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過度溺愛 部分大學生對挫折不能正確認知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關注大學生抗挫折教育

  4月11日,哈爾濱某大學的數學學院大四學生小李,走進了該校的心理諮詢室,講述了自己的煩惱:從去年7月找工作直到現在,她的工作還是沒有著落,而她周圍的同學許多都已經找到工作了。眼看著6月就要畢業了,4月就是自己最後的希望。她現在感覺壓力特別大。「老師,我快要承受不住了,一想到我爸媽這麼辛苦供我上大學,我心裡特別特別難受。」小李說。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這一例例事件至今仍然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個人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其實是很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結果,遇到了挫折,對生活、生命的理解發生偏差。而東北林業大學一項針對大學生遭遇挫折頻率及強度的調查問卷則顯示:約85%的學生有時會遇到挫折,有13.56%的學生遇到挫折時會有較強的挫折感。

  家長過度溺愛使學生抗挫能力下降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我們那一代生活條件不好,趕上上山下鄉,吃了不少苦,現在物質條件優越了,不想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而且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很大,只要他安心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就行,別的什麼都不用他管。」在談到挫折教育時,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對記者說。據記者了解,現在一些大學生在讀書、找工作甚至出國時都有陪伴自己的「家長團」。

  對此,哈爾濱師範大學教科院院長溫恆福教授認為,一方面,中國的部分家長過於保護孩子並代為處理生活中一切事務,使這些從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體驗真正生活的機會而造成獨立生活能力減弱。另一方面,時下激烈的社會競爭,又使學生時刻面臨失敗和挫折的壓力。因此,這些孩子在長大以後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時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法承受。這也說明,現代學生真正缺少的並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失敗時來自家長、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學校對挫折教育尚不夠重視

  「我的孩子突然要退學,怎麼勸都不行,我該怎麼辦啊?」4月2日,一位學生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某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請求幫助。心理諮詢老師經了解得知,原來,她的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但因高考發揮失常,無緣自己理想的大學,只考取了這所黑龍江省普通高校,此事對她打擊很大,上了大學以後開始厭學,最近乾脆提出退學。

  首都經貿大學有20多年心理諮詢經驗的楊眉老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大學,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學生在應試教育之下被壓抑或掩蓋的問題,通常都會在進入大學之後來個「總爆發」。換言之,如果只是從大學的角度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就失之片面了。楊眉認為,我們在大學心理諮詢室所見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學生的中小學時期,由於長時間處於應試教育體制之下,青少年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的幾乎所有問題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計,這使得一些學生的自我評價完全集中在分數上,分數好就自信,分數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績好的「好學生」因此而積累下許多問題,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現了質變,最嚴重或極端的表現就是自傷或傷人。

  一份針對浙江省內4所高校大學生「如何評價學校在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視程度和實際體現程度」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高校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工作狀況並不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很重視」和「較重視」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認為本校教育過程中已經「充分體現」和「較好體現」了這方面的工作。而記者在走訪了哈爾濱市的一些高等院校發現,目前幾乎還沒有專門針對如何面對挫折的課程。

  部分大學生對挫折不能正確認知

  哈爾濱某高校的小張,性格內向,不愛交際。剛上大一時,對高等數學專業課程,感覺很難,聽著特別吃力,看著周圍的同學好像學得都挺輕鬆似的,上高中時數學很好的小張,一下子覺得自己變笨了,而家裡對他期望又一直特別高。所以那段時間小張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後來在心理諮詢老師那裡,他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到這裡抱怨高數課難,聽不太懂,這其實不是他個人的問題,慢慢適應就會好了。

  哈爾濱一位從事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老師指出,大學生往往認為,挫折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往往會認為大學生活應是豐富多彩、充滿歡樂的,大學學習應是輕鬆愉快的,人際關係應是和諧的,未來應是一片光明的,因此對於實際到來的挫折,他們缺乏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還有些同學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把某一次挫折的後果想像得非常可怕。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指出,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對挫折的認知。理性的挫折認知能夠讓大學生對所經歷的事情做出恰當的反應,而不合理的挫折認知則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王麗敏建議大學生遇到挫折時要學會求助。「有很多同學都是『當局者迷』,這個時候應該找同學、朋友或老師聊一聊,有時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或轉不過彎的事情,別人一句話,就會讓你豁然開朗。」王麗敏同時提醒大學生,在求助對象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否則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對於如何正確解讀挫折教育的問題,黑龍江省心理諮詢學校的曲偉傑校長認為,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挫折感。挫折教育應該是教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在失敗後如何儘快調整好心態,從而提高學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金宏章教授則指出,我們所倡導的挫折教育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吃苦教育,也並非是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設下絆腳石,而在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形成對挫折的正確認知,增強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讓學生在挫折的歷練之中重新振奮,快速成長起來。

  遭遇挫折,積極應對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要開展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有關教育行政部門也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硬性規定。如上海市科教黨委和上海市教委出臺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標準》(試行),明確規定: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全日制高校應配備同時擁有教師資格證書和心理學相關學歷的專業心理諮詢教師,專職心理諮詢教師與全日制在校學生的比例不低於1:3000等。

  與此同時,學校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也正在行動。據了解,黑龍江省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並配備了專門的心理諮詢人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等院校的心理諮詢室建設已達到國內高校先進水平。

  小趙是黑龍江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每當遇到困惑自己無法解決時他都會找到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在與導師的交流中,他的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該校校長魏兆勝教授指出,黑龍江工程學院試行本科生導師制,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目的就是讓每一位大學生的心靈都能得到精心的呵護。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外,還有一些學校以班級為單位,設置了「心理聯絡員」,以便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疏導。

  還有專家認為,在加強心理疏導的同時,要重視挫折教育,防患於未然。同時應考慮建立全方位的貫穿於整個教育全過程的挫折教育體系。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無論在任何年齡段出現問題時都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幫助。(記者朱偉光 通訊員張世英)

相關焦點

  • 抗挫折教育要避開認識誤區,過度挫折將導致習得性無助,別中招
    ,過度挫折會使孩子習得性無助在對待挫折教育上的一個難點就是如何合理把握「度」的問題。我們既不能因為擔憂孩子受到傷害,或者害怕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可能面臨的挫折,而頻繁地出手幹涉孩子的生活,這無助於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形成,甚至可以說成是在剝奪孩子的成長機會也不為過。因此,適當的挫折教育很重要。家長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孩子,也沒法隨時隨地保護孩子。
  • 大學生過度沉迷誇誇群的誇人會迷失自我認知
    尤其是大學生在遭遇生活、情感、學業等各種壓力後,只有挫折,只有失敗,沒有安慰,沒有鼓勵,這讓從小接受賞識教育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很容易陷入到頹廢狀態,喪失自信心。長期缺少激勵的大學生,在誇誇群裡相互誇人,或者花錢購買「誇人服務」。這可以紓解大學生的個人情緒,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幫助大學生釋放壓力,有助於面對挫折的大學生重新樹立對學習、生活的信心。
  • 對孩子可以寵愛但不能溺愛
    現在的父母很多都知道溺愛孩子不好,但常常分不清什麼是溺愛,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溺愛孩子。溺愛在孩子性格形成期和孩子漸漸獨立期這兩個階段危害最大。尤其是前者,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家長不得不反思:原來「太愛」也會有錯。
  • 這是父母過度溺愛孩子的下場,23歲英年早逝,太可悲了
    引言:現在很多家長有溺愛孩子現象,總是對孩子百依百順,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導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真正離開家庭或者家裡人離開人世後,自己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父母過度溺愛孩子首先是會讓他們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爸媽包攬一切的生活,等到真正需要他們自己適應社會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從何下手,經不起一點挫折
  • 錯誤的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家長要採用正確的「挫折教育」
    於是,在孩子是幼童時,家長不會過度溺愛,不讓其養成嬌生慣養的不良習慣,而是選擇讓他們經歷一些挫折。其實,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他需要的是「教育」並不是「挫折」。不正確的挫折教育會導致孩子出現「自我否定」的心理問題,甚至毀掉他們對未來的嚮往,更嚴重的話會出現極端事件。
  • 不可缺位的挫折教育
    從過去媒體報導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青少年的抗挫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影響抗挫力的危險性因素被強化,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過分強調成功的社會文化,給孩子帶來壓力和錯誤認知。在過分強調成功的社會文化中,很多人生活在壓力中,對失敗和挫折產生排斥心理。一些孩子也形成了「輸不起」的心態,不能接受失敗和挫折,甚至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羞恥感和挫敗感,讓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更加雪上加霜。
  • 9歲男孩搶玩具被對方家長掌摑,家長對娃的溺愛,最後都成了傷害
    現如今,在很多時候,「溺愛」已經和「熊孩子」畫上了等號。這一點讓我們做父母的感到非常焦慮擔心,總會提醒自己不要陷入溺愛孩子的怪圈。但問題在於,我們做家長的,總會在不知不覺中溺愛孩子。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們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獻給孩子,這其中自然容易摻雜了對娃的「過度保護」之情。畢竟,溺愛的本質就是家長的「過度支持和過度保護」。
  • 9歲男孩搶玩具被對方家長掌摑,家長對娃的溺愛,最後都成了傷害
    大家紛紛表示這個女孩的家長實在過分,再怎麼樣也不能對孩子出手,還有的人覺得,這男孩都9歲了,還會做出搶別人東西這種事,一看就是家長教育不到位。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們不恨不得把所有的愛都獻給孩子,這其中自然容易摻雜了對娃的「過度保護」之情。畢竟,溺愛的本質就是家長的「過度支持和過度保護」。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這些最常見的「溺愛類型」家長們能不能對號入座?
  • 破題大學生過度消費需樹立正確價值觀
    (9月4日 紅星新聞)雖然各地消費水平不同,各院校物價不同,很難一概而論,但一名大學生,動輒要三四千元的生活費著實有些「超標」。就三餐而言,在學校食堂,一天20元的標準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如果要吃得更好一些,按一天30元的標準計算,也僅需900元一月。加上日常生活、服裝鞋帽費用,一月2000元足矣。
  • 孩子玻璃心、怕挫折,居然是家長的過度呵護造成的?
    寫在前面孩子怕挫折首先我們要找到意志力無法建立或者薄弱的原因,也就是家長們常說的孩子無法接受失敗的情況,常見原因有幾個:01過度被順從、呵護,沒有逆境經驗家長對他們常常一呼百應,順其意願,沒有跟他的想法相左過,或者遇到小磕碰,過於緊張的反應、呵護...孩子會將這種社交方式和人際關係模式,理解為常態。直面困難的意願自然降低。02全權代勞,過度誇讚以喝水為例,大人幫孩子倒水後給孩子端到手裡喝還會表揚孩子多喝水是個好寶寶。
  • 看哪|Behold:過度保護和溺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什麼是溺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溺愛多數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麼才算是溺愛呢?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繫於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
  • 過度的溺愛,會給孩子留下永久的傷痛
    過度的溺愛,會給孩子留下永久的傷痛案例小王是一位餐廳的廚師,也是一位7歲孩子的爸爸,每天早上都會送兒子去上學,經過學校門口的早點鋪總是會給兒子買早點。很多家長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但殊不知,這過度的溺愛,會給孩子留下永久的傷痛。分析溺愛有什麼危害?
  • 受不了委屈、輸不起:孩子的挫折教育,做對了嗎?
    不能接受失敗和挫折,甚至因此產生了嚴重的羞恥感和挫敗感,讓挫折帶來的負面情緒更加雪上加霜。《少年的你》中,魏萊的爸爸以成績來衡量她的所有。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魏萊爸爸不跟她說話。這也是導致魏萊心理產生巨大壓力,施暴同學並最終以悲慘收場的重要原因。
  • 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但挫折是我們人生道路上是無法避免的,家長們應該及時找出孩子抗挫能力弱的原因,教會孩子勇於面對挫折,以免孩子長大後面對生活中、工作上的挫折一蹶不振……孩子為什麼抗挫能力弱呢?所以,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出現過度保護、過度限制的行為,而這些行為會一次次阻礙孩子抗挫折能力的發展。除了「過度保護」,還有「過度溺愛」。
  • 愛不等於溺愛,溺愛等於雙重傷害,你做得對嗎?
    並且很多的父母,對孩子非常的溺愛,孩子從小所需要的,父母都會儘量的去滿足孩子,孩子們慢慢習以為常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對孩子的溺愛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可實際上,卻是在一步步地毀掉孩子,也在毀掉你們自己。溺愛帶來的一些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 包辦型溺愛: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其實是在傷害孩子
    同時小劉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包辦型的溺愛,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習慣性地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包辦型溺愛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好的影響?1、傷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完成這件事的判斷。
  • 父母們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3種典型方式別再犯了
    父母們要正確教育自己的孩子,溺愛孩子3種典型方式別再犯了父母的教養風格也會影響孩子的一些判斷和認知,心理學家鮑姆林德認為家長既不應該過度懲罰孩子,也不應該一味放縱,應該為孩子訂立一些規則,真情實感的對待他們。
  • 當孩子遇到挫折你會怎麼做呢?你的孩子是不是「瓷娃娃」呢?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使孩子一帆風順,缺乏挫折,缺乏獨立性,以致長大後難以承受社會環境給予的各種壓力,甚至難以適應環境。在大部分媽媽的認知裡,孩子還小,心理承受能力還不夠,只能接受一切良好的環境和事物,認為孩子遇到「挫折」會給他們帶來傷害和緊張,把孩子遇到的挫折當做百害無利的事情,慢慢之中孩子就被媽媽培養成了一碰就碎的「瓷娃娃」。
  • 孩子成功的關鍵,抗挫折商的培養
    像賈伯斯這樣偉大的企業家,他們的傳奇經歷中有一個相同的部分,都曾遭受過巨大的人生挫折,然而他們在遇到強大的困難和逆境時始終保持樂觀的態度,從不輕言放棄。3種情況: 1,溺愛孩子孩子遇到一些本應該可以自己處理和解決事情時,大人們都予以包辦,孩子始終覺得有「靠山」,自然在真正需要面對挫折時不能很好的應對。
  • 10多歲的少年吃飯還要奶奶喂,網友:這孩子,被溺愛廢了
    沒有哪個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我國,很多人都不能控制自己對孩子寵愛的"度"。不少父母對於自家孩子的寵愛程度,簡直是令人無法想像的。這也使許多備受溺愛的的孩子,長大後卻難以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