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孩子不聽話該怎麼辦?」
我會問她這個問題,「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獨立,有主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有主見、獨立、有責任感,可是又希望孩子小時候可以聽話、乖,這不是很矛盾嗎?
不聽話,恰恰是孩子有主見的表現,然而很多時候跟家長的觀念想法不一樣,就會被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我們要理解孩子的感受,當然,這並不代表無條件的順從孩子,溺愛孩子。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心理髮育程度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樣。老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正是反應了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0~6歲是兒童生理發展、心理髮育最迅速的時期。
這裡,我們就來討論下,針對0~6歲的學前兒童,不聽話,甚至亂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親愛的小課桌》裡教育專家張敏提到,父母的情緒化是最致命的,也是影響親子關係的最關鍵的一個點。
當你很受不了的時候,可以深呼吸,或者跟孩子分開不再一個屋,出去呼吸下新鮮空氣,等各自都冷靜下來,再來溝通問題。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裡提到,孩子從2歲開始,自我意識萌芽,知道「我」和「他人的區別,表現有很強烈的獨立行動願意,例如自己不會穿衣,偏要自己穿,什麼都要」自己來「。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正常階段,我們需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意願。對孩子的感受表示理解,只有做到了友善、關心和尊重,才能讓孩子配合我們。
父母通常要求孩子幾點該睡覺,不能看電視看手機,但自己卻在客廳看電視看的很晚,或者躺在床上看手機看的很晚。孩子就會想,「為什麼大人可以看電視玩手機沒有時間限制,小孩就不可以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這就需要父母做好榜樣,不能只有言傳,沒有身教。
0~6歲的孩子,需要父母大量的時間陪伴,孩子才能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係,他們才會感覺到他們對你很重要。
6歲之前的孩子被認為不聽話,大部分原因都是孩子行為習慣的問題,比如,不愛刷牙,挑食等等,可以用遊戲的方式替代說教,因為6歲的孩子抽象思維能力才剛剛萌芽,只能夠理解事物的表面性和有具體形象的事物,你跟孩子說「不刷牙會蛀牙」,孩子根本不懂「蛀牙」是什麼,也不能理解牙痛是什麼感受。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在幼兒園基本上都是玩,這就是我國幼教之父陳鶴琴先生提出來的教學遊戲化,「在玩中學」的教育理論。
具體的針對不同行為問題的遊戲方法,爸爸媽媽們可以自己在某度上搜一下喲,方法很多。
這是《正面管教》的作者,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提出來的,可以理解為溫和的態度,堅定的原則。很多父母可能會反過來,比如,孩子因為在商場看見一個新玩具非得要而撒潑打滾,這個玩具家裡有很多類似的,開始父母將孩子罵一頓,甚至打一頓,可是終究抵不過孩子的哭鬧,最終妥協又買給了孩子。這就是典型的原則不堅定,態度很強硬。
說了這麼多,總結一下,當孩子發脾氣、不聽話,我們要清楚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了解孩子的心理,再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統一的育兒標準,還需要家長自己去嘗試哪種教育方法最有效。歡迎各位爸爸媽媽留言交流您們的育兒妙招!
我是,育兒的道路上和孩子一起成長,讓我們一起成為學習型媽媽,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