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姐快被氣瘋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上周末晚上,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聽見表姐聲音哽咽,我一度覺得是「」家裡出了什麼大事。之後表姐帶著哭腔給我說,最近她都在加班趕因為疫情堆積的工作,心情原本就不佳,下班回到家都快9點了,卻看到爍爍(表姐兒子)的作業竟一點都沒有做,她的氣瞬間就上來了,對著爍爍說:「之前是有時間,我可以陪著你寫作業,但現在媽媽忙得要死,你就不能把作業寫寫?也不知道周末這兩天你都幹啥了!」
表姐氣不過,繼續數落爍爍說:「整天爸爸媽媽忙裡忙外、大早上出二半夜回的,這都是為了誰?平時你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東西都緊著好的、貴的買,為什麼呀?不就是想指望你能在學習上多用點心,給我們爭口氣,現在倒好,在單位任重要職位的我們,怎麼會有你這樣不中用的孩子呢……」
「我不中用,還不是你們教出來的?」爍爍大吼著說。
表姐怎麼也沒想到爍爍會給她頂嘴,竟一時說不出來話,只有眼淚啪啪啪地往下流……
爍爍是表姐意外懷上的,當時表姐和表姐夫正是提幹的關鍵時期,所以就沒有計劃馬上要孩子,可孩子已經意外懷上了,也不能打掉,所以在爍爍出生沒多久,就請了個住家保姆來照顧。
也正因為如此,表姐對爍爍一直都有歉意,覺得對不起他。所以在平時,但凡有爍爍開口要的東西,全都有求必應、要買必好,甚至在爍爍6歲時,表姐還追著給餵飯吃呢。後來孩子上小學了,表姐就擠時間陪爍爍寫作業,有幾次加班忙到很晚才回來,因為嫌爍爍作業太慢會弄到好晚,所以表姐就直接幫他做完了。
結束通話後,我回想起表姐曾經養育爍爍的場景,特別是爍爍向表姐頂嘴的那句話,我深有感觸,於是開始自我反思「我們做父母的,是如何養育出『無能』的孩子的?」
現在生活節奏快,養娃經濟壓力大,許多父母因為要上班拿不出足夠的時間去陪孩子而感到內疚,為了緩解心中的那份內疚、歉意,絕大多數的父母會直接想到在物質上、生活上「補償」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撒嬌耍賴父母也寵溺著……許多父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邊抱怨邊享受:
吐槽完孩子什麼也不會幹後,父母還是向孩子妥協了,自己動手替孩子去完成本該孩子去做的事情。因為在「精明」的他們看來,教孩子要遠比代替孩子去完成要累得多。
可就是這樣「全能」的父母、「精明」父母,養育出了一群「無能」的孩子——孩子在寶寶階段時過度安撫著睡覺,幼兒園時還追著屁股餵飯,小學時幫著寫作業,畢業後操心就業問題,工作後又擔心婚姻問題……需要孩子主動邁出學習的成長路,「全能」父母都替孩子思考了、計劃了、實施了,一路的鋪路、安排,卻唯獨忘記將「自己要為自己負責」這個在孩子後來的人生路上起重要作用的技能教給孩子。
可你既然樂於給孩子鋪路、照顧,那就給他鋪路、照顧一輩子呀!「全能」父母自己一方面在孩子小時候不教他們「生存的技能」,另一方面又沒能力給孩子鋪一輩子的路,反而在孩子長大後開始指責他們「爛泥扶不上牆」、覺得孩子「無能」了,這是什麼鬼邏輯?
像表姐家這樣的例子,我相信它不止是個例,因為通過後臺反映及在現實中的觀察,我已經遇到過多起這樣的「過度養育」了。
只有自己真的當了父母之後,才會真的感受到「『幫或不幫,何時幫』這個度太難把握了」——
即便如此,判斷自己有沒有「過度養育」孩子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當這3條都符合時,你就應該檢討一下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了。
因為這些事情,你就算不幫著孩子做,也不意味著你就是「壞的父母」,也更不能意味著你不愛孩子,恰恰相反,你這樣的行為剛好是愛孩子的表現,只不過你是在用一個更加有效、更加特殊的方式在助力孩子成長而已。
有段時間,我也在為「什麼該幫、何時能幫糖豆」的事情所困惑,畢竟孩子在小時候,許多事情是不會做的。後來我就想到了一個方法,我把自己和糖豆分別假想成兩個瓶子,我的瓶子中裝著滿滿的「技能藥水」,而糖豆的瓶中則空空如也。
我需要做的是,在糖豆成長中的不同階段,將我瓶中的技能盡數教給糖豆。當然,在傳授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原則需要堅持,那就是「每當糖豆學會一個技能,就算他要花費很長時間或做的不完美,甚至總出現失敗,我也不會去幫助他」,因為當他能入手去做時,就已經意味著這項技能已經流轉到了他的瓶子中,他需要做的是,以我教的為基礎,不斷經歷失敗與成功,直到最終能熟練掌握了技能為止。
直到現在,這「兩個瓶子」還依然幫助著我,每當我看不慣糖豆那「笨手笨腳」的樣子/禁不住糖豆的軟磨硬泡,忍不住想要去幫助他時,我就想起這「兩個瓶子」,之後我就會反問我自己:「這個問題到底是屬於誰的?之所以自己想要去幫他,是因為自己受不了他『不行』的樣子,還只是因為自己一味地覺得他『不行』」。
每當反問自己之後,我就能更清楚知道在接下來我該怎麼做了。當然,我不幫他做並不意味著我要袖手旁觀,而是要更有技巧地去幫助他。
在這個問題上,好多父母都是「非黑即白」類型的——要不就是直截了當地幫孩子完成,要不就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去做,但凡孩子反抗了,就會說是「孩子自己不肯去做」。可事實上,孩子是很樂意跟我們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你可以回想一下,平時自己在拖地、洗衣、洗菜、做飯時,孩子是不是就像一個「小尾巴」一樣跟在我們身後,非要摻和上兩把呢?
所以,在孩子剛學會某項技能,而你又明白不能再替代他去完成時,不妨用用這個方法——與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在做的過程中,你只需要將做好這件事的技巧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講給孩子聽就好。
其實這樣的過程也並不簡單,因為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實在是太簡單了,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向他解釋「衣服要怎麼穿才不會穿反」「鞋帶要怎麼系才不總會散開」「1+1為什麼等於2」……但這樣過程的「不易」,也正是需要每個父母去學習的地方。
為人父母的職責,不是要替代孩子去完成一些事,而是要教會孩子讓他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別不注重過程,「過程上的失之毫米,結果卻會差之千裡」——許多父母嫌麻煩會跳過這樣的過程,直接幫孩子完成了,豈不知這樣做的後果,不僅沒承擔起做父母真正的責任,反而還剝奪了孩子走向獨立的機會。
沒有一個父母是願意看到孩子經歷困苦、磨難的,但我們也要知道的是,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磨礪中才能變得堅強、獨立、有責任感。
所有這些優秀的品格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需要經歷困難的磨鍊,哭過、傷過,平復心情、擦乾淚水,想辦法去解決,並承擔相應的後果之後……才可能得來的。
好的父母是由一個「精明」的腦子+「笨拙」的行為所構成的。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的「全能」,再養育出「無能」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