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很多教育中過多的呵護和溺愛,造成兒童成長長期處於順利期,很少承擔過挫折體驗,遇事就會產生很多尷尬的問題。
小孩在校被老師批評而哭泣,甚至跑出班級等行為;是小孩心智不足的表現。如果這樣長此以往會更糟;很多在新聞上看到的孩子自殘、為小事甚至跳樓等等都是沒有受到挫折教育,對待事情承受力不足,加上心智不成熟所造成的。
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適當的進行挫折教育有利於孩子有好的成長。
挫折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既會有愉快的成功,也會遇到各種挫折,即所謂的「碰釘子」心理學上認為挫折是:當個人受到障礙或幹擾時所表現的情緒狀態。挫折教育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培養孩子的一種耐挫力。他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而是時時地、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培養孩子挫折教育從哪幾方面出發
一、家長可以讓孩子品嘗一些生活的磨難和挫折,正確引導孩子做點家務,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接受教育,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
二、注重生活的細小事件,從事件中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應對挫折。
三、父母可以有意識的創造挫折情景,比如體驗寒冷、飢餓、孤獨等。使其發現自己的錯誤並改正錯誤。
四、父母讓孩子面對挫折時,又要引導孩子勇於面對挫折的耐心。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要正確評估孩子的承受力,要適度加以練習,太過就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心。所以父母在教育時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