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被《以家人之名》刷屏了,小編也在閒暇時看了一些,看到評論大家都心疼賀子秋,是的,我也心疼他。我想大聲說,不要把懂事當做誇獎!你不知道被誇獎的人有多絕望!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
在看到賀子秋說自己不愛吃肉,愛吃素菜時就想起那個說不愛吃糖的自己。再看到李爸爸說他在長身體給他夾肉時,想起即使把糖捂化了也要給我帶回來的爺爺奶奶。
我一歲的時候父母便外出打工,四歲時爸媽帶著兩歲的弟弟回家罰款上戶口我才知道自己有了弟弟,家裡親戚都說有了弟弟父母便不愛我不要我了,那個時候小小的我還不知道怕,後來爸媽帶著弟弟走了,我才想到他們可能真的不愛我了,對著照顧我的爺爺奶奶我也更聽話了,更懂事了,我怕他們都不要我,我沒地方去了。
讓我永遠也忘不掉的是六一兒童節,老師發給我們每人三顆糖,成績好的獎勵兩顆,我一顆也捨不得吃興奮的把五顆糖全部帶回家給爺爺奶奶,心理想著他們會如何誇獎我,會更喜歡我,我開心極了。所以從小到大我的標籤就是懂事,會照顧爺爺奶奶,會讓著弟弟,我幾乎沒有和弟弟爭過什麼東西。我一直懂事著,一直絕望著,討好著所有人,以期望被人喜歡。那種全家只有奶奶知道我有喜歡吃的東西,其它人都說我不挑嘴的。幸好我有很好的爺爺奶奶!
父母都喜歡懂事的孩子,因為這樣可以讓自己省事省心,可是對孩子來說他們壓抑了天性才變的懂事,對孩子來說何其殘忍。
看到賀子秋想到了現實版的陳學冬,因為在一個節目中看到他因為感情問題躲在茶几下哭,小編當時想著怎麼一個大男人就在節目中哭啊,是作秀嗎?當看到他的採訪,看到大姨的解釋的時候才知道,他也是一個被拋棄了的孩子,寄人籬下的長大,謹小慎微的生活著。當大姨說他懂事的時候我想說您不知道他有多怕被再次拋棄,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裡?當人恐懼一些事兒的時候,就會壓抑自己去討好別人,變成討好型人格。
懂事的孩子,他們不敢提要求,不敢說不,不敢說我要,他們小心翼翼討好著大人,努力做個完美的小孩,這樣的完美不可憐嗎?
不要把懂事作為誇獎,當看到小小的賀子秋一個人在衛生間洗衣服時,很心酸。
這使我想起幾年前認識的一個孩子。他的成績很差,外婆讓他去補習,他跟我說他以前從未認真學習過現在還來得及嗎,我說只要你願意學一定來得及的。他外婆和我們聊天時不停的誇獎他,說他學習很認真進步很快,會幫她做家務,又很節儉很懂事。後來我才知道他的父母離婚了,爸爸酗酒懶惰,媽媽不想要孩子覺得會拖累她,是他外婆極力爭取他的撫養權甚至放棄要他父親的撫養費,最終他跟著媽媽但其實跟著外公外婆。他也一夕之間懂事了,因為他知道沒有愛他的爸媽了,他只能做得更好更多才不會被拋棄。所以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有不負責的父母,孩子被折斷了翅膀再也不會飛了。
最後,希望家長們別忘了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懂事的孩子更需要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