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時而媽媽,點擊上方「關注」,和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
圖片來自網絡
聽話真的好嗎?平常在孩子表達不願意的時候,家長好像都習慣性的要求要聽話。不分情況,不分對錯,當下只想讓孩子遵守。
並沒有讓孩子了解為什麼,直接被要求聽話,小時候太常聽到類似的話。
「我說的你照做就是了。」
「我是你媽媽,我說什麼就是什麼,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要聽老師的話/這是你們老師說的,你不做,我就跟你們老師說了。」
一開始,可能還能耐下性子,跟孩子解釋一兩句,後面直接用這些話語來搪塞過去,顯示了大人的權威,還給孩子灌輸需要因為某些身份而服從。
在家聽媽媽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只是給大人減少麻煩而已,對孩子本身並沒那麼多好處。
這樣聽話的孩子並沒有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盲目服從,也會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事情家長要求孩子去做,必須做,而沒有說明緣由,孩子要是不想,就會說那我們不喜歡你了,不喜歡不聽話的孩子,孩子是很敏感的,這樣一說,很多時候都妥協了。
圖片來自網絡
什麼都聽父母的,自己沒有思考,遇到事情容易手足無措,漸漸的變得沒有主見,人是獨立的個體,如果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變得逆來順受,不敢反對不合理的事。
這樣聽話的孩子,可能在學校是乖學生,比較安靜。可是卻會比那些「鬧騰」的學生少一些競爭力。太乖的孩子如果沒有閃光點也容易被忽略。
為了表現得聽話,掩蓋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情緒,壓抑著自己的情緒,長期下來會影響身心健康的。
很多小孩都會怕老師,奉老師的話為旨。因為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家太熊了,進了學校怕老師,正好用老師當殺手鐧,不聽話就告訴老師,以此讓孩子聽話。
圖片來自網絡
我覺得我還是有些幸運的,雖然有那麼一段的時間以聽話的標準成長,但是我沒有喪失思考的能力,遇事都會反思一下為什麼,然後慢慢的找回自我。
至今我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數學試卷老師要求錯題要抄10遍,那時寫字慢作業第二天還沒完成,嚇得不敢去學校,在家繼續做作業。
因為臨近期末,老師不讓缺課,讓表姐回來叫我去學校,很忐忑的去了教室,被問為什麼不上課,我說要做作業,10遍沒抄完。
那時老師的一句話「誰叫你抄的,你還那麼聽話。」讓我開始懷疑自己聽話錯了嗎?老師自己布置的作業都忘了嗎?
真的有一段時間老實到有點傻,後面有階段都不好意思回憶小學時代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不聽話,不等於是壞孩子,聽話的孩子也不等於是講理的孩子。我們的教導主要是讓孩子明事理,能自我管理,那麼讓他們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就很有必要。
我們要允許孩子不聽話,也要能給孩子立規矩,在合理的範圍讓孩子釋放真我。
教育孩子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幫他們理解為什麼不能做,放棄直接命令不許,要聽話的招數吧。
可以跟孩子強調結果,孩子可能大道理聽不太懂,但是直觀的感受還是能體現到的,像有些孩子看大人泡茶也喜歡去動手,這時就稍微的讓他們碰下。
讓他們切身感受下,告訴他們很燙的,很危險,所以不能碰。因為他們自己感受到了,知道燙的含義,也容易接受不能碰的勸說。
圖片來自網絡
有時可以幫他們提供解決方法,比直接說不可以,要聽話好用很多。而且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就懂得自己處理,而不是還是茫然不知所措。
當孩子有自己的觀點,敢於提出質疑的時候,我們應該高興的。這說明孩子有思考問題的能力,還能表達出來。
可能老派的教育認為孩子老是反對大人的話,是在頂嘴,不禮貌。
因為有些孩子可能比較急,怕自己的意見沒被聽,從而採用大吵大鬧的方式來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想讓孩子聽話。
其實可以教孩子,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意見,但是可以用禮貌的方式來表達。
還孩子吵鬧的時候,我們先不要急著出聲,也不要急著去說教。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後去聆聽原因,了解原因後,引導孩子思考,如何有理有據的說出自己的觀點讓人接受。
圖片來自網絡
要允許孩子提出質疑,鼓勵獨立思考。不要在「權威」之下失了自我。孩子總要自己去面對生社會的,讓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包容他人的觀點,又能堅持自己的觀點。
在教育上真的不能省心,為了不要養出一個傳統意義上聽話的孩子,我們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耐心的給予解釋。
孩子的人生不應該掌控在父母手中,孩子才是他們人生的掌舵人,我們只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導師,引導他們而已。真的不必要求孩子聽話。
我是時而媽媽,點擊上方「關注」,和我一起分享育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