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去朋友家聚餐,大家都帶著孩子。孩子們跑來跑去,嘻戲玩鬧,特別開心。可是小夏6歲的女兒雪兒,卻一直安靜地坐在媽媽身邊。我們讓她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可是雪兒卻怯怯地捏著衣角說:「我不去,我怕媽媽找不到我。」
大家紛紛誇讚雪兒懂事,聽話,不像自己家的孩子那麼淘氣,讓人操心。小夏卻轉身把雪兒從椅子上拉下來,說:「這孩子是聽話過頭了!媽媽不在這裡嘛,快去玩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甚至會將聽話與有出息劃上等號,覺得只有聽話的孩子,未來才會成為人生贏家。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未必。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中國父母最難意識到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的實質,就是對話和協作,而不是控制和綁架。」
傳統觀念下的「聽話」,掩藏了父母「以愛之名」的「控制欲」。很多家長,只教育孩子順從,聽話,以達到自己的控制欲,卻最終讓孩子變成了「提線木偶」,沒有了主見,失去了自我。
父母的管教和壓制,讓孩子越來越聽話,可是聽話的孩子,並沒有如父母所願,成龍成鳳,卻往往在性格和能力上,表現得差強人意。
很多時候,聽話懂事的孩子,有時候只是為了討媽媽的歡心,可卻往往壓抑了自己真實的感受。
孩子為了合群,委屈自己;為了不被人討厭,不敢表現自己;為了成為家長眼中的好孩子,選擇默默忍受。
第一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失去自我,沒有個性。
生活在父母嚴苛教育下的孩子,會習慣壓抑自己的想法,事事聽從父母安排,沒有自我意識。同時,孩子的天性也被壓制,以致喪失獨特的個性,缺乏創造力,總是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都聽父母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事會沒有自己的標準,更沒有號召力和說服力,他們的未來一般也是平平淡淡,不會有很大的出息。
第二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喪失個人思考能力,不敢表達真實的情緒,甚至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當孩子習慣了一切都聽父母的,就會慢慢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漸漸地會形成做事沒主見,不敢表達真實情緒的性格。比如,當不喜歡父母替自己選的東西時,卻不敢告訴父母,為了討好父母,卻錯過了自己最想要的東西。
踏入社會後,失去父母的庇護,孩子性格會更加壓抑和小心,工作上,也許他會成為一名好下屬,但卻很難挑起大梁,被委以重任。
研究也發現,大多數聽話的孩子不懂得"拒絕",不會說"不",時間久了就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就是指一味的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心理學上的解釋就是:一個人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即使本心上做不到以別人為中心,也要假裝能做到。
作家蔣方舟從小就是聽話懂事的「乖孩子」,從來不會拒絕別人,總想讓所有人滿意,結果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的人。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想要改變特別困難。他們凡事以別人為中心,以討好別人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是活得特別累的一種人。
第三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獨立生活能力越差,遇事沒主見
曾在網上刷屏的94屆人民大學學生伍繼紅,從當年高考的佼佼者,到最後淪落為一個靠領低保生活的貧困農婦。
當母校的老師和同學去看望她,希望幫她鼓起希望和勇氣時,她卻說:「想進事業單位,當跟班,跟著那些領導,成熟的、有魄力的人......」
只想跟從別人的腳步,沒有自己的主見,不主動思考和分析自己當下要走的路,並為之奮鬥,也許就是她成為悲劇的原因。
長期生活在父母影子下的孩子,就特別容易被父母牽著走。一旦脫離父母,就沒了主心骨,遇事不知該怎麼辦,獨立生活能力特別差。
因為已經習慣了一切都由父母為他做決定,孩子漸漸變得麻木,懶於思考,遇事沒主見。即使長大成人,仍然喜歡事事依賴父母作決定。當他獨自面對社會的時候,早就已經完全失去了自主生活的能力。
第四種可能,越聽話的孩子,越是不敢創新,甚至會變成「媽寶」。
孩子太聽話,就失去了主動探索的意識,完全依靠父母的想法生活,將來進入社會,也不會主動跟進社會步伐,去探索新鮮的事物。沒有創新的思想意識,缺乏自主創造能力,只會循規蹈矩,唯唯喏喏,最終必然會被社會淘汰。
尤其是當孩子養成不用獨立思考,只需按要求去做事的習慣,就會培養出了很多「媽寶」。
孩子成為媽寶後,成年後會慢慢變成只知索取,不知付出的「啃老族」。這樣的孩子失去自主生活的能力,終生依靠著父母。
當父母年老的時候,孩子也不會去管,這是受父母包辦聽話孩子最悲慘的結局。
還記得那個48歲畢業於加拿大名校的碩士生吧,畢業回國後,一直不肯出去工作,整天宅家啃老。
80多歲的老母親靠3500元退休金無力養活兒子,無奈將其告上法庭。
可最終老人卻懊悔不已,聲淚俱下:「我教育不對,樣樣包辦,他從小樣樣現成的,依賴慣了……」
魯迅在《從孩子的照相說起》一文中,也提到了中國的「聽話教育」:「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於『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
魯迅認為,「馴良之類並是不惡德,但發展下去,對一切事情無不馴良,卻絕不是美德,也許簡直倒是沒出息。」
既然,教育孩子聽話會帶來這麼多的弊端,為什麼父母還是在不遺餘力地教育孩子要聽話呢?
聽話的孩子一般在人群中並不起眼,總是俯首帖耳,聽話順從,可是,為什麼父母還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聽話的孩子呢?
首先,聽話的孩子更放心,更省事。
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壓力很大,有時候下班回家想休息一下,但是孩子的天性好奇,什麼都想問,什麼都想碰。這時候有的父母就會缺乏耐心,嚴厲制止孩子不許亂動,不要亂問。如果孩子聽話,管理起孩子會更省事省心,父母還可以放心睡一覺。
但是這種省事心理卻是對孩子人格的漠視,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而並非家庭中獨立的一員。
其次,聽話的孩子可以滿足家長的控制欲。
人性原始欲望中的控制欲,是所有人無法擺脫的,哪怕父母對孩子的愛,也常摻雜著控制的成份。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家長卻讓孩子學鋼琴;考大學時選報的志願是地質,家長卻要改成金融等等。
父母在孩子人生規劃上的橫加幹涉,不顧孩子的真正需求,只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頭上,這些行為,必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第三,聽話的孩子可以「不走彎路」,傳承父母經驗,以達到學習的高效。
父母怕孩子踩自己掉過的坑,希望孩子能少走彎路,所以就把自己全部的人生經驗,都灌輸給了孩子。父母覺得這是自己給孩子最好的愛,而孩子就一定要接受,而不聽話的孩子往往不願意複製父母的經驗,他們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和想法,可是,這卻並不是父母想要看到的。
都說「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可是該孩子自己走的路,一步都不能少。
父母的經驗可以學習,但是一直習慣於聽話照做的孩子,想像力和好奇心會被嚴重扼殺。
心理學家羅洛·梅曾經說過:「當我們為了得到他人讚賞而採取行動,這時行動本身會讓人赤裸裸地回想自己的懦弱。對人類來說,這種態度是最殘酷的屈辱,會導致一個人膽小怕事。」
所以,為了得到父母的認可而聽話的孩子,也許會成為一個好學生,但卻會因為性格上的弱點,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
作為父母,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主見,不盲從的孩子呢?
第一點,尊重孩子,學會放手,不去控制孩子。
尊重孩子的人格,凡事與孩子商量,要學會聽取和接受孩子的觀點和意見,不要強制孩子全聽父母的。
童話大王鄭淵潔就曾說過,他從來不對孩子大聲說話,也從來不說「你要乖,你要聽話」之類的話。
比如,孩子很想參加學校的體育比賽,家長就不要怕耽誤孩子學習就強加阻止。你可以聽孩子說出自己的理由,並給他提出積極的建議。這樣既避免了暴力溝通,還尊重了孩子。
除了大是大非問題上,其他生活小事,父母大可以放寬對孩子的約束。比如孩子要玩泥沙,弄得全身很髒,只管幫他洗乾淨好了,不要呵斥。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
但是,給孩子自由的同時,父母也要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如果孩子提出一些非常無理的要求時,比如,他非要搶屬於別人的東西,父母一定要堅決制止,但也要注意語氣和方式,同時要耐心講清楚道理和原因。
這樣,孩子才會明白,什麼是我應該爭取的,什麼是我不應該強求的。
第二點,父母不要太強勢,要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主動尋找解決困難的辦法。
孩子遇到困難時,要鼓勵孩子,並陪孩子一起尋找辦法。鍛鍊孩子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還有給孩子做主的機會,比如,上什麼興趣班,今天穿什麼去幼兒園,甚至於家裡的一些事情,也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就像是買什麼顏色的窗簾,家裡應該買些什麼美食來招待客人等等。
這些事情看起來雖然小,但是都是在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去嘗試自己處理問題,引發孩子的自主思考。
不過,想要做到這一點,父母還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要太過強勢,直接就把自己的經驗和意見,強加給孩子,要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
同時,父母還要營造一種平等溫馨的家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會真正敢於做主,而不是一直躲在父母的保護下,無法長大。
第三點,父母要克服教育上的懶惰思想,要有耐心,有技巧地引導孩子學習。
很多父母一提到孩子的學習,就沒有了耐心。其實,孩子學習需要一個緩慢的接收過程,父母不可操之過急,否則只會適得其反。父母應該對孩子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千萬不要使用威脅的語言嚇唬孩子。
有些父母看孩子寫作業,發現一年級的孩子連最簡單的題都算錯,氣得又是吼,又是罵的,把孩子嚇得更不會算了。
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嫌麻煩,要一點點引導孩子學習。比如,可以拿火柴棍跟孩子一起數,這樣就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和技巧,才不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留下心理陰影,否則你越罵他,他越學不好。
最後一點,父母不要怕孩子「走彎路」,讓孩子在不斷試錯中學習,才能有創造力。
除非事關孩子的生命安全,很多事情都要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判斷和決策,並讓承擔結果。放手才能成長的更快,要給孩子犯錯和「走彎路」的機會,通過這些過程才能鍛鍊孩子承擔責任和獨立思考。
李開復在談到對女兒的教育時提出:「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們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現在社會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更需要能夠獨立思考,敢做敢當,有創造力的人。「太乖」的孩子膽小聽話,唯唯喏喏,難成大器,所以我們父母要給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讓孩子盡情施展自己的創造力!不要讓「聽話,懂事」成為孩子們一生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