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丨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2020-08-29 花生麻麻聊成長

【花生麻麻:家有兩歲半小花生,專注育兒經驗分享和親子閱讀。歡迎一起分享育兒路上打怪升級的點滴!】

文 / 花生麻麻

小花生在一歲半左右的時候,酷愛玩一個小遊戲:小手撐著,額頭貼著地面,下著腰,小屁股撅著朝天。她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這個新把戲,讓人看著直覺得可愛。

「寶寶,你在練功嘛?」我拍拍她的小屁股。

「系,練東……」她還扭扭小腰,吐字不清。

「爸爸,快來看你寶寶練功呢!」我故意提大嗓門。

小姑娘迅速「收工」,往我懷裡鑽。嘴裡念念有詞:「媽媽,怕怕,怕怕……」

這是她跟爸爸慣有的默契。爸爸會突然像藏貓貓一樣,竄出來,假意嚇她一跳。她很喜歡這樣的玩法,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

這次爸爸沒有理會,在書房收拾。她等了幾秒,沒聽到爸爸的動靜,躡手躡腳扒到書房門口,往裡張望。顯然爸爸不知情,她有些失望。悻然走過來,「媽媽,躲躲。」滿臉請求,要我陪她玩這一出。我一般不會拒絕她合理的請求,於是跟她玩了兩個回合。她很滿意地走開,去騎小馬了。

大概二十分鐘過後,爸爸從書房出來。她「嗖」的一下,扔下正在搗鼓的滑板車:下腰、額頭貼地、撅起屁股、晃動小腰,一氣呵成前面的動作。爸爸覺得好笑,立馬掏出手機準備拍攝。我使了個眼色讓爸爸問她幹嘛。爸爸故意問:「寶寶這是幹什麼呢?」

「練東~」她憋紅了臉,保持姿勢,賣力給爸爸表演。

爸爸誇張式地讚美和鼓掌,對小姑娘顯然很受用,滿意地跑過來在爸爸臉上戳了一口。爸爸抱起她,玩起了「起飛」遊戲(託著舉高高),隨後傳來父女倆魔性的笑聲。

她並不明白什麼叫「練功」,就像不明白這個世界上很多陌生的詞語一樣。

每一次,她忽然解鎖了一項新技能,新玩法,或者看到一個新物體,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我們的「定義」,並會重複這樣的新花樣很久。我們通常都會準確地告訴她,並且與她一起持續關注著。她因此常常得意洋洋,不斷探索著新的方式,嘗試新的領域,好讓我們繼續關注。

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看見孩子。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漸漸明白那些不曾聽過的詞語,新的概念,賦予它們實際意義,而後學會說它們,下一次再見就認識它們。

慢慢的,小寶寶就成了大孩子,成了少年。這種「小動物」就越來越明白人的世界,直至她自己也成了大人。這叫成長。

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表現欲望


自我表現欲,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一,是個人實現和展示自身價值的積極意念。

  • 嬰兒時期的表現欲望

其實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了小小的表現欲望。小嬰兒的表現欲更多的是需要他人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會用啼哭聲不斷提醒大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本能的自主行為,也是基本生理欲望與需要。如餓了需要喝奶、尿了需要更換尿布等。

  • 幼兒時期的表現欲望

隨著孩子的身心發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要引起他人的關注。心理上的「求關注」欲望逐漸萌芽,個人展示需求愈發凸顯。如一兩歲左右的幼兒,語言發展尚不成熟,就會用喊叫聲、肢體動作等吸引他人的讚賞和關注。語言爆發期的幼兒還會使用各種話語引得大人關注,如小花生現在到了兩歲半,語言逐漸豐富起來,並且能夠熟練掌握詞語和語句,她經常會「耍寶」一樣背古詩引得我們豎起大拇指,她便由此洋洋自得。

  • 青少年時期的表現欲望

再大一點,比如學生,會用舉手發言、積極表現引起老師關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叛逆、搞破壞等從內心求得家長和別人的關注。



無論哪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欲總是顯得幼稚、衝動。尤其是小孩子,還不能判斷是非對錯,這就需要家長正確對待,合理引導。作為家長,特別是父母,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引導孩子的表現欲,甚至有意無意加以扼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喪失自信,產生挫敗感,甚至會導致孩子表現出各種叛逆、破壞行為,從而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面對孩子的表現欲望,父母要真正看見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即使是幼小的嬰兒,也許她還不會說話,也會通過動作表情給我們傳遞信息。我們不是要從這些信息中解讀什麼規律和方法,而是要真正地看見孩子,體察孩子的情緒需要,表現欲望,從而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那麼很多問題可能就不是問題了。

當我們被看見,被觀照,就如同一束光打到身上,會感受到周遭的溫暖和善意,內心也會因此得到滿足和充盈,我們將不再孤獨,獲得認可和接納。有的時候,看見即是療愈。

加拿大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中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見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因此,對於孩子的需求,我總是積極回應,並且能在第一時間敏感地察覺孩子傳達的訊息,從而看見孩子。我個人比較反對所謂「延遲滿足」,「哭聲免疫法」這樣的理論。嬰兒時期,一般寶寶稍微有點哭鬧聲,我就會立刻尋找原因,針對性解決哭鬧問題。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我認為,哭聲免疫法有悖母性,作為媽媽必然是不忍心孩子尤其是小嬰兒長時間哭鬧的。而延遲滿足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冷漠態度,一丁點兒大的小孩子,要不是真的餓了,尿了需要引起注意,能有什麼不合理要求需要被關注呢?所以,延遲滿足關鍵在於滿足,而不是延遲。

寶寶有了自我意識之後,表現欲望當然不僅是生理需求那麼簡單,這也給父母提出了更高要求。兒童時期孩子得到良好的關注,將為她一生的成長打上溫暖的底色,會成為她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動力和源源不斷的力量。


堅持「三心」原則,保護孩子的表現欲。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摸索了一些貼合孩子心理發展並且收效顯著的方法。接下來就來談談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不同的表現欲望和期待,我是如何用「三心」原則來呵護孩子那敏感脆弱的幼小心靈的。

「三心」就是愛心、耐心、細心。概括來講就是用愛心保護孩子正常的表現欲;用耐心改變孩子不合適的表現欲;用細心鼓勵孩子萌芽狀態的表現欲。

  • 用愛心保護孩子正常的表現欲

保護孩子正常的表現欲,就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心理學認為:孩子是通過身邊人的讚譽和肯定從而獲得自尊、自信和價值感的。

當孩子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的動作行為,引起我們關注時,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積極回應,並且需要提醒其他家庭成員給予同樣的回應。通常情況下,小花生要是用具體的行為動作引起我的注意時,我會以具體的語言,針對具體的事件,給予肯定和讚賞。

比如一歲半左右,她開始秩序敏感,模糊懂得收拾東西。當她把繪本放進書架,並且喊我看的時候,儘管封面都被塞得皺巴巴的,但我會說:「寶寶,你能夠把看完的繪本自己放進書架啦!做得真棒!奶奶你快看,寶寶很厲害哦!」同時我會進一步鼓勵,建議她擴大自己的「勞動成果」,比如我會激勵她:「玩完的玩具也可以這樣收進柜子裡,寶寶一樣能做到哦!」

當她很好地完成我期望的動作時,我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進行親子親密接觸,親親小臉,吻吻額頭。這樣不僅使孩子感受到了肯定和重視,也會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 用耐心引導孩子改變不合適的表現欲

去年秋天花生爸爸買了一個兒童滑梯放在了小花生的遊戲房間裡,她很喜歡。平時奶奶在家帶她,會跟一些親戚朋友視頻。每次開視頻,她就爬上滑梯最高處跳舞,極力表現。還會「炫耀」告訴別人「爸爸買」,非常得意。這個行為很危險,摔下來不是頭破血流也要鼻青臉腫。我們尤其擔心,如果她爬習慣了,那在奶奶做家務的時候,不留神顧不上她的時候爬上去就更危險了。

有一天下班回來,奶奶帶著她在跟爺爺視頻,她又開始表演爬滑梯。我搶在鏡頭前對著爺爺使眼色:「寶寶,這樣不可以的啊,而且很危險,會摔倒,撞到頭很痛哦!爺爺也不想看,我們都不看。」我故意提高聲音,表示這樣的行為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都不喜歡。這個時候花生爸爸和奶奶也聞聲附和。她自顧擺弄了幾下,見無趣,索然從滑梯上下來。

後來幾天,她還是繼續嘗試了幾次這樣的行為,我們都採取這樣的方式,鋪陳行為後果給她聽。幾次之後,便不再爬滑梯。這樣的方法很奏效,對於糾正其他不合適的表現行為也同樣適用。

這樣的方式看似是對孩子表現欲的忽視和制止,但是其實這是一種積極的引導,也是教會孩子進行危險動作的判斷,讓孩子認識到「可為與不可為」。家長在這時候可以與孩子進行發散引導,把類似的危險行為也告知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加深印象就是反覆,不斷重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一些危險行為有所畏懼,因此也能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 用細心鼓勵孩子萌芽狀態的表現欲

表現欲是人的基本欲望,是個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缺乏表現欲,那麼這個人的性格是有缺陷的。

我們之所以會主動去完成工作和任務,去追求夢想,去實現願望,其實都是內心有自我表現欲望,想要達成內心的渴望與滿足,也正是因為有了表現欲才有了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兒童時期是表現欲望極其發達的人生階段,小孩子願意去嘗試一切事物。因此,父母作為孩子的常伴人,親密夥伴,必須要有細心,及時觀察捕捉到孩子的表現欲望,從而進一步鼓勵孩子去嘗試。

有的孩子性格慢熱內斂,對於很多事物躍躍欲試但是又打不開自己。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家長做好「有心人」,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及時看見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從大人的視野裡去全面觀察孩子,從孩子的視角去作出選擇和行動,及時鼓勵,適時引導,隨時察覺,幫助孩子探索更寬廣的世界,獲取更有意義的人生。



寫在最後


為人父母,我們都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更大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長。其實我們在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同時,孩子也不想讓我們錯過她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任何一項她解鎖的新技能。孩子的表現欲望其實也是一種期望,期望她的——這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長旅行——不被錯過。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看見,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照亮。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每一個成長都渴望陪伴,越多越好。

相關焦點

  • 看見即療愈 | 生命渴望被看見
    我突然意識到我沒有看見我女兒的需要,只是一味地想要「改造」她。我心裡咯噔一下,這是養育的大忌啊。因為生命渴望被看見,而不是被改造。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看不見和各種改造。比如,孩子明明吃飽了,還要再餵幾口,因為剩下這一點,浪費了就可惜了。
  •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劫後餘生,孩子需要被「看見」
    也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不至於。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孩子的世界,「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那一刻的不被看見,讓男孩失去了生存的勇氣。所以,不是不至於,而是很至於。
  • 渴望被看見的孩子也有春天
    這是記者日前到南寧市勵志專門學校採訪時遇到的發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該校其他孩子的心聲。這些孩子染上不良行為的原因多樣,除了自身法律意識淡薄、父母監管不到位外,更多的在於渴望被父母關注而無解、渴望溝通卻受阻、渴望關愛而不得。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孩子不需要我們帶領他們覺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覺醒的。我們的任務是鞏固他們天生的覺醒意識,為其提供可以開花結果的土壤。要完成這個任務父母必須轉移育兒焦點,從控制孩子轉向支持發展孩子的體魄、情感和心智。而要做到這樣,我們首先要做到:看見孩子!
  • 蔬果藝術擺拍第二期: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看見
    一寧老師說,空氣鳳梨會灑水變色,現場演示,灑水後變紫色,孩子們都驚嘆地張大嘴巴。在媽媽的陪伴成長下,小男孩非常博學、心胸寬廣,令人由衷欣賞。當然,不同的孩子成長快慢有些區別。專注力不夠,不是孩子的錯,反而是孩子的可愛之處。那個恐龍的作者,4歲的小男孩,很調皮,一刻也停不下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喜歡蹦來蹦去,扔來扔去,體驗自己的「能」,他們通過扔東西去感受、探索世界。
  • 為什麼管得越嚴,孩子反而不聽話?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注和讚賞
    為什麼管得越嚴,孩子反而不聽話?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有「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的說法,可見一個「嚴」字在中國家庭的教育觀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確實很多優秀的孩子都是在嚴格的監督和教導下成長起來的。
  • 《我是你的隱形朋友》∣所有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於是,他們的家中又多了第5位成員,吃飯的時候,「5個人」擠在桌子旁;芙樂晚上做了噩夢,3個孩子都一齊擠到了爸媽的床上,甚至將爸爸擠到了地下。爸爸終於忍受不了了,他大喊著:「夠了!我受夠了!一個女孩有幻想朋友就算了,現在連幻想朋友都有他自己的幻想朋友了?不,不,過頭了!」爸爸的那句話讓雅克感覺到很不舒服。
  • 《我是你的隱形朋友》∣所有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於是,他們的家中又多了第5位成員,吃飯的時候,「5個人」擠在桌子旁;芙樂晚上做了噩夢,3個孩子都一齊擠到了爸媽的床上,甚至將爸爸擠到了地下。爸爸終於忍受不了了,他大喊著:「夠了!我受夠了!一個女孩有幻想朋友就算了,現在連幻想朋友都有他自己的幻想朋友了?不,不,過頭了!」爸爸的那句話讓雅克感覺到很不舒服。
  •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之路,都應被書香薰陶
    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而居」今有「為子求學,擇校而居」古往今來,讓孩子受到優越的教育、贏在起跑線都是每一個家長的共同夙願為孩子營造一方良好的人文環境更是每一個家長的夢寐以求好教育離不開好學校的浸潤和培養良好的人文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擁有一套與名校為鄰、教育資源豐富的房子就是給孩子的未來鋪設了一條理想的成長之路
  • 孩子天生渴望被父母「看見」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個體發展的根本力量,對於孩子日後的人格塑造和社會適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反之,親子關係不好或缺失,則會使孩子從小就陷於發展的劣勢。這些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都有這樣一個秘密。
  • 育兒:一句無心的話語,就能擊垮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孩子
    導語因為成績總是墊底,即使在其他領域表現優異,這些孩子的長才還是不值得被看見?就算是一句無心的話語,或一閃而過的神情,都可能擊垮孩子的信心,特別是那些低自尊、低成就,而十分渴望獲得認可的孩子們。每個人都想要被看見如果在學校的生活中,有著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孩子們可能就會為了這件事,願意每天來學校,特別是那些能被人刮目相看的時刻——即使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打趴在地上。然而,我們的一句話,或許無心,或許有意,都可能擊垮了一個孩子的信心。
  • 冰山下的「小宇宙」——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丨讓我們一起看見
    冰山下的「小宇宙」——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丨讓我們一起看見 2020-09-25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個好媽媽都是一個好的HR,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然而,現實中活生生的悲劇告訴我們,只有那些從小被「看見」的孩子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智,活出自我;只有那些被「看見」的孩子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更容易取得成功;只有那些被「看見」的孩子更容易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而獲得幸福。正如《童年不缺愛》裡作者心心媽所說的:作為母親,首先要「看見」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看見」自己的孩子?如何看見自己的孩子?在《童年不缺愛》這本書裡給出了答案。
  • 再笨的鳥兒都有飛翔的渴望,聰明的父母懂得怎樣培養孩子成長成才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家長們往往太急於達成自己想要的結果,忽略了讓孩子體驗成長的過程。其實,家庭教育首先應該給予孩子能感受到的愛,其次是遵循孩子的個性秉賦、天資潛質進行量體裁衣式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向陽而生的力量,幫助孩子認知生命,感悟生命的美好。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每一個孩子都純淨無邪,他們是人間珍寶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每一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
    我細細覺察當我被二寶看見時的那種被他的愛包容的感覺,那種內心升騰的溫暖與感動,好像本來有點空的癟的疲憊的心一下子被愛填滿,充盈起來,好像又有了愛的力量。我體驗到了當自己被看見被關注時,心理上的那種極大的需求被滿足的感覺。按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要由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等級構成。
  •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自我選擇和自我成長 別讓孩子到大學再還成長的...
    我想回到高中時代,什麼都不想,只想高考,只想著學習的專注狀態。」 「又是一個父母看管著學習,甚至代替他選擇專業的孩子。學業問題的背後,隱藏的往往是情緒管理、時間管理、家庭關係、人際交往的問題。高中階段是學生身心和諧發展與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但這些優等生卻因為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而忽視了心理的成長。」
  • 千聊&荷小魚邀您參加「悅讀成長計劃」,讓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
    助力鄉村兒童閱讀事業發展,千聊&荷小魚在行動人們常說,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成長比成才更重要。孩子成長的真正意義,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獨立、視野開闊、心胸寬廣、富有夢想的人。而閱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 遇見你,看見我,就是成長。
    我們常常遇見各種人、事、風景、情緒、境況等等,這些都如同鏡子,讓我們從中看見自我,而在看見和理解的那一刻,成長如同一顆樹的種子,悄然萌芽,總有一天會長成大樹。現在回想起來,有一些可貴的看見,而成長在看見裡悄然萌芽。還記得2017年1月我在群裡分享加入的緣由,因為被這個團隊吸引,我能感受到團隊成員之間的友愛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