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咋啥都不會做」!別抱怨,「無能孩子」可能是你一手養出來的

2020-08-28 育兒琦說

「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做」

表姐快被氣瘋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上周末晚上,表姐給我打了個電話,聽見表姐聲音哽咽,我一度覺得是「」家裡出了什麼大事。之後表姐帶著哭腔給我說,最近她都在加班趕因為疫情堆積的工作,心情原本就不佳,下班回到家都快9點了,卻看到爍爍(表姐兒子)的作業竟一點都沒有做,她的氣瞬間就上來了,對著爍爍說:「之前是有時間,我可以陪著你寫作業,但現在媽媽忙得要死,你就不能把作業寫寫?也不知道周末這兩天你都幹啥了!」

表姐氣不過,繼續數落爍爍說:「整天爸爸媽媽忙裡忙外、大早上出二半夜回的,這都是為了誰?平時你要什麼就給買什麼,東西都緊著好的、貴的買,為什麼呀?不就是想指望你能在學習上多用點心,給我們爭口氣,現在倒好,在單位任重要職位的我們,怎麼會有你這樣不中用的孩子呢……」


「我不中用,還不是你們教出來的?」爍爍大吼著說。

表姐怎麼也沒想到爍爍會給她頂嘴,竟一時說不出來話,只有眼淚啪啪啪地往下流……

爍爍是表姐意外懷上的,當時表姐和表姐夫正是提幹的關鍵時期,所以就沒有計劃馬上要孩子,可孩子已經意外懷上了,也不能打掉,所以在爍爍出生沒多久,就請了個住家保姆來照顧。

也正因為如此,表姐對爍爍一直都有歉意,覺得對不起他。所以在平時,但凡有爍爍開口要的東西,全都有求必應、要買必好,甚至在爍爍6歲時,表姐還追著給餵飯吃呢。後來孩子上小學了,表姐就擠時間陪爍爍寫作業,有幾次加班忙到很晚才回來,因為嫌爍爍作業太慢會弄到好晚,所以表姐就直接幫他做完了。

結束通話後,我回想起表姐曾經養育爍爍的場景,特別是爍爍向表姐頂嘴的那句話,我深有感觸,於是開始自我反思「我們做父母的,是如何養育出『無能』的孩子的?」

「無能」孩子是怎樣煉成的

現在生活節奏快,養娃經濟壓力大,許多父母因為要上班拿不出足夠的時間去陪孩子而感到內疚,為了緩解心中的那份內疚、歉意,絕大多數的父母會直接想到在物質上、生活上「補償」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撒嬌耍賴父母也寵溺著……許多父母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邊抱怨邊享受:

  • 享受是因為,通過這樣的「補償」,會讓自己心中好受一點,會覺得對孩子的虧欠少了一點。
  • 抱怨是因為,在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生活中充滿了「趕工作,擠時間」。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要追著孩子餵、動手給孩子穿衣穿鞋、上手幫孩子拼拼圖、寫作業,完全是因為我們「等不了」——「讓孩子慢慢騰騰學著來,還不如自己三下五除二幫孩子完成,因為這樣速度既快,完成效果還好」。可矛盾點在於,父母往往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就身心疲憊了,上班忙了一天,下班還要回來「伺候」孩子,此刻我們難免會抱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啊」「我不在,你就什麼都做不了了是麼」……

吐槽完孩子什麼也不會幹後,父母還是向孩子妥協了,自己動手替孩子去完成本該孩子去做的事情。因為在「精明」的他們看來,教孩子要遠比代替孩子去完成要累得多。

可就是這樣「全能」的父母、「精明」父母,養育出了一群「無能」的孩子——孩子在寶寶階段時過度安撫著睡覺,幼兒園時還追著屁股餵飯,小學時幫著寫作業,畢業後操心就業問題,工作後又擔心婚姻問題……需要孩子主動邁出學習的成長路,「全能」父母都替孩子思考了、計劃了、實施了,一路的鋪路、安排,卻唯獨忘記將「自己要為自己負責」這個在孩子後來的人生路上起重要作用的技能教給孩子。

可你既然樂於給孩子鋪路、照顧,那就給他鋪路、照顧一輩子呀!「全能」父母自己一方面在孩子小時候不教他們「生存的技能」,另一方面又沒能力給孩子鋪一輩子的路,反而在孩子長大後開始指責他們「爛泥扶不上牆」、覺得孩子「無能」了,這是什麼鬼邏輯?

像表姐家這樣的例子,我相信它不止是個例,因為通過後臺反映及在現實中的觀察,我已經遇到過多起這樣的「過度養育」了。

判斷自己有沒有「過度養育」孩子的方法

只有自己真的當了父母之後,才會真的感受到「『幫或不幫,何時幫』這個度太難把握了」——

即便如此,判斷自己有沒有「過度養育」孩子也是有方法可循的:

  • 當孩子有些事情不能完成的很好或壓根不能完成時,你會比孩子還難受(例如:孩子穿不好衣服、不吃飯、不能很好地完成作業等)
  • 即使是要自己做最簡單的事情,孩子也會首先找人來幫忙,若沒人幫忙,孩子就會拒絕去做(例如:自己會洗手刷牙了,還偏要媽媽來幫忙等)
  • 當你意識到「自己對孩子不知道該期望些什麼」時

當這3條都符合時,你就應該檢討一下自己養育孩子的方式了。

因為這些事情,你就算不幫著孩子做,也不意味著你就是「壞的父母」,也更不能意味著你不愛孩子,恰恰相反,你這樣的行為剛好是愛孩子的表現,只不過你是在用一個更加有效、更加特殊的方式在助力孩子成長而已。


如何把握「幫孩子」的度

有段時間,我也在為「什麼該幫、何時能幫糖豆」的事情所困惑,畢竟孩子在小時候,許多事情是不會做的。後來我就想到了一個方法,我把自己和糖豆分別假想成兩個瓶子,我的瓶子中裝著滿滿的「技能藥水」,而糖豆的瓶中則空空如也。

我需要做的是,在糖豆成長中的不同階段,將我瓶中的技能盡數教給糖豆。當然,在傳授的過程中,還有一個原則需要堅持,那就是「每當糖豆學會一個技能,就算他要花費很長時間或做的不完美,甚至總出現失敗,我也不會去幫助他」,因為當他能入手去做時,就已經意味著這項技能已經流轉到了他的瓶子中,他需要做的是,以我教的為基礎,不斷經歷失敗與成功,直到最終能熟練掌握了技能為止。

直到現在,這「兩個瓶子」還依然幫助著我,每當我看不慣糖豆那「笨手笨腳」的樣子/禁不住糖豆的軟磨硬泡,忍不住想要去幫助他時,我就想起這「兩個瓶子」,之後我就會反問我自己:「這個問題到底是屬於誰的?之所以自己想要去幫他,是因為自己受不了他『不行』的樣子,還只是因為自己一味地覺得他『不行』」。

真正地幫孩子,而不是替代他去做

每當反問自己之後,我就能更清楚知道在接下來我該怎麼做了。當然,我不幫他做並不意味著我要袖手旁觀,而是要更有技巧地去幫助他。

在這個問題上,好多父母都是「非黑即白」類型的——要不就是直截了當地幫孩子完成,要不就是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去做,但凡孩子反抗了,就會說是「孩子自己不肯去做」。可事實上,孩子是很樂意跟我們一起完成一件事情的,你可以回想一下,平時自己在拖地、洗衣、洗菜、做飯時,孩子是不是就像一個「小尾巴」一樣跟在我們身後,非要摻和上兩把呢?

所以,在孩子剛學會某項技能,而你又明白不能再替代他去完成時,不妨用用這個方法——與孩子一起完成一些事情,在做的過程中,你只需要將做好這件事的技巧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講給孩子聽就好。

其實這樣的過程也並不簡單,因為很多事情在我們看來實在是太簡單了,以至於我們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向他解釋「衣服要怎麼穿才不會穿反」「鞋帶要怎麼系才不總會散開」「1+1為什麼等於2」……但這樣過程的「不易」,也正是需要每個父母去學習的地方。

為人父母的職責,不是要替代孩子去完成一些事,而是要教會孩子讓他自己去完成一些事情,別不注重過程,「過程上的失之毫米,結果卻會差之千裡」——許多父母嫌麻煩會跳過這樣的過程,直接幫孩子完成了,豈不知這樣做的後果,不僅沒承擔起做父母真正的責任,反而還剝奪了孩子走向獨立的機會。

結語

沒有一個父母是願意看到孩子經歷困苦、磨難的,但我們也要知道的是,孩子只有在一次次的磨礪中才能變得堅強、獨立、有責任感。

所有這些優秀的品格都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需要經歷困難的磨鍊,哭過、傷過,平復心情、擦乾淚水,想辦法去解決,並承擔相應的後果之後……才可能得來的。

好的父母是由一個「精明」的腦子+「笨拙」的行為所構成的。千萬不要因為我們的「全能」,再養育出「無能」的孩子了!

相關焦點

  • 「割草機父母」養出的孩子,多半懦弱無能,將來也難以融入社會
    父母辛苦為孩子清除障礙,卻養出一個懦弱無能的孩子,這到底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父母的錯還是孩子的錯?父母做孩子的「割草機」,從短期來看,使孩子免受委屈,暫時起到保護孩子的作用,但從長期來看,有百害而無一益,孩子會變得懦弱無能,難以適應社會。家長如何做,如何避免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割草機」呢?
  • 越無能的人,越喜歡在朋友圈發這3句話,很準,別不信
    越無能的人,越喜歡在朋友圈發這3句話,很準,別不信一個人的微信朋友圈,往往能夠看出很多東西,比如人品、行事作風、處世態度、甚至是有沒有錢、層次高不高等等。別看小小的細節,可以反映出來不少問題。朋友圈,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因為平時不敢表達,或者是不願意在別人面前說出來的話,往往都發在了那裡面。
  • 世間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無論你多大年紀,都是媽媽眼中的孩
    世間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無論你多大年紀,都是媽媽眼中的孩。這段時間,突遭變故,由於老公的突然離去,使我痛不欲生,恨不得能跟隨而去,整個人也一下消沉低迷了下來,整天活得渾渾噩噩,沒了方向感和目標。媽媽第一次來,一手抱著幾把加工好的麵條,一手提著箱香飄飄,嘴裡還嘀咕著:啥也別想,我啥也不說,你要把自己照顧好,吃好喝好,孩子還要靠你自己養活大那,你要是把自己糟蹋病了啥的,孩子靠誰,你公婆靠誰,老娘咋活。
  • 兒媳:「我到現在還租房,就是你們無能」婆婆:摸摸你的良心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一味地啃老,自己不努力,凡事都抱怨父母,這樣不僅並非君子,連人都不算。02華子父母一直幫兒子帶著兩個孩子,但華子媳婦也不好好上班,不管去哪兒幹都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幾年她除了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白白胖胖的,真的是連孩子一頓飯都沒給做過,就這樣她還是不知足。
  • 孩子睡不好?可能是家長「培養」出來的,這4件事別做了
    文|淘媽淘媽平時在經常會在各個寶媽群逛,從中能學習到一些育兒的心得,也能發現很多養娃的誤區。有位媽媽快40歲才生的孩子,因為懷孕的過程很艱辛,所以孩子出生後,一家人都很寵溺孩子。現在孩子3歲,還沒有斷奶,而且不會自主入睡。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睡前一定要吃奶,有的時候嘬2小時還沒有睡著。關鍵是這位媽媽的脾氣好,即便孩子在胸上吊2小時,她也一直安靜陪著孩子。
  • 喜歡抱怨的男人,不會有太大出息!掌握四個技巧,別讓抱怨害了你
    而在所有負面心態中,抱怨是最要不得的一種。所謂抱怨,就是用自己的語言不斷地對自己進行負面的心理暗示和強化,不斷說服自己並「相信」 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無能的「倒黴蛋」。有心理學家認為,抱怨會無限放大一個人的痛苦,一個處處感受痛苦的男人是不會有發展的,註定不會有太大出息!男人要想有大出息,抱怨心態絕對要不得!
  • 職場上的抱怨沒有任何意義,無能的水手才會抱怨風向
    抱怨似乎成了人們反駁的利器,說出來好像自己就不會遭受這些厄運,也好像是要博取別人的同情,引起別人的注意。但是,你發現沒有,抱怨有時不僅不像你想像的那麼美好,反而有時會引起別人的反感和議論,甚至有可能斷送自己職業生涯。
  • 領導嫌你無能,不是你的方案不行,而是你的方式不對
    冥思苦想出來的方案,領導看後非但不認同,卻還嫌棄你無能,這是什麼導致的結果,你有想過嗎?答案是,十個人有九個都吃虧吃在了方式不對上,而不是方案不行。想知道方式為什麼不對嗎?看領導什麼時候對方案更感興趣,就選擇什麼時候匯報,這樣你被認可的可能更高。2、內容你冥思苦想的結果,就是說了一堆領導知道的事情,而且還沒讓領導從方案中看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你說領導會不嫌棄你無能?
  • 兒媳開宮口,婆婆心疼兒子抱怨慢:陪床一天一夜沒睡覺咋還不生?
    你說這種人設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嗎?我不否認,可是這也只是極個別的反面教材,不能用偏激的例子去概括一個群體。如今這個時代,封建家庭制度早已經不復存在,婆婆就非得欺負兒媳圖個樂子,指著這個活,這可真沒有。有人可能要問了,那咋還有那麼多的婆媳矛盾,我家婆婆就那樣,你怎麼說?
  • 南方姑娘嫁到了東北吃不慣麵食也不會做,老公抱怨說:娶你有何用
    原標題:南方姑娘嫁到了東北吃不慣麵食也不會做,老公抱怨說:娶你有何用你在北方,娶了個南方老婆做飯不合家裡人胃口,怎麼辦?這個問題居然也可以拿出來問。怎麼辦?你做唄!我想問一下,你是才知道她是南方人的嗎?談戀愛的時候,你沒有發現這個問題嗎?
  • 迎戰高考:家長親友請注意,想讓孩子考得好,打死別說5種話
    孩子會有啥反應?若沒啥幫助,或孩子可能反應激烈,就先等等,高考後找個合適機會再說。若對孩子無意義,最好啥都不說。除非孩子請求,不要自作多情。最多問一句:孩子,需要幫你什麼嗎?不需要,就默默走開。需要了,問清楚需要啥,咋做,何時做,做多少,按時按要求完成即可。千萬別愛心泛濫,凡事若「泛濫」,最終必「成災」!除非孩子樂意,與高考有關的話題,全部「查封」!
  • 改掉愛抱怨的壞毛病 人生才會越來越順利
    雖然我知道他們說的都很對,都是為我好,但是我還是喜歡抱怨,就覺得把心裡的不滿發洩出來就痛快些,特別是有時候還得到聽者的共鳴,心裡就更舒服了。那會我還大言不慚的對自己說「發發牢騷,有益健康」。所以,儘管別人勸我,我還是喜歡抱怨。直到後來,我慢慢發現周圍的人都不喜歡聽我說話了。我一把抱怨的話說出來,他們不是趕緊把話題岔開,就是根本當沒聽見一樣不做任何反應。
  • 被打低分的教師:抱怨,是最無能的表現
    仔細一想,發現著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之前聽過一句話,抱怨是最無能的表現。 如果你不滿意,要麼改變,要麼適應。所以,當你被學生打了低分甚至差評的時候,一定要先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做的是否足夠好?好,那自然可以佛系一點。反之,就要狠下功夫去改變。就像老話說的,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前面說的那位同行,他也承認自己做得不夠好。雖然目前還達不到學生們的期望,但是自己也有在努力呀。為什麼學生們還要那麼苛刻?我內心想的是,這還好只是一群稱之為學生的孩子。
  • 孩子的壞脾氣和愛頂嘴的壞習慣都是來自你的培養……不服氣嗎?
    無數家長都在抱怨孩子的脾氣怎麼這麼大,無理由地大喊大叫,經常哭鬧不止;太多家長都在不解,孩子啥時養成了愛頂嘴的習慣了呢?家長們,有啥可埋怨和不解的呢?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親自培養出來的!玩玩具應該高興吧,但由於你之前經常讓他有「贏」的感覺後,他就再也輸不起了。最初你應該是擔心孩子會不配合洗澡,不愛洗澡,你曾經一定給孩子講過洗澡很舒服的,不要害怕、擔心、很快就完事的,可能就因為你多餘的結實反倒讓孩子多了一些恐懼,其實是你先恐懼的,你忽略了孩子強大的適應能力。
  • 一個離婚女人的啟示:別讓抱怨毀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她其實一直沉浸在自我抱怨的世界中,而這顆抱怨的毒瘤則來自於她的母親。她父親本身是退伍軍人,但因為喜歡打麻將,很多時候都不顧家。所以,讓她媽媽過成了無依無靠的樣子,經常動不動地抱怨:「男人沒用,簡直就是窩囊廢。」時間一長,她耳濡目染,這句話就這樣刻在了潛意識中,無論怎麼抹都抹不去。
  • 來自一位丈夫的抱怨:我媽帶5個孩子都能搞定,你卻一個都不行
    也能自己拉出來。」這位媽媽聽到老公這麼說,心就涼了半截,只好自己急忙帶著孩子去了醫院。後來他老公趕到醫院的時候,孩子已經在做檢查了,幸運的是,孩子並沒有吞下,真的是不幸中的萬幸。可這時問題又出現了,他老公抱怨道:「都跟你說了沒事了,還小題大做。我們兒子沒這麼傻,你淨亂想。」
  • 產後抑鬱,你中招了嗎?(十四)你啥也不是
    不僅如此,生下寶寶後,你慢慢地發現,原本那麼多愛你尊重你的人反而都因為這個你拼盡全力受盡苦楚生下的孩子來指責你,仿佛一時間你做什麼都是錯的。多做多錯,不做更錯。想挑剔,雞蛋裡也是可以挑出骨頭的。寶寶不應該長疹子,不應該吐奶,不應該感冒,不應該壞肚子,不應該掉地上,不應該哭。
  • 馬雲:經常抱怨父母的孩子,不太會有出息!
    因為他們看到父母的都是缺點,對父母這樣的抱怨其實沒有用,因為你改變不了,你不能開除你的父母,你唯一的辦法,因為所有的父母都是有問題的,正因為他們有問題,才是讓你可以超越他們的機會所在。我們只有幫助父母改變問題,彌補所有的問題才是我們共同的未來。」所以說,經常抱怨父母的孩子,都是無能的孩子。
  • 那些經常在你面前抱怨生活的人,永遠都不會翻身
    現在社會變化越來越快,傳統和創新不斷激蕩,我理解每個人都可能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每個人都有可能陷入職業發展的低谷,需要發發牢騷、排解排解生活的壓力,所以,很多人認為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因此,抱怨成了蔓延在當今社會中的一種情緒。
  • 「老師不會無緣無故打孩子」?教育無能,就別再迷信受害者有罪論
    都二三十歲甚至三四十歲的人了,還能不明白打人的本質嗎?——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發洩自己的憤怒。而衝著一個自己管教不了或者懶得去管教的孩子發洩自己的憤怒,這樣的成年人就是無能,就是不配做老師。參考以上方法,我們還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睡前、飯後這樣彼此放鬆的休閒時間裡,問問孩子類似的問題:1、你今天在幼兒園裡都做了些什麼事情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