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最常從父母那裡聽到的句式就是「你再不……就……」
「你再不趕緊寫作業,這周末就別想出去玩了。」
「你再這麼哭鬧,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你再亂扔東西,警察叔叔就來抓你了。」
總之,這個萬能句式,能列出無數個排比句,適應所有的場景。
父母每當搞不定孩子的時候,就會搬出這樣的威脅,覺得孩子年紀小,嚇唬嚇唬就聽話了。
這種威脅恐嚇式的教育方法,對孩子來說,效果也算是立竿見影。
但是你知道嗎?這種給孩子傳遞惡意信息的方式是非常不健康的!
小朋友身心發展過程中,對事物的認知和理解都來自於成年人的教育,這時候的孩子對於外界的認識還不清晰。
你以為你說的只是個玩笑話,但是孩子的判斷能力有限,很有可能會當了真。
不斷強化孩子對一些未知事物的恐懼,其實是用威脅和恐嚇阻止孩子的表達。
孩子感覺到擔憂和不安的同時,會慢慢變得更加不敢表達,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沒有安全感。
有的時候孩子不聽話,父母會說:「你再搗蛋,警察叔叔就來抓走你了,你就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帶孩子去看病的時候說:「你不乖乖吃藥,護士阿姨就要拿著長長的針扎你了。」
久而久之,警察、醫生都成了孩子心理上的陰影,看到他們自然而然的就會牴觸。
如果孩子真的遇到危險時,本能的抗拒反倒對孩子不利。
雖然現在很多家長都認識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多數時候卻不知道自己脫口而出的恐嚇的話語,會瞬間讓孩子建立的安全感崩塌。
所以,不要用爸爸媽媽來威脅孩子,孩子內心會覺得,只要自己不聽話,就會失去爸爸媽媽的愛。
孩子對於父母的愛沒有安全感,即使會乖乖聽話,也只是因為不想失去,而不是因為認識到錯誤。
被「嚇」大的孩子並不會練就出色的膽量,反倒會更加怯懦。
家長要明白,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規範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讓孩子害怕。
你以為稀鬆平常一句話,很有可能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
所以,在遇到孩子行為偏差的時候,家長不妨多一些耐心、多一份鼓勵,遠比威脅恐嚇對孩子的成長更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