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看不見的隱患正在摧毀你的孩子

2020-09-03 蘇風暖



前幾天傍晚帶孩子去小區的健身廣場玩,遇到這樣一件事。在我們去之前已經有好幾個媽媽帶著孩子在玩耍,媽媽們坐一起聊天,孩子們各自分享著玩具聚在一起。

其中一個小男孩看見我們帶出去的玩具,大概是覺得非常新奇,伸手過來就搶。我和孩子嚇了一跳,這個舉動真是打我們一個措手不及。

男孩搶上玩具轉身就跑開,把我寶貝著急得大哭,這時我也沒有在意玩具的動向,趕緊安慰寶貝。男孩的媽媽看見這情況趕緊起身搶過男孩手裡的玩具正要還給我們,結果男孩開始鬧脾氣,直接在地上打起滾來大哭。

男孩的媽媽眼看著火氣就上來了,但還是壓下來說:「別鬧了,我們把小朋友的玩具還回去。」小男孩不予理睬,依舊大哭還在一邊說:「我就想要這個,我就要玩這個!」


男孩媽媽覺得這樣非常不好,把玩具給我們送了過來,再過去跟還在大哭的男孩說:「快起來!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話聲一落便拎起來孩子往家走。孩子情緒沒有平復下來,起身後開始對媽媽拳打腳踢地大聲喊道:「不要就不要!哼!

在旁邊的我聽到這對話,心裡大驚,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中就不缺乏這種情況。

孩子不聽話,總是能讓父母著急上火,很多家長覺得嚇一頓可以解決問題,「不要你」這種看似只在嘴上說出來的行為,孩子因為父母的權威而暫時妥協,長遠來看,真的好嗎?

在我看來,「嚇唬孩子」的做法,不僅僅不能幫助孩子面對問題,而且遺留下來的隱患也非常的多。


01、加重孩子的叛逆


孩子在和你鬧彆扭的時候,其實他正處在叛逆期。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種嚇唬的話,在這個時間點上可能並不會取得想要的效果。而且會讓孩子內心憤怒不滿,做出一些和父母對著幹的行為,更有些就像開頭說起的這位小男孩一樣,打爸爸媽媽,也有些孩子可能說出來的話也會讓父母傷心。


更嚴重的內在問題是,這樣的做法行為將會對孩子的一生有影響,對他們的性格塑造也是非常不利的。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新聞,有個孩子因為父親不滿足他的要求給他購買戶外用品,和父親吵架,憤怒間直接跑到馬路中間躺著。這一幕正好本民警看到,立刻把孩子從馬路上拉起來,孩子的父親也趕緊跑過去拉。在爭執過程中,父親火氣上頭,怒罵一句:「要知道你這麼不聽話,當初生你幹什麼?不聽話的小孩子不要算了!」結果孩子聽了這句話情緒更加激動,起身就對著父親踢打。

「不要你了」這種口頭上的威脅,只會讓孩子在原有的情緒上更加失控,做出更多激烈的行為,甚至造成一些無法挽回的損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從來都沒有「萬能遙控器」,只要一摁下開個,孩子就立刻聽話。孩子首先是一個和我們平等的個體,其次才是我們的孩子。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說過:

孩子惹禍犯錯,的確讓爸爸媽媽心煩,但是在失去耐心之前,我們得先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能讓簡單粗暴的【恐嚇式】狠話拋向孩子。

也許在很多父母的成長過程中,就深受過這種威脅嚇唬式教育的苦。我們又怎麼忍心讓孩子重複著我們成長的道路呢?有時候只是著急下無意識的一句話,孩子會當真。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請不要再對孩子說「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這句話了。


02、會使孩子形成自卑敏感的性格

當孩子聽到父母說:「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他們的內心會怎麼想呢?

他們最直觀的想法就是,原來爸爸媽媽口中的愛我是有條件的,當自己的做法不能讓他們滿意的時候,就會被拋棄。

也許孩子聽到這句話,立刻就聽話了,這種方式短時間內有效果,但是在長期的教養目標來看,是為孩子埋下隱患的,他們內心的安全感會缺失。


之前在貼吧有人說:「我們小時候也是被父母打罵威脅長大的,現在不也沒什麼嘛!」點讚數量最高的一個回復是:「確實沒什麼,只是讓你惦記到如今了」

上家公司有位比較內斂的同事,有一次她說自己特別害怕和別人交流,尤其是團建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她手足無措,一起玩遊戲的時候,她離集體最近的一次就是在同事要求下做了一回裁判。


她說小時候自己的身體不好,母親希望她可以有強健的身體,總是帶著她去跑步。但是跑步並不是她喜歡的運動,後來經常就為了躲懶不肯出門。媽媽後來沒有辦法就開始罵:「你這樣子,是永遠沒有朋友願意和你玩的!」說完以後還不解氣地補一句:「不聽話的孩子沒人要!

而這對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她害怕更其他人直接有接觸,甚至覺得別人都不會喜歡自己。所以在集體活動的時候從來都是遠離,怕被人嫌棄。


孩子在小的時候,如果接受了「不聽話就不要你」的觀點,會讓他們內心深處感到不安惶恐,會經常否定自己,覺得找不到依靠。

長期在這種自我否定下成長的孩子,更容易變得敏感和自卑。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對孩子說出我們的愛意,讓孩子知道我們無論做什麼,愛他是前提。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開頭的兩期中,小小春走路的時候總是很好奇周圍的場景,因此速度很慢,惹得陳小春生氣,一路上連拖帶催的說:「你能不能快點!」最後不顧小小春,一個人快步走到前面,在上到一個臺階後黑著臉回過頭等著小小春。

而這時候的小小春也並沒有哭,一直按照自己的速度跟在爸爸的後面,中途停下來拿起喇叭對著陳小春說:「爸爸,你能不生氣了嗎?」

陳小春突然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很差,趕緊走下來和孩子道歉:「好了,對不起,爸爸不生氣了,爸爸愛你!」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並不是因為孩子的表現好才給予的。父母的愛總是無私的,愛孩子並不是因為孩子優秀,而是無條件的。只是父母知道是一回事,讓孩子時刻感受到也非常的重要。所以,請不要再用「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來阻隔了這樣天然又純粹的愛。


03、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作家米基.法恩在《當你不再討好別人》一書中說過,

「討好型人格的人,一旦做了別人不喜歡的事情,就會覺得自己會被拋棄。往往為了迎合別人,贏得別人的愛,就會做違心的事,要麼就是與自己性格不符的事。」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是學習人際關係處理的關鍵時期,而父母的言行會讓孩子直接判斷該如何維繫和父母的關係。有時候孩子為了維持關係,就開始去討好別人,凡事都依照別人的標準要做,而自己的主觀意見被壓在心底。


《奇葩大會2》中有一期的中,天才作家蔣方舟就說過自己曾經「討好型人格」的事情。原因是在7歲的時候,她的媽媽嚇唬她說:「每一個小學生畢業的時候,都需要出版一本自己的書,不出版就會被警察抓走!到時候你做不到,我就不要你了!」

從此她走上了寫作之路。雖然9歲成名,23歲成為《新周刊》副主編,榮譽不斷。但是後來有朋友問她:「你有沒有和朋友產生過很真實的關係?」這時候她才意識到自己總是在刻意迎合別人就是為了讓別人不討厭自己。她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而成為了一個諂媚的人。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在很多時候沒有原則和底線。」


明明自己內心並不快樂,卻不表達出來,依然是用討好別人的方式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年少時那句:「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猶如魔咒一直深深的埋葬了內心深處。

這種錯誤的價值觀,在成年以後根深蒂固的會認為:別人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令人滿意。只要聽話,別人就不會疏遠自己。


父母作為孩子的領路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接納他們的言行,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指出錯誤的原因,而不是生氣的時候就直接威脅。


新時代的父母都會告訴孩子:你就是你,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別人喜歡你的原因

由此可見,父母的想要依靠自己的權威,對孩子實施管教是多麼不靠譜,這些做法都會讓孩子的內心離我們越來越遠。與其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停的嚇唬孩子,還不如多花時間去了解和走進孩子的內心,設法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而且嚇唬孩子的做法多源於父母小時候的經歷,若不想讓這些做法在孩子身上延續,最好的辦法就是止於父母的做法,在遇到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可以從下面3點出發開始改變。


01、控制自己的情緒


試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做錯事,父母直接打罵或者是嚇唬,內心是否很難受呢?現在面對狀況百出的孩子,父母被情緒控制而做出的舉動,往往是最容易傷人心的,所以在遇到孩子有不良行為時,先讓自己冷靜下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很多孩子在看動畫片的時候都沒有自制力,時間長了並不願意關掉,父母很可能就會著急上火,開始吼叫嚇唬,這時候完全可以先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輕聲得跟孩子說:「再看兩分鐘我們就休息吧,你已經看了很久了,注意保護好眼睛喲~」這樣溫和一些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02、在可控範圍之內讓孩子做選擇


這個看上去不好理解,細想一下,就是你給兩個解決方案供孩子選擇,但是還是無論是選哪個答案,都是在你能接受的範圍內的。

比如說一家人馬上就要出門了,但是孩子依然迷戀著他的圖畫書不願意動身,很多父母這個時候就會著急上火,開始說不走你就自己待在家裡。

換個方法你可以對孩子說:「我們馬上就要出發了,你是把書帶上在路上看還是回來再看呢?」這時候孩子無論做出哪個選擇,都是可以達到讓他出門的目的,這就是在可控範圍內讓孩子做選擇。


03、引導孩子提出積極的解決方案

先說一下什麼是積極的解決方案,我理解的就是讓大家心裡都很舒服,也認同的做法。

我們可以開頭那位搶玩具的男孩為例,男孩的媽媽發現這種做法不對的時候,可以先確定的告訴孩子這種不經過別人同意就搶玩具的行為是不對的,然後問孩子,如果想玩其他小朋友需要怎麼做?


一步步的引導孩子提出解決方案,假設孩子就是要搶玩具,在一邊的父母可以耐心的引導,如果有別的小朋友搶自己的玩具,自己會不會很傷心呢?孩子都是一點就通的,他們也許自己就會提出交換玩具的想法,也可能自己去跟小朋友借玩具,有的能認識到自己的不對,還會主動道歉。

這樣皆大歡喜的結局,相信大家都不會拒絕的。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學到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常說: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諸如我們工作上犯錯,我們也不希望上司是一味的評判或者用高高在上的語氣來和我們說話,何況是孩子呢?孩子犯錯和不聽話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讓孩子從這些錯誤中得到成長,而不是使用嚇唬這種傷害孩子內心的方式來讓事情終結。

所以,遇到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時,忍下一時的脾氣,換一種方式和態度,你將看到更優秀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媽媽希望你不要太聽話
    姥姥:不吃飯你一會兒就跳不動了,老師一定會批評你的!!!(寶貝開始有些擔心,她可不喜歡被老師批評)寶貝:可是我真的不想吃!姥姥:你怎麼會不想吃,你怎麼可能不餓?來,我給你餵……姥姥:(心滿意足)我的寶貝真聽話,真棒!姥姥真愛你!寶貝聽到表揚很高興,一粒一粒開始撥拉。
  • 「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父母隨口一句話,影響孩子一生
    大約5歲左右的孩子一下子坐到地上抱著玩具大哭大鬧:「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買」。媽媽注意到周圍很多人都看了過來,生氣地對孩子說:「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可能這樣的話說多了,孩子並沒有停止哭鬧。媽媽看到孩子不聽話,轉身走向出口。
  • 孩子是怎樣被你摧毀的
    「小祖宗,你趕緊的,我要遲到了。」「給你兩分鐘,把玩具收拾好,9點準時上床。」「你如果再把玩具攤的到處都是,我就全部扔到窗外去。」「你聽到我說話了嗎,你怎麼這麼沒禮貌。」何女士呆住了,她說:「我只是以為生個氣,發個火,孩子就能聽話懂事一點,我這是為了他好啊。」
  • 你真的想要的是你的孩子聽話嗎?
    ,你怎麼又不聽話了,你怎麼又不聽話了,而再去看看那些孩子們總是用躲閃的眼光看著家長,繼續做他們認為家長不聽話的事情,根本沒有去聽父母的話,換個地方繼續。 我發現這個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所聽到的家長們講孩子不聽話的的大概的內容,比如有的是小孩去草地上,家長說有蛇,有毒等恐嚇性的詞彙,有的是滑滑梯要從反方向上去家長講的是阻礙別的小朋友玩,其中最多的問題還是孩子從滑梯的反方向上去,這確實會阻礙別的孩子玩,或者是自己的孩子搶別人的玩具,還有就是推別的孩子,更有意思的是,我發現的是在推別的孩子的時候,那些小孩子都是在大人看不見的情況下
  • 不聽話是孩子的錯?不!是你沒有把話說明白
    有一次,茂茂與其他幾個孩子,一起在地上爬行,所有的家長都在尖叫,站起來,不知道有多髒麼?怎麼這麼不讓人省心。而我只對茂茂說了一句,兒子,伸出你的小手看看。茂茂伸出小手,看了看,上面沾滿了泥土。他衝我笑了笑,然後自己拍拍雙手。這不是茂茂有多懂事,而是他已經了解了,「髒」這個詞的概念。他知道手髒了,會弄髒衣服,媽媽要洗衣服,就沒有時間陪他玩。
  • 「你的付出感」正在摧毀孩子的人生
    付出感越強,孩子越不幸福我曾經喜歡一個男孩,因為他是外地的,我父母硬要我和他分手,當時我還年輕很叛逆自然不同意,結果我媽去廚房拿把刀往桌上一丟:「你要是不跟他分手,我就死給你看。」最後我妥協了!但是,我並不快樂,我父母對我說的最多的話就是:「我為了你....所以...」。潛臺詞就是我為了你付出很多,你要聽我的話。
  • 網絡時代,危害孩子的不僅是遊戲,「看不見的安全隱患」更需重視
    現在我才知道這些見招拆招的方法,早就在孩子中間流行了。」 網絡時代,「營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已經成了全世界需要關注的話題,尤其針對未成年兒童。所謂網絡安全,並不僅是沉迷網路遊戲這麼簡單的問題。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安全隱患「更加需要父母重視。
  • 孩子不聽話,別著急,教子八計,不打不罵,讓你的孩子乖乖聽話
    當孩子不需要對你的大聲額外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他就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要說的內容上。有時候,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沒有理解你的話的意思。給他一個提問的機會,或者問問他,懂你的話了沒有,可以讓他複述一下意思,看有沒有誤解。
  • 請讓你的孩子「有那麼點不聽話」
    之前了解的萬事說不,動不動哭鬧不止的恐怖2歲,這會我是正在體驗了,每天都是勞心勞累。中國人的傳統是喜歡老實聽話的孩子,認為規規矩矩、百依百順的才是乖孩子,如果孩子稍微有點調皮,就會忍不住呵斥道:「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
  • 李玫瑾直言:孩子犯錯時不要對他大吼大叫,你可以假裝「看不見」
    李玫瑾老師還提出:家長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後,最好的辦法是假裝「看不見」,就是不要讓孩子對自己犯的錯加深印象,這樣下一次孩子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就有了做對的可能。這種觀點,一度顛覆了我對育兒的看法,但經過一段時間的驗證,確實如此。李玫瑾直言:孩子犯錯時不要對他大吼大叫,你可以假裝"看不見"!
  • 「孩子不聽話,我不要了」:你還在用「拋棄式育兒」來教育孩子嗎
    "你如果再不乖,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相信絕大多數父母都說過,他們自以為這種拋棄式的育兒教育,能夠讓孩子有危機感,從而能夠讓孩子乖乖的聽自己的話。然而孩子在幼兒時期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關愛,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得到強烈的安全感。
  • 「孩子不聽話,我不要了」:你還在用「拋棄式育兒」來教育孩子嗎
    今年的3月份,一個12歲的男孩被發現在高速上出現,他的身上有多處傷痕,經過民警的詢問得知孩子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母親一番暴力打罵之後,丟棄在車來車往的高速上。當民警撥通了孩子媽媽的電話號碼之後,完全聽不出對方有任何的焦慮和著急,反而是非常冷淡的一句,這孩子我不要了。
  • 以愛為名的「遙控器」,正在摧毀你的孩子
    我把所有希望放在你身上,你不要讓我失望。你現在恨我沒關係,未來你一定會感謝我的。這些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它們是很多家庭裡父母的口頭禪。在臺灣親子題材單元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是《媽媽的遙控器》,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中國式禮貌」正在摧毀孩子,家長卻不知,這3種行為請停止
    「禮貌」是每個家庭都會教孩子的事情,也是我國自古以來所看重的事情,當一個孩子擁有禮貌時,外人對孩子的父母也會高看一眼,孩子也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有一些所謂的「中國式禮貌」,其實並不被別人贊同,而且還正在一步一步摧毀孩子。
  •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還是不聽話的孩子?
    「你家孩子好乖啊,要是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樣乖該多好?我就省心了」在放學後孩子寫完作業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總有家長這樣跟我聊天。雖然我表面說「孩子天生的,孩子天生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一方面是別人誇我家孩子,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收穫的。
  • 你知道嗎?你的潛意識正在摧毀孩子的人生?
    就是因為,它總在你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改變著你的認知、思考方式、行為、情緒……最終影響你的未來,甚至孩子的未來。兩周前,我曾遇到過一個數學成績不是太好的二年級小男生,孩子思維活躍,說話有禮有節,邏輯思維非常好,語文、英語的成績都不錯,就數學學的參差人意。我問他,「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導致你的數學成績不太好呢?」孩子回答,「我也不知道,其實我也挺想學好的。」
  • 孩子「不聽話」,是家長的授權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不聽話,一件事情要說上三四遍,甚至四五遍,但孩子依舊我行我素。其實換個角度看這件事情,並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大人給了孩子拒絕的出口。這句話本身我們就是用了商量的口氣「好不好」,孩子當然可以選擇「不好」。但你可能會說,我並沒有用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但他就是不聽。兇過吼過,也認真談過,但就是沒什麼大的成效,總不能打孩子吧。
  • 孩子犯錯時不要大吼大叫,要假裝「看不見」
    他曾經連續幾個月訓練狗狗在固定的位置尿尿,但狗狗就是不聽他的話。沒辦法,他只好將狗狗送人,可奇怪的是,一個星期後,他再見到那隻狗狗,它已經非常聽話的在固定位置尿尿了。他趕緊向朋友請教,原來朋友訓練狗狗很有一套。朋友告訴他:要讓狗狗聽話,就必須用狗能聽懂的話和它交流。
  • 小女孩和媽媽走散,見民警掉頭就跑:威嚇孩子的教育是在摧毀孩子
    1、為了讓孩子服從管教孩子天性調皮,現在很多家長都拿孩子沒有辦法,孩子總是不服自己的管教,家長說一句,孩子可以頂兩句,家長不知道要如何去管教孩子。為了讓孩子服從自己的管教,家長會「威嚇」孩子,比如對孩子說:「你再不好好聽話,我就把你賣掉、扔掉。」
  • 蹲下來,你會發現其實孩子並沒有那麼不聽話
    我們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常常會蹲下來替孩子做這做那,會蹲下來抱孩子,會蹲下來與孩子互動玩樂。可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的本能「蹲下來」自己消失不見,是孩子長高了不需要蹲了,還是孩子懂事後沒那麼可愛了?,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這就要看家長是怎麼處理引導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