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逛知乎又看到了奇葩父母,題主在問:「大二女兒不聽話,斷了她的生活費也沒有用,該怎麼辦?」
看完這個問題描述之後,我的感受是兩個字「窒息」,為什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一定要用上手段,一定要孩子向父母妥協、低頭,才能解決問題,做父母的就不能低頭認錯嗎?
題主讓我看到了,為人父母強烈的控制欲,通篇流露出來的「我得治住你」的想法,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對立面,令人無語又無奈。因為「聽話」這兩個字,毀掉了多少的孩子。
在題主不聽話的描述中,做父母的根本沒覺得自己有問題,只是覺得無法用生活費當做控制孩子的手段,騎虎難下了。
其實,在題主的描述中,女兒回家以後大部門買菜買日用品都是女兒在做,並且逛街買衣服,也都是女兒付錢,過節也是女兒給親戚包紅包。
1個月2000元的生活費,按照題主的說法壓根就不屬於女兒的個人開銷,更多是算在了家庭開支中,而停掉生活費之後題主才發現女兒好像自己開始掙錢了,懷疑女兒存款超過2萬元,可能還背地裡有其他卡。
起衝突的原因,題主寫的是讓拿筷子,但是女兒擺臉色,當父母的一氣之下斷掉生活費,結果發現這招「威脅」並沒有用,然後題主與女兒又吵架了,又在思考要不要把以後的生活費都給她斷了。
在這些描述中,我沒有看到一點對孩子的尊重,充滿著為人父母的高高在上,這種「我給了你生命並且掌控著你生活」的優越感,真的是個「秀逗」。
這種思想背後,還藏著孩子是我的私有物這種狹隘認知,有這樣一個思維邏輯:你我生的就該聽我的——我說的話你怎麼能不聽——你就該聽話的長大——你如果叛逆我就要治你——然後重複新一輪地聽話。
這種思維,不僅是對孩子本身不尊重,也不尊重孩子的生命是獨屬於她自己的,無法認可一個瀕臨成年的孩子有著自己的思想、認知、判斷以及獨立的人格,想要孩子屈服在家長的權威之中,可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本身就是一個謊話啊,是人就會犯錯啊,憑什麼你就是對的,憑什麼你在孩子面前就能一直正確得理所當然!
「聽話,你不乖,奶奶不愛你了!」
「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快起來!」
「媽媽去上班,你在家要聽話喔」
……
曾經看到這樣一句話,大人對年幼孩子的專制,最常用的一句話就是「你要聽話!」作為家長也常常用孩子是否聽話來作為評判這個孩子是「好孩子」還是「壞孩子」的標準。
可是,我們長時間、持續地讓孩子聽話,不斷地否定和壓制孩子的情緒表達以及他們對待事情的獨立想法,他們好像只要順著我們的意思走下去,就不會錯。
可真的不會錯嗎?前兩天看到一個漫畫令我細思極恐,我真的害怕我會用「聽話」這個標準毀掉了孩子的獨一無二,然後標準化地如流水線一樣生產出了一個所謂優秀的樣本。
這個漫畫標題是《媽媽為我吃「毒藥」,卻說是為了我好》由爆漫畫出品,媽媽就是因為與孩子爭吵,覺得孩子不懂自己的苦心與付出。這位母親在看到了廣告語宣傳寫著:能夠讓每一個走岔路的孩子迷途知返的「乖乖丸」後,就忍不住購買了。
隨後,無數個孩子被捆綁人生,他們不能不聽父母的,因為只要腦子裡有不聽的想法就會頭疼欲裂,等到長大去掉藥丸的副作用可以真正做自己時,卻已經不知道自己為何物。
雖然這是漫畫,可卻引起很多網友的在被父母管教、控制、讓其聽話的共鳴。
網友評論
蔡康永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說是要聽從父母的 話,遇事放棄自己想過的人生,這對自己不公平,對父母也不公平。
但是,如果一開始父母就把孩子成長的自由度給嚴絲合縫地拿捏在手心裡,孩子如何長出自由翱翔地翅膀,就好比那句,你折了我的翅膀,卻怪我不會飛翔?
我們是一個特別講究孝順的國家,古代君王常以「仁孝治天下」,是否孝順父母也是考核官員品質、關係到他們仕途的標準之一,但即便這樣古代的孝順也不是完全就是順從父母的意思,什麼都由父母說了算。
孔子在《論語·裡仁》中提到「事父母幾諫」,就是父母若有錯,子女也可以用委婉的語氣進行勸諫,以免陷父母於不義,子女可以對父母的做法批評指正。如果,父母有錯,子女明明知道卻要孝順父母,而不提就是「愚孝」。
去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個小女孩在被爸爸批評之後,反過來把爸爸教育了一頓。指出了爸爸對孩子不該大吼大叫,用動畫片裡的父母教育孩子當做例子表示爸爸做錯了。另外,又說大吼大叫的方式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傷害,並且最後說要用文明的語言來說點出錯誤。
無限可能這個詞,在被張雨綺帶火之後,為人父母也應該意識到孩子的未來有無限可能,而一味地去控制孩子、剝奪孩子的思想表達、強制性讓孩子站到自己這邊,距離毀掉孩子,又還差幾步呢?
在知乎這個問題下,有1417個回答,而在這些回答中就藏著孩子被父母以控制之名傷害的故事,他們或最終靠反抗父母活出了自我,或依然陷在被父母控制之中,找不到出路,但都有一個統一的結果,與父母關係很差。
母慈子孝,我們一定要記得感情是流動的,母親慈愛才有子女孝順的那天。
我是曼陀,歡迎關注@曼陀說育兒,育兒路上的 那些坑,我們一起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