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噹派好習慣,持續推送教育熱點、好習慣養成方法、學習乾貨等豐富內容,助力3-12歲兒童「學習、情商、性格」三方面優化!歡迎轉 發、收藏本文~
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曾經進行過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調查結果表明,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
我們做父母的也總是為自家孩子太「皮」而感到頭疼,羨慕「別人家的小孩」。
「瞧瞧,鄰居家的瑩瑩又聽話又乖,你就不能學學人家?」不知道多少家長經常對孩子說類似的話?
可是今天想問問大家,懂事的孩子真的是「懂事」嗎?
其實不是,這可能是你最大的「失敗」
孩子特別懂事怎麼會是件壞事呢?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當我們的孩子和另一個小弟弟一起吃巧克力。當盤子中的巧克力只剩下最後一塊的時候,我們的孩子也想要,但是那個小弟弟也想要,會怎麼樣?
當他把最後一塊巧克力給弟弟的時候,當他連問一句都不會問的時候。
這真的是「懂事」嗎?這真的是成功的父母嗎?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有一個願望就是成為自己,否則他會痛苦,會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而乖孩子是一群沒有自我的人。
「乖孩子」因為乖而贏得了父母更多的愛,而父母也喜歡這樣省心的孩子。
這些乖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只得放棄自己的一些真實意願,他們不敢有過多的想法,只能按部就班地活著,聽從父母的安排,遇到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處理。
關於這個問題,一位二胎媽媽陳女士向我們回憶了一件這樣的事:
小時候,媽媽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媽媽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媽媽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心理諮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願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麼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
對父母言聽計從,按照父母給他規劃的路去走,從來不去思考「為什麼」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父母庇佑下或許會過得安安穩穩,但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抉擇的能力。
馬伊琍曾經說過,自己最後悔的事情就是對女兒太過於嚴苛,導致女兒「太懂事」。
大女兒文愛馬小時候在幼兒園裡玩遊戲,別的同學總是逼著自己當寶寶,而她自己很不開心。
馬伊琍告訴孩子說「你完全可以拒絕」
可是愛馬卻說「我不敢」!
馬伊琍最後在直播中說,自己平時說話的聲音哪怕是大了一點,孩子也會很害怕。孩子為了讓嚴格的媽媽喜歡她,總是小心翼翼的,把自己「逼」成了一個「懂事」的孩子。
家庭家庭治療大師薩亞指出:討好的本質是低自尊,就是從心底覺得自己不夠好,也害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從小特別乖的孩子往往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或者因為他人的影響,無法盡力去追尋自己的目標,所以他們很難快樂。
知乎上有個這樣的問題:
從小特別懂事聽話的孩子長大了是不是更容易不快樂?
一個網友說,自己從小就被教育要做個乖孩子,要捨己為人,要主動擔責任,可心裡卻一點都不快樂,整晚整晚失眠,甚至壓抑到要爆炸;
另一個網友說,他通過懂事聽話來保護自己,因為他感覺到自己跟父母之間是疏離的,沒有情感連結,他的心裡沒有安全感,害怕父母的批評指責,因而不得不乖,其實他的內心充滿了壓抑。
難道當我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希望孩子變成這種樣子嗎?
要迫切改變聽話教育的思想和方法,不再把培養乖孩子當作目標。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告訴孩子,乖不乖不重要,有自己的思想才重要,不管你是不是乖孩子,我們都愛你,只因為——你是我們的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