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乖巧聽話惹人羨慕?心理學家:太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

2020-08-28 陸北教育大本營

一次去朋友家聚餐,大家都帶著孩子。孩子們跑來跑去,嘻戲玩鬧,特別開心。可是小夏6歲的女兒雪兒,卻一直安靜地坐在媽媽身邊。我們讓她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雪兒卻怯怯地捏著衣角說:「我不去,我怕媽媽找不到我。」

大家紛紛誇讚雪兒懂事,聽話,不像自己家的孩子那麼淘氣,讓人操心。小夏卻轉身把雪兒從椅子上拉下來,說:「這孩子是聽話過頭了!媽媽不在這裡嘛,快去玩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甚至會將聽話與有出息劃上等號,覺得只有聽話的孩子,未來才會成為人生贏家。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未必。

「聽話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負面影響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實質,就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傳統觀念下的「聽話」,掩藏了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欲」。很多家長,只教育孩子順從,聽話,以達到自己的控制欲,卻最終讓孩子變成了「提線木偶」,沒有了主見,失去了自我。

父母的管教和壓制,讓孩子越來越聽話,可是聽話的孩子,並沒有如父母所願,成龍成鳳,卻往往在性格和能力上,表現得差強人意。

很多時候,聽話懂事的孩子,有時候只是為了討媽媽的歡心,可卻往往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感受。

孩子為了合群,委屈自己;為了不被人討厭,不敢表現自己;為了成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選擇默默忍受。

第一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失去自我,沒有個性。

生活在父母嚴苛教育下的孩子,會習慣壓抑自己的想法,事事聽從父母安排,沒有自我意識。同時,孩子的天性也被壓制,以致喪失獨特的個性,缺乏創造力,總是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都聽父母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事會沒有自己的標準,更沒有號召力和說服力,他們的未來一般也是平平淡淡,不會有很大的出息。

第二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喪失個人思考能力,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甚至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習慣了一切都聽父母的,就會慢慢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漸漸地會形成做事沒主見,不敢表達真實情緒的性格。比如,當不喜歡父母替自己選的東西時,卻不敢告訴父母,為了討好父母,卻錯過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踏入社會後,失去父母的庇護,孩子性格會更加壓抑和小心,工作上,也許他會成為一名好下屬,但卻很難挑起大梁,被委以重任。

研究也發現,大多數聽話的孩子不懂得"拒絕",不會說"不",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就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的解釋就是:一個人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使本心上做不到以別人為中心,也要假裝能做到。

作家蔣方舟從小就是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從來不會拒絕別人,總想讓所有人滿意,結果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人。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想要改變特別困難。他們凡事以別人為中心,以討好別人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是活得特別累的一種人。

第三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越差,遇事沒主見

曾在網上刷屏的94屆人民大學學生伍繼紅,從當年高考的佼佼者,到最後淪落為一個靠領低保生活的貧困農婦。

當母校的老師和同學去看望她,希望幫她鼓起希望和勇氣時,她卻說:「想進事業單位,當跟班,跟著那些領導,成熟的、有魄力的人......」

只想跟從別人的腳步,沒有自己的主見,不主動思考和分析自己當下要走的路,並為之奮鬥,也許就是她成為悲劇的原因。

長期生活在父母影子下的孩子,就特別容易被父母牽著走。一旦脫離父母,就沒了主心骨,遇事不知該怎麼辦,獨立生活能力特別差。

因為已經習慣了一切都由父母為他做決定,孩子漸漸變得麻木,懶於思考,遇事沒主見。即使長大成人,仍然喜歡事事依賴父母作決定。當他獨自面對社會的時候,早就已經完全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

第四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越是不敢創新,甚至會變成「媽寶」。

孩子太聽話,就失去了主動探索的意識,完全依靠父母的想法生活,將來進入社會,也不會主動跟進社會步伐,去探索新鮮的事物。沒有創新的思想意識,缺乏自主創造能力,只會循規蹈矩,唯唯喏喏,最終必然會被社會淘汰。

尤其是當孩子養成不用獨立思考,只需按要求去做事的習慣,就會培養出了很多「媽寶」。

孩子成為媽寶後,成年後會慢慢變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啃老族」。這樣的孩子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終生依靠著父母。

當父母年老的時候,孩子也不會去管,這是受父母包辦聽話孩子最悲慘的結局。

還記得那個48歲畢業於加拿大名校的碩士生吧,畢業回國後,一直不肯出去工作,整天宅家啃老。

80多歲的老母親靠3500元退休金無力養活兒子,無奈將其告上法庭。

可最終老人卻懊悔不已,聲淚俱下:「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魯迅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一文中,也提到了中國的「聽話教育」:「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於『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

魯迅認為,「馴良之類並是不惡德,但發展下去,對一切事情無不馴良,卻絕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既然,教育孩子聽話會帶來這麼多的弊端,為什麼父母還是在不遺餘力地教育孩子要聽話呢?

父母為什麼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聽話的孩子一般在人群中並不起眼,總是俯首帖耳,聽話順從,可是,為什麼父母還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聽話的孩子呢?

首先,聽話的孩子更放心,更省事。

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很大,有時候下班回家想休息一下,但是孩子的天性好奇,什麼都想問,什麼都想碰。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會缺乏耐心,嚴厲制止孩子不許亂動,不要亂問。如果孩子聽話,管理起孩子會更省事省心,父母還可以放心睡一覺。

但是這種省事心理卻是對孩子人格的漠視,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而並非家庭中獨立的一員。

其次,聽話的孩子可以滿足家長的控制欲。

人性原始欲望中的控制欲,是所有人無法擺脫的,哪怕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常摻雜著控制的成份。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卻讓孩子學鋼琴;考大學時選報的志願是地質,家長卻要改成金融等等。

父母在孩子人生規劃上的橫加幹涉,不顧孩子的真正需求,只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頭上,這些行為,必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三,聽話的孩子可以「不走彎路」,傳承父母經驗,以達到學習的高效。

父母怕孩子踩自己掉過的坑,希望孩子能少走彎路,所以就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經驗,都灌輸給了孩子。父母覺得這是自己給孩子最好的愛,而孩子就一定要接受,而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不願意複製父母的經驗,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想法,可是,這卻並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都說「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可是該孩子自己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

父母的經驗可以學習,但是一直習慣於聽話照做的孩子,想像力和好奇心會被嚴重扼殺。

心理學家羅洛·梅曾經說過:「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自己的懦弱。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所以,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而聽話的孩子,也許會成為一個好學生,但卻會因為性格上的弱點,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

如何培養一個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呢?

作為父母,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呢?

第一點,尊重孩子,學會放手,不去控制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凡事與孩子商量,要學會聽取和接受孩子的觀點和意見,不要強制孩子全聽父母的。

童話大王鄭淵潔就曾說過,他從來不對孩子大聲說話,也從來不說「你要乖,你要聽話」之類的話。

比如,孩子很想參加學校的體育比賽,家長就不要怕耽誤孩子學習就強加阻止。你可以聽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並給他提出積極的建議。這樣既避免了暴力溝通,還尊重了孩子。

除了大是大非問題上,其他生活小事,父母大可以放寬對孩子的約束。比如孩子要玩泥沙,弄得全身很髒,只管幫他洗乾淨好了,不要呵斥。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但是,給孩子自由的同時,父母也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如果孩子提出一些非常無理的要求時,比如,他非要搶屬於別人的東西,父母一定要堅決制止,但也要注意語氣和方式,同時要耐心講清楚道理和原因。

這樣,孩子才會明白,什麼是我應該爭取的,什麼是我不應該強求的。

第二點,父母不要太強勢,要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動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

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鼓勵孩子,並陪孩子一起尋找辦法。鍛鍊孩子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還有給孩子做主的機會,比如,上什麼興趣班,今天穿什麼去幼兒園,甚至於家裡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就像是買什麼顏色的窗簾,家裡應該買些什麼美食來招待客人等等。

這些事情看起來雖然小,但是都是在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去嘗試自己處理問題,引發孩子的自主思考。

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還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太過強勢,直接就把自己的經驗和意見,強加給孩子,要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

同時,父母還要營造一種平等溫馨的家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會真正敢於做主,而不是一直躲在父母的保護下,無法長大。

第三點,父母要克服教育上的懶惰思想,要有耐心,有技巧地引導孩子學習。

很多父母一提到孩子的學習,就沒有了耐心。其實,孩子學習需要一個緩慢的接收過程,父母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父母應該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千萬不要使用威脅的語言嚇唬孩子。

有些父母看孩子寫作業,發現一年級的孩子連最簡單的題都算錯,氣得又是吼,又是罵的,把孩子嚇得更不會算了。

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嫌麻煩,要一點點引導孩子學習。比如,可以拿火柴棍跟孩子一起數,這樣就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技巧,才不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留下心理陰影,否則你越罵他,他越學不好。

最後一點,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彎路」,讓孩子在不斷試錯中學習,才能有創造力。

除非事關孩子的生命安全,很多事情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判斷和決策,並讓承擔結果。放手才能成長的更快,要給孩子犯錯和「走彎路」的機會,通過這些過程才能鍛鍊孩子承擔責任和獨立思考。

李開復在談到對女兒的教育時提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社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更需要能夠獨立思考,敢做敢當,有創造力的人。「太乖」的孩子膽小聽話,唯唯喏喏,難成大器,所以我們父母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讓孩子盡情施展自己的創造力!不要讓「聽話,懂事」成為孩子們一生的羈絆。

相關焦點

  • 「乖巧聽話」的孩子真的不用操心嗎?
    這樣的孩子的確讓家長省心,但是,這樣的「乖巧聽話」真的是我們想要孩子成為的樣子麼?很多人羨慕地說,「馬伊琍教育的孩子真好,既聽話懂事又聰明優秀」,而馬伊琍也一直在自我反思:「自己對女兒愛馬是否管教太嚴格,使得女兒過分「懂事」,雖然成為了人人稱讚的乖孩子,卻連自己的心裡話都不敢表達」。
  • 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
    自從有了娃,爸媽總會把「乖!」「你要聽話!」「真懂事!」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在爸媽眼裡,聽話、乖巧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但在馬伊琍看來,太聽話的孩子,往往不會體會到太多幸福感。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
  • 多少孩子不聽話,是因父母聽不進話,聽話有主見的孩子無需刻意教
    ,日常的乖巧讓我真的很省心,反之大多數家長總抱怨孩子不聽話,總是把家長的話當耳旁風,甚至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在女兒這裡我覺得都不是事。孩子總是異想天開怎麼辦——童言童語真的只是「童言童語」女兒經常會提一些很「無理」的要求,比如這次大半夜要吃「冰糖葫蘆」,,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這種要求也實在太無理取鬧了,多數就會一頓否認加打擊,讓孩子打消這種念頭。
  • 太聽話的孩子很省心,長大卻不一定有出息
    可是,由於父母和老師都喜歡孩子聽話,所以勇於說出自己不同的意見——不同於父母和老師的意見的孩子通常不受歡迎。聰明的父母不是這樣。有一個小學教師告訴我們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很具有啟發性。而一個平常不太愛說話的孩子卻舉手說:「三減一等於二,樹上應該還有兩隻」這個孩子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學的哄堂大笑,因為這種腦筋急轉彎的題目,不少孩子在幼兒園就練習過了。
  • 有的人認為孩子太聽話不好,孩子聽話到底好還是不好?
    在咱們中國評判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聽話。在家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好孩子。用這種標準來評判孩子正確嗎?筆者以為:不一定。雖然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成才有出息,但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孩子的,父母和老師自認為正確的成長模式與觀點在孩子身上就一定適用嗎?也不一定。
  • 孩子太聽話不是好事,總是要求孩子太乖,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中國的父母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足夠聽話足夠乖巧的孩子,並且對於父母們來說,只有把孩子培養的既聽話又乖巧,才能使他越來越優秀,也有利於他未來的人生發展,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特別嚴厲,總要求孩子事事聽話,不允許孩子做出一點違背家長的舉動,這樣只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因為孩子太聽話並不是一件好事。
  • 溫順、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嗎
    一直以來, 父母親都覺得,這孩子子特別好帶,很聽話,很省心。童童對許多事情也沒有過多要求,經常一個人玩,並且可以玩很長的時間;家長感覺也落清靜,便不去多管孩子了。平時就覺得孩子很「乖」「聽話」,挺老實說在幼兒園裡童童也是「很乖的」,不太喜歡和小朋友玩,也不惹事情,只是到了孩子大班快結束,就要上小學的時候,孩子就是不願意去讀書了!家長一說上學,童童就會發火,哭著不要上學。
  • 心理學: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未來
    1、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太壓抑自己很多成年人經常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低落、抑鬱,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壓抑什麼呢?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欲望,他們從小就形成了壓抑的心理習慣,或許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生活相對不是很複雜,用壓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形象可以應對絕大多數人和事。
  • 孩子會頂嘴就沒出息?中國式父母,請停止用「聽話」毀掉下一代
    德國心理學家:這種孩子更具潛質德國心理學家曾說過,能夠同長輩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往往在成長中更具備潛質。二.聽話的孩子更有出息?答案可能跟你想得不一樣大部分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覺得不用操心,只要按照他們安排的未來生活,多半不愁吃穿。臺灣著名教育家李崇建老師講述過一件真實案例:一個小孩,她的媽媽問她:「娃,你今天中午想吃什麼?
  • 《隱秘的角落》孩子聽話好不好?聽話的孩子有三個特點要小心
    在孩子身上,聽話、乖巧都不是褒義詞,相反一個過於乖巧的孩子身上如果有三個特點,家長就要小心,這樣的孩子越聽話越可怕孩子身上有這三個特點越聽話越可怕孩子乖巧卻沒有朋友家長都喜歡聽話且優秀的孩子,朱朝陽每次考試都是班級第一,甚至年級第一,在很多家長眼裡朱朝陽是優秀的,且聽話、乖巧。
  • 孩子哭鬧有原因,這些安慰方式要摒棄,從此讓孩子乖巧聽話
    菲菲媽媽聽到別人對女兒的評價時特別詫異,因為別人口中的姑娘總是聽話和乖巧,再加上女兒甜美的長相,旁人直言太羨慕菲菲媽媽,直誇她的女兒是「天使」。說白了,孩子在哭鬧方面如此有「演技」,就是因為他們不懂控制情緒,一丁點小事都需要釋放出來。
  • 那個聽話的孩子,你不知道他的心裡有多苦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參加《奇葩大會》時說的一句話:「在當代有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詞語,可能會覺得這個詞很好,可其實都大有問題,第一個詞就是聽話。」當父母總以聽話與否衡量一個孩子,將給孩子的人生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 你還在自己的孩子聽話而高興?還在為自己的孩子不聽話而煩惱嗎?
    在咱們中國評判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是什麼呢?那就是聽話。在家聽家長的話,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那他就是一個好孩子。用這種標準來評判孩子正確嗎?筆者以為:不一定。雖然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學生成才有出息,但他們都是以自己的模式,自己的觀點來判斷孩子的,父母和老師自認為正確的成長模式與觀點,在孩子身上就一定適用嗎?也不一定。
  • 為什麼小時候很聽話懂事的孩子,很多長大後反而沒太大出息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小時候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見得有太大的出息。甚至很多都過得很一般。而那些小時候不怎麼聽話,反而還有點調皮的孩子,很多都過得還不錯,甚至很多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果,俗話說就是混得還不錯。
  • 當孩子長大以後就會發現,孩子太乖,未必是件好事
    在很多家長眼裡,好孩子那一定就是聽話的乖孩子。我們經常會聽到來自他人的誇獎:「你家寶寶真乖。」「你家孩子這麼聽話。」但是,孩子太乖真的好嗎?我總會反駁:「不喜歡就是不喜歡,為什麼非要逼著她聽話?她有自主選擇吃什麼穿什麼的權利!」 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研究表明:成年時碌碌無為的人,或為生計而發愁,或頻繁更換工作,他們童年時在性格上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過於乖巧。
  • 為什麼家長都愛給孩子打上聽話的標籤?讀完這篇文章一目了然
    有些家長覺得學習成績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有些家長覺得自己說啥能夠服從家長安排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不頂嘴就是好孩子,總之在不同的家庭環境長大的孩子衡量好孩子的標準不一樣,只要能夠聽從長輩安排不反抗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殊不知,孩子如果太過聽話,將來會讓父母失望的,為什麼呢?聽聽Kitty老師的一些看法。
  • 太聽話的孩子其實很悲哀,有格局的父母都敢於培養不聽話的孩子
    我有個同學,從小到大特別聽話,不管是上學還是工作,甚至是結婚,都聽著家人的安排進行。用她的話說,不想讓家人操心,所以不會去違抗家人的意願,哪怕有些事委屈了自己也不想說出不同的意見。她工作上做得特別不開心,聽說是有個同事一直針對她,業務上也經常搶她的客戶,還動不動在領導面前打她的小報告。
  • 「每次媽媽一回來就不聽話了」為什麼乖巧懂事的孩子變得不乖了?
    在我們的身邊,時常會聽到長輩們這麼抱怨道:「在家裡,孩子乖巧懂事,簡直就像個天使。可是,媽媽一回來就立馬變了個樣,愛撒潑,愛哭鬧!」類似這樣的話語,我也聽到過。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健康成長,誰成想當媽的一出現卻讓孩子變了個人,確實是件挺鬱悶的事兒。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 大二女兒不聽話斷生活費也沒用,咋辦?有多少孩子毀在了聽話上
    父母對孩子請給予基本的「尊重」在題主不聽話的描述中,做父母的根本沒覺得自己有問題,只是覺得無法用生活費當做控制孩子的手段,騎虎難下了。其實,在題主的描述中,女兒回家以後大部門買菜買日用品都是女兒在做,並且逛街買衣服,也都是女兒付錢,過節也是女兒給親戚包紅包。
  • 孩子太「聽話」性格發育可能有問題
    爸媽們總有一種觀念,認為孩子聽話就是乖巧。可是你要知道,孩子太過嬌弱和乖巧的孩子,很可能會出現「性格偏向」。這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人際交往,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在孩子性格定型的階段,父母可能會掉以輕心,因為孩子在平時顯得乖巧、文靜,但往往這種單方面的性格一旦發展起來,會產生偏向行為。所以父母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發展,培養孩子性格的全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