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未來

2020-11-03 心理相先生


在很久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寫過這樣兩句話,我想能夠簡單的概括一個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會面對的結果:

「聽話就會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不必懂之事」,當然這兩句話有點感性,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專業的話,這樣提出的意見才值得大家參考。

1、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太壓抑自己

很多成年人經常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低落、抑鬱,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壓抑什麼呢?

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欲望,他們從小就形成了壓抑的心理習慣,或許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生活相對不是很複雜,用壓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形象可以應對絕大多數人和事。

可是當他們真正進入社會之後,長時間的自我壓抑,就相對於自我攻擊,這是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此外壓抑會讓一個人變得不真實,不真實就會得不到好的人際關係。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認為凡是壓抑的都會以更醜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人際關係不好,以及自身的身心問題,就是這種壓抑的表現形式。那如果一個孩子沒有一個好的身心健康,沒有一個好的人際關係,他的未來會過得好嗎?大概率不會。

2、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活在自己的虛假自體裡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是需要去順應撫養者的意願去滿足自己,比如襁褓中的時候需要按照媽媽的餵養習慣,去調節自己的吃喝拉撒睡的需求。

在稍微大一些的時候,需要聽從爸爸媽媽的要求,這樣才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那麼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會形成虛假自體,即他的自我不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形成的,他的感覺是圍繞著別人構建的。

比如,我的一個來訪者,她回憶說,他的媽媽比較強勢和控制,她凡事都要聽媽媽的,媽媽不允許的事情,她堅決不去做,媽媽認為好的事情,她會盡最大努力去做。

從小被媽媽教育只有聽媽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只有懂得媽媽不易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她們家裡的經濟情況不是很好,所以她從小就特別勤儉,看到別的小朋友夏天穿裙子、吃冰棍,她特別羨慕。

但是她不敢給媽媽說,她甚至認為有這樣的想法和需求是不好的,有這樣的想法和需求就不是好孩子。這就是她開始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凡事都圍繞著別人,這成為了她的一個心理習慣。

所以長大後的她,在人際關係中就特別敏感,尤其是對於別人的負面情緒,她也特別能壓制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個觀點,說的是一個人如果凡事都壓抑自己,不能適當的滿足自己,那麼他的潛意識就會讓他遠離那些容易引起她渴望的人和事。

比如我這個來訪者,她認為只有不懂事、不聽話的孩子才穿裙子,追求物質享受是不好的,那麼在潛意識的指引下,在現實生活中她可能就會下意識的遠離對物質的追求。

那結果就是她很難在現實的生活中,在未來的日子裡,享受美好,過得好。

3、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競爭力

競爭力是什麼?競爭力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展開的力量,而從我們上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來,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是壓抑自我的,那麼他的自我就不可能舒展開。

現實的生活往往是充滿了競爭的,我們需要遵守規則,而不是去聽另某一個人的話,懂別人的情緒感受,然後來約束和壓抑自己。

電視劇《我是餘歡水》中,餘歡水在現實生活中很軟弱,過得很不好,一開始他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總想著讓孩子聽話、懂事,可他的生活告訴他,一個聽話、懂事的人是沒有未來的。

後來他變了,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變了,孩子在學校裡為別的小朋友「伸張正義」了,老師把他叫到學校,他還支持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做他自己。

慢慢的他的孩子變得有活力了,人際關係也好了,學習也好了,我們可以設想,這樣長大後的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是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競爭力的,因為從小他就有了一個良好的心理習慣。

最後我想說,一個人只有更好的成為他自己,敢於活出真實的他自己,他才會變得有活力,有力量,他才能用這些力量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養育孩子是這樣,成年人自我發展也是這樣,希望我們能明白這一點。

相關焦點

  • 培養孩子「聽話」、「懂事」,不如培養孩子「自律」
    「聽話」、「懂事」。 孩子似乎變得越來越失控了,越來越「不聽話」、「沒規矩」了。 於是,我們更加為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 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是你的努力方向錯了? 我們為孩子做得太多,而不是太少。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那麼這就像「牛不喝水強按頭」一樣困難,我們註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 孩子太懂事=成人化邊緣,過早的成人化,犧牲的是孩子的童年快樂
    ——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但是,孩子太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麼?不見得,有的時候,太懂事其實是孩子過早成人化的表現,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想說給各位家長,孩子過早成人化,犧牲的是孩子的童年快樂。一:懂事是一個雙義詞在從事孩童教育心理學專欄筆者的過去時間中,我聽到過了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34;我想說,孩子年齡小,好動不易靜等情況,其實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甚至可以說,如果一個孩子在沒有家長的刻意引導和要求下,自主展露出安靜且懂事的表現,那才能說是奇了怪了,這樣的孩子先不說比較特殊怪異的情況,都極有可能在心理上存在一些問題
  • 孩子的未來被你斷送了,因為你只要求TA懂事
    太聽話的孩子,不僅讓人心疼,更可能沒有未來。「聽話就會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不必懂之事」,當然這兩句話有點感性,還是從我的角度說,分析聽話懂事的孩子可能存在的問題。1、 太懂事的孩子往往太壓抑自己很多成年人經常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低落、抑鬱,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壓抑什麼呢?
  • 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你要聽話」是孩子人生的緊箍咒
    「你要聽話!」「真懂事!」這樣的話掛在嘴邊。在爸媽眼裡,聽話、乖巧的孩子,就是一個好孩子的標準。但在馬伊琍看來,太聽話的孩子,往往不會體會到太多幸福感。馬伊琍:女兒,你別太聽話!馬伊琍在一次直播中,和粉絲探討自己的育兒理念,她說出一句出乎意料的話:「我最後悔的事,就是把女兒養得太聽話,太懂事。」對眾多媽媽來說,這是多麼不可思議!
  • 鄭爽:孩子太早懂事,並不幸福!這裡告訴你「懂事和聽話」的區別
    事實確實如此,太懂事的孩子,都是帶著傷疤長大的,懂事的孩子,在面對自己想要的東西,都是不敢去說,不敢去要,父母也猜不出孩子到底喜歡的是什麼,只知道,自己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接受什麼。懂事和聽話的區別a.懂事,就是能了解對方的意圖,不讓對方擔心,並在自己能力之內幫對方分擔一些事情,且對方也很滿意b.聽話,就是對方說什麼你做什麼,從不反駁,沒有自我判斷的能力孩子的懂事,一般從聽話開始,後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轉變為懂事。
  • 孩子聽話懂事?很多父母錯了!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誰知道沒過多久,她就出來了,臉上瞧著不太開心。問了工作人員才知道,碰碰車的安全帶勒到了笑笑的脖子,她一直沒吭聲。下來以後脖子那裡蹭得紅了一大片,小孩子皮膚嬌嫩,差點磨破了皮。閨蜜當時又心疼又生氣,問她怎麼不喊停,讓阿姨幫忙調整下。笑笑哭喪著臉沒說話,把頭整個埋進媽媽懷裡。我在一旁看著也是心疼到不行,小姑娘太懂事了,不舒服也不喊疼,就這麼硬生生忍著。
  • 聽話的孩子都懂事?叛逆時候能"要命",別隨便貼"標籤"
    導語: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中國三千萬家庭的困擾了,一個好的教育絕不是在於知識的灌輸,而是性格和習慣上的。也許孩子學習很好,在一城一縣都名列前茅的,但是你不能說他未來就能成功,人際交往,為人處世,如果都沒有,那麼他在這個社會上根本生存不下去。大部分的父母喜歡聽話的孩子,這部分孩子執行力都較高,對於父母所要求的儘量會做到,因此也被稱作&34;!
  • 不打不罵不講道理,也能讓孩子聽話?這個簡單的心理學妙招很實用
    這句話對於90%以上的孩子都很管用,因為幼年時期的孩子他們太在乎家長了,太害怕家長離開自己。威脅手段管用的背後,對孩子造成的危害同樣也是極大的。一個簡單的心理學妙招,爸媽們要了解孩子不聽話是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問題,有些家長總是選用的「不智慧」的招數,以此達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也有些機智的家長會恰到好處地運用孩子的心理,讓孩子心甘情願地被家長安排。怎樣讓孩子「自覺」聽話?這個簡單的心理學妙招,爸媽們要了解。
  • 每個太懂事的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
    弟媳沒有因為自己覺得綠色更好看,非要孩子聽自己的這種做法,我深表贊同。心理學研究發現,很多人成年以後之所以缺乏主見,或有選擇困難症,皆因小時候被父母過度幹預自己的喜好和選擇權,後來才慢慢喪失自主選擇的能力。
  • 孩子的懂事,是你想不到的悲劇
    我們經常聽到誇孩子的詞語像「成績好」「懂事」「聽話」之類,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懂事呢?他能體會父母老師的辛苦,他能愛護並照顧弟弟妹妹,他很少提需求,只是事事做到令大人滿意。可是為什麼,他能這麼懂事呢?
  • 四個心理學效應,提高家長的教育智慧,讓孩子聽話起來
    文丨艾媽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教育孩子是每一個父母奮鬥一生的目標,而對於每個家長來說,最希望的便是自己的孩子能夠非常的懂事又聽話,但是結果卻發現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達成這個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情感乞丐"
    導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但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在忽略了自我的前提下,為了討好父母而產生的習慣性行為,或許他只是個"情感乞丐"。聽話,我的理解是:要按照我說的來做,因為我是"為你好"。那麼,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多數的父母恐怕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父母可以問問自己(覺察):當孩子沒有按我說的去做的時候,我是否會生氣?如果,孩子沒有按照你說的去做,我就不舒服、生氣,請別懷疑,這就是控制欲在作怪。
  • 父母不應該讓孩子那麼「懂事聽話」
    在父母眼中,什麼樣的個孩子是懂事聽話的?對於大人的教導言聽計從,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頂嘴。能夠體諒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看似「懂事」的孩子,他們話不多,沒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訴求也不敢表達。不善於和別人打交道,對一切陌生的環境都很害怕,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交朋友。
  • 女兒乖巧聽話惹人羨慕?心理學家:太聽話的孩子,未必有出息
    很多時候,我們都想培養一個聽話的孩子,甚至會將聽話與有出息劃上等號,覺得只有聽話的孩子,未來才會成為人生贏家。同時,孩子的天性也被壓制,以致喪失獨特的個性,缺乏創造力,總是父母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都聽父母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做事會沒有自己的標準,更沒有號召力和說服力,他們的未來一般也是平平淡淡,不會有很大的出息。
  • 媽媽不在時,孩子為啥特別懂事?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當晚上莉莉回來的時候,婆婆得意地說:「你今天不在家的時候,你兒子特別懂事乖巧呢,比你在家的時候好帶多了」。莉莉聽著婆婆話裡有話,氣不打一處來,便回了婆婆一句「你不在時,你兒子也很懂事」。婆婆聽後臉瞬間暗了下來。媽媽不在時,孩子為啥特別懂事?背後隱藏著你不知道的兒童心理學。
  • 為什麼小時候很聽話懂事的孩子,很多長大後反而沒太大出息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小時候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見得有太大的出息。甚至很多都過得很一般。而那些小時候不怎麼聽話,反而還有點調皮的孩子,很多都過得還不錯,甚至很多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果,俗話說就是混得還不錯。
  • 孩子,其實你不需要太「懂事」
    總是在意見不統一的環境裡看大人的臉色,孩子會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和判斷力。那麼,這個細膩、聰明、看似很懂事的孩子,他能照顧到身邊每一個成人的情緒,他自己快樂嗎?有一個小女孩,第一天送幼兒園時沒有哭,看見別的小朋友哭,她還主動安慰。媽媽為女兒的懂事感到非常欣慰。可是,沒過多久,老師卻把媽媽找來談話:「我從教二十年,從沒見過這樣的孩子,不哭也不鬧,這麼會看臉色,會討好人。」「小小的年紀,這樣太辛苦了,壓力會很大的,對今後的成長可不利。」
  • 孩子,很多時候你不用太懂事
    最近鄭爽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表示,過早懂事的孩子太令人心疼,無獨有偶,王俊凱也曾表示:懂事得早的孩子,並不一定幸福。在本該撒嬌任性的年紀,為什麼卻要假裝成大人,裝作懂事、聽話的樣子?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聽大人的話,無條件無原則無情緒地聽從大人的「指令」,因為孩子聽話,不一定能讓大人多愛自己,但起碼大人不會因為他不聽話而想要把他拋棄。
  • 孩子聽話懂事不能「慣」,以免未來性格出現幾種缺陷,父母該勸勸
    因此,如果你發現你家孩子過於懂事聽話,可不能「慣著」,父母該勸還是得勸。心理學家將性格視為孩子的一種防禦保護機制,是為了適應不同環境所做出的反應,但是,如果長期處在這種防禦狀態下,會壓抑自己的內心,變得不開心、不快樂,並對未來的性格埋下隱患。
  • 讓孩子聽話懂事,掌握這三種方法,家長不再犯難
    前言:人人都想要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由於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的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導致他們有很多事都不能在一個頻率上。這樣就會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爭吵不斷。所以說教育真的要區別對待,可能適合其他孩子的教育方法,用在自家孩子身上不一定有效。但是想讓孩子聽話乖巧也沒有那麼難,只要在教育時多用心,試試這三種教育方法,說不定就能收穫奇效呢。一、根據孩子性格制定特定的教育方式抱怨是不能解決任何事情的,現在要做的是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