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指的是順服父母或老師的想法與指令。如果了解了孩子長期聽話背後的心態,你還會心安理得地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嗎?
一、我只要聽話,就不用承擔責任。孩子在大人不斷地對「聽話」的表揚與獎勵機制的強化下,會淡化自身的責任感。因為不聽話,是自己的選擇與責任,會被懲罰;而選擇順服,是他人的選擇,自己不用負責,省心又被鼓勵,何樂而不為?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孩子的責任感與反省意識缺失。
二、大人的話就是權威,都是對的,我不能按自己的想法來。因為自己想法不被鼓勵,時間一久,就失去了獨立思想與創新意識的培養機會。
三、自我壓抑是正常的,但我不能在大人面前表現出來(我要學會隱藏自己真實的一面)。每個人都有獨立的個性與自我身份意識,而聽話就是把個性壓制與扼殺,把個性的枝蔓砍去,變成一個毫無特點的「優秀孩子」。但孩子的內心不會完全順服,卻不會直接表達出來。因為他們要維持「好孩子」的嘉獎與父母的開心。這種內心隱秘處的「對抗」會成為長大後的隱患或通過別的不被人知道的途徑發洩。
四、這個世界就是大人口中的樣子。孩子通過與外界的正反向互動認識世界,而聽話把孩子與世界互動的渠道阻塞了,限制了他們探索與感知世界的機會、感受與能力。等到他們長大,卻發現這個世界與原來所認知的很不一樣,易遭受挫折,因而對人生產生懷疑、不自信而無法面對與適應社會。
五、我優秀,我驕傲,我不能有缺點。長期聽話的孩子習慣了被大人誇張「懂事」「乖」「聽話」,這會導致一些孩子不能承擔任何失敗與不足,一點小的失敗有時候是致命的打擊。沒有一個人是完人,每個人都需要經歷風雨,知道並接受自己的缺點,任風吹雨打而站立不倒的才是真正獨立、堅強的人格特質。
孩子正常的聽話不是壞事,但長期過於聽話需引起家長與老師警惕。孩子生性活潑、自由,需要表達自我,叛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問題在於,大人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叛逆,並且在正確的引導下健康地成長?
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言行來學習。爸爸媽媽如何互動、如何處理事情會成為他們的效仿。所以,父母要行出為人態度、做事風格、思維方式的榜樣來。身教重於言教。
二、理解與尊重孩子的想法,多交流、討論而不是指揮。在孩子不聽話時,細心、耐心了解他們不願聽從的原因,不論發生什麼,都以尊重對方的態度來冷靜地對待。不要指揮,而是通過平等的交流來用心教導、疏導。不要求百分百按大人的意願來,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與自由,鼓勵他們說出真實的想法,逐步活出真實的自我。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靠的是涓涓細流。
三、不辦包孩子的事,讓他們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個過程讓他們發揮自己的能力,遭遇挫折,也體會喜悅。同時了解、感知了世界,也更能了解大人們的想法,並且對自己做的事更有責任意識。
總結一下。大人總覺得自己的想法與做法是對的,孩子不懂,只要聽從就行,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聽話的孩子更得父母與老師歡心,也成為他們驕傲的資本與炫耀點。但這種做法往往看起來不錯,實則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很大。但叛逆的孩子不容易管教,大人需要以身作則,並在尊重孩子個性的前提下找到平衡點,多與孩子平等與冷靜交流,不是動輒用大人的權威去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