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全能,孩子無能

2020-09-04 心窩窩心理工作室

在上一篇中,提到了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容易造成孩子社會適應困難,這裡,我們詳細講講什麼叫過度保護。


簡單來說,就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過度保護與呵護,導致孩子停留在某一種狀態中,沒有經歷和完成的應該有的過程。

第一是生理身體方面。

城市生活讓孩子們不再有爬樹、水裡摸魚的快樂與能力發展,孩子從小被過多地保護,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這裡覺得髒,那裡覺得不安全,跑起來還怕摔了,細細叮囑或者直接限制……給孩子植入一種「你做不到」「外面很危險」「你無法處理外面的事情」的「無能」與「恐懼」信念。


生活方面照顧得過於精細化,每天精心安排好一日三餐,變著花樣給孩子做好吃的,儘量地滿足孩子。

把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不允許孩子破壞這種勞動成果。孩子吃塊餅乾都要規規矩矩,不能掉餅乾屑到地上,孩子慢慢地變得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給孩子植入過多的緊張與謹小慎微。


有不少孩子非常聽話,雖然內心有自己的想法,但因為一直聽父母的,對外界充滿警惕,對變化充滿了緊張害怕,對未知與挑戰充滿恐懼。


「聽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喜好剛好與父母的一致還好,如果不一致,就容易出問題,因為他們內在衝突很劇烈,卻又沒有勇氣改變​,活成一個糾結體。

第二是情緒方面。

對孩子過多的情緒照顧,導致孩子喪失了對情緒的感知力與轉化力。


家庭就一個孩子,什麼都順著孩子,保護著孩子。讓孩子一直活在「全能感」的幻象中,形成一種「大家都要讓著我」「大家都會照顧我」的習慣。


有些父母還特別會重視孩子是否有「負面情緒」,害怕孩子心情不好,儘量讓孩子高興。其實大可不必。孩子需要在一次次的情緒壓力中擴展自己的情緒空間,提高情緒耐受力。


大部分情況下,孩子的情緒壓力是隨著年齡而增長的。家長無需過度擔心孩子是否承受了太多而急於讓他們「感覺舒服」。我們主張不製造創傷,但也不建議過度呵護。


基本上,如果孩子的情緒能流動,願意說與父母聽,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這些都是他們能承受的範圍。父母需要的是傾聽、接納,讓孩子去穿越,實踐,才能獲得屬於自己的能力。


否則,就是知道但做不到,知道也不願意去做。我接觸很多中學生,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幼稚,同齡人早就學會的能力,在他們身上困難重重,因為錯過了最佳的學習時期,心理停滯,能力滯後。


有些孩子心理承受力很弱,對於老師的批評甚至只是意見都無法承受,過於緊張焦慮,消耗掉大量的精力,成績下降,演變成焦慮症抑鬱症。


有些學生遇到學校老師或者同學朋友沒有按照自己的意圖,沒有滿足自己的期望時就迴避退縮。很多孩子在情緒上出現了一些挫折,會退回網路遊戲或者「深宅」狀態,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是一種退行到子宮的心理模式。


子宮狀態就是理想狀態,也是全能感期。為什麼一些孩子遇到問題努力克服,很快就能接受現實,而一些孩子就直接退回原始狀態?這就是根源。


受傷之後,人就會退回心理任務的起點。這些孩子們的心理髮育在哪裡停滯,遇到問題就會退回那個位置。

第三是社會功能方面。


父母有能力,社會地位,經濟能力,哪樣都不差,自然地,想為孩子提供一切,完美地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掃平一切阻礙,給孩子修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


想像一下,這一生走的只有一條路,感覺是一模一樣的,會不會厭倦?如果你已經沒有別的路可以走,沒有別的感受可以體驗,你會不會絕望?


所以,有相當比例的抑鬱症患者出身於富貴之家。他們什麼都有了,什麼都不用創造,如果還被各種限制(出於保護之名),人生有什麼意思?


父母的全能成為孩子的陰影。孩子和小朋友衝突吵架,找老師找校長,用自己的能力幫助孩子解決,卻剝奪了孩子練習解決人際問題的機會。


孩子反應老師對自己不好,不公平,或者孩子在班級出了事情,第一個反應是換老師,換班級。孩子反應這個學校住宿環境不好,和同學相處不愉快,家長幫助換學校,反正有錢,貴族學校任選。


但父母能全能到什麼時候呢?​


很多孩子到中學時期就開始暴露出各種問題。


有一種常見的問題叫「環境適應不良」,無法適應家庭之外的地方。

沒有父母的保護與呵護,沒有安全感,無法處理基本的人際關係;不適應學校宿舍環境,無法與人共用房間,哪裡都沒有家裡舒服……


大部分的適應不良經過一段時間都能緩解,但那些從小被過度照顧與保護的孩子則各種折騰,嚴重的休學回家。


能理解父母出於愛護子女的心,但因此而忽略掉孩子必須的能力發展則得不償失。


有一個學生因為不願意與同學一起住,一直選擇走讀,我問她,「上大學怎麼辦?」「到時再說吧。」

上大學還可以選擇學校環境特別好的,甚至可以自己租房住,但要保佑不要再遇到別的壓力事件。如果因為特殊化被孤立,可能精神上就垮了。父母難道還能給造出一個理想的小型社會嗎?


如果已經錯過發展期,或者孩子已經出現問題怎麼辦?


順應規律的發展是最容易的,錯過了就需要付出雙倍(多倍)的耐心和精力。

如果孩子的障礙是過度保護造成的(為主),家長要暫停「全能」的功能,讓孩子看見現實,著重心理成長(治療),把孩子從全能理想中喚醒,去克服那些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


而不是等到家長老了,資源用盡,成年的孩子還是一個「嬰孩」。


家長如何有度地陪伴孩子成長呢?


我常常用的一個比喻,人生是一條大馬路,路上那些坑坑窪窪要讓孩子自己走,摔了爬起來就是;孩子長大些需要學會躲開小汽車,家長的任務就是看著泥頭車,大卡車,不要把孩子捲走,而不是一直抱著孩子走,等到抱不動了放下孩子,卻發現孩子已經不會走路。

相關焦點

  • 從「全能寶寶」到「無能少年」,他們失去的不只是童年
    他們提前買下最好的學區房,提前把孩子送往培訓機構,提前開發孩子的音樂、繪畫、舞蹈、英語各種技能…在優越的「學前教育」大環境下,我們身邊湧現了越來越多的諸如「天才寶寶」、「絕世神童」、「全能小孩」。然而,這樣被「過度開發」的孩子,真的會成龍嗎?
  • 別抱怨,「無能孩子」可能是你一手養出來的
    ,是如何養育出『無能』的孩子的?」「無能」孩子是怎樣煉成的現在生活節奏快,養娃經濟壓力大,許多父母因為要上班拿不出足夠的時間去陪孩子而感到內疚,為了緩解心中的那份內疚、歉意,絕大多數的父母會直接想到在物質上、生活上「補償」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撒嬌耍賴父母也寵溺著……許多父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邊抱怨邊享受:
  • 管理情緒很重要:最無能的父母,才能拿孩子洩氣
    如今,我已經成為兒童心理導師,再想起我的老同學,我突然替他可憐,猜想得出,他一定生活在一個無能卻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的冷暴力家庭其實,縱觀我們身邊,隨著經濟壓力的增大,每一個成年人都感覺到了危機和不安,可有些已經成為父母的人卻在暗自壓制著自己的情緒,儘量帶給孩子最美好的童年。而有些父母卻不能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甚至是自己的情緒,而是把對生活中的不滿和無奈轉嫁到孩子的身上,讓他們在自己的重壓下成長。
  • 「割草機父母」養出的孩子,多半懦弱無能,將來也難以融入社會
    朋友欣姐兩口子就是典型的「割草機父母」,他們對孩子呵護備至:孩子上幼兒園時,父母告訴孩子的同學不要欺負他;孩子上小學時,父母告訴老師要多表揚孩子,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孩子上大學時,父母告訴舍友別讓她睡上鋪,擔心她會掉下去;孩子大學畢業,父母花錢託關係安排孩子進國企上班……欣姐這兩口子從幼兒園、上學到工作,幫孩子掃清了所有障礙
  • 越是對孩子感到憤怒的父母,越是在逃避自己的「無能」
    首先,對於某些父母來說,因為他們的無能,所以他們無法用理性、巧妙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在很多時候,「教育」只是他們的一套說辭和藉口,更多的則是在發洩自己的憤怒。其次,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基因,自然就會或多或少地表現出與父母相似的一些特徵,如果這些特徵引起了父母的憤怒,那麼其實質就是一種逃避。
  • 全能的父母——全不能的孩子
    父母給予的安全感,從來都不是全能般的保護甚至控制,也不是「為了你好」而施展的傀儡戰術,而是一种放心。 這種信任,不是放任不管,是給孩子一個彈性的空間,把生命的主動權和選擇權還給孩子,結果無謂好與壞,完整的體驗即所得。
  • 「割草機父母」,只會養出無能的孩子,將來容易和社會格格不入
    生活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父母,一種叫直升機型的父母,當孩子遇到困難他們馬上空降下來將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而另一種父母更可怕,也就是割草機父母。他們遠遠走在孩子的前面,像割草一樣把前面路上所有的雜草全部除去,保證孩子一帆風順。
  • 「割草機父母」,只會養出無能的孩子,將來容易和社會格格不入
    生活中存在兩種不同類型的父母,一種叫直升機型的父母,當孩子遇到困難他們馬上空降下來將孩子從困境中解救出來。而另一種父母更可怕,也就是割草機父母。他們遠遠走在孩子的前面,像割草一樣把前面路上所有的雜草全部除去,保證孩子一帆風順。
  • 暴力教子,無能父母宣洩壓力的手段
    孩子是一個國家的希望,他們來到這世界,依賴父母而活,在力量還不夠在社會獨立之前,家是庇護他們成長的所在,父母是保證他們平安長大最重要的人,可是很多時候,恰恰相反,孩子活在父母的情緒下,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呵護。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內心脆弱易碎,情緒敏感偏激,遇事膽怯懦弱,畢竟,他們的背後,沒有情緒穩定,足夠自信的父母為他們撐腰。
  • 越無能的爸爸,越喜歡將這5句話掛在嘴邊,孩子聽多了難有出息
    你知道越無能的爸爸越喜歡將什麼話放在嘴邊嗎?,大家既然選擇了為人父母,就要給孩子創造出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千萬別「坑」了娃還不自知。越是無能的爸爸,就越是喜歡將這5句話掛在嘴邊1. 你看看XX家孩子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攀比的心理,上學的時候比成績,畢業了比工作,結婚後比老婆和孩子,很多家長都會拿自家的孩子去和XX家的孩子作對比。
  • 不要做「全能」的家長,否則會養出「全不能」的孩子
    你發現沒,我們身邊越是「全能」的父母,培養出得越是「無能」的孩子。 孩子一張嘴,飯菜已經準備好,伸個懶腰,衣服已經套在手上,甚至有時不用孩子開口,父母已經雙手奉上滿足需求。 慢慢地,他們四肢不勤五穀不分,不認識柴米油鹽,聞不慣人間煙火,他們靈活的雙手只會握滑鼠鍵盤,他們填飽肚子的方式是打開手機點外賣,也不要再指望孩子能夠明白什麼是感恩,因為沒有生活的體驗,所以他們在表達對父母的不滿和抱怨的同時,卻又因為無法自己獨立生活,吃虧受累後哭喊著要父母幫忙。 別以為這是聳人聽聞,這就是如今,也是未來很多孩子的生活景象。
  • 童俊:自戀是一種哀傷和愛的無能
    從這個愛自己而死的例子,我們不難理解,自戀並不是一種愛,而是一種愛的無能。美國著名精神分析家肯伯格認為,自戀者愛自己就像他們愛他人一樣無能。自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現象,是生命早年中想要成活下來而不得不的一種心理努力。
  • 無能的父母用打罵孩子,來宣洩自己的情緒,最後受傷的只有孩子
    優秀的孩子都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打罵出來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應該把「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當成是教育孩子的人生信條,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而進行道德綁架,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孩子內心的傷怎麼癒合呢?常人面對語言暴力或是武力暴力時都會忍受不了,更何況是一個內心單純敏感的孩子呢?
  • 父親毆打孩子的背後:是愛還是無能?
    其實我覺得這件事細看的話,從中直接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兩點:1、該父親的感性大於理性,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控制不住玩手機是孩子的自制力不夠,控制不了欲望。父親控制不住打孩子也是自制力不夠,控制不住情緒。
  • 這三種無能爸爸教育出來的孩子,長大後,不出意外也無能
    孩子的樣貌像父母,脾氣性格也像父母,其實為人處世的風格也是深深地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在父母之中,母親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和年幼時發揮養育的作用,而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受到父親的影響會越來越多。「子不教」的背後,很大程度上都是「父之過」。
  • 李玫瑾:家長跟孩子講道理很「無能」,高層次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李玫瑾表示「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厭其煩地想要和孩子講道理,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做一些事情,「高層次父母」早已採用不同的方法與孩子建立溝通,並且會更受到孩子的歡迎。「無能」父母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這樣做偉大的哲學家紀伯倫曾經在關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中表示:孩子會藉助父母來到這個世界,卻不是因為父母而存在。所以家長一定要清楚家長和孩子之間是存在一定的界限的,而並非是一個共體。
  • 越是「無私」的父母,越容易培養出無能的孩子,你是這種父母嗎
    當父母的控制越強,孩子就越叛逆。孩子對父母的這種極端控制的愛,只會產生怨恨,不會有感恩。當家長與孩子遇到意見不同時,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覺得你是理解他的。這故事背後是一個母親剝奪孩子自理機會,多年的一手包辦讓,兒子成了一個「生活白痴」。「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父母都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相比怎麼照顧孩子,教會孩子如何照顧自己才是最重要。
  • 父母太完美也有錯|有些孩子的抑鬱症,只因活在全能自戀的幻想中
    本文故事來自後臺的諮詢案例,發布已徵得本人同意你的故事,正在改變世界年薪201萬的華為少年一起出現,網友紛紛討論是「什麼樣的父母能培育出這麼出色的孩子結果可能會讓你大跌眼鏡,華為少年的父母採取放養式教育:孩子想玩就玩,想學習就學習,任何決定都會放手讓孩子做主,即使兒子碰壁父母也絕不輕易幫忙!與這位天才少年的「無用」父母相反,今天的諮詢案例來自一個「完美」母親,然而就是這份完美,讓同為學霸的女兒在高考前臨陣脫逃。
  •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無能的父母才打罵孩子
    因此,家長認為打孩子既簡單易行,又立竿見影地看到孩子的變化,同時宣洩了自己的情緒,顯示出長輩的威嚴。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既顯示自己的無能,也是典型的拔苗助長,他的直接後果是摧毀孩子的自信。家長的心靈在流血,那麼挨打的孩子在想什麼呢?上學前,每個孩子都想做讓父母感到自豪的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可是,當考試考砸了,成績名落孫山時,面對老師的責備、同學的嘲笑,唯一的希望是得到父母的寬容,從而找到自尊和自信。可萬萬沒想到,等待他們的是父母的訓斥和暴打,孩子在哭聲中誤以為美好世界破滅了。
  • 你越罵,孩子越無能,經常對孩子說這兩種話的父母別不當回事
    孩子作為一個家庭的希望,常常被家人寄予厚望,尤其是中國的父母,幾乎人人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所學習到的和經歷到的都非常的少,因此,家長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關鍵。在以前,有很多父母都無法容忍自己的孩子犯錯,他們總是希望孩子能面面俱到,事事最優。孩子一旦犯錯,他們便會失去耐心,對孩子言語嘲諷,甚至打罵。殊不知這種錯誤的做法,只會令孩子變得畏畏縮縮,失去自信和主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