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好,孩子幸福?但有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而不自知。比如,很多父母喜歡說「乖,聽話」,這一句就足以摧毀孩子。
為什麼?
因為父母強調的是「聽大人的話,別鬧」。當父母想讓孩子聽話時,只有一個原因「詞窮了,管不了孩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別那麼多廢話,聽我的就行了。
一句「聽話」壓制了孩子的情緒表達,忽視了「孩子為什麼不乖」的原因,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一味地讓孩子「聽話」是會出問題的。
一、孩子小的時候會懾於家長的威力去聽家長的話,可是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孩子會質疑父母,會叛逆:
「為什麼要我聽你的話?你說的對嗎?」「我就想這麼做,為什麼要聽你的?
如果一開始就問清楚孩子在想什麼,為什麼這麼想,再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為什麼這麼做。次數多了,沒有孩子聽不明白!等孩子大了,也會學會思考自己想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會獨立分析問題。
而從小就被「聽話」填充的孩子長大了不叛逆還能怎樣?
二、「聽話」慣了的孩子不敢表露自己的內心,漸漸失去自我。
電影《態度娃娃》裡的艾利,從小就被貼上「乖」「聽話」「她人真好」的標籤。
小夥伴不小心把她的金魚弄死了,她很傷心,但她還是微笑著說:「沒關係的,真的沒事,我再買一條就好了」。
但是真的沒事嗎?不,有事!艾利在埋小金魚的時候,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為什麼她當時不哭呢?不埋怨同學呢?因為總有一個聲音「只要發自內心地笑,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她耳邊迴蕩。
她太乖了,太聽話了,就好像她不哭不鬧,不表露自己真實的情緒,別人就會一直認為她人好,她是好孩子,就會與她親近。
但沒有人和她是真正的朋友。
她發簡訊約她自認為是好友的三個朋友時,朋友以最近忙來回絕她。可是那三個朋友就在離她不遠的地方聊天聚會。她們說的一句話刺激到了艾利的內心——「反正她也只會笑,有什麼好見的」。
的確,誰會和一個只會笑沒有其他真實感情流露的塑料假人做朋友呢?太無趣!
艾利決定找回自己!在一次巡演中,她用話筒搗碎了自己的面孔,但裡面什麼都沒有,她已經找不到自己了。在舞臺上,她高呼「你們不要學我,不要失去自我」。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一直壓抑著自己的情緒,她的「好」只不過是別人眼裡的好,自己心裡苦著呢。這世上哪有真正「乖」,真正「聽話」的人?心理情感一旦被壓抑,誰都有可能崩潰!
別再追求「聽話」的孩子了,他只是情緒沒有得到釋放,心理沒有得到支持與安慰罷了。培養一個健康孩子,從不說「乖」「聽話」做起吧!畢竟,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有喜怒哀樂的個體,其次才是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