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管得越嚴,孩子反而不聽話?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有「嚴師出高徒」、「嚴父出孝子」的說法,可見一個「嚴」字在中國家庭的教育觀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確實很多優秀的孩子都是在嚴格的監督和教導下成長起來的。
然而現在,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親子關係,父母嚴肅以待,指導孩子各種正確的規則,孩子卻並不領情,甚至會忤逆家長。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有些父母對孩子輕言輕語從不嚴加管束,孩子反而很乖巧懂事,難道古代的孩子就不叛逆麼。
我們要明確一個前提,嚴厲是能夠幫助家長約束孩子行為,不犯錯誤,不走錯路的一種手段,但它也僅僅是一種教育手段,手段的應用是要適合情況合乎規律的。現如今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對孩子的培養投入,然而父母作為塑造孩子性格和人格的主要角色,對於孩子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培養孩子更要學會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
我們很多家長,對於教育孩子時嚴格和放鬆的把控上往往容易失去平衡,對孩子過於寬鬆就成了放縱,而對孩子太過嚴厲就變成了苛刻。所以教育孩子,嚴厲和寬鬆是要相輔相成的,這需要父母掌握其中的度。
在教育孩子時,父母往往習慣性地就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通常父母都會認為孩子還小,沒有足夠的人生經驗,思想也並不成熟,甚至有些幼稚和理想化,同時也不會自我約束和管理,父母的嚴加管教,其實是在幫助孩子養成嚴於律己的習慣。
表面看的確是這樣,但其實家長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變了味,所謂的幫孩子養成習慣,慢慢演變成了要把孩子的行為和思想限制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內,也就是控制欲。孩子在自己的手下言聽計從,自己讓幹什麼幹什麼,孩子只能在父母所立下的邊框中活動,父母就有了自豪感。
更有一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過於嚴格,不僅設置了各種教條,還動不動就拳腳相加,美其名曰「棍棒底下出孝子」,實際上卻是給孩子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孩子的幼小心靈在這樣的壓迫下也容易逐漸變得扭曲,不僅最後失去了童年的樂趣,在長大成人後還要承受自己性格上的種種不足所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
這樣的孩子其實已經變成了父母手中的提線木偶,孩子也會嚮往自由,隨著自身年齡增長,見識的增加,這種對自身主權的嚮往就會越來越濃厚。之前家長對孩子管教得有多嚴,之後孩子的反抗就會有多嚴重,親子之間的關係也會產生巨大的嫌隙。
對孩子的管教到底應該是嚴格還是放鬆,應該考慮孩子的成長的規律,更要琢磨孩子的心理。
嚴格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有一個習慣性的做法,就是懲罰,告訴孩子因為你做了錯事,所以你現在就要遭一些罪,做一些並不會讓你舒服的事情,這樣孩子可能會因為不想再被懲罰而去不犯錯。
但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孩子覺得自己因為做錯事已經有了教訓,那我就抵消了,我下次還可以犯,大不了再懲罰我。但很多家長沒有考慮這一點,只是不斷加大懲罰的力度,最後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所以家長大可以換種方式,不要去強調孩子有多錯,而是多去挖掘孩子有多好,多去發現有正確又有積極意義的事情給予孩子鼓勵,而不是只揪住孩子的錯誤去嚴厲呵斥。
每一個孩子都是渴望著關注和讚賞的,尤其是在自己的父母面前。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因勢利導」,用優勢帶動劣勢,相對於嚴厲和控制,對於摒除孩子惡習更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