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2020-09-08 話影星辰

近一個月來,劇集市場上,《以家人之名》各種話題、爭議不斷,即使口碑高開低走,熱度依舊居高不下。故事接近尾聲,劇情也出現反轉,小哥媽媽雖然被洗白,但那個小小的、懂事到極致的「小子秋」早已扎進觀眾的心裡。

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

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兩個單身爸爸,機緣巧合之下,組成了一個新的五口之家,上演了各種悲歡離合。

在這三個孩子中,最讓大家心疼的莫過於小哥子秋,凌霄和李尖尖最起碼都在親生父親身邊長大,而賀子秋自出生,爸爸不認,媽媽不愛,外婆不疼,最後被李海潮好心收養。

子秋第一次去麵館,只玩了一下妹妹的小青蛙,就被妹妹欺負了還主動道歉:我不該拿妹妹的玩具;

行李被妹妹扔了無數次,場面搞笑,但是鏡頭一轉,每次小小的子秋都默默地把行李箱再拖回來;

看動畫片想笑的時候,不敢笑出聲來,吃西瓜的時候,不主動去拿,只有家人給的時候,才會吃,還開心地說道:謝謝哥哥!

最愛吃糖醋排骨,卻從來不夾,還說不愛吃肉,只愛吃青菜,因為他知道,妹妹愛吃肉,要留給妹妹吃;

總覺得自己寄人籬下,一定要多多幹活,才不會被拋棄;

本該快樂肆意的年紀,卻變成了那個唯唯諾諾、懂事的孩子。

究其原因,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

當子秋看到凌霄的母親回來的時候,他雖然嘴上說著自己才不想,但是心裡難過極了。

有時候看到穿碎花裙的女人,情不自禁地追上去,以為那個人是媽媽;

有時候受了委屈,便一個人拿出媽媽的相冊,一個人躲起來偷偷地哭。

可他那不靠譜的爸媽,竟然說孩子是他的負擔,連見也不想見。

試問:他們的心是石頭做的嗎?他們真的配稱之為父母嗎?

有人說,「過分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愛的不夠。」

的確如此,不被愛的子秋,他只有變得更懂事,才能不被拋棄。

懂事的孩子太委屈

逼孩子懂事的家長太殘忍

小S曾在綜藝節目中自曝,三個孩子中,二女兒是最懂事的那個,但也是最對不起的那一個。

對於三個孩子來說,自己會有一些偏心。

因為老大是第一個來的孩子,自己會特別用心,

有了老二,覺得不能太偏向於老二,還要兼顧老大的情緒,

有了老三,老二更是被冷落了。

二女兒經常用懂事,去討得小s的愛和關注。

看到過早懂事的二女兒,讓小S很愧疚,為此她還專門發微博向二女兒道歉。

很多網友感嘆,懂事的孩子太委屈,逼孩子懂事的家長太殘忍。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

浙江金華一男子帶8歲兒子來到洗浴中心後獨自離開,兒子在洗浴中心待了44天。

男孩哭著告訴民警,父母離異了,爸爸工作忙…

而男孩的父親則無奈地說道:自己在夜場工作,真沒時間照顧兒子......

很難想像,一個小男孩孤零零在洗浴中心呆了44天,父親都沒有發現。

但是他都沒有埋怨爸爸,甚至還為爸爸找藉口。直到見到警察後,才憋不住了......

懂事的孩子,他們不敢提要求,不敢說不,不敢說我要,他們小心翼翼討好著大人,努力做個完美小孩。

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就會被拋棄,得不到大人們的愛。

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們做出一系列超出年齡的行為,也會失去正視和表達自己欲望的能力。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

「懂事是很深的絕望,它真的不是一個好東西。它表面上是為家長帶來省事的好處,也許骨子裡就是出於恐懼。」

而逼孩子懂事的家長,太過於殘忍,他們看不到孩子的種種問題,只是一味的誇獎孩子的懂事,卻不知道,孩子內心的恐慌與不安全感。

請各位家長別忘了:再「乖」的孩子,在那個年紀,終究也只是個孩子。

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

長大後心理問題也越多

知乎有個熱門話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最高贊回答是:不快樂。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

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因為他們習慣了壓抑自己的需求,從而討好別人。

每次看到子秋的時候,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陳學冬。

都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這種寄人籬下的心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懂!

小時候,陳學冬父母離異後,再也沒見過媽媽,直到18歲才第一次見;而爸爸有了新的家庭,便把他送到大姨家寄養。

陳學冬說:小時候去大姨家住的時候,只要有時間便會默默地幫忙做家務。

因為他就怕自己表現不好,那就真的沒人要他了。

還說:&34;

直到現在,陳學冬都沒有走出來。

有一次在節目中,談到感情的時候,他一個人悄悄躲在茶几下面哭。

身邊的朋友都已經成家立業,唯獨自己不敢進入婚姻,形單影隻,與孤獨為伴。

問其原因,他說,只是怕失望。

肖驍曾在《奇葩說》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真實又扎心!

「你們別覺得懂事是一個褒義詞。人為什麼要懂事?是因為環境所迫,沒有別的選擇,他必須懂事。

他最好不向我提任何能力範圍以外的要求,他懂事,所以呢,別人家三口是和和美美幸福美滿的一家子,我們家是無比懂事的一家子。」

越長大,你越會發現: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也越多。

有些孩子會變成討好型人格,有些孩子會變成焦慮性人格,還有些孩子會變成迴避型人格,就是沒有辦法進入親密關係。

有些孩子則會產生很嚴重的心理疾病,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希望父母們,能夠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這將是他一生的財富。


那個懂事的孩子

需要你多一點愛

電影《龍貓》裡說過:懂事的孩子更讓人心疼!

而軒軒媽想說,那個懂事的孩子,不需要你的心疼,只需要你多一點愛就可以。

說回子秋,長大後的他能夠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完全是因為有養父李海朝的愛一直在託底。

小時候,當鄰居婆婆開玩笑說,再不聽話就要被送走時,李爸及時去安慰小子秋。

當子秋把紅燒肉給尖尖吃,自己只吃青菜的時候,李爸說道:現在正在長身體,怎麼能不吃肉呢?順手就給子秋夾肉吃。

那一刻,我看到了子秋眼裡的光芒。

長大了,當二姨來家,奚落子秋:

「二姨跟你說過多少回了,在家一定要勤快。」

「二姨知道這些話你不愛聽,你不能跟人家凌霄比啊,人家爸爸是給了錢的,他不一樣,所以說,你在家裡一定得懂事......」

恰巧被李爸聽到了,心裡特別不是滋味,他便借酒痛哭,說出了心裡話。

以家人之名片段

李爸是真心對子秋好,也能夠看到子秋為這個家裡做的一切,他深知子秋的不安全感,便用盡全力對他好!

那個懂事的孩子,需要你多一點點愛和看見。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懂事是理所應當的。

蔡康永曾說:

「對小孩來講,父母最珍貴的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父母要他變成的人。」

孩子都是在和父母的一次次互動和回應裡,確認自己是被愛的。

當孩子確認自己值得被愛之後,他才有力量去愛別人,才有底氣去對抗這個世界所有的不美好。

記得有網友曾說過一句話:

如果可以,希望我們可以把那句「你什麼時候能懂事點就好了」換成「孩子,你不需要太懂事,小時候開心最重要。」

特別觸動人心。

作為父母,我們要時刻用行動告訴孩子:

無論你的成績是好是壞,無論你有多平凡,爸爸媽媽一直都愛著你。

只有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他才能勇敢地做自己。

最後希望家長們,多愛一點那個懂事的孩子,看得見他們的付出,讓他們做一個真正的小孩,會哭,會鬧,會表達,去盡情地享受一切的美好和愛!

相關焦點

  • 教出「特別懂事」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失敗,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我們的成長規律中培養出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好像是對這個孩子與這個家長最大的獎勵和肯定。可是今天要說的卻是,養出的孩子「特別懂事」,卻是一個父母最大的失敗不管你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也不管你是知識分子,還是一般的農民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聽到這句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不能理解。那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 《以家人之名》熱播: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究其原因,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當子秋看到凌霄的母親回來的時候,他雖然嘴上說著自己才不想,但是心裡難過極了。他們真的配稱之為父母嗎?有人說,「過分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愛的不夠。」的確如此,不被愛的子秋,他只有變得更懂事,才能不被拋棄。
  • 父母最大的失敗,是養育出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看看專家怎麼說
    信息爆炸,育兒和教育理論鋪天蓋地,可憐的父母們,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有人說,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養育出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也有人說,父母最大的成功就是養育出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不禁想替孩子發出靈魂之問:什麼叫懂事?懂事的標準是什麼?界定懂事與否是誰的標準?什麼是父母的失敗?看到了什麼才是父母的失敗?為什麼只說父母的失敗,而不去問是不是孩子的失敗?-----這種思維本身已陷入了一個以「父母」為中心的思維方式。這也是很多孩子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 父母最大的失敗,是養出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毀了一生
    她害怕她媽媽討厭她,所以她經常小聲哭.簡而言之,她看起來比同齡的其他孩子更懂事。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懂事的孩子刺痛了我的心,讓我嘆息:父母最大的失敗是養育了一個&34;,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毀掉了她的生活。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經常被他的孩子忽視和壓制。
  • 心理學: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教出「特別懂事」的孩子
    作為父母本應是孩子在成長中最信任的依賴,在孩子犯錯或處於恐懼中時給予強有力的支撐,保證他們人格的健康。但放眼我們的社會,父母們對培養出一個正確的孩子有著極深的執著。懂事的孩子都有一對自私的父母孩童時期是人的天性向外散發量最多的時期。對所有新鮮事感到好奇,但卻沒有分辨的能力,在他們探索世界的時候,需要大人輔助確保基本的生命安全。
  • 《以家人之名》熱播: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太懂事」的孩子
    究其原因,每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懂事的父母。他們真的配稱之為父母嗎?有人說:「過分懂事的孩子,往往都是被愛得不夠。」很多網友感嘆,懂事的孩子太委屈,逼孩子懂事的家長太殘忍。而逼孩子懂事的家長,太過於殘忍,他們看不到孩子的種種問題,只是一味的誇獎孩子的懂事,卻不知道,孩子內心的恐慌與不安全感。
  • 《以家人之名》:父母最大的失敗,是教出「懂事」的孩子
    網友們紛紛吐槽《以家人之名》的編劇,對女性也太不友善了!除了尖尖去世的媽媽,其他的都是奇葩,關鍵是這幾個奇葩媽媽,都擁有別人眼裡「懂事」的孩子!,很多父母總是以愛的名義「媽媽什麼時候害過你啊」「我是為了你好」,各種情感勒索、過度管教。
  • 《以家人之名》:家庭教育最大的失敗,是培養出「太懂事」的孩子
    該電視劇在豆瓣評分8.5,好評如潮,有不少觀眾在下面留言:「凌霄和小子秋也太懂事了吧」、「哭了哭了,凌霄和子秋懂事得讓我心疼」…… 這兩個孩子可謂是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那他們到底有多懂事呢? 這部劇中,凌霄是大哥。他的父母經常吵架,每次吵架,媽媽都會將矛頭指向凌霄:「為什麼要給妹妹吃核桃?都是他,是他害死妹妹的。」
  • 孩子過於懂事,可能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34;孩子過於懂事,可能是父母最大的失敗自家孩子在跟別的小朋友玩的時候家長如果過分幹預,為了面子強迫把孩子的玩具讓給別人,或者讓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久而久之,孩子不僅會產生自卑感,還會覺得父母不在意自己的感受,會故意疏遠父母。這樣在以後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會想到父母,不管好的壞的事情都自己消化,時間長了容易產生抑鬱的心理。
  • 你的孩子「特別懂事」?對不起,這可能是作為父母最大的失敗
    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經進行過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也總是為自家孩子太「皮」而感到頭疼,羨慕「別人家的小孩」。
  • 馬伊琍:養一個懂事的孩子可能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總有寶媽會說: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那麼懂事!當自家孩子被別人誇讚懂事的時候,寶媽們也會沾沾自喜。懂事的孩子的確會讓寶媽們省心不少,去超市不用擔心孩子想要一件昂貴的玩具而躺到地上哭鬧不止,可寶媽們你是否也想過,懂事的孩子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到底是快樂還是壓抑呢?
  • 還再以孩子「懂事」為驕傲?其實這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在我們大部分人的觀念中,對一個孩子誇獎「這孩子真懂事」,這應該是對這個孩子和家長極大的肯定。但如果孩子過於懂事,你們還覺得這是一件值得欣慰和驕傲的事嗎?又或者說,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真的會很快樂嗎?馬伊琍之前在一次直播中曾經訴說過,對女兒愛馬管教太嚴格而非常後悔
  • 馬伊琍:「懂事」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父母該引起反思
    引言「你家孩子真懂事啊!」聽到這話的父母往往一臉光榮,「懂事」,似乎成了對孩子最好的讚揚,對家長教育的最優肯定。然而在「懂事」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卻是被壓抑著失去了自我的孩子。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失敗的產物馬伊琍有兩個女兒,但是她卻採用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教育孩子,導致兩個孩子性格大相逕庭。
  • 孩子太懂事總讓人心疼,愛孩子要讓他學會「不懂事」,父母注意了
    毋庸置疑,大家一般都喜歡聽話懂事的孩子,覺得父母能教育出來這樣的孩子真是了不得,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父母,所以大家看到懂事的孩子,除了誇讚孩子,更佩服能帶出這樣優秀孩子的家長。但也有人會感到疑惑,孩子太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孩子太過懂事也不好,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我們都說,有一個懂事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欣慰和驕傲,但是如果孩子過於懂事,你會覺得開心嗎?朋友芳芳最近陷入一種莫名的焦慮中,其原因是芳芳的女兒過於懂事。有一次,芳芳和朋友在野餐,她們坐在草地上談笑風生、孩子在一旁玩耍,這是一幅非常溫馨的畫面。
  • 孩子謙讓懂事的背後,卻是「假意附和」,原因出在父母身上
    我怔了一下,心想,飛飛這孩子太懂事了。我從不會強迫孩子去分享,更不會自作主張地把他的玩具送人或者拿給別的孩子玩。試想一下,要是有人把你的最喜歡的連衣裙送人,你也不樂意啊!孩子也是一樣的,玩具在大人眼裡看起來很普通,但是在孩子眼裡卻珍貴無比。最怕有些大人說,「你把這個小汽車送給弟弟,我再給你買個更好的。」這個不是教孩子分享,是教孩子交換,以一個條件去交換另一個條件,是功利化的。
  • 做父母最失敗的,就是養出一個特別善解人意的孩子,父母可要重視
    提起自己家的孩子,父母們都會咬牙切齒的說:你看看我們家的這個熊孩子,整天上躥下跳的,整天不著家,回來就知道打遊戲,還從來都不聽話。看鄰居家的孩子多懂事啊,多聽話啊。好羨慕這樣懂事聽話的孩子。其實大多數的父母往往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覺得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可是這是為什麼呢?攀比心是一個重要的因素,還有父母對孩子的不信任。
  •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太拿孩子「當回事」了!
    都說「慣子如殺子」,但是面對著家裡唯一的孩子,很多父母還是步入了溺愛孩子的陷阱,做什麼事情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中國家庭的有趣現象:一家人全部圍著孩子轉。關於這個現象,我聽過最精準的表達是:孩子是皇帝,老人是太監,父母是大臣。總之就是孩子至上,家裡的其他人都得為孩子服務。
  • 孩子性格太「直率」,父母斥責不懂事,這兩種能力要教給孩子
    當孩子長期處於消極情緒中,就會使負面影響不斷累積,最後發展到改變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容易將各種失敗、問題都歸因為自己的問題,不良的情緒反應使得孩子難以做到專注學習、聽課等。久而久之,孩子更無心學習了。02 父母如何教會孩子情緒理解和情緒表達這兩種能力一是體諒和理解孩子的「直率」低年級孩子由於不太能掩飾自己的情緒,經常會冒出比較出格的語言而造成家長和他人的尷尬。但父母不能因此而斥責孩子,這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孩子情緒理解和表達能力。
  • 父母養出「非常懂事」的孩子,為何反而是失敗?背後原因值得深思
    父母總是期盼自己家的小孩很聽話,要求他們做的事情孩子都按照要求去幹。如果孩子任性,父母就會教育孩子甚至動手。殊不知,教導方式的錯誤更有可能使孩子誤入歧途。養出表面上很聽話的孩子真的是件讓父母值得驕傲的事情嗎?鄰居家的小孩基因好,從小學習成績很棒,經常考第一或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