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情感乞丐"

2020-11-09 百變爸媽

導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但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在忽略了自我的前提下,為了討好父母而產生的習慣性行為,或許他只是個"情感乞丐"。


文/百變爸媽


十一期間,朋友從外地回來休假,我們三個認識有十幾年了吧,三個家庭的孩子年紀也都相仿。晚飯過後,有朋友提議:"我們帶孩子唱歌去吧,咱們也好久沒聚了,就2個小時。"酒至微醺,興致剛好,一行9人來到KTV。

三個孩子興奮不已,完全沒我們什麼事兒,變成了他們的"演唱會"。但是,浩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只唱了一首歌,然後就開始維持秩序:"哥哥唱歌的時候,你別搗亂。"好乖巧啊!但我又有些擔心:一個6歲的孩子,大家都玩得熱鬧,他是真的不想玩嗎?

隨後,我和朋友聊起了孩子。他說,孩子在家也挺乖的,而且還向我"炫耀":"我只要一瞪眼,馬上就知道咋回事了,立馬認錯。"聽到這兒,我眉頭皺了一下,我說:"你有沒有發現浩浩一直在維持秩序?他是真的不想玩麼?"朋友好像也想到了什麼:"你這麼一說,我還真發現,他好像有點討好。"我拍拍他的肩膀:"以後別老嚇唬孩子,吼孩子,有話好好說。"

情感乞丐

第一次聽到"情感乞丐"這個詞,是在今年1月上旬參加的一次課程中,授課老師提起的,用來比喻"討好型"人格。

當時,我只感覺這個詞用來形容"討好型"人格,簡直太貼切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與父母、朋友、同學等),他們常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從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面對衝突、矛盾也委屈自己,表現出順從的微笑。

在別人面前,真的好像一個情感上的乞丐,永遠在祈求得到別人的"感情施捨"。試問: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面對工作關係、親密關係呢?越是害怕失去,越是想要握緊這份感情,反而會讓對方喘不過氣了,只能逃離。

那些喜歡"作"的女孩,都是討好型人格的代表,她們必須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地求證:你是否還愛我。

為何孩子會這樣

第一,依戀關係的需要

幼年的孩子,必須要依賴成人而生活,他們為了從成人那裡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得以生存和發展成長。除了物質需求,他們也有情感需求,為了使自己更好的、更有質量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

這麼說好像有點"殘酷",我提個問題: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和一個倔強的孩子,哪個更容易得到成人的關愛?尤其是在多子家庭中?答案很明顯,一定是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第二,父母的控制欲

父母常要求孩子懂事、聽話,這背後體現的是父母的意志。聽話,我的理解是:要按照我說的來做,因為我是"為你好"。那麼,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多數的父母恐怕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覺察):當孩子沒有按我說的去做的時候,我是否會生氣?如果,孩子沒有按照你說的去做,我就不舒服、生氣,請別懷疑,這就是控制欲在作怪。

第三,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指:利用恐嚇、威脅、拋棄等手段或增加孩子的負罪感、愧疚感,加強對孩子的控制,父母常會在不經意間,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

舉例說明:

"你要想看著你媽被你氣死,你就繼續這樣"

"想要嗎?那就乖乖聽我的。"

"你出去吧,別讓我看見你!以後你也不用回家了。"

剛才提到孩子必須要依賴成人而生存,類似這樣話,孩子不僅無法承受其後果,而且也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恐懼之中。然後,你成功地對孩子實施了控制,孩子變乖了。

"是我讓媽媽生氣了,一定是我不夠好"

"媽媽給的東西,太好了,我一定要聽話"

"我不回家能去哪兒?我該怎麼吃飯、睡覺?"

第四,指責式溝通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等同於權威,當父母說我做錯了,那麼一定是我錯了。一個總是做錯事的孩子,一個做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又哪兒來的自信呢?

小結:聽話、懂事的孩子,多數是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產生的討好父母的行為。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狠狠愛

如果你已經發現孩子出現了膽小、怕事、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被搶奪了玩具也不敢爭搶……常常考慮到他人,而忽略自己。那麼,請撕掉他聽話、懂事的偽裝,狠狠地愛他吧!

第一,我認為:在教養過程中,控制肯定存在,有它積極的一面,即:成人的經驗可以使孩子免遭一些傷害和經歷不必要的挫折,但是,控制也一定要有度。這個"度"該如何把握呢?

我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在與整個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價值觀和標準,我們也常常使用這些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孩子。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我們心中的標準時,就會忍不住要發火。

當你認為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嘗試接受下孩子的意見。畢竟,他從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上來說,和你相差好多,對於孩子來說允許犯錯也是一種成長。

第二,合理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期待,例如:下臺階我擔心你摔倒,那麼就請直接用語言表達出來你的想法,而不是:"好好走路!跟個猴子似的,摔倒了你不疼?"

第三,愧疚、自責,是僅次於死亡的情緒體驗,負能量巨大,所以絕對不要使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第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數不敢表達自己,究其原因是低自我評價造成,認為:只有我表現好,父母才能喜歡我。他的內心像個無根的浮萍,感覺不到依靠,父母要成為孩子穩定的"靠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五,嘗試換一種視角看待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及時肯定和鼓勵。例如:孩子膽小,我是否可以解讀為謹慎?孩子做事情衝動愛犯錯,我是否可以解讀為果斷,決斷力強?其實,你眼中的世界是由你自己建構的,或者說,是你的內心對於外部世界的投射。當你始終關注到孩子的錯誤一面,自然看到的也是孩子不停地在犯錯。

結語:孩子總是屈於人下的"索取",是任何一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然而,生活中的"情感乞丐"確實不少,可怕的是:當一切形成了了固定的行為模式(習慣),根本不用思考,馬上就能做出討好的反應,自己還不自知。


@百變爸媽 從事兒童教育工作15年,心理所在職研究生,專注婚姻與親子。你有育兒問題,我有 教子方法,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別讓懂事成為孩子的偽裝
    禾老師在這個雙節參加了幾個家庭聚會,孩子們在一起玩的高興,家長們也是聊的開心。當談論到孩子時,「孩子懂不懂事、是否乖巧聽話」之類的話題總是熱點,所以本期也想跟大家討論一下相關內容。前不久拿到豆瓣評分9.0分的國產懸疑網劇《隱秘的角落》引起了一些熱議。看過的朋友應該對朱朝陽這個名字很熟悉。他,出身於單親家庭,父母離婚後跟隨母親生活。
  • 聽話的孩子都懂事?叛逆時候能"要命",別隨便貼"標籤"
    導語: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了中國三千萬家庭的困擾了,一個好的教育絕不是在於知識的灌輸,而是性格和習慣上的。也許孩子學習很好,在一城一縣都名列前茅的,但是你不能說他未來就能成功,人際交往,為人處世,如果都沒有,那麼他在這個社會上根本生存不下去。大部分的父母喜歡聽話的孩子,這部分孩子執行力都較高,對於父母所要求的儘量會做到,因此也被稱作&34;!
  • 孩子太懂事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要讓他學會「不懂事」,父母注意了
    文/小易育兒達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的懂事,也會聽到有人指責有的父母帶出來的娃真是個熊孩子,讓人討厭讓人煩。毋庸置疑,大家一般都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覺得父母能教育出來這樣的孩子真是了不得,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父母,所以大家看到懂事的孩子,除了誇讚孩子,更佩服能帶出這樣優秀孩子的家長。但也有人會感到疑惑,孩子太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父母不應該讓孩子那麼「懂事聽話」
    在父母眼中,什麼樣的個孩子是懂事聽話的?對於大人的教導言聽計從,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頂嘴。能夠體諒父母,知道父母的辛苦。可是你們知道嗎?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會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看似「懂事」的孩子,他們話不多,沒有自己的想法,有了訴求也不敢表達。不善於和別人打交道,對一切陌生的環境都很害怕,喜歡獨處,不喜歡和別人交朋友。
  • 鄭爽:孩子太早懂事,並不幸福!這裡告訴你「懂事和聽話」的區別
    從父母的角度考慮,孩子懂事,能為他們省下不少心,但過於懂事的孩子,就會失去孩子該有的童真,快樂,特別是那些學習少兒模特的孩子,不是說學這個不好,但往往那些被鍛鍊的孩子,都已經失去孩子該有的氣質,個性非常早熟,像個小大人。
  • 心理學:太聽話、懂事的孩子,沒有未來
    、懂事的孩子會面對的結果:「聽話就會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不必懂之事」,當然這兩句話有點感性,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還是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專業的話,這樣提出的意見才值得大家參考。1、太聽話、懂事的孩子往往太壓抑自己很多成年人經常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如情緒低落、抑鬱,根本性的原因就是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壓抑什麼呢?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欲望,他們從小就形成了壓抑的心理習慣,或許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生活相對不是很複雜,用壓抑自己的方式,呈現出一個聽話、懂事的形象可以應對絕大多數人和事。
  • 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父母不要讓孩子太懂事,孩子就應該單純快樂
    導讀: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父母不要讓孩子太懂事,孩子就應該單純快樂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父母不要讓孩子太懂事,孩子就應該單純快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的未來被你斷送了,因為你只要求TA懂事
    如果一個人可以任性,為什麼非要選擇懂事?是因為,他的生活環境逼著他必須懂事,才能獲得生存價值。太懂事的孩子,都在被迫長大。賀子秋剛出生,就被親生父親拋棄,後來又被媽媽拋棄。此後,「自是個累贅」的信念就深入骨髓,他覺得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被李海潮收養後,他一直害怕自己會被再次拋棄,於是用懂事來換取愛。
  • 想不通,這麼懂事的孩子怎麼會自殺?
    不聽話、不懂事的孩子往往讓父母很頭痛,而乖巧、懂事的孩子卻總讓父母很省心。在巨大的壓力下,皮皮魯不得不穿上兔子套裝偽裝成「聽話「的孩子。 即使大家都能看得出來,皮皮魯的面罩是個假兔子,和別的小朋友的兔子頭明顯不一樣,可是,大家依然很開心,為把皮皮魯變成了兔子而開心.
  • 孩子,你可以不那麼懂事
    調皮搗蛋的孩子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屬於他們自己的童年,那聽話懂事的孩子呢?大多數父母可能都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聽話、懂事的、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緒的。可聽話的孩子們「快樂」嗎?太過於乖順、懂事的孩子,可能會壓抑自我,活成別人想要的樣子,甚至會討好別人,可能會有「別人開心、認可自己,遠遠比自己開心快樂重要」的想法。電視劇《不完美的她》中,有個叫穆蓮生的女孩,爸爸去世後,媽媽穆靜給蓮生找了個繼父。繼父嫌蓮生是個累贅,對蓮生百般折磨。
  • 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你有孩子嗎?你的孩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嗎? 你希望你的孩子是個懂事的孩子嗎? 身邊很多朋友抱怨自己的孩子簡直就是個混世魔王,調皮搗蛋樣樣精通,真是恨不得把他們重新塞回肚子。 感慨自己的孩子那麼小就懂得體諒自己的不容易,也心酸自己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更好的環境。 其實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何嘗不是既感動又心酸呢,既為孩子的懂事感動,又為孩子不得不懂事而感到心酸。 也心疼這孩子在小小的年紀,就被迫認識了生活的苦,只能無奈逼自己成熟起來。
  • 懂事的孩子,都是被迫裝出來的,面具之下隱藏的才是最真實的面目
    這讓我們為之震驚,那個看上去深愛著弟弟的懂事哥哥內心卻這麼牴觸弟弟。震驚的同時又很心疼這個懂事的小孩。細想一下,這麼小的孩子卻已經學會了偽裝自己,把自己的不開心埋藏在心裡,只因為大人們所說的:你是老大你應該怎麼做。因此,請所有的父母可以給予孩子們同樣的愛,不要因為他看起來懂事而忽略他,再懂事的孩子他都是個寶寶,他們更渴望自己能夠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平等的愛。
  • 孩子聽話懂事?很多父母錯了!要鼓勵孩子勇敢說「不」!
    閱讀前請點擊「關注」,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閨蜜的女兒笑笑,今年6歲,特別聽話懂事一個好朋友曾經跟我吐槽:「所有人都要我懂事聽話,從小父母就教我獨立勇敢,最後我活成了一位所向無敵的女金剛。但是現在他們反而說我太強勢了,你說我怎麼辦?」 「聽話、懂事」估計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聽得最多的兩個字。
  • 「每次媽媽一回來就不聽話了」為什麼乖巧懂事的孩子變得不乖了?
    在我們的身邊,時常會聽到長輩們這麼抱怨道:「在家裡,孩子乖巧懂事,簡直就像個天使。可是,媽媽一回來就立馬變了個樣,愛撒潑,愛哭鬧!」類似這樣的話語,我也聽到過。為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乖巧懂事、健康成長,誰成想當媽的一出現卻讓孩子變了個人,確實是件挺鬱悶的事兒。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吧。
  • 不懂事,會哭的孩子有糖吃,懂事的孩子又會有什麼?
    「我記得你以前很懂事的,怎麼現在這樣不聽話」,這是在我做了一件違背家裡人意願的事情之後,他們說的。聽到這句話我怔住了,從小到大都懂事的孩子,在做了一件違背大人心裡想法的事情後大人們就認為這個孩子變壞了,就忘記了他之前的所有懂事。然而,之前不懂事的孩子變得「懂事」後就變成了他們眼中的好孩子不懂事會哭的孩子總會有糖吃,而懂事的孩子又會有什麼呢?
  • 孩子太懂事,隱藏情緒容易憋壞身體,4個妙招幫娃找到宣洩口
    小敏的懂事不是她的本能,很多的小孩都有著和她一樣的情況,就是過分的懂事。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過分懂事」?1、父母的情感勒索往往那些給你致命一擊的人,不是什麼所謂的敵人,而是你的最親密的人。孩子不聽話了,那就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告訴他這樣做是不懂事的行為,會傷害到父母的心。以傷害自己的心為由,要求著孩子要做出改變,而且不管這種改變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傷害,這就是在「勒索」孩子,讓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需求與想法。
  • 我一直教育兒子不要那麼懂事聽話
    兒子的氣質比較安靜乖巧,也許正因為這樣,總被周圍的親戚朋友誇懂事聽話,可我卻很排斥,甚至擔憂。 朋友小吉有個乖巧懂事的8歲女兒,大家都很羨慕她,見到她女兒時也經常誇獎:妞妞就是懂事,真乖,阿姨家的小孩有你一半懂事阿姨就省心囉……」。小吉自然也是很驕傲有這麼一個懂事的小棉襖!平時幫忙做家務,不和弟弟搶玩爭吃的!可是上個星期大家見到小吉變的愁眉苦臉的,一問,才知道上個月小吉女兒學校舉辦了個畫畫比賽。
  • 孩子的懂事,是你想不到的悲劇
    我們經常聽到誇孩子的詞語像「成績好」「懂事」「聽話」之類,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懂事呢?他能體會父母老師的辛苦,他能愛護並照顧弟弟妹妹,他很少提需求,只是事事做到令大人滿意。可是為什麼,他能這麼懂事呢?
  • 不想讓孩子像「賀子秋」一樣懂事!不要再誇獎孩子懂事了!
    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在看到賀子秋說自己不愛吃肉,愛吃素菜時就想起那個說不愛吃糖的自己。再看到李爸爸說他在長身體給他夾肉時,想起即使把糖捂化了也要給我帶回來的爺爺奶奶。
  • 你只是一個孩子,可以不用那麼懂事的
    ……每個大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希望自己的孩子獲得上述誇讚。畢竟懂事的孩子父母養起來特別省心。《請回答1988》中,有一句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