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我跟娃在家一起做飯,那場面太讓人累心了。
我擇菜時,讓他幫我那個盆過來,他去廚房不僅端來了盆,還在盆裡盛了點水,說是要給我洗菜。
洗菜就洗吧,但是拿著菜蘸著盆裡的水,到處甩,弄得桌子上、地板上到處都是水,一片狼藉,我白白浪費很多時間去清理。
吃完飯,我困得不行,想休息一會。可他偏要拉著我陪他玩樂高,跟他怎麼說都不行,氣得我當時就發起飆來:「你怎麼就不能聽話會呢。」
晚上跟老公說起這件事來,本想跟老公一起吐槽一下孩子的不聽話。
但老公卻說:「 你為啥一定得讓孩子那麼聽話呢?孩子這個年紀本身就是有點調皮。再說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想法,你為什麼不多聽聽他的想法呢?」
聽了老公的話,我嘴上仍然嘟囔著「聽話的孩子多好帶呀。」可仔細想想,總讓孩子聽自己的話,其實也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想法。
捫心自問,我希望娃事事都聽話,是因為感覺那樣自己會少費很多口舌,也會少生一些氣。
碰到其它家長時,我們也經常念叨各家的孩子如何淘氣,變著花樣的不聽話。因為在大多數家長的眼裡,孩子聽話就意味著好管教,少費心,執行力強。家長說啥就是啥,孩子不需要反駁,照著要求做就行。
但其實,孩子聽話,只是看上去讓人省心,但對於孩子的長期自我發展來說是不利的。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一個實驗,對100名2-5歲具有強烈反抗傾向的孩子和2-5歲沒有反抗傾向的孩子從小進行追蹤,一直追蹤到青春期。
實驗的結果表明,那些具有反抗傾向的孩子中,84%的孩子在青年期都具有堅強的意志力,遇到事情後有主見,有獨立的分析判斷能力,敢於自己做出有主見的決定。
而那些比較順從,從小沒有反抗傾向、聽話的孩子中,僅有26%的孩子在青年期中表現出堅強的意志,剩下的74%的孩子都有遇到事情後不知道如何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的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與想法,要求孩子聽家長的話,就意味著勢必會抹殺掉孩子本性中的自主意志。總不能我們要求孩子小的時候聽話懂事,等孩子長大後又要求他們有主見。
不讓孩子嘗試,他們就不會成長;不讓他們試錯,他們就無法理解什麼是正確。
具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一般來說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比如他們害怕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喜歡跟別人說對不起,對於別人的要求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也很少拒絕,對待事情沒有自己的原則,希望自己的行為能滿足別人的期望與要求。
」天才作家「蔣方舟曾在《奇葩大會》中,曾經自爆自己就是一個討好型人格。
她坦言:」由於自己7歲寫作,9歲出書,22歲坐上了副總編的位置。在她身邊一直都是比她年長,或比她更成功的人,所以形成了她不會跟別人產生衝突的性格,哪怕別人說了一些在她看來是完全胡說八道的話,她也不會跟別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因為她害怕跟別人起衝突,這樣的性格讓她自己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收斂了真實的自己.「
聽話的孩子,心底大都是渴望按照達到別人既定的目標和要求,通過取悅他人,來看待自己的價值。
他們希望自己獲得別人的認可,所有的行為都儘量達到別人的期待與要求,不敢反抗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永遠不要在別人那裡找自我價值的體現。 比起讓他聽話,我更希望他們有自我的意志,有思考、判斷哪怕是批判的能力。
1. 多聽少說,孩子」不聽話「的背後都隱藏著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走向獨立的過程。獨立就意味著他有他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想法。孩子每次看似的」不懂事「,專門跟你對著幹,其實都是有原因的。
因此,跟孩子之間的溝通,家長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本身就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把他們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孩子。
讓他們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給他們說話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真正了解他們不懂事的原因,這樣他們也才有可能擁有自己的自主意識。
2. 面對孩子的」不聽話「,家長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拿破崙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當發現孩子出現生氣、發脾氣、或者任性的行為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尤為重要。家長的情緒失控,通常會讓孩子」不懂事「的情況越來越糟。
如果家長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用吼叫、威脅的方式企圖」掌控「孩子時,孩子往往會因自想法被壓抑而產生更強的逆反情緒。
相反,如果家長能平和的回應與引導孩子時,告訴孩子我們希望他們怎麼做,如何做,讓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和方法,才能把「不懂事」愛發脾氣的「犟小孩」變成充滿理性和智慧的「乖小孩」。
3. 可以給孩子制定規矩,但不要遏制天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自制力差、淘氣、天生有反抗情緒。如果一味的壓制孩子的這些天性,讓孩子變成懂事聽話的「模板式孩子」,處處順從,事事乖巧,那他們反而不是孩子,只是父母的提線木偶罷了。
義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說過:「規則給人自由。」瑞典著名作家林格倫曾經說過:「兒童需要管教和指導,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們無時不刻和處處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導之下,是不大可能學會自製和自我指導的。」
我們不是要讓孩子變成一個聽家長話的孩子,而是要讓他能自己聽自己話,自己有規矩,做事有原則的人。要讓孩子因為明事理而「聽話」,而不是因為懼怕權威或擔心懲罰而被迫服從。能尊重自己的內心和天性,才能成為一個鮮活而生動的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在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讓孩子聽話懂事的前提在於,我們家長要不斷的自我審視和調整我們所用的育兒方法。
面對孩子種種不聽話、不懂事的行為,家長的態度和做法尤為重要。父母恰當、智慧的引導方式,會幫助孩子成長為有自主、有主見、有自我約束力的人。
大家都在留言區說說,你平時都是怎麼」抗住「孩子的種種」不聽話「的?
我是@YOYO育兒說,青雲計劃獲獎者,母嬰領域優質作者,專注分享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育兒知識乾貨。歡迎關注,育兒路上,我們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