺骨的暴力?
  • 應對孩子公共場合發脾氣,聰明父母都會做這幾件事
    其實,絕大多數家長都經歷過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脾氣的狀況。如果說在其他場合發脾氣,家長還能冷靜處理的話,面對在公共場合炸毛的小怪獸,很多人就無法淡定了。杜江在機場的做法堪稱教科書式典範。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搞明白孩子為什麼會控制不住發脾氣,找到應對的方法,就能臨危不亂,避免在公共場合尷尬的場面發生。
  • 孩子脾氣大控制不住怎麼辦?這不是天性,父母要懂得循循善誘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不少父母漸漸發現以前乖巧聽話的孩子變得不再那麼乖巧,反而擁有非常大的脾氣,甚至有時候都控制不住。,所以他們就會不斷地想探索新事物。而在與父母的交流上,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回應,一旦父母給予相應的回應之後,孩子就會開始繼續以相同的方式回應父母,導致溝通方式存在嚴重偏差。但其實孩子是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所以他們就不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他們只想著父母回應自己很開心,想要試探父母的底線。
  • 孩子動不動發脾氣?來,教你幾招!
    因為孩子發脾氣或情緒奔潰都和諸多因素有關,比如恐懼、挫敗感、憤怒和超負荷感受等等。而且由於發脾氣無益於溝通(雖然能引起關注),父母常常不知道孩子鬧脾氣的真實原因。舉個例子,鄰居小弟弟來淘淘家玩。兩個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媽媽們則在一旁聊天。突然小弟弟哭起來,只見淘淘緊緊抱著一個玩具陀螺不撒手,嚷著:「這是我的,就不給你玩!」,還要去推弟弟。媽媽過來責備淘淘不會分享,不能讓著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