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聽話就是好?德國教育卻讓聽話的孩子不再聽話!

2020-08-29 綠水濤濤

九年前,大妮三歲多,我第一次參加了大妮德國幼兒園一對一的家長會。

老師:大妮的德語進步很大,各方面都表現的很棒......

老師深情並茂事無巨細地誇了大妮有十分鐘後......

她忽然嚴肅道:但是,她太聽話了,我覺得這是她最大的問題,她很聽老師的話,不太發表自己的意見,她應該多說說自己的想法,不要跟著別人的想法走,不想做的時候,也可以拒絕......

我震驚了,因為&34;教育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我們中國人便是在&34;教育下長大的,小時候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甚至長大了,還要聽老闆的話,領導的話......

在我的國家,大多數老師家長一致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模範生,而模範生的第一標準就是聽話,聽話的孩子是人人喜歡,人人說好的。

那一刻,我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

畫畫課,老師說樹是綠的,你畫成黑色是錯的。於是,我撕了我黑色的樹,重新畫了棵綠的,雖然我在夜晚看到的樹的確是黑色的啊,但老師說我錯了,那便是我錯了吧!

寫作課,老師讓寫某影片觀後感,老師拿著我的作文說,大家都寫很喜歡這部電影,學到很多,你卻說不喜歡,重寫!我沒有說什麼,我重寫,沒有按著自己的心意重寫了。雖然我就是不喜歡這電影啊,死了太多人,不管是所謂的好人還是壞人。可是大家都喜歡啊,我想是我錯了吧。

......

小時候,我便是一個表面聽話懂事,內心極其叛逆的孩子。但是在那種環境下,我想大家喜歡的樣子才是對的吧,我沒有太多思考。那時的我活得既順從又叛逆,那時的我也是迷茫的,於是我只想逃離。

後來十八歲,去了紐西蘭。沒有人再要求我要聽話,我開始做自己,選自己喜歡的學校,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我第一次感覺的到,原來學習是可以這麼快樂的,原來很多事情都是有很多面的,原來人生是可以多姿多彩的。

幼兒園老師的話,讓我頓然覺悟,原來是我十八歲之後的&34;改變了原本那個安靜不自信的自己,原來,在西方教育理念裡,&34;是被鼓勵的。


那天,帶大妮回家後,我跟她一起讀了一本書,至今我都非常喜歡的一本繪本----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活了100萬次的貓》。

有一隻100萬年也不死的貓。

其實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

是一隻漂亮的虎斑貓

有100萬個人寵愛過這隻貓,有100萬個人在這隻貓死的時候哭過。

可是貓連一次也沒有哭過。

後來,貓不再是別人的貓了。

成了一隻野貓。

貓頭一次變成了自己的貓。

貓太喜歡自己了。

怎麼說呢,漂亮的虎斑貓終於變成了漂亮的野貓。

虎斑貓最後成了一隻野貓,不再在別人的寵愛下生活,不用再聽別人的話,真真切切為自己而活,它終於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找到愛的伴侶白貓,生了很多孩子,白貓離開了,它終於哭了,真的為了自己而哭,直到哭夠了,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哪吒》裡的敖丙,清冷壓抑的外表下有著與生俱來的善良,他就是「聽話」孩子的代表啊!他背負著整個龍族翻身的希望,全族的壓力令他無從選擇,痛苦不堪而走上邪路。好在最終在哪吒的影響下,他聽從了自己的內心,學會了做自己,完成了真正的自我成長。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快樂最首要的來源是什麼呢?

自主感,即是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感,即是自由!

人類從古自今對自由的渴望都是極其熱烈的,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亡,為自由可以拋棄一切。可是現實中,很多人卻以愛的名義將自由扼殺在了搖籃裡。

在很多人從小到大的教育裡,聽老師家長的話才是最要緊的事。自由?那不是要翻天了嗎?家長老師的權威何在?

而給孩子的自由到底是什麼呢?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說: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

而是給孩子選擇權,

嘗試權和犯錯權,

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須的生活經驗。

管孩子很容易,要孩子聽話,就像海洋公園裡的海獅,看似不再需要經歷大風大浪,也不缺關愛,但在日復一日的表演和馴化下,終究還是失去了它原本的野性,沒有了風浪,沒有了危險,也沒有選擇和自由,只是過上了機械化的為博人一笑的生活。這是海洋館裡海獅的獅生,也是聽話孩子的人生。

據說被養殖的野生動物通常壽命都只是野外野生動物的三分之一,且它們很容易產生精神疾病。

聽話的孩子的一生,從小被安排好好學習,長大被安排結婚生子,看似不需要經歷風浪,可是這樣的人生是快樂的嗎?當然很多聽話的孩子覺得這不是問題啊,因為一切都有人安排,長大後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啊,&34;&34;們也就應運而生了。

做為家長,讓孩子聽話容易,但放手讓孩子自由才是!但我們想要讓這一屆的孩子成為真正勇敢,獨立,快樂的孩子,我們就必須得拒絕他們的聽話,給他們一個獨立的人生。

  • 學會拒絕和選擇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是在兩歲左右,英語裡管這個叫&34;,即可怕的兩歲。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習慣性的說&34;,喜歡拒絕家長的要求,有了自主意識,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一步,也是把孩子變成&34;還是&34;的關鍵一步。

在跟大妮老師談完話以後,那時老二小桐剛好兩歲,尊重她們的拒絕和教會她們選擇也成為了我育兒路上的重要一步。

我:寶貝,快來吃飯了

小桐:我不想吃飯。

我:我們吃完飯可以出去玩,不過你不想吃的話,也可以不吃。但不吃飯就不能出去玩,因為呆會餓了就沒力氣玩了。

小桐:那我先吃飯!

看,其實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的拒絕,讓他們學會為自己做出選擇,當然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人類,不需要靠打罵來讓孩子聽話。

記得馬伊利有一次直播時,她說出了一件自己最後悔的事。

是關於女兒愛馬的,儘管女兒聰明優秀,可馬伊琍卻後悔曾經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使女兒過分「懂事」,雖然成為了人人稱讚的乖孩子,卻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

有一次,女兒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一些孩子扮演媽媽,一些孩子扮演寶寶,可是有的孩子總是要當媽媽,逼著愛馬當寶寶,其實愛馬也想試試當媽媽,可是她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後來馬伊琍告訴女兒「你完全可以拒絕」時,愛馬仍然說「我不敢」。

馬伊琍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過於「懂事」的愛馬,已經「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表達。

不僅如此,馬伊琍發現女兒在外人眼裡:特別聽話,特別好管,可是她內心非常膽小,而且動不動就認錯。只要自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她非常痛心,女兒在自己面前竟然變成了小心翼翼的樣子,為了讓媽媽喜歡她,她把自己逼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內心的想法都不敢說出來,就因為怕媽媽不高興。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馬伊琍終於開始反省。

後來為了鼓勵愛馬,馬伊琍花了整整個兩個月時間每天與女兒溝通疏導,總算讓愛馬說出了內心的那句「我不願意」。

馬伊琍感慨:孩子的「錯」只是沒有迎合我們的節奏,可是憑什麼每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節奏呢?

那次經過幼兒園老師的提醒後,我也發現了大妮的這個問題。記得有次放學去接她,大妮神情有些不太開心。問她怎麼回事?

大妮:Tina說今天一定要去我們家玩,可是我今天還要和媽媽去買東西。

我:那你是想讓Tina來家裡玩呢還是我們去買東西?如果你邀請她來玩的話,我們可以明天再去買東西。

大妮:我不想她來玩,我想去買東西。

我:那你去告訴她,今天你沒時間,以後有時間再邀請她!

大妮:可是她生氣怎麼辦?

我:先不管別人高興不高興,先從自己的想法心情出發,既然她到你家玩讓你覺得不開心,那就可以拒絕她!

大妮糾結了一會,我知道,做為一個&34;的孩子要學會拒絕別人很難,我們大人也是如此。但最終她還是跑過去拒絕了Tina,很開心,Tina並沒有因此而生氣。後來我們講起這件事,我跟她說如果一個朋友僅僅因為你的拒絕而生氣不來往的話,那這樣的朋友也不值得你交往。

後來有一天去幼兒園接大妮,老師看到我,跟個孩子一樣開心地跑過來,說:「你知道嗎?大妮今天拒絕了我!我讓大家一起去花園裡玩,大妮說她的畫還沒畫完,不想去花園,想要留在教室裡繼續畫畫。我真的太開心了!」

原來,在德國幼兒園裡,學會拒絕,學會大聲說「不」是重要的一課。大妮上的幼兒園是混齡制的,那麼小朋友之間有紛爭,特別是以大欺小的事是在所難免。老師一般不會主動幹涉,但老師會教小朋友以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比如小朋友來搶玩具,你不願意給就要大聲堅決的說「不」;別人碰觸你的身體,也要大聲的說「不」,以及一些正當的防衛......每個人既要遵守幼兒園的規則,但自己不願意的事情都有權力說「不」,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意願。

選擇自己的路


  • 獨立思考,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

在《乖孩子的傷最重》一書中,李雅卿校長說:&34;

幾年過去,大妮小桐已經是德國的中學生了,一路走來,遇到的老師,無一不是強調,在他們眼裡沒有好學生和壞學生,只有個性不同興趣不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不一樣。老師的職責從來不是將條條框框的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是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發現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能走上適合自己的路,這便是教育的目的。

德國的小學只有四年便會分流,小學畢業後根據成績和家長孩子的意願分別分流到文理中學(培養科研等各領域精英),實科中學(培養技術型專科人才),普通中學(畢業後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三類學校,在德國老師家長的眼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哪一類是適合自己孩子和自己孩子喜歡的。

這裡沒有中國家長那樣希望孩子能一窩蜂的去上文理中學,以後可以考大學。相反每個家長都非常尊重孩子,而每個孩子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小桐有個閨蜜,她的成績是可以去上實科中學,但因為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護士而選擇了普通中學。

選擇學校上,我認為家長老師應該儘可能的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跟孩子分享和引導,但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德國的分流也不是一刀切,如果去了文理中學感覺壓力太大不適合自己也可以重新選擇實科或普通中學,同樣,如果在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成績優秀,也可以重新做選擇。

大妮很喜歡她如今的數學老師,按她的話說,這老師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生。老師在小學畢業後上了普通中學,因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木工。後來夢想實現了,畢業後通過職業培訓,成為了一名木工。而在做木工的時候,因為經常會用到數學的知識,所以自己業餘時間學起了數學,結果越學越喜歡,就決定想去大學學數學。老師放棄了木工的工作,進入文理中學學習後來考上大學學習數學,再後來一路學到了數學博士和心理學博士,也在德國數學領域大放光彩,據說還出了幾本書。經歷了人生巔峰之後,他來到中學當一名數學老師,因為他喜歡跟孩子們相處,也想有更多時間給自己研發計算機軟體(最近孩子們因為疫情在家,數學老師的各種有趣的遊戲學習軟體派上了用場)。

是啊 ,我也喜歡這樣的人生,不隨大流,不為背負別人的期望而生活。清楚知道自己的選擇,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勇敢的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

為自己而勇敢


  • 了解孩子,尊重孩子

米歇爾·歐巴馬在她的自傳 《成為》一書中說:「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懂得傾聽孩子的意願,並在需要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電影《哪吒》中哪吒的父母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四處奔波為小魔頭哪吒善後,賠盡不是,但他們始終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有管教但沒有苛責。他們始終理解哪吒被當作妖怪,受盡白眼的痛苦,一直鼓勵他用行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

在哪吒被誤會時,他們也第一時間選擇相信他,並幫他抓住真兇還他清白。

他們並不是放縱自己的孩子,而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應該做最了解孩子的人,也只有做到真正了解孩子,你才會做到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他們更好的引路人。


大妮小學畢業成績全校第一,各類名校的大門向她敞開。我驕傲地帶她參觀完一所又一所的學校後,她為自己選了一所最有挑戰性的學校,拉丁語是第一外語同時也是主課的學校!

「為什麼?」我不解地問她,明明可以選易學的英語啊,也可以選高大上的法語啊,偏偏選了一門被稱為是「死去的語言」的拉丁語。

「我比較好奇,想學學看,且我以後要當作家啊。&綠水濤濤#,留學紐西蘭,養娃在德國,一邊養娃一邊看世界,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育兒觀,世界觀,喜歡我你就關注我。

相關焦點

  • 孩子是不是應該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優秀的嗎?
    在大多數教師和家長的心裡,聽話的孩子總是懂事讓人省心的。從小到大,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聽話,這都是為了你好。聽話的孩子大家才喜歡。你聽話,我們就給買你想要的禮物。你聽話,我就答應你帶你出去玩。那麼,聽話真的就是衡量孩子好壞的標準嗎?我的答案是:不!並不全是。
  • 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
    好孩子應該具備哪些素質? 聽話是其中應有之義麼? 聽誰的話? 聽什麼話? 言聽計從? 時常聽聞有人尤其是女人談到自家孩子,總是抱怨不聽話。講這話的人認為自己說的話都是對的都是為孩子著想為孩子好的,這簡直是必然的。可你怎麼就是不聽呢?叫我如何不憂愁? 問題在於,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長輩的話真是金玉之言嗎?
  • 孩子聽話就是好孩子,不聽話就是壞孩子,家長還這樣想就錯了
    父母不知道如何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就很容易培養出聽話的孩子。過去,聽話的孩子的確是褒義詞,現在卻成了貶義詞。為什麼?因為新時代的孩子越聽話,將來的前途就越渺茫。為什麼?許多家長仍然認為孩子聽話是好的。然而,從兒童和社會的角度來分析並不是一件好事。
  • 有的人認為孩子太聽話不好,孩子聽話到底好還是不好?
    在咱們中國評判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聽話。在家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好孩子。用這種標準來評判孩子正確嗎?筆者以為:不一定。雖然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成才有出息,但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孩子的,父母和老師自認為正確的成長模式與觀點在孩子身上就一定適用嗎?也不一定。
  • 你喜歡聽話的孩子還是不聽話的孩子?
    「你家孩子好乖啊,要是我家孩子和你家孩子一樣乖該多好?我就省心了」在放學後孩子寫完作業在小區樓下玩耍的時候,總有家長這樣跟我聊天。雖然我表面說「孩子天生的,孩子天生的」但心裡還是樂開了花,一方面是別人誇我家孩子,一方面是覺得自己的付出還是得到了收穫的。
  • 孩子該聽話還是不該聽話?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家裡有個聽話的孩子真的是燒高香了,我小時候,家裡的長輩說得最多的是:「孩子,乖,聽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諸如此類,所以受家庭教育影響,我基本算是一個比較聽話的孩子,到如今我也成為了母親,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時,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成長,我覺得太聽話的孩子的背後缺乏的是開創精神,容易刻板,用我們的方言說就是不靈泛,缺乏應變能力。
  • 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嗎?
    中國的孩子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父母最不滿意孩子的時候就是孩子不聽話。總之,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的最明顯的缺點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
  • 不要讓孩子盲目聽話,孩子「聽話」,易成「庸才」
    但是聽話的孩子會比不聽話的孩子生活的更好嗎?前段時間網絡上有一個話題受到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叫做「當年那些聽話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其中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是這麼寫的「不會拒絕別人,不會做選擇,討厭社交,希望被別人安排好,生活一點也不開心」。其實,孩子聽話不一定就會生活的好,而不聽話的孩子也不一定成為壞孩子。
  • 聽話的好孩子
    「行,我問問,你昨天剛放假,李老師就是有空輔導,也不可能今天開課呀。」我一直沒與李老師聯繫,就是想讓孩子休息兩天再說。 「你一會兒問問啊,萬一今天下午就開課呢,別耽誤了。」航兒說完,又埋頭寫數學題了。 「行,我馬上問,可不能耽誤你,準高三學生了,明年的高考多考一分,可能就不一樣的命運呢。」我趕緊把拖把放到陽臺上,拿起手機搜索李老師微信。
  • 孩子從小聽話到底好不好?如果是這種情況,其實比不聽話更糟糕
    有一種好叫沒得到的都是好的。拿孩子舉例,家長理想中的好孩子就是自己孩子改掉缺點以後的樣子。先有期待之後就有願景,沒有家長喜歡不聽話的孩子,沒沒看到孩子不聽話,甚至跟自己對著幹,家長恨不得對上帝許個願把自己的孩子變成一個聽話的孩子。的確,從正常角度來看,聽話的孩子更讓家長省心,但是我始終覺得家長忽略了一個細節就是理想中聽話的孩子其實是得具備一個前提。
  • 晉江:只讓孩子「聽話」真的好嗎 專家:孩子不需要那麼聽話
    「聽話」是個主觀性非常強的詞。生活中,人們習慣用「聽話」來代指「非挑戰性的行為」,而用「不聽話」來代指所有給我們惹麻煩的行為。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但是,只讓孩子「聽話」就真的好嗎?  這期親子課堂,特地邀請晉江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諮詢師、晉江市龍僑中學專職心理教師鄭雅雙分享為什麼要允許孩子「不聽話」,怎麼和孩子更好地相處。
  • 聽話就是好孩子
    學習好,聽話,符合父母期待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是好寶貝,如若不然,就是垃圾,人渣,就是狗,是任何動物中的一種……父母其中一位可以以工作為由堂而皇之的離家出走,使另外一個人陷入喪偶式的育兒,倍感疲憊。那個可憐的孩子正在遭受精神虐待和語言暴力,不僅感受到被嫌棄,還會出現厭學,抑鬱傾向,逐漸失去學習的動機和興趣,自卑,人際交往能力差,對自己和前途失去信心,整日落入負面情緒中,讓人心疼不已。
  • 習慣≠聽話!好的習慣影響一生,而「不聽話」是孩子的天性
    一個非常乖的不會反抗和表達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一個長期受到壓迫的、沒有創造力的孩子。小一點的孩子不是不聽話,而是他們無法建立「聽話」和「未來」的關係,他們無法預知未來,沒有把原因和結果相聯繫的認知能力。所以,我們反覆地告訴孩子要穿衣,否則會感冒,還不如直接讓他試試,冷了自然就回來拿了,或者你幫孩子拿上,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事實勝於雄辯就是這個道理。
  • 你還在自己的孩子聽話而高興?還在為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而煩惱嗎?
    在咱們中國評判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聽話。在家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好孩子。用這種標準來評判孩子正確嗎?筆者以為:不一定。雖然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成才有出息,但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孩子的,父母和老師自認為正確的成長模式與觀點,在孩子身上就一定適用嗎?也不一定。
  •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講理的,聽話才是教育的最大失敗,養孩需謹慎
    ,只是大人在教育上的偷懶聽話真的好嗎?平常在孩子表達不願意的時候,家長好像都習慣性的要求要聽話。不分情況,不分對錯,當下只想讓孩子遵守。並沒有讓孩子了解為什麼,直接被要求聽話,小時候太常聽到類似的話。「我說的你照做就是了。」「我是你媽媽,我說什麼就是什麼,哪有那麼多為什麼。」「要聽老師的話/這是你們老師說的,你不做,我就跟你們老師說了。」
  • 聽話的孩子,可能會是個問題孩子
    演講稿範文: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每日觀察02787)文/樊榮強現在做父母的,都有一個困惑甚至是痛苦,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父母的話就會惹得他們不高興,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究竟聽話的孩子好不好呢?這話得分兩頭說。
  • 還在培養「聽話」的孩子?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值得我們深思
    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孩子在大人不斷地對「聽話」的表揚與獎勵機制的強化下,會淡化自身的責任感。因為不聽話,是自己的選擇與責任,會被懲罰;而選擇順服,是他人的選擇,自己不用負責,省心又被鼓勵,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的責任感與反省意識缺失。二、大人的話就是權威,都是對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來。
  • 紫微鬥數 | 哪些命格的人是聽話的好孩子
    聽話,一直以來都被古人視為一種美德,是家庭教育乃至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然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開始不再聽話。似乎不聽話就是有主見,就是有個性,但我始終認為,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聽話都是一種美德。能夠聽話是做人的基本素養,善於聽話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今天就隨紫微知運一起來看一看哪些命格的人是聽話的好孩子。
  • 聽話的孩子是怎麼教出來的
    這是我每天寫一篇原創文章的第947天一說到聽話,我們就會想到小孩子要聽話。聽話的小孩,我們就認為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小孩,我們就認為是壞孩子。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這也未必。綜上,不聽話的孩子,很大一部分也是做父母的教出來的。可能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父母都喜歡帶著一種威嚴來跟孩子談話,覺得什麼都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孩子則是不好的,這個觀念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 孩子不聽話就要懲罰?這是愚蠢的做法,這三招可以讓孩子聽話
    尤其是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孩子有的時候會三心二意,所以張先生看到這個問題之後,就會立刻通過體罰的方式來讓孩子改正錯誤。張先生最喜歡使用的體罰方式就是把孩子面壁思過,讓孩子清楚的意識到自己身上所存在的錯誤,然後再加以改正。的確,在張先生的教育下,孩子變得異常聽話,什麼事情都會順從著張先生所考慮,張先生也覺得自己的教育之道非常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