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喜歡孩子聽話,百依百順,容不得孩子的反對意見,更容不得孩子反駁自己。
而現在時代已經變了,再要求孩子們百依百順是很難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確。
孩子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提出反對意見,並不一定就是什麼了不起的錯誤,更不是對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
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才能成功。俗話說「條條道路通羅馬」,也就是這個道理。
可是,由於父母和老師都喜歡孩子聽話,所以勇於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不同於父母和老師的意見的孩子通常不受歡迎。
聰明的父母不是這樣。有一個小學教師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很具有啟發性。
丨故事一
一次,這位教師去一年級上數學課,她問:「一棵樹上站了三隻小鳥,一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隻,問樹上還有幾隻?」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說:「一隻也沒有了,樹上是零隻。」
而一個平常不太愛說話的孩子卻舉手說:「三減一等於二,樹上應該還有兩隻」
這個孩子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因為這種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不少孩子在幼兒園就練習過了。
可是那個孩子卻執著地說:「就是兩隻嘛!」
於是這位教師說:「打掉的雖然是一隻,但是彈弓一響,其他的兩隻就飛走了。」
這樣才結束了那場爭論。
聽了這個故事,我們覺得那位同學很值得稱讚,因為他能不為多數人的意見所左右,有自己的主見而不怕被人恥笑,關于堅持自己的主張。
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少年時代很少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而喜愛獨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學校裡他曾被譏嘲為「鄉巴佬」。
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坦的座右銘之一就是「從他人的意見中獨立出來」。
這兩個大科學家的發明和創見,正是他們能夠力排眾議、獨立思索的結果。
當然,要求所有的孩子都這樣做是不容易的,因為很多孩子都很難頂住外界的冷嘲熱諷和各種壓力。有一定的執著,才可能有一定的創造力。
這個道理可能很多父母都能夠理解,可是很多父母還是喜歡孩子在家裡言聽計從,在外不標新立異。
當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意見不合時,父母擔心因此讓孩子背上「不合群」的罵名,被他人討厭。這實際上是強迫孩子順從大家的意見,這是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發展的。
法國人的做法很值得學習。他們認為,容易受別人意見左右的人沒有主見。
因此,他們積極鼓勵孩子發表不同的意見。
我們發現,法國人喜歡孩子相互討論問題,通過這種方法來鍛鍊孩子的處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對父母的意見時,我們不應該輕易地責備孩子不聽話。
如果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應該耐心地說明、解釋,這樣才能養成孩子有主見、有創造性的品質。
丨故事二
一次,一位母親叫孩子去買米。女兒拿了兩個提包準備出門,母親看見,把女兒叫住了:「你怎麼不拿小推車去推呢?還拿兩個提包!」
女兒說:「我拿兩個提包,一手提十斤提回來了,何必還推什麼車子呢?」
母親卻堅持說:「當然是推車子方便得多啦!」母女倆就這樣僵持不下。
其實,這樣的爭論是可沒有必要的。可能母親的說法是對的,可是女兒喜歡用手提,就讓她提好了。
如果真的是吃力的話,那麼下次不用大人的提醒,她自己也要用推車的。
這既是對女兒的尊重,也是讓孩子們自己到生活中去積累經驗。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獲得的知識才最牢固。
父母都有一個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聰明、聽話。可是,事實往往是:聰明的並不一定聽話,聽話的不一定聰明。
老師也有這樣的經驗,尤其是中小學老師,他們喜歡自己的學生聽話,少給自己找麻煩,可是他們更清楚,過多地要求聽話孩子聽話就會妨礙他們的智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