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飛快,新冠疫情讓「熊孩子」擁有了超長寒假,結束短暫的「網課生涯」,8月孩子們迎來了最喜愛的暑期生活。
多半年的相處下來,可是苦壞了各位家長。面對活力指數max的孩子,再也沒法耐下心來循循善誘,取而代之的是:
- 「還不寫作業!趕緊去,不然我就把你扔出去!」
- 「你要是再哭,就讓警察給你抓走!」
- 「我數到三,你要還不放下iPad,明天你就別想玩了!」
這樣的方法「簡單、粗暴」,堪稱家長們的殺手鐧,孩子們聽了往往真的開始乖乖聽話。
事實上,威脅、恐嚇對於孩子而言,是一種最大的軟暴力,也是一種最可能產生惡果且「無能」的教育方式。
威脅:簡單粗暴,效果立竿見影!
父母的威脅會奏效,最大的原因是孩子的恐懼感。
小朋友的恐懼感要比成年人更加強烈,再加上他們處於弱小的狀態,對家長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當聽到「不要你了」、「不愛你了」這樣的話語時,會更加恐懼,自然會選擇聽話。
家長情緒糟糕,孩子正好撞在槍口上
家長本身就處在情緒低落或糟糕的狀態中,看到孩子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負面情緒很容易爆發出來,威脅、恐嚇的話語脫口而出。
傷害親子關係,外部力量介入
這樣的情況常常需要「警察」、「醫生」等第三方介入,既能震懾住孩子,又不會因為這種情況而傷害到孩子和自己的親密關係。
威脅式教育在爸爸媽媽看來是一種管理孩子的工具,對孩子來說則是安全感、自信心等等方面的打擊。
孩子難以建立安全感。
圖自:Bigstock
幼兒時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年齡。這階段的孩子如果經常接受家長的威脅、恐嚇,尤其是「媽媽不要你了」、「沒人愛你」、「把你送給別人」這樣的話語,會使得孩子的安全感缺失。
看到爸爸媽媽去工作就會產生:爸爸媽媽不要我了、他們肯定不喜歡我了等等想法,讓孩子長期處於不安的狀態,也會增加Ta的壓力係數,對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產生危害。
產生錯誤認知。
很多家長會用「警察抓走」、「醫生打針」來嚇唬孩子。
圖自:Giphy
公安局曾經給出了一條公告,告誡各位孩子的父母以及長輩們,不要總是拿警察叔叔來嚇唬、威脅孩子。要讓孩子明白警察和醫生是好人,是保護他們的安全、呵護他們健康的,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學會找警察叔叔幫忙。
一旦出現這種錯誤的認知,從安全角度上考慮,對孩子的危害很大。
信任感下降,說謊、脾氣變大
為了讓家長不再生氣,孩子會出現變相的討好、說謊等行為。同時,多次、長期的威脅還會讓孩子對長輩的信任感下降,總覺得只要我不聽話,家長就會拋棄我,反而不利於家庭關係的維護。
扼殺孩子天性,變得不合群、有攻擊行為
孩子的天性就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不斷探索。當家長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指導、阻攔孩子時反而是抑制了孩子發展。
還會出現膽小、畏縮、不合群的現象,逐漸走向極端。
1了解孩子
作為家長,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孩子,ta的興趣愛好、發育狀態。
圖自:Bigstock
比如:Terrible Two——2、3歲的孩子,正是好奇心最強烈的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寶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行為,而且精力旺盛。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則是自我情緒管理控制比較差的階段,情緒波動大,「點火就著」。
要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特徵,有針對的更改養娃策略。
2冷靜期至關重要
語言上的衝突更多是因為雙方的情緒控制不好。當家長自己負面情緒較多的時候,就要避免和孩子對接,這時說出來的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3樹立榜樣,家裡也要立規矩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成長過程中受爸爸媽媽的影響極大。父母要以身作則,在家有哪些規矩,大家一起遵守,做錯了事情也要受到懲罰。
4平等尊重,多加陪伴
大人們常常覺得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
就是因為這一點,大人們更應該告訴他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形成一個正確的錯對觀。
圖自:Bigstock
更要用平等尊重的方式去對待孩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重要的,是被愛著的。那麼等孩子長大以後,他們自然也會用這種有愛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威脅式教育其實普遍存在於各個家庭,相信已經為人父、為人母的你,在小時候也經歷過這樣的「威逼利誘」。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教養孩子卻是一大難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整理了「兒童教育與心理」的主題內容。
歡迎各位寶爸、寶媽在文末留下你的育兒難題,讓專業醫生答疑解惑!
◆ ◆ ◆ ◆ ◆
本文專業內容指導
濮正璋
兒童精神科醫生、發育障礙中心總監
上海和睦家新城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