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大妮三歲多,我第一次參加了大妮德國幼兒園一對一的家長會。
老師:大妮的德語進步很大,各方面都表現的很棒......
老師深情並茂事無巨細地誇了大妮有十分鐘後......
她忽然嚴肅道:但是,她太聽話了,我覺得這是她最大的問題,她很聽老師的話,不太發表自己的意見,她應該多說說自己的想法,不要跟著別人的想法走,不想做的時候,也可以拒絕......
我震驚了,因為&34;教育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我們中國人便是在&34;教育下長大的,小時候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聽老師的話,甚至長大了,還要聽老闆的話,領導的話......
在我的國家,大多數老師家長一致的教育目標是培養模範生,而模範生的第一標準就是聽話,聽話的孩子是人人喜歡,人人說好的。
那一刻,我開始回憶自己的童年。
畫畫課,老師說樹是綠的,你畫成黑色是錯的。於是,我撕了我黑色的樹,重新畫了棵綠的,雖然我在夜晚看到的樹的確是黑色的啊,但老師說我錯了,那便是我錯了吧!
寫作課,老師讓寫某影片觀後感,老師拿著我的作文說,大家都寫很喜歡這部電影,學到很多,你卻說不喜歡,重寫!我沒有說什麼,我重寫,沒有按著自己的心意重寫了。雖然我就是不喜歡這電影啊,死了太多人,不管是所謂的好人還是壞人。可是大家都喜歡啊,我想是我錯了吧。
......
小時候,我便是一個表面聽話懂事,內心極其叛逆的孩子。但是在那種環境下,我想大家喜歡的樣子才是對的吧,我沒有太多思考。那時的我活得既順從又叛逆,那時的我也是迷茫的,於是我只想逃離。
後來十八歲,去了紐西蘭。沒有人再要求我要聽話,我開始做自己,選自己喜歡的學校,選自己喜歡的專業,我第一次感覺的到,原來學習是可以這麼快樂的,原來很多事情都是有很多面的,原來人生是可以多姿多彩的。
幼兒園老師的話,讓我頓然覺悟,原來是我十八歲之後的&34;改變了原本那個安靜不自信的自己,原來,在西方教育理念裡,&34;是被鼓勵的。
那天,帶大妮回家後,我跟她一起讀了一本書,至今我都非常喜歡的一本繪本----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活了100萬次的貓》。
有一隻100萬年也不死的貓。
其實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
是一隻漂亮的虎斑貓。
有100萬個人寵愛過這隻貓,有100萬個人在這隻貓死的時候哭過。
可是貓連一次也沒有哭過。
後來,貓不再是別人的貓了。
成了一隻野貓。
貓頭一次變成了自己的貓。
貓太喜歡自己了。
怎麼說呢,漂亮的虎斑貓終於變成了漂亮的野貓。
虎斑貓最後成了一隻野貓,不再在別人的寵愛下生活,不用再聽別人的話,真真切切為自己而活,它終於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找到愛的伴侶白貓,生了很多孩子,白貓離開了,它終於哭了,真的為了自己而哭,直到哭夠了,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這讓我想起了電影《哪吒》裡的敖丙,清冷壓抑的外表下有著與生俱來的善良,他就是「聽話」孩子的代表啊!他背負著整個龍族翻身的希望,全族的壓力令他無從選擇,痛苦不堪而走上邪路。好在最終在哪吒的影響下,他聽從了自己的內心,學會了做自己,完成了真正的自我成長。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樂的,那麼快樂最首要的來源是什麼呢?
自主感,即是自己對人生的掌控感,即是自由!
人類從古自今對自由的渴望都是極其熱烈的,為自由而戰,為自由而亡,為自由可以拋棄一切。可是現實中,很多人卻以愛的名義將自由扼殺在了搖籃裡。
在很多人從小到大的教育裡,聽老師家長的話才是最要緊的事。自由?那不是要翻天了嗎?家長老師的權威何在?
而給孩子的自由到底是什麼呢?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書中說:
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
而是給孩子選擇權,
嘗試權和犯錯權,
使孩子獲得成長必須的生活經驗。
管孩子很容易,要孩子聽話,就像海洋公園裡的海獅,看似不再需要經歷大風大浪,也不缺關愛,但在日復一日的表演和馴化下,終究還是失去了它原本的野性,沒有了風浪,沒有了危險,也沒有選擇和自由,只是過上了機械化的為博人一笑的生活。這是海洋館裡海獅的獅生,也是聽話孩子的人生。
據說被養殖的野生動物通常壽命都只是野外野生動物的三分之一,且它們很容易產生精神疾病。
聽話的孩子的一生,從小被安排好好學習,長大被安排結婚生子,看似不需要經歷風浪,可是這樣的人生是快樂的嗎?當然很多聽話的孩子覺得這不是問題啊,因為一切都有人安排,長大後的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啊,&34;&34;們也就應運而生了。
做為家長,讓孩子聽話很容易,但放手讓孩子自由才是難!但我們想要讓這一屆的孩子成為真正勇敢,獨立,快樂的孩子,我們就必須得拒絕他們的聽話,給他們一個獨立的人生。
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是在兩歲左右,英語裡管這個叫&34;,即可怕的兩歲。這個時候的孩子開始習慣性的說&34;,喜歡拒絕家長的要求,有了自主意識,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一步,也是把孩子變成&34;還是&34;的關鍵一步。
在跟大妮老師談完話以後,那時老二小桐剛好兩歲,尊重她們的拒絕和教會她們選擇也成為了我育兒路上的重要一步。
我:寶貝,快來吃飯了
小桐:我不想吃飯。
我:我們吃完飯可以出去玩,不過你不想吃的話,也可以不吃。但不吃飯就不能出去玩,因為呆會餓了就沒力氣玩了。
小桐:那我先吃飯!
看,其實我們可以心平氣和的面對孩子的拒絕,讓他們學會為自己做出選擇,當然也需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人類,不需要靠打罵來讓孩子聽話。
記得馬伊利有一次直播時,她說出了一件自己最後悔的事。
是關於女兒愛馬的,儘管女兒聰明優秀,可馬伊琍卻後悔曾經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使女兒過分「懂事」,雖然成為了人人稱讚的乖孩子,卻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
有一次,女兒在幼兒園裡跟同學一起玩過家家,一些孩子扮演媽媽,一些孩子扮演寶寶,可是有的孩子總是要當媽媽,逼著愛馬當寶寶,其實愛馬也想試試當媽媽,可是她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後來馬伊琍告訴女兒「你完全可以拒絕」時,愛馬仍然說「我不敢」。
馬伊琍終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過於「懂事」的愛馬,已經「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表達。
不僅如此,馬伊琍發現女兒在外人眼裡:特別聽話,特別好管,可是她內心非常膽小,而且動不動就認錯。只要自己聲音大一點,愛馬立刻會認錯: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她非常痛心,女兒在自己面前竟然變成了小心翼翼的樣子,為了讓媽媽喜歡她,她把自己逼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內心的想法都不敢說出來,就因為怕媽媽不高興。
「這一切的根源,都在自己的身上」,馬伊琍終於開始反省。
後來為了鼓勵愛馬,馬伊琍花了整整個兩個月時間每天與女兒溝通疏導,總算讓愛馬說出了內心的那句「我不願意」。
馬伊琍感慨:孩子的「錯」只是沒有迎合我們的節奏,可是憑什麼每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節奏呢?
那次經過幼兒園老師的提醒後,我也發現了大妮的這個問題。記得有次放學去接她,大妮神情有些不太開心。問她怎麼回事?
大妮:Tina說今天一定要去我們家玩,可是我今天還要和媽媽去買東西。
我:那你是想讓Tina來家裡玩呢還是我們去買東西?如果你邀請她來玩的話,我們可以明天再去買東西。
大妮:我不想她來玩,我想去買東西。
我:那你去告訴她,今天你沒時間,以後有時間再邀請她!
大妮:可是她生氣怎麼辦?
我:先不管別人高興不高興,先從自己的想法心情出發,既然她到你家玩讓你覺得不開心,那就可以拒絕她!
大妮糾結了一會,我知道,做為一個&34;的孩子要學會拒絕別人很難,我們大人也是如此。但最終她還是跑過去拒絕了Tina,很開心,Tina並沒有因此而生氣。後來我們講起這件事,我跟她說如果一個朋友僅僅因為你的拒絕而生氣不來往的話,那這樣的朋友也不值得你交往。
後來有一天去幼兒園接大妮,老師看到我,跟個孩子一樣開心地跑過來,說:「你知道嗎?大妮今天拒絕了我!我讓大家一起去花園裡玩,大妮說她的畫還沒畫完,不想去花園,想要留在教室裡繼續畫畫。我真的太開心了!」
原來,在德國幼兒園裡,學會拒絕,學會大聲說「不」是重要的一課。大妮上的幼兒園是混齡制的,那麼小朋友之間有紛爭,特別是以大欺小的事是在所難免。老師一般不會主動幹涉,但老師會教小朋友以自己的力量去解決,比如小朋友來搶玩具,你不願意給就要大聲堅決的說「不」;別人碰觸你的身體,也要大聲的說「不」,以及一些正當的防衛......每個人既要遵守幼兒園的規則,但自己不願意的事情都有權力說「不」,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意願。
選擇自己的路
在《乖孩子的傷最重》一書中,李雅卿校長說:&34;
幾年過去,大妮小桐已經是德國的中學生了,一路走來,遇到的老師,無一不是強調,在他們眼裡沒有好學生和壞學生,只有個性不同興趣不同的學生,每個學生都不一樣。老師的職責從來不是將條條框框的知識灌輸給孩子,而是教會孩子學習的能力,發現自己的能力,每個人都能走上適合自己的路,這便是教育的目的。
德國的小學只有四年便會分流,小學畢業後根據成績和家長孩子的意願分別分流到文理中學(培養科研等各領域精英),實科中學(培養技術型專科人才),普通中學(畢業後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三類學校,在德國老師家長的眼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哪一類是適合自己孩子和自己孩子喜歡的。
這裡沒有中國家長那樣希望孩子能一窩蜂的去上文理中學,以後可以考大學。相反每個家長都非常尊重孩子,而每個孩子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比如小桐有個閨蜜,她的成績是可以去上實科中學,但因為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護士而選擇了普通中學。
選擇學校上,我認為家長老師應該儘可能的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跟孩子分享和引導,但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德國的分流也不是一刀切,如果去了文理中學感覺壓力太大不適合自己也可以重新選擇實科或普通中學,同樣,如果在普通中學或實科中學成績優秀,也可以重新做選擇。
大妮很喜歡她如今的數學老師,按她的話說,這老師有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生。老師在小學畢業後上了普通中學,因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木工。後來夢想實現了,畢業後通過職業培訓,成為了一名木工。而在做木工的時候,因為經常會用到數學的知識,所以自己業餘時間學起了數學,結果越學越喜歡,就決定想去大學學數學。老師放棄了木工的工作,進入文理中學學習後來考上大學學習數學,再後來一路學到了數學博士和心理學博士,也在德國數學領域大放光彩,據說還出了幾本書。經歷了人生巔峰之後,他來到中學當一名數學老師,因為他喜歡跟孩子們相處,也想有更多時間給自己研發計算機軟體(最近孩子們因為疫情在家,數學老師的各種有趣的遊戲學習軟體派上了用場)。
是啊 ,我也喜歡這樣的人生,不隨大流,不為背負別人的期望而生活。清楚知道自己的選擇,每一個階段都可以勇敢的為自己的夢想去努力。
為自己而勇敢
米歇爾·歐巴馬在她的自傳 《成為》一書中說:「做父母的,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懂得傾聽孩子的意願,並在需要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電影《哪吒》中哪吒的父母讓我印象深刻,他們四處奔波為小魔頭哪吒善後,賠盡不是,但他們始終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有管教但沒有苛責。他們始終理解哪吒被當作妖怪,受盡白眼的痛苦,一直鼓勵他用行動去改變別人的看法。
在哪吒被誤會時,他們也第一時間選擇相信他,並幫他抓住真兇還他清白。
他們並不是放縱自己的孩子,而是了解自己的孩子。父母應該做最了解孩子的人,也只有做到真正了解孩子,你才會做到尊重和相信自己的孩子,也能成為他們更好的引路人。
大妮小學畢業成績全校第一,各類名校的大門向她敞開。我驕傲地帶她參觀完一所又一所的學校後,她為自己選了一所最有挑戰性的學校,拉丁語是第一外語同時也是主課的學校!
「為什麼?」我不解地問她,明明可以選易學的英語啊,也可以選高大上的法語啊,偏偏選了一門被稱為是「死去的語言」的拉丁語。
「我比較好奇,想學學看,且我以後要當作家啊。&綠水濤濤#,留學紐西蘭,養娃在德國,一邊養娃一邊看世界,在這裡與大家分享我的育兒觀,世界觀,喜歡我你就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