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管得越嚴,孩子反而不聽話?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關注和讚賞

2020-08-11 教育思享

為什麼管得越嚴,孩子反而不聽話?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有「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的說法,可見一個「嚴」字在中國家庭的教育觀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確實很多優秀的孩子都是在嚴格的監督和教導下成長起來的。

然而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親子關係,父母嚴肅以待,指導孩子各種正確的規則,孩子卻並不領情,甚至會忤逆家長。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有些父母對孩子輕言輕語從不嚴加管束,孩子反而很乖巧懂事,難道古代的孩子就不叛逆麼。

我們要明確一個前提,嚴厲是能夠幫助家長約束孩子行為,不犯錯誤,不走錯路的一種手段,但它也僅僅是一種教育手段,手段的應用是要適合情況合乎規律的。現如今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對孩子的培養投入,然而父母作為塑造孩子性格和人格的主要角色,對於孩子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培養孩子更要學會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

我們很多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時嚴格和放鬆的把控上往往容易失去平衡,對孩子過於寬鬆就成了放縱,而對孩子太過嚴厲就變成了苛刻。所以教育孩子,嚴厲和寬鬆是要相輔相成的,這需要父母掌握其中的度。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往往習慣性地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通常父母都會認為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思想也並不成熟,甚至有些幼稚和理想化,同時也不會自我約束和管理,父母的嚴加管教,其實是在幫助孩子養成嚴於律己的習慣。

表面看的確是這樣,但其實家長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變了味,所謂的幫孩子養成習慣,慢慢演變成了要把孩子的行為和思想限制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內,也就是控制欲。孩子在自己的手下言聽計從,自己讓幹什麼幹什麼,孩子只能在父母所立下的邊框中活動,父母就有了自豪感。

更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過於嚴格,不僅設置了各種教條,還動不動就拳腳相加,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實際上卻是給孩子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孩子的幼小心靈在這樣的壓迫下也容易逐漸變得扭曲,不僅最後失去了童年的樂趣,在長大成人後還要承受自己性格上的種種不足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

這樣的孩子其實已經變成了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孩子也會嚮往自由,隨著自身年齡增長,見識的增加,這種對自身主權的嚮往就會越來越濃厚。之前家長對孩子管教得有多嚴,之後孩子的反抗就會有多嚴重,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產生巨大的嫌隙。

對孩子的管教到底應該是嚴格還是放鬆,應該考慮孩子的成長的規律,更要琢磨孩子的心理。

嚴格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有一個習慣性的做法,就是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你做了錯事,所以你現在就要遭一些罪,做一些並不會讓你舒服的事情,這樣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想再被懲罰而去不犯錯。

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覺得自己因為做錯事已經有了教訓,那我就抵消了,我下次還可以犯,大不了再懲罰我。但很多家長沒有考慮這一點,只是不斷加大懲罰的力度,最後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所以家長大可以換種方式,不要去強調孩子有多錯,而是多去挖掘孩子有多好,多去發現有正確又有積極意義的事情給予孩子鼓勵,而不是只揪住孩子的錯誤去嚴厲呵斥。

每一個孩子都是渴望著關注和讚賞的,尤其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因勢利導」,用優勢帶動劣勢,相對於嚴厲和控制,對於摒除孩子惡習更有用處。

相關焦點

  • 成長丨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看見
    如一兩歲左右的幼兒,語言發展尚不成熟,就會用喊叫聲、肢體動作等吸引他人的讚賞和關注。語言爆發期的幼兒還會使用各種話語引得大人關注,如小花生現在到了兩歲半,語言逐漸豐富起來,並且能夠熟練掌握詞語和語句,她經常會「耍寶」一樣背古詩引得我們豎起大拇指,她便由此洋洋自得。
  • 孩子都渴望被讚賞,父母要慧眼識珠,但不能胡編亂造
    每個人都喜歡聽到別人對自己的誇獎,所以,父母就可以利用這種心理機制,對孩子表示讚賞,引導他在生活和學習上更具有動力。孩子都渴望被讚賞,父母要慧眼識珠,但不能胡編亂造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渴望父母或其他人對他們進行讚賞,而讚賞也不意味著對著孩子胡亂讚賞,明明孩子不具備的特質,就指鹿為馬強行去讚賞,這樣不但不能激勵孩子,反而會讓孩子以為父母在敷衍、嘲笑他。
  • 「松鼠聊心理」孩子為什麼不聽話1
    這個問題就是——孩子生來就是「不聽話」的嗎? 回答是否定的。 沒有孩子天生就是大人眼中「不聽話」的「熊」孩子。 其實,所有孩子,都是非常願意做聽話的好孩子的。因為他們本能地知道,自己在大人眼中是聽話的好孩子,是最能贏得大人的喜歡的。而他們最渴望的就是大人的喜歡。
  • 為什麼孩子越管越不聽話?答案都在這裡
    01許多父母覺得孩子從小就應該嚴格管教,否則長大了就更加難管。比如,大家現在都知道熬夜不好,但日常生活中,卻避免不了地要晚睡。一看到那種提倡健康規律生活,熬夜做有害身體健康的宣傳,心裡就會感覺不舒服,這就是認知不協調。
  • 父母對孩子管得越嚴,孩子將來的能力就越差。
    然而,我們幾乎所有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上,往往把孩子管得太嚴,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要聽大人的話。導致很多小孩的天賦,在嚴格的管控中慢慢消磨殆盡。打個比方,一條狗,如果放開它,由它自然成長,它所具備的狗的本性就能發揮的很好。
  • 孩子在學校不聽話,為什麼要請家長?是老師不想管還是不敢管
    我想,這其中肯定周折,如果張某平時很聽話、愛學習、遵守課堂紀律和學校規章制度,偶爾犯點小過小錯的,只要老師一點撥或者教育就能恢復正常的,我想老師也不至於大動幹戈請家長。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說過,不給6歲前的孩子立規矩,以後想立規矩都難了。
  • 孩子不聽話咋辦?打一頓不如慢下腳步,每個孩子都有服管教的獨特
    、也是對孩子不負責,要知道孩子不聽話的背後還不都是家長自己的問題,自己沒教好孩子反而把一切的錯誤終端都放在孩子身上。1、了解孩子不聽話背後的故事孩子不聽話說明這是獨立人格的良好開端,當父母無法理解孩子的時候,他們會為了自己的主見而單搏,也就形成了事事頂嘴的不聽話情況,面對不聽話的孩子一定要抱著"了解孩子不聽話背後的故事"的心態去育兒,孩子需要也渴望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
  • 孩子,為什麼越來越不聽話了?
    許多家長都說感覺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孩子的知識、見識、身體都在成長,但是好像越來越不懂事?現代父母都在竭盡全力給孩子提供經濟和精神上更好的生活,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家庭重視科學育兒,可是很多媽媽都跟我說,感覺孩子越大越不會養了,孩子的言談會推翻育兒書上的大道理,孩子行為會讓你崩潰將一切育兒法拋之腦後。
  • 孩子三歲以前,四個方面管得越嚴,將來可能情商越高,父母要捨得
    而一個人情商和性格的培養,從小就開始了。他之後情商是高是低,與父母的教育脫不了關係。當初有了孩子後想著要富養,不讓他過苦日子,於是一直滿足他幾乎所有的要求,看到兒子欺負別人小孩,也覺得是他有本事。所有的家務都自己包辦,而且孩子在家吃水果都沒自己動手洗或削過皮,是張阿姨清洗好切成合適大小後端過去的。從小到大的溺愛、捧養,讓孩子上大學後就與宿舍的人不和,然後一個人在校外租房子,天天過著逃課、打遊戲的生活。
  • 為什麼別人家的都是好孩子,而我家孩子就難調教、不聽話?
    各位家長,今天想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些孩子的教育問題。下面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幾個案例:1、韓國「歲月」號客輪沉沒事件中,失蹤乘客家屬乃至韓國民眾被一個殘酷現實所觸動:客輪發生嚴重傾斜後,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仍然按照船方指示留在船艙中待命,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倖存。
  • 為啥我在家孩子就胡鬧、不聽話,不在家反而是乖寶寶
    有一些媽媽反映,自家的寶貝一看到媽媽回家了,就是各種的鬧騰、不聽話、使小性子等。媽媽去上班了,孩子反而在家就規規矩矩的聽話,吃飯睡覺都不用費工夫。家人都說這是孩子媽給慣的。但實際上,作為媽媽甚是委屈。平時對孩子是很嚴厲的!誰知寶寶在自己面前就各種的胡鬧不聽話。為什麼媽媽在家,乖寶寶就不在乖了吶?
  • 在每一個聽話的孩子面前,都有一個無可奈何的高三党家長
    高三了,原以為孩子們應該緊張,但看上去個個表情無動於衷,走路節奏和學習反而更鬆散。家長急的恨不得自己的頭和腿按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若無其事。因為叛逆你想說一句又欲言又止,只能觀察他有沒有好心情。就在每天中午看他笑嘻嘻回來吃飯,輕輕點一句。
  • 為什麼父母更偏心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卻對孝順孩子視而不見?
    很多父母,都更偏愛家中調皮、淘氣、個性張揚、具有叛逆性,不是那麼聽父母話的孩子,反倒是那種「乖乖牌」小孩,因為太過於省心,得到父母關注與關心的機會反倒少得多。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一般應該是沒人喜歡凡事都跟自己對著幹的人才對,那為什麼父母更偏心那些不聽話的孩子,卻對孝順孩子視而不見呢?聽下面兩位母親說過之後,可能大家就明白了。
  • 青春期孩子叛逆管不了是為什麼:知道這幾點父母全明白
    甚至成為一代人的心聲,那種不被理解的痛楚,像刀子一樣割在心上。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因為他們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內心是被父母忽略的。 我覺得這是每一個父母應該考慮的一個問題。 之前在地鐵上,遇到這樣一對母女,小女孩十來歲的樣子,一路上非常開心的和媽媽分享著學校裡發生的趣事。不過,坐在身邊的母親似乎有點生氣,說道:「好了,唧唧喳喳的,我供你上學不是讓你去玩的!」
  • 孩子聽話懂事?很多父母錯了!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一個好朋友曾經跟我吐槽:「所有人都要我懂事聽話,從小父母就教我獨立勇敢,最後我活成了一位所向無敵的女金剛。但是現在他們反而說我太強勢了,你說我怎麼辦?」 「聽話、懂事」估計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聽得最多的兩個字。
  • 不要再說孩子「不聽話」了,90%的父母都錯了
    洗菜就洗吧,但是拿著菜蘸著盆裡的水,到處甩,弄得桌子上、地板上到處都是水,一片狼藉,我白白浪費很多時間去清理。吃完飯,我困得不行,想休息一會。可他偏要拉著我陪他玩樂高,跟他怎麼說都不行,氣得我當時就發起飆來:「你怎麼就不能聽話會呢。」晚上跟老公說起這件事來,本想跟老公一起吐槽一下孩子的不聽話。但老公卻說:「 你為啥一定得讓孩子那麼聽話呢?
  • 管得越嚴孩子越不聽話:明白大腦的工作原理,你就不會選擇棍棒了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有的家長各種教條,用心良苦卻招致逆反;有的家長溫聲細語,反而收穫「聽話」娃娃。這跟「棍棒下面出孝子」大相逕庭。難道古代孩子更吃這一套?非也。樊登老師在《對白》中說:我們的大腦都比較喜歡押韻、順口的句子,只要是押韻、順口我們就傾向於覺得這是至理名言。
  • 「不聽話」的孩子,到底應該如何管教?
    然而即便我們成為如顧佳(《三十而已》)這樣的十全媽媽,在面對孩子時,也會時常因為他們的「不聽話」而惱火:到了睡覺的點,孩子反而精神奕奕;給他們精心準備的營養餐,磨磨蹭蹭就是不好好吃;提醒多少遍不能亂扔垃圾,下次還是照樣扔;.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每一個孩子都純淨無邪,他們是人間珍寶
    ——《放牛班的春天》電影裡有一句臺詞:「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可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馬修,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被馬修溫暖。過往,汙點痕痕,但未來,始終都是一張白紙,你我都不會預測未來,不要把永遠說得那麼輕鬆,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熱愛世界,也被世界熱愛。
  • 打罵教育不可取,學學阿倫森效應,想要讓孩子聽話還得靠好辦法
    文/甜心奶爸 其實最令父母頭疼的就是,孩子總是跟自己針鋒相對。因為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都不知道該怎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處於一個比較被動的局面當中。也就在這一次,孩子在沒有我寫完作業的時候非常想要看電視,可張先生特別想要阻止孩子這樣的舉動。可沒想到孩子非但沒有聽從張先生的想法,反而說道:「我現在已經長大了,你沒有理由管我了,因為你根本就沒有資格。」聽到這些話之後,張先生感覺到十分的扎心,沒想到自己的兒子居然能夠對自己說出這樣的話。張先生有點不明白,自己的孩子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