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果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說過,他們自以為這種拋棄式的育兒教育,能夠讓孩子有危機感,從而能夠讓孩子乖乖的聽自己的話。
然而孩子在幼兒時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強烈的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形成良好的性格,自然會對他們的成長有利。而失去安全感的孩子,很有可能因為無助而走向極端。
教育學家戈登說,孩子叛逆的是父母嗎?其實他們深愛著父母,他們叛逆的是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今年的3月份,一個12歲的男孩被發現在高速上出現,他的身上有多處傷痕,經過民警的詢問得知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母親一番暴力打罵之後,丟棄在車來車往的高速上。
當民警撥通了孩子媽媽的電話號碼之後,完全聽不出對方有任何的焦慮和著急,反而是非常冷淡的一句,這孩子我不要了。
只是因為一次考試的失利,孩子就必須得拋棄嗎?
我們無法想像這個孩子當時聽到媽媽口中說出這句話時,他的心情有多麼的複雜。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並不一定會想著如何好好學習,反而一顆怨恨的種子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根深蒂固。
01被拋棄的童年,需要孩子用一生去修復
武志紅曾在《圓桌派》上說過,在中國,想體驗做皇帝的感覺特別簡單,生個孩子就可以了,你想怎麼對待孩子都行,然後道德輿論還會說,父母這麼做都是為了愛你。
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可笑,但是卻真的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是這麼做的。
他們以各種理由傷害著孩子,孩子不聽話,他們會生氣;孩子考試成績不好,他們會生氣;孩子貪玩,他們也會生氣。
總之只要孩子的行為超出了他們為孩子劃定的條條框框,那麼在父母看來,就是孩子在和自己做對,挑戰自己的底線,所以必須給孩子一點教訓。
即便是內心再強大的孩子,他們平時能夠樂觀的面對一切,但是在被父母語言或者行為拋棄之後,也會變得消極悲觀。
因為他們真的太在意父母,所以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認可,當父母在疏遠和拋棄他們之後,孩子的天空便會被烏雲籠罩,隨時處在傾盆大雨的崩潰邊緣。
02拋棄式育兒,到底錯在哪裡?
心理學家指出,當父母隨口說"我不要你了"時,給孩子的傷害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
1、孩子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和懷疑中
心理專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中說過:盲目服從,失去了講道理時的交流能力,喪失了社會適應能力。
一些敏感的孩子會時刻觀察父母的臉色,他們處處順從父母,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事,因為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父母說什麼自己都照做,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才會被父母喜歡。
所以他們會形成討好型人格,把自己的真實意願刻意隱藏起來,完全為了迎合他人而活著。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性格倔強,他們對父母的拋棄和疏遠會感到委屈,當這些委屈日積月累之後便會變成憤怒,所以孩子會用他們自己的方式去反抗。
他們會故意做出一些讓父母生氣的行為,以此來作為對父母的回報。這自然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惡化,導致孩子越來越難管教。
所以父母這種脫口而出對孩子的傷害,遠遠超乎他們的想像,而這種傷害也會反作用於父母,讓他們在孩子的管教問題上處於被動地位,無法真正讓孩子獲得進步。
他們用自己愚蠢的行為把孩子越推越遠,親手摧毀了孩子對他們的信賴。
但是睿智的父母卻不同,面對孩子的不聽話,他們當然也會不滿,會生氣,但是他們卻給予了孩子最大的包容,用愛和關心去感化孩子,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家長是孩子的領航人
作家託德·帕爾說,孩子對待不足的方式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你怎樣對待不足,孩子也會這樣去對待,當你把不足當做學習機會時,孩子也會這樣。
福原愛雖然是日本桌球運動員,但是卻是中國的媳婦,她長著一張圓圓的可愛的臉蛋,非常有觀眾緣分。
從小就練習桌球的她,聽到最多的就是媽媽對自己的鼓勵,不管比賽結果如何,媽媽都始終保持著對她的信任,終於讓她成為了著名的運動員,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
03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孩子?
1、拒絕打罵的教育方式
打罵是父母認為最簡單有效的一種教育方式,因為他們能夠立刻看到成果,看到孩子的改變。
但是父母卻不知道當他們暴力對待孩子時,孩子內心有著什麼樣的憤怒和不滿。而這些負面情緒遲早有一天會爆發,帶給孩子和自己難以彌補的傷害。
溫柔堅定的對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讓孩子在感覺到父母尊重自己的同時,也能看到父母那種堅定的態度。
這樣才能讓孩子發自內心的去改變,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
2、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
父母和孩子的溝通不可能永遠都一帆風順,有時難免會有爭執和衝突。
但是不管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儘快的讓自己恢復理性,哪怕是孩子真的做的不夠好,也要在衝突之後第一時間安撫孩子的情緒,這樣才能夠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父母要考慮孩子的感受,並且把他們的情緒始終放在第一位,這樣才能和孩子產生共鳴,真正做到理解孩子,自然能夠更有效的教育孩子。
3、讓孩子學會承擔後果
父母要教會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當孩子想要獲得選擇權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應該學會對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不管他們選擇的道路最終會通向何方,孩子都必須勇敢的去面對,而不是在半路當一名逃兵。
所以永遠不要對孩子說出,我不要你這幾個字,因為這是孩子最不願意聽到的話語,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和包容,這樣才會讓孩子成長得更好,才會讓孩子真的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