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十點,接到小天電話:「阿姨,我媽瘋了,你快過來。」語氣非常焦急:「我媽在房間裡對著陽臺不停地叫。」
我果然在電話裡聽到尖叫聲,小天在電話裡說了事情的經過。
小天作業沒訂正過關,被老師盯著要完成打卡。她媽媽著急,輔導的時候語氣重了些,小天就頂嘴說媽媽的態度不好,影響了她做作業的情緒。
母女倆吵了幾句,小天尥蹶子不做了,媽媽沉默一會兒就起身,突然對著陽臺喊了起來。
我讓小天把電話給媽媽,她啞著嗓子說:沒事,我被孩子氣的,發洩了一下洪荒之力。
我哭笑不得,和她說趕緊和小天好好聊聊,孩子被你嚇壞了。結果她說:「就想嚇她一下,嚇完了好認真寫作業。」
成年人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情緒對孩子會有摧毀的力量。
杭州的何女士,是一名職場女性,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相比工作上的精明幹練,她每次提起自己的孩子都會搖頭嘆氣。
她說她不明白,孩子到底是個什麼物種,軟硬不吃,還到處製造爛攤子。
有一天,她正要出門,想先送小兒子去幼兒園,再去上班。小兒子卻不知鬧什麼彆扭,不肯走。眼看上班要遲到,有個重要會議等著她,她急了,一把抓過兒子的衣領塞進車裡,就這樣在兒子的哭鬧聲中送去了幼兒園。
晚上,她接到幼兒園老師電話,說今天她兒子告訴老師,覺得媽媽不愛他,還很討厭他。何女士震驚了,這怎麼可能,就算會罵他,也是發過火就好了,平常還是當心肝寶貝一樣在疼的啊。
何女士和老公說了這個事情。
讓她沒想到的是,她老公說,她經常像對待下屬一樣對孩子說話,就像心裡壓著一團火。
「小祖宗,你趕緊的,我要遲到了。」「給你兩分鐘,把玩具收拾好,9點準時上床。」「你如果再把玩具攤的到處都是,我就全部扔到窗外去。」「你聽到我說話了嗎,你怎麼這麼沒禮貌。」
何女士呆住了,她說:「我只是以為生個氣,發個火,孩子就能聽話懂事一點,我這是為了他好啊。」
她沒想到,她的方法,不僅沒讓孩子的狀態變好,小小的人兒覺得媽媽不愛自己,討厭自己。
負面情緒只能產生負面影響。
何女士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學著放慢自己的節奏。孩子不是下屬,不會根據老闆的情緒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她只會感受到媽媽的不開心,只會手足無措。
只有媽媽靜下來,觀察體會孩子的實際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告訴孩子你的想法,他才有可能往好的方向發展。
河南有一位媽媽,就因為兒子寫作業的問題,鬧著要跳樓自殺。
大晚上,燈光都不見幾盞,這個媽媽一動不動地杵在陽臺上,面如死灰。
直到鄰居發現,勸說無果,報了警。孩子的爸爸匆匆趕回,和消防員、鄰居一起勸解,希望打消媽媽跳樓的念頭。
幾分鐘後,媽媽「清醒」了,主動從陽臺上下來。嘴裡不停地念叨:「沒見過這樣的孩子,我死了算了。」臉上都是愁雲慘澹。
到底這個兒子犯了多麼不可饒恕的錯,能讓這個媽媽以死相逼。
原來,導致她情緒失控的理由是:兒子沒寫作業。
經過這一番慘烈的「鬧自殺」,兒子受到大家的譴責,被要求趕緊跟媽媽道歉認錯,並保證以後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
大家都散去,鬧劇結束了。有人說這孩子真不聽話,讓媽媽生這麼大氣,有人說這位媽媽真衝動,任由情緒奔潰,把自己的生死綁架在孩子身上。
而讓我好奇的是,這個媽媽是真的情緒失控想自殺,還是想用這個方法教育自己的兒子?她真的覺得今晚兒子道過歉之後,以後就真的會好好寫作業,自己就真的情緒平和,從此其樂融融?
仔細想來,有點擔心這個孩子。
如果我是他,估計每次寫作業時都會想到:如果不好好寫,媽媽就會自殺。這該是多大的心理負擔。
這個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會長成什麼樣呢?可能會像他媽媽一樣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也可能會從此對母親封閉自己的內心,會影響他成為一個陽光自信的孩子。
孩子不肯寫作業肯定是有原因的,成年人應該要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而埋怨或者恐嚇是解決不了的。
做媽媽的應該要學會看懂自己的孩子,孩子是被什麼問題困擾的,需要成人提供怎樣的幫助。孩子慢慢長大,他的心思肯定會比小時候更加難懂,但是不能因為困難就視而不見。
李姐是幼兒園老師,她從來沒想過自己在教養孩子方面會有問題。
可問題就這樣出現了,猝不及防。
她的女兒上四年級,清秀白淨、能歌善舞,經常因為體育和舞蹈方面的出色表現被學校表揚。
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出現了心理問題。不願意去學校,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覺得身邊的同學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覺得人生往復循環沒有意義,經常一個人默默掉眼淚。
這些問題已經影響到孩子的學業和生活,無奈之下,李姐帶女兒去進行了心理諮詢。
女兒對醫生說:「我不想讓媽媽看見我不好的地方,媽媽只知道我體育很好,卻不知道我學習不好。很擔心媽媽會比自己先死,沒有媽媽的日子我過不下去。」
在和醫生的所有交流中,她都不停地提到自己的媽媽。醫生建議給媽媽也做一個訪談。
在醫生的引導下,李姐說了一些平時和孩子的相處過程。
如果孩子沒完成作業就做其他事情,李姐就會說「你那些同學,都做好作業出去運動了,你還不去寫嗎。」孩子說我等下再寫,李姐就會陰下臉說「好的習慣很重要,所以你的同桌學習好是有理由的,你看人家多自覺。」
如果那天孩子的作業一直沒做好,李姐就會一直冷著臉不開心,直到孩子完成為止。
如果孩子不想去參加某一個舞蹈比賽,李姐嘴裡說著會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想去就不去,但是會在之後的很長時間都長籲短嘆,說一些「比賽是最能提升能力和技巧的」「平常練的這麼辛苦,能上臺展示是一件多棒的事情」一類的話,並且對孩子愛理不理的,直到孩子答應去參加比賽,李姐才會重新開心起來。
李姐就是這樣一直用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控制孩子,孩子左右為難,一方面想獨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賴,最後出現了心理問題。
李姐在意識到這個問題後,心痛異常,她一直認為自己是個盡責的母親,沒想到犯了這樣的錯誤而不自知,現在想來,女兒受了多少自己的情緒折磨。
李姐畢竟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反思能力強,調整得非常快。
從此她做了一個真實的媽媽,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喜怒哀樂。不再對孩子口是心非,不再對孩子使用冷戰。
父母無法快速調整孩子的行為,卻可以很快調整自己的行為。把專注力剛在自己的提升上,而不是總是逼著孩子提升。
自己的情緒變好了,給孩子選擇的空間大了,孩子感受到了媽媽的接納和愛,狀態馬上就有了改善。
孩子之所以被稱作孩子,是因為他們對成人會有依賴。
成人如果企圖用負面情緒來控制孩子,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生死都凌駕於孩子之上,那麼這個孩子會變得非常可憐。
成年人的負面情緒就這樣摧毀孩子的。這可能也是現在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的原因之一。
快樂的父母養育出快樂的孩子,父母最應該學習的,就是收拾好自己的負面情緒,用健康的心態來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