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似乎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特有產物,大部分國家的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是以表揚和鼓勵為主。只有中國的父母在孩子成為溫室花朵的焦慮中,不停地人為製造挫折,然而大部分時間收效甚微。
6月4日,江蘇常州河濱小學,5年級的繆可馨在作文被老師刪改之後,翻越欄杆墜樓。
6月6日,中北大學大二學生,考試作弊被沒收試卷,哭泣半小時之後,離開考場不久後墜樓。
其實在這幾件全網關注的事情發生之前,各地都發生不少類似的事情,相當多人都會在一聲嘆息之後歸咎於孩子心裡太過脆弱,需要挫折教育。
馬雲有句名言:「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見後天的太陽。」阿里巴巴在發展的過程中多次經歷波折,馬雲曾經找了37次風投,但37次全部都被拒絕了。雷軍甚至嘲笑馬雲:「長得賊眉鼠眼,滿嘴跑回車,以前是幹傳銷的吧。」這麼多次的挫折,但凡有一次馬雲沒挺過來,就不會有今天的淘寶帝國。
任何人在一生中都得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沒有誰能夠永遠一帆風順。對於所有的孩子來說,挫折都是成長的必修課。作業不會做,考試沒考好,上課遲到,這些在成人世界裡無足輕重的小事,對孩子來說都是天大的事情,產生的挫折感甚至能遺留下一生難忘的陰影。
美國心理專家蘭德紐曼說過:有著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如果成長的過程中,從沒經歷過挫折,孩子長大後很容易一挫就折,跌倒了就爬不起來。
所以,父母常常希望通過挫折教育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讓孩子不至於風一刮就倒,雨一淋就病。
挫折在辭海裡的釋義有兩條:1.失利、挫敗。2.在社會心理學上,指由於妨礙達到目標的現實的或想像的阻力而產生的心理狀態,表現為不快、不安、失望、憤怒等。
《教育的選擇》中,有這樣一句話: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要家長製造挫折,而是能夠和孩子一同面對挫折。挫折教育的本質,是要通過教育,消除孩子在失利、挫敗或者是沒能達到目標時產生的負面心理狀態。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因為缺乏專業知識,掉入挫折教育的誤區。
為了避免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不少家長十分崇尚人為製造風雨。這種打擊式的挫折教育常見於孩子的學習上。小明考試得了98分,高興地回家炫耀,爸爸看到卷子卻要質問:「為啥還丟了2分?真是太不認真了!」第二次,小明努力得了100分,心想這次總該得到表揚了吧,結果爸爸來了一句:「別以為自己了不起,小軍每次都是100!」不管孩子怎麼努力,父母總感覺不打擊幾句,孩子就會飄上天。
這種打擊式的教育,讓我想起在某期《讀者》上曾經看到一個關於訓象的故事。在大象還只是小象的時候,用一條細細的鐵鏈把它的腳拴住,活潑的小象不斷嘗試掙脫卻始終遭遇失敗,於是習慣了鐵鏈的束縛。雖然長大後,大象的力量完全可以掙脫鐵鏈,但是它在被同一條鏈子拴住後,只會老實地待在原地。
在很多雞湯文的引導下,有些家長在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從來不會安慰、鼓勵孩子,甚至還不斷加碼要求。這種家長總以為只要遇到挫折,孩子就能自動成長。比如黃聖依在兒子安迪碰到困難時,只會一句:「這一點點困難,你要堅持下去。」她教孩子遊泳的辦法,也很典型:「我就給他扔下去」。
這種方式,類似於搞自然選擇,完全讓孩子自生自滅。刀耕火種時代的古人,在種田的時候尚且要除草捉蟲,都21世紀了,還靠天養娃顯然是不靠譜的。
吳軍在《見識》裡提到,有人在大街上扇了我們一巴掌,我們會做什麼反應?他列了三種處理方式:第一種,一巴掌扇回去;第二種,認慫,捂著臉走開;第三種,先冷靜分析,也許是我們真該被扇,那就接受教訓,也許對方是個混蛋,我們或許該叫警察來管他。
孩子受到了挫折,被現實扇了一巴掌,我們當然是期望他能夠冷靜分析,但是如果不進行教育,孩子肯定是根據天生的性格行事。結果就是,認慫的孩子可能會養成自卑的性格,選擇扇回去的孩子,因為不具備反擊的能力,可能就會選擇走極端。
其實,父母理想中的挫折教育應當像打疫苗,通過減毒的、滅活的疫苗,讓孩子對挫折產生抗體。剛好今年嚴重的疫情,讓大家學習到研發疫苗的過程是很艱難的,從研發到上市,要經歷病毒株分離、免疫反應測試、動物實驗、臨床試驗,在每一步都確認安全有效後,才能上市應用。那麼給孩子的挫折疫苗,一樣也不可以隨便製造,而是要給予很多的支持,採取很多的辦法,才能保證孩子的脆弱的精神能夠正常產生挫折抗體。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發明了臭名昭著的哭聲免疫法,孩子哭了不抱,不哭的時候才抱,結果他的兒子雷納多、女兒瑪麗都多次企圖自殺,最終兒子32歲時自殺成功,女兒一生酒精成癮。多起現實案例表明,遇到挫折的時候,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孩子成長後最終產生了各種精神缺陷。
所以孩子遭遇挫折,家長最先做的一定是給予精神支持。近年的雞湯文經常講,中國的孩子一摔倒,家長趕緊抱起來哄,要像老外一樣,孩子摔倒要求他自己爬起來。這個指導思想是沒有錯,但現實中,老外雖然沒有抱起摔倒的孩子,卻給了孩子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勵。如果省略了精神支持的步驟,孩子只會感覺自己沒人關心,小時缺愛,長大必然自卑。孩子之所以要進行教育,正因為他們還不會管理自己情緒。挫折已經讓孩子內心痛苦了,這時候不給孩子精神支持,孩子自然只會被負面情緒控制。
在孩子因為挫折產生了不快、不安、失望、憤怒等情緒的時候,請父母先安慰孩子,抱抱他,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傾述,等孩子冷靜下來,情緒穩定了,再幫助孩子分析原因,提出解決的建議,最後再進行適當的鼓勵。
都說大海航行靠舵手,舵手之所以不迷失方向,除了指南針,還必須有定位自己的能力。想去北京,在南京要往北走,在哈爾濱要往南走,如果不掌握自己的位置,光光靠指南針肯定是走不到的。
江蘇的繆可馨小朋友,出事不久前剛剛進行了期中考,她的語文考了班裡第一名。如果繆可馨明白作為班裡語文成績最好的小朋友,批評她的袁老師在5年級的時候,很可能比她的水平差多了。
以小朋友的寫作水平作為定位,引發悲劇的作文即使算不上優秀,也肯定不是差到需要全篇重寫的水平。有了這樣的對比,明白自己的位置,相信小朋友一定不會用如此慘烈的方式來還擊老師。
二戰時,日本氣象學家荒川秀俊設計了一種氣球炸彈,從日本放飛攜帶定時炸彈的高空氣球利用太平洋西風帶的氣流飄到美國本土進行轟炸。一開始,美國人被這種無法用雷達發現的武器打了個措手不及,國內的民眾產生了極大的恐慌。
為了對付這種難以防禦的非常規武器,美國人採取了一個絕妙的做法,他們對氣球炸彈的信息進行強力封鎖,不讓日本獲得任何有關戰果的新聞。日本人飛了許多的氣球,沒有收到任何反饋,誤以為氣球炸彈沒有起到作用,在自我懷疑中主動停止了後續行動。
一個國家在沒有反饋的挫折下,也只能放棄,更何況幼稚的孩子。如果缺乏一個正確的定位,孩子自然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從而導致一蹶不起。
如果讓西遊記裡師徒四人單獨走路去西天,孫悟空會因為不耐煩放棄,豬八戒會因為貪圖享樂放棄,沙和尚會因為缺乏動力放棄,只有肉體凡胎的唐僧會堅持到底。
所以真正決定師徒四人能否到達西天的,正是最沒有本事的唐僧擁有的最堅定的信念,有了實現取回真經度化眾生的偉大理想,唐僧才能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卻初心不改。
雖然理想信念對小孩子來說,似乎有點遙遠,但我們不能因為路遠,就不走了。為孩子樹立一個長期的目標,支持他追逐自己的理想,鼓勵他不斷地堅持,才能讓孩子在挫折中成長。
萬達的王健林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標,比如我先掙它1個億。對絕大多數人來說,1個億終身不可企及,在王健林面前,這卻僅僅是一個小目標。
王健林還經常講一句話:「過去講不到黃河心不死、不撞南牆不回頭,我不一樣,我到了黃河心也不死,我可能搭一個橋我就過去了。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我找個梯子我就爬過去了。」
王健林之所以能夠不死心、不回頭,正是因為他對於實現自己遠大的目標,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
失敗並不代表你是個失敗者,它只表明你尚未成功。---羅伯特·舒勒
百分之99的父母,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喜歡講道理。每次我女兒遭遇挫折,我都能從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發明燈泡失敗過3000次,一路講到尼採的「但凡殺不死你的,必將使我更強大(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然而這些道理雖然可以講得天花亂墜,但除了讓孩子更加沮喪,更加逆反,不會有任何作用。
在教育孩子方面,最沒用的就是講道理,從公元前到21世紀,孩子永遠都是「一講道理都懂,一做都不懂」。所謂道理,可以用來感悟人生,可以用來指導實踐,可以用來批評,可以用來吵架,可以用來指責,但就是不能用來教育孩子。
六神磊磊在《沒有知識,學一堆道理有毛用》一文裡舉過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楊過小時候到重陽宮去學武,得罪了師父趙志敬。
趙志敬怎麼收拾他呢?就是不教真功夫,天天教道理,什麼「修真活計有何憑?心死群情今不生」「精氣充盈功行具,靈光照耀滿神京」……學了大半年,有用嗎?一點用都沒有。關鍵時候還是義父歐陽鋒教的一點點蛤蟆功管用。這就是典型的學了一堆道理,卻並沒有什麼卵用。
近年來眾多成功人士都喜歡推薦《刻意練習》,它的核心觀點包括:簡單的重複並不能讓人精進,只有有明確目的、恰到好處、有章有法的刻意練習,才能提高能力。把一件事用錯誤的方式重複1萬次,並不能比正確練習100次的效果好,只會讓你在錯誤的方向上越走越遠。
醫學上,給人注射超過適宜劑量的疫苗,不但不能讓人產生抗體,反而會癱瘓人的免疫系統。
同樣的,對於孩子的挫折教育,要有正確的目的,積極的反饋,還要有安全、恰當的強度。否則,就不是挫折教育,而是在製造痛苦和折磨。
挫折教育,既不是人為製造挫折,也不是只挫折不教育,更不是利用挫折講什麼大道理,而是在孩子碰到挫折時,安撫情緒,堅定信心,鼓舞士氣,幫助孩子看清自己的位置,向著正確的方向前行。一個抗挫折能力良好的孩子,心裡應當充滿陽光,不管面對多少挫折都能做到不害怕、不畏懼、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