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鄰居常常和我抱怨,我們家孩子太不聽話了,我說啥她就跟我對著幹,我讓她往東,她偏要往西。我呵呵笑著問她,你想讓她聽話,你就得先聽她的話。
做個聽話的媽,不僅要願意去聽孩子說話,也要能聽懂孩子說的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尊重和共情。
《雙向養育》這本書裡說「養育孩子,似乎是在教導孩子,其實孩子教給我們的更多」。我們在育兒的同時,也是在育己,而且育己要大於育兒。
我們選擇了生育,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也就隨即開啟了,同時一段新的養育關係也隨之形成了。也就是說,當我們在育兒的同時也在自我成長。
在育兒的過程中,每個父母都要明確自己的定位,你是木匠還是園丁,木匠式育兒會給孩子一個框架把他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園丁式育兒會給予孩子一個良性成長的環境,讓他們發揮自己無限的潛能,有更多成長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共情陪伴和孩子共同成長,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認可可以幫助他建立完善的隱性自尊,積極的心理暗示能給孩子穩固的自我,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善良友愛,他就會在這種氛圍裡漸漸生發出自我肯定的意識,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發展。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次孩子的哭鬧,最根本的原因是想要引起大人的關注,獲得支持與認可,如果你能及時覺察到孩子的情緒,看到她行為背後的原因,就能讓親子之間的溝通更有效。
在溝通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試這樣的方法:
1.先重複孩子的需求,證明我們看見了她的需要
2.發問原因,比如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呀?
3.給一個可行方案,一個可以看到的結果。
女兒現在5歲半,平時她也會提出一些要求,如果沒能滿足她,或者沒有看到她的情緒她也會用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來抗議。
比如上周她提出來,想要買食用色素,在我看來食用色素這東西沒什麼用,所以我內心的想法是不給買,但是我沒有直接表達出來,我只是問,寶寶你想買食用色素啊?這一步先去看到她的需要,她猛點頭。我接著問,買食用色素幹嘛用呢?
她說我看到抖音上用食用色素來做橡皮泥,我也想做。於是我說,那我們買來做橡皮泥之後要把它收拾好,不然它的顏色非常重會染到我們的衣服和牆上,如果買來我們就要好好使用可以嗎?他答應了之後我覺得這個要求也不過分,就給他買了,同時當她拿到食用色素做好橡皮泥之後我還會大大的讚賞她,肯定她的作品和好習慣。
在不違背底線和原則的情況下,我會多去給孩子一些讚賞和肯定,這樣她就知道媽媽是認可自己的,能夠在表達自己需求的時候有足夠的自信。
同時,我還會幫助孩子收集成長中的成功時刻,積累自主發展的能力。從小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培養孩子同理心,善良和豁達永遠是相隨的,一個能給他人揉疼的孩子,她對別人會有更多理解和愛心,遇到問題不會過分偏執於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在孩子思維模式建立的初期,讓他形成多角度看待問題的視角,可以讓他從不同的方向去看待這個世界,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會生發出智慧的解決方式。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
想有個聽話的好孩子,一定要在孩子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家長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對方,都要做「聽話」的人。
哲學家弗洛姆的一句話值得家長們一千遍地體味:「教育的對立面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然而這樣的操縱是錯誤的。」
操縱帶來的代價一定比信任更大,想要孩子不去做什麼就先讓他去了解這件事,讓他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選擇權和支配權。
很多家長都非常喜歡用「不聽話」的名義來懲罰孩子,那麼她的潛意識中從未和孩子真正平等過,其實在孩子眼中,他們只不過是些「不聽話」的家長。不要從小就讓他學會役使人。要讓他在他的行動和你的行動中,都同樣感到有他的自由。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雙方的平等,他隱性自尊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他也會反過來很尊重和欣賞別人,用愛和自由的眼光看世界。這裡的尊重並不等於溺愛,尊重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的,幫助孩子形成一個平等看世界的基礎視角。
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所以,作為家長你必須要把他當作一個「人」來平等對待,而不是當作一個「弱小的人」來徵服。
良好的啟蒙教育在形式上應該是遊戲的、無拘無束的、變化豐富的、與生活相關聯的,遊戲力是激發孩子學習力的基礎,不論是陪伴孩子玩還是挑選教育產品都應該以能激發孩子興趣為主。因為和生活結合的學習效果更好,源於生活的教育可以無處不在。
比如孩子數數可以邊下樓梯邊數,學英文可以和情景劇表演聯繫起來,有意義學習才是有價值的。從生活中學習,在做事中去學習,而不是在書本裡學習。無意義的去單獨認字和字母效果比放在生活中差很多,這樣的學習完全是機械學習,效率低下,而把內容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孩子接受的會又快又好。
而且,智力啟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閱讀,它是一種乘法手段,可以讓兒童的聰慧以幾何級數遞增。閱讀的功能在於「薰陶」而不是「搬運」。或許我們每天陪孩子讀一兩個故事,眼前可能看不出什麼,但只要他讀得足夠多,豐厚的底蘊遲早會在孩子身上顯現出來。
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對於他今後語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理解能力等都大有裨益。比如,我每天回到家會固定陪娃1小時,讀繪本玩遊戲,把功夫下在日常,看起來很短的時間,但是長久的積累就會讓孩子終身受益,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所以,想要一個聽話的孩子我們就先要去做一個聽話的媽,當我們能夠用尊重和平等的視角來看待孩子,去聽懂看懂孩子行為語言背後的需求,雙向溝通就會變得更加順暢。孩子也會在這樣的園丁式教育中釋放出更大的天賦潛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