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大學生抗挫折教育
4月11日,哈爾濱某大學的數學學院大四學生小李,走進了該校的心理諮詢室,講述了自己的煩惱:從去年7月找工作直到現在,她的工作還是沒有著落,而她周圍的同學許多都已經找到工作了。眼看著6月就要畢業了,4月就是自己最後的希望。她現在感覺壓力特別大。「老師,我快要承受不住了,一想到我爸媽這麼辛苦供我上大學,我心裡特別特別難受。」小李說。
近年來,有關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這一例例事件至今仍然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曾指出,分析一個人心理出現問題的原因其實是很難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不期望的結果,遇到了挫折,對生活、生命的理解發生偏差。而東北林業大學一項針對大學生遭遇挫折頻率及強度的調查問卷則顯示:約85%的學生有時會遇到挫折,有13.56%的學生遇到挫折時會有較強的挫折感。
家長過度溺愛使學生抗挫能力下降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過:「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
「我們那一代生活條件不好,趕上上山下鄉,吃了不少苦,現在物質條件優越了,不想再讓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而且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很大,只要他安心學習,考上一所好大學就行,別的什麼都不用他管。」在談到挫折教育時,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對記者說。據記者了解,現在一些大學生在讀書、找工作甚至出國時都有陪伴自己的「家長團」。
對此,哈爾濱師範大學教科院院長溫恆福教授認為,一方面,中國的部分家長過於保護孩子並代為處理生活中一切事務,使這些從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體驗真正生活的機會而造成獨立生活能力減弱。另一方面,時下激烈的社會競爭,又使學生時刻面臨失敗和挫折的壓力。因此,這些孩子在長大以後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時往往會不知所措,無法承受。這也說明,現代學生真正缺少的並不是挫折,而是面對挫折失敗時來自家長、教育者的理解、支持和幫助。
學校對挫折教育尚不夠重視
「我的孩子突然要退學,怎麼勸都不行,我該怎麼辦啊?」4月2日,一位學生家長帶著孩子來到某高校的心理諮詢中心請求幫助。心理諮詢老師經了解得知,原來,她的女兒從小學到高中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但因高考發揮失常,無緣自己理想的大學,只考取了這所黑龍江省普通高校,此事對她打擊很大,上了大學以後開始厭學,最近乾脆提出退學。
首都經貿大學有20多年心理諮詢經驗的楊眉老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把孩子送進了大學,自己的任務就完成了。殊不知,很多學生在應試教育之下被壓抑或掩蓋的問題,通常都會在進入大學之後來個「總爆發」。換言之,如果只是從大學的角度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就失之片面了。楊眉認為,我們在大學心理諮詢室所見到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追溯到學生的中小學時期,由於長時間處於應試教育體制之下,青少年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的幾乎所有問題都被教育者忽略不計,這使得一些學生的自我評價完全集中在分數上,分數好就自信,分數不好就自卑。部分成績好的「好學生」因此而積累下許多問題,到了高校往往就出現了質變,最嚴重或極端的表現就是自傷或傷人。
一份針對浙江省內4所高校大學生「如何評價學校在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方面的重視程度和實際體現程度」的調查報告顯示:目前高校在這方面的重視程度和工作狀況並不如人意,只有17.3%的大學生認為學校「很重視」和「較重視」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10%的人認為本校教育過程中已經「充分體現」和「較好體現」了這方面的工作。而記者在走訪了哈爾濱市的一些高等院校發現,目前幾乎還沒有專門針對如何面對挫折的課程。
部分大學生對挫折不能正確認知
哈爾濱某高校的小張,性格內向,不愛交際。剛上大一時,對高等數學專業課程,感覺很難,聽著特別吃力,看著周圍的同學好像學得都挺輕鬆似的,上高中時數學很好的小張,一下子覺得自己變笨了,而家裡對他期望又一直特別高。所以那段時間小張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後來在心理諮詢老師那裡,他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新生到這裡抱怨高數課難,聽不太懂,這其實不是他個人的問題,慢慢適應就會好了。
哈爾濱一位從事多年心理諮詢工作的老師指出,大學生往往認為,挫折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們往往會認為大學生活應是豐富多彩、充滿歡樂的,大學學習應是輕鬆愉快的,人際關係應是和諧的,未來應是一片光明的,因此對於實際到來的挫折,他們缺乏思想認識和心理準備。還有些同學對挫折缺乏正確的認識,把某一次挫折的後果想像得非常可怕。
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心理學教授王麗敏指出,導致情緒障礙的直接原因往往不是挫折事件本身,而是對挫折的認知。理性的挫折認知能夠讓大學生對所經歷的事情做出恰當的反應,而不合理的挫折認知則會導致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王麗敏建議大學生遇到挫折時要學會求助。「有很多同學都是『當局者迷』,這個時候應該找同學、朋友或老師聊一聊,有時自己百思不得其解或轉不過彎的事情,別人一句話,就會讓你豁然開朗。」王麗敏同時提醒大學生,在求助對象的選擇上一定要慎重,否則可能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對於如何正確解讀挫折教育的問題,黑龍江省心理諮詢學校的曲偉傑校長認為,欲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挫折感。挫折教育應該是教孩子正確對待失敗,在失敗後如何儘快調整好心態,從而提高學生挫折容忍力的教育。哈爾濱工程大學的金宏章教授則指出,我們所倡導的挫折教育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吃苦教育,也並非是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設下絆腳石,而在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形成對挫折的正確認知,增強學生抵抗挫折的能力,讓學生在挫折的歷練之中重新振奮,快速成長起來。
遭遇挫折,積極應對
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要開展深入細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
有關教育行政部門也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硬性規定。如上海市科教黨委和上海市教委出臺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標準》(試行),明確規定:高校要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教學計劃;全日制高校應配備同時擁有教師資格證書和心理學相關學歷的專業心理諮詢教師,專職心理諮詢教師與全日制在校學生的比例不低於1:3000等。
與此同時,學校對學生的心理疏導也正在行動。據了解,黑龍江省95%以上的高校建立了心理諮詢室並配備了專門的心理諮詢人員,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八一農墾大學等院校的心理諮詢室建設已達到國內高校先進水平。
小趙是黑龍江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每當遇到困惑自己無法解決時他都會找到自己的心理諮詢師。在與導師的交流中,他的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該校校長魏兆勝教授指出,黑龍江工程學院試行本科生導師制,做到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目的就是讓每一位大學生的心靈都能得到精心的呵護。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外,還有一些學校以班級為單位,設置了「心理聯絡員」,以便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疏導。
還有專家認為,在加強心理疏導的同時,要重視挫折教育,防患於未然。同時應考慮建立全方位的貫穿於整個教育全過程的挫折教育體系。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互相配合,共同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無論在任何年齡段出現問題時都能得到及時的疏導和幫助。(記者朱偉光 通訊員張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