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回老家才知道有個同學離婚了,他獨自帶著9歲的女兒,又當爹又當媽,還要顧著工作和父母,一下心力交瘁,恨不能立時生出三頭六臂才好。佩服他的堅強,卻不知道最堅強的卻是他年幼的女兒。
同學是初中畢業,由於成績差家庭條件一般就沒有繼續上高中,早早進入社會,在一個親戚開的飯館後廚從學徒做起。後來經過相親認識了一個姑娘,兩人很快結婚有了女兒。
可是好景不長,婚後他才發現妻子家是個無底洞。妻子家在農村,家庭條件也不好,本以為嫁進了城有了依靠就可以捎帶著幫襯一下娘家,尤其是家裡還有一個弟弟在待業,他的房子和婚事都需要家裡鼎力相助,尤其是已經嫁到城裡的姐姐成了家裡人最大的希望。
他開始對於妻子幫襯娘家的行為表示理解,可是時間長了難免招架不住,妻子一會兒提出給娘家買個電視機,不久又說弟弟缺個電腦,再後來直接表明要幫弟弟蓋房子娶媳婦。
他意識到這是個無底洞之後就跟妻子協議離婚了,他說自己沒本事,無法扶持妻子一大家子人,只能退出。當時女兒只有兩歲,妻子把女兒甩給他,離婚之後更是一去不回,後來聽說再婚了,更是沒有再回來看過女兒一次。
對於離婚他沒有後悔,只是從此開始獨自帶著年幼的女兒生活,幸好媽媽知道後從老家趕來幫他帶帶孩子,他才沒有更狼狽。可是媽媽年紀大還有慢性病,只能勉強照顧孩子吃飯穿衣,其他還得靠他自己親力親為。可是他學歷有限,脾氣也不好,怎麼可能有耐心教育孩子?
每每女兒調皮不聽話的時候,他吼過罵過甚至摔過東西,尤其是女兒貪玩對學習不怎麼用心時,他一看見女兒在玩兒不學習就氣從心頭起,大聲威脅女兒道:「你再不聽話好好學習,我就不要你了!」
女兒每每聽他這麼說兩隻大眼睛裡就會露出驚慌不安的神色,馬上像溫順的小貓一樣乖乖坐在書桌前拿出書,強迫自己一坐就是好久。她一邊誠惶誠恐地寫字看書,一邊偷偷瞧瞧爸爸是否還在生自己的氣。
不過是個幾歲的孩子,卻要看大人臉色行事,察言觀色對她來說竟成了生存的必備技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只是默默心疼這個孩子。
同學的遭遇確實讓人唏噓,沒想到妻子竟然是個「扶弟魔」,幸好他及時抽身止損。其實他過得也不錯,只是個人性格的原因和文化水平的原因讓他不知道到底怎樣來教育孩子才好。但這並不是他粗暴對待孩子的理由。
本來孩子年幼就失去了媽媽,她在生命最初的情感連結建立的時候就處於劣勢了,這時候就更需要爸爸來彌補這一塊的缺失,這樣的孩子需要給予更多的愛和關心才是。
在一段關係裡,不是誰是大人誰就可以擁有隨便發脾氣的權利,不是誰是小孩就要被迫妥協默默承受本不該他們承受的東西。
爸爸是很慘,找到一個不靠譜的妻子,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要照顧年幼的孩子,又當爹又當媽會很疲憊,同時還要面對他人的質疑和閒言碎語。可這並不是孩子的錯,這一切都不是孩子造成的,要怪只能怪自己遇人不淑或者運氣不佳罷了。
也許有人要說孩子就不能懂事一點兒嗎?爸爸已經夠累的了,孩子就好好聽話學習不好嗎?怎麼非要惹大人生氣呢?眾所周知,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每天乖乖地坐在桌前學習,別說孩子了,就算成年人也很難做到。孩子調皮也好搗蛋也罷,這就是孩子的本來面目啊,不是沒有聽話乖巧的孩子,但是絕大多數孩子在大人眼裡都是頑皮難管的。
其實爸爸的問題不是孩子不聽話不乖,而是他過得不快樂,對目前的生活不滿意,所以孩子頑皮給了他一個順理成章發脾氣的機會,他為自己找到了情緒的出口,那孩子呢?她傷心難過了又該去哪兒找出口?
聽過一個段子:爸爸生氣了打媽媽,媽媽生氣了打孩子,孩子生氣了打小狗,小狗呢?在面對困境的時候,難道不是那個更強大的人來照顧弱的人嗎?需要去彼此適應的時候,難道不是那個適應能力強的人來適應另一個能力比較弱的人嗎?
非常不贊同同學的這種做法,不管是他脾氣不好還是文化水平不夠,這都不是他粗暴對待孩子的理由,輕易地說出:「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巨大。本來孩子就缺乏母愛沒有安全感,這樣說只會讓孩子更沒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會更容易產生一些心理方面的問題,也更容易自卑,更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抓住弱點進行欺騙。
我看到的同學女兒是一個瘦弱敏感、膽怯又自卑的小姑娘,她很容易受到驚嚇,任何一點兒事兒就讓她心神不寧想東想西。她害怕爸爸又討厭爸爸,但是她又離不開爸爸,總是習慣去偷偷看爸爸的表情。
育兒其實就是育己,孩子的問題其實就是家長的問題,家長一天不改變,孩子就很難有改變的契機。先從改變自己做起,好好愛孩子,他們值得你為之努力改變自己。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