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當孩子不聽話時,經常聽到有的父母用語言來恐嚇孩子,"你再不聽話,我不要你了。」「你再不聽話,把你扔進垃圾桶裡。」「你再哭,壞人來把你抱走。」
很多父母對不聽話的孩子採用恐嚇教育。恐嚇是什麼?恐嚇就是事情沒發生,也很可能不會發生,更可能是在胡說八道,卻被家長當成了事實給孩子描述和渲染,讓孩子產生恐懼感,繼而變得聽話。也許父母認為孩子小,說這些話,只是嚇嚇孩子,讓孩子不再哭了,不再鬧了。但這種恐嚇孩子的話,也許能讓孩子暫時停止了哭鬧,但父母的恐嚇的話,孩子聽多了,會對孩子的成長發育,以及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父母經常對孩子恐嚇,會讓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孩子出生後,父母是孩子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也是孩子最依賴的人。孩子的認知還不成熟,以為父母說的都是真的,自己不聽話,父母就會不要自己了,這樣讓孩子心理有強烈的不安全感。孩子變得膽小,生怕惹父母不高興了,父母會不要自己了,孩子長期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心理,好像隨時就會被父母拋棄的感覺,這樣會造成孩子性格的抑鬱。
朋友講了她的孩子的一件事,朋友的兒子非常調皮。
每次朋友氣得沒有了辦法,就會對孩子大聲吼:「你要氣死我呀,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孩子只要一聽這話,就不敢再鬧了,也能暫時聽話些。
有一次,孩子在超市裡,非要買家裡已經有的玩具,他說,家的舊了,要新的,朋友不給他買,孩子不幹了,在地上打起滾來,朋友打了孩子幾下,對孩子說:「媽媽不要你了」。
朋友假裝往前走了幾步,孩子一看媽媽要走,嚇得連聲音都變了,「媽媽別不要我,我不要玩具了。」當天晚上,孩子發燒了,嘴裡還說著「媽媽我不要玩具了,媽媽別不要我。」
從那以後,朋友在孩子面前再不說恐嚇的話了,她說,父母對孩子說恐嚇的話,對孩子傷害太大了。
父母對孩子恐嚇,會讓孩子性格自卑,父母因為孩子不聽話,或者學習不優秀,往往恨鐵不成鋼,就會說「下次再考不好,你就不用回家了。」父母的恐嚇打擊的言語,讓孩子的自信心一點一點喪失,越來越自卑,自卑會讓孩子自暴自棄,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孩子的學習只能越來越差,還會影響到孩子的將來。
父母有時候對孩子恐嚇,會讓孩子膽怯,退縮,不敢輕易嘗試新事物。父母為了避免孩子去做危險的事,用恐嚇的言語提醒孩子這個不能碰,那個不許做,讓孩子覺得生活在一個危險的世界裡,桎梏了孩子的思想和手腳。
恐嚇教育,本質上是欺騙教育。父母為了達到對孩子的管理,用不可能發生的事騙孩子,孩子年齡小的時候,會認為父母說的是真的,但等孩子大了,孩子知道了父母的恐嚇的話是騙他的,父母在撒謊,孩子也會學會撒謊。
父母對孩子恐嚇,就像「狼來了」的故事裡:放羊的小孩三番兩次地喊狼了,最後沒人再相信他了。父母的對孩子的恐嚇,只會使孩子再也不相信父母了,父母的教育在孩子心裡沒有了信用,失去了權威,削弱父母對孩子的以後的教育。
教育家蒙臺梭利也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父母對孩子的恐嚇會對孩子的童年帶來很大的陰影,並且對孩子的心理的影響很多年。父母不要再對孩子恐嚇教育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能否健康成長,完全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動的,孩子犯錯誤是很正常的,也許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父母更要付出耐心和愛心,而不是簡單的用恐嚇來阻止孩子調皮。
父母的態度裡,藏著孩子的未來。父母給予孩子肯定和讚美時,孩子更能夠成功成才;而當父母總是打擊謾罵,恐嚇時,孩子也只會走向落魄。多鼓勵孩子對的行為,強化好的習慣,父母恐嚇孩子,並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到底錯在哪裡?這次父母也許用恐嚇暫時制止了調皮,但下次孩子照樣會犯。
《正面管教》告訴父母,當孩子犯錯誤時,父母跟孩子溝通,父母的態度要和善而堅定。就是父母先冷靜下來,心平氣和地告知孩子問題是什麼?並且和孩子找出解決辦法,制訂規矩,以防下次再犯。
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沒有父母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而孩子的心靈受到的傷害,卻有時候來自於孩子最親近的父母。父母不要再用恐嚇的言語來對待孩子,請正確地愛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