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麻麻:家有兩歲半小花生,專注育兒經驗分享和親子閱讀。歡迎一起分享育兒路上打怪升級的點滴!】
文 / 花生麻麻
小花生在一歲半左右的時候,酷愛玩一個小遊戲:小手撐著,額頭貼著地面,下著腰,小屁股撅著朝天。她不知道從哪裡學來的這個新把戲,讓人看著直覺得可愛。
「寶寶,你在練功嘛?」我拍拍她的小屁股。
「系,練東……」她還扭扭小腰,吐字不清。
「爸爸,快來看你寶寶練功呢!」我故意提大嗓門。
小姑娘迅速「收工」,往我懷裡鑽。嘴裡念念有詞:「媽媽,怕怕,怕怕……」
這是她跟爸爸慣有的默契。爸爸會突然像藏貓貓一樣,竄出來,假意嚇她一跳。她很喜歡這樣的玩法,一次又一次,樂此不疲。
這次爸爸沒有理會,在書房收拾。她等了幾秒,沒聽到爸爸的動靜,躡手躡腳扒到書房門口,往裡張望。顯然爸爸不知情,她有些失望。悻然走過來,「媽媽,躲躲。」滿臉請求,要我陪她玩這一出。我一般不會拒絕她合理的請求,於是跟她玩了兩個回合。她很滿意地走開,去騎小馬了。
大概二十分鐘過後,爸爸從書房出來。她「嗖」的一下,扔下正在搗鼓的滑板車:下腰、額頭貼地、撅起屁股、晃動小腰,一氣呵成前面的動作。爸爸覺得好笑,立馬掏出手機準備拍攝。我使了個眼色讓爸爸問她幹嘛。爸爸故意問:「寶寶這是幹什麼呢?」
「練東~」她憋紅了臉,保持姿勢,賣力給爸爸表演。
爸爸誇張式地讚美和鼓掌,對小姑娘顯然很受用,滿意地跑過來在爸爸臉上戳了一口。爸爸抱起她,玩起了「起飛」遊戲(託著舉高高),隨後傳來父女倆魔性的笑聲。
她並不明白什麼叫「練功」,就像不明白這個世界上很多陌生的詞語一樣。
每一次,她忽然解鎖了一項新技能,新玩法,或者看到一個新物體,都會在第一時間尋求我們的「定義」,並會重複這樣的新花樣很久。我們通常都會準確地告訴她,並且與她一起持續關注著。她因此常常得意洋洋,不斷探索著新的方式,嘗試新的領域,好讓我們繼續關注。
我把這個過程叫做——看見孩子。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漸漸明白那些不曾聽過的詞語,新的概念,賦予它們實際意義,而後學會說它們,下一次再見就認識它們。
慢慢的,小寶寶就成了大孩子,成了少年。這種「小動物」就越來越明白人的世界,直至她自己也成了大人。這叫成長。
自我表現欲,是人類的基本欲望之一,是個人實現和展示自身價值的積極意念。
其實嬰兒從出生開始就有了小小的表現欲望。小嬰兒的表現欲更多的是需要他人的關愛和照顧,他們會用啼哭聲不斷提醒大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是一種本能的自主行為,也是基本生理欲望與需要。如餓了需要喝奶、尿了需要更換尿布等。
隨著孩子的身心發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生理需求要引起他人的關注。心理上的「求關注」欲望逐漸萌芽,個人展示需求愈發凸顯。如一兩歲左右的幼兒,語言發展尚不成熟,就會用喊叫聲、肢體動作等吸引他人的讚賞和關注。語言爆發期的幼兒還會使用各種話語引得大人關注,如小花生現在到了兩歲半,語言逐漸豐富起來,並且能夠熟練掌握詞語和語句,她經常會「耍寶」一樣背古詩引得我們豎起大拇指,她便由此洋洋自得。
再大一點,比如學生,會用舉手發言、積極表現引起老師關注。青春期的孩子通常會表現出叛逆、搞破壞等從內心求得家長和別人的關注。
無論哪個時期的孩子,他們的表現欲總是顯得幼稚、衝動。尤其是小孩子,還不能判斷是非對錯,這就需要家長正確對待,合理引導。作為家長,特別是父母,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和引導孩子的表現欲,甚至有意無意加以扼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喪失自信,產生挫敗感,甚至會導致孩子表現出各種叛逆、破壞行為,從而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的表達方式。即使是幼小的嬰兒,也許她還不會說話,也會通過動作表情給我們傳遞信息。我們不是要從這些信息中解讀什麼規律和方法,而是要真正地看見孩子,體察孩子的情緒需要,表現欲望,從而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那麼很多問題可能就不是問題了。
當我們被看見,被觀照,就如同一束光打到身上,會感受到周遭的溫暖和善意,內心也會因此得到滿足和充盈,我們將不再孤獨,獲得認可和接納。有的時候,看見即是療愈。
加拿大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一書中提出,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見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因此,對於孩子的需求,我總是積極回應,並且能在第一時間敏感地察覺孩子傳達的訊息,從而看見孩子。我個人比較反對所謂「延遲滿足」,「哭聲免疫法」這樣的理論。嬰兒時期,一般寶寶稍微有點哭鬧聲,我就會立刻尋找原因,針對性解決哭鬧問題。
1928年約翰·華生出版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在這部書中,他倡導了一種行為矯正式的兒童養育體系,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矯正。華生認為對待兒童要尊重,但是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哭聲免疫訓練法、延遲滿足訓練法,其核心思想皆源自此。我認為,哭聲免疫法有悖母性,作為媽媽必然是不忍心孩子尤其是小嬰兒長時間哭鬧的。而延遲滿足更是對孩子的一種冷漠態度,一丁點兒大的小孩子,要不是真的餓了,尿了需要引起注意,能有什麼不合理要求需要被關注呢?所以,延遲滿足關鍵在於滿足,而不是延遲。
寶寶有了自我意識之後,表現欲望當然不僅是生理需求那麼簡單,這也給父母提出了更高要求。兒童時期孩子得到良好的關注,將為她一生的成長打上溫暖的底色,會成為她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動力和源源不斷的力量。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自己摸索了一些貼合孩子心理發展並且收效顯著的方法。接下來就來談談在面對孩子成長過程當中不同的表現欲望和期待,我是如何用「三心」原則來呵護孩子那敏感脆弱的幼小心靈的。
「三心」就是愛心、耐心、細心。概括來講就是用愛心保護孩子正常的表現欲;用耐心改變孩子不合適的表現欲;用細心鼓勵孩子萌芽狀態的表現欲。
保護孩子正常的表現欲,就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學認為:孩子是通過身邊人的讚譽和肯定從而獲得自尊、自信和價值感的。
當孩子以某種方式表現出來的動作行為,引起我們關注時,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積極回應,並且需要提醒其他家庭成員給予同樣的回應。通常情況下,小花生要是用具體的行為動作引起我的注意時,我會以具體的語言,針對具體的事件,給予肯定和讚賞。
比如一歲半左右,她開始秩序敏感,模糊懂得收拾東西。當她把繪本放進書架,並且喊我看的時候,儘管封面都被塞得皺巴巴的,但我會說:「寶寶,你能夠把看完的繪本自己放進書架啦!做得真棒!奶奶你快看,寶寶很厲害哦!」同時我會進一步鼓勵,建議她擴大自己的「勞動成果」,比如我會激勵她:「玩完的玩具也可以這樣收進柜子裡,寶寶一樣能做到哦!」
當她很好地完成我期望的動作時,我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進行親子親密接觸,親親小臉,吻吻額頭。這樣不僅使孩子感受到了肯定和重視,也會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意識,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去年秋天花生爸爸買了一個兒童滑梯放在了小花生的遊戲房間裡,她很喜歡。平時奶奶在家帶她,會跟一些親戚朋友視頻。每次開視頻,她就爬上滑梯最高處跳舞,極力表現。還會「炫耀」告訴別人「爸爸買」,非常得意。這個行為很危險,摔下來不是頭破血流也要鼻青臉腫。我們尤其擔心,如果她爬習慣了,那在奶奶做家務的時候,不留神顧不上她的時候爬上去就更危險了。
有一天下班回來,奶奶帶著她在跟爺爺視頻,她又開始表演爬滑梯。我搶在鏡頭前對著爺爺使眼色:「寶寶,這樣不可以的啊,而且很危險,會摔倒,撞到頭很痛哦!爺爺也不想看,我們都不看。」我故意提高聲音,表示這樣的行為不會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都不喜歡。這個時候花生爸爸和奶奶也聞聲附和。她自顧擺弄了幾下,見無趣,索然從滑梯上下來。
後來幾天,她還是繼續嘗試了幾次這樣的行為,我們都採取這樣的方式,鋪陳行為後果給她聽。幾次之後,便不再爬滑梯。這樣的方法很奏效,對於糾正其他不合適的表現行為也同樣適用。
這樣的方式看似是對孩子表現欲的忽視和制止,但是其實這是一種積極的引導,也是教會孩子進行危險動作的判斷,讓孩子認識到「可為與不可為」。家長在這時候可以與孩子進行發散引導,把類似的危險行為也告知孩子,不要以為孩子小聽不懂,任何一件事情,需要加深印象就是反覆,不斷重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一些危險行為有所畏懼,因此也能避免孩子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表現欲是人的基本欲望,是個性突出、有生命力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缺乏表現欲,那麼這個人的性格是有缺陷的。
我們之所以會主動去完成工作和任務,去追求夢想,去實現願望,其實都是內心有自我表現欲望,想要達成內心的渴望與滿足,也正是因為有了表現欲才有了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兒童時期是表現欲望極其發達的人生階段,小孩子願意去嘗試一切事物。因此,父母作為孩子的常伴人,親密夥伴,必須要有細心,及時觀察捕捉到孩子的表現欲望,從而進一步鼓勵孩子去嘗試。
有的孩子性格慢熱內斂,對於很多事物躍躍欲試但是又打不開自己。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家長做好「有心人」,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及時看見孩子的渴望和需求,從大人的視野裡去全面觀察孩子,從孩子的視角去作出選擇和行動,及時鼓勵,適時引導,隨時察覺,幫助孩子探索更寬廣的世界,獲取更有意義的人生。
為人父母,我們都竭盡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更大可能地陪伴孩子成長。其實我們在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同時,孩子也不想讓我們錯過她成長的每一個瞬間,任何一項她解鎖的新技能。孩子的表現欲望其實也是一種期望,期望她的——這一生只有一次的成長旅行——不被錯過。
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看見,每一個生命,都需要被照亮。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每一個成長都渴望陪伴,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