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童年本應就是快樂的、自由的、天真無邪的,若總是想著讓孩子快速增長經驗,讓孩子早一點兒懂事,那孩子的童年就會受到社會現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得不快樂,孩子也就無法快樂的成長。
有一位家長每次在說起自己的小兒子時就沾沾自喜,因為她認為自己教出了一個懂事的孩子,她的小兒子小傑從不會向父母索要什麼或者要求什麼,而且非常的聽話,不跟父母吵架也不鬧脾氣,對其父母來說特別的省事,有次孩子經過玩具店的時候停頓了一下,向裡望去,他可能是想要那個變形卡車的玩具,但是他沒有進去也沒有告訴媽媽想要的東西。
在我看來,小傑懂事的讓人有些心疼,面對想玩的玩具,只能眼睜睜看著,顯然他並不快樂,在我的眼裡,有些小孩子是達不到自己的目的是不會罷休的,想法子讓自己的父母滿足要求,小傑的媽媽還以此引以為傲,孩子的「懂事」真的對他好嗎?這是在強迫孩子「成人化」。陳鶴琴的六大解放思想中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大腦、手、自由,讓孩子能夠全方位的成長。
1、父母的傳統觀念: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
在父母的固有觀念裡: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好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好孩子是要懂事的,能夠聽父母的話,不哭不鬧,不耍小脾氣,即使父母滿足不了自己的要求也沒關係。這樣的孩子出去以後一定會被眾人稱為乖孩子、好孩子,認為父母教育的好,父母也因此欣慰,所以,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
2、父母比較容易照顧、省事
我在聽大多數家長形容自己孩子的時候是這樣說的:我家的孩子就不怎麼管他,自己一個人可以安靜的玩玩具、看繪本,也不會在家裡搗蛋,可省心了。懂事的孩子最顯然的特徵就是聽話、不會給父母添亂、看父母眼色行事。父母會認為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照顧,而且也能夠安心上班、做自己的事,不像那些熊孩子、不聽話的孩子讓人操心。
3、懂事說明是在長大
父母認為孩子懂事也就代表孩子長大了,與以前不一樣了,但是家長根本就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孩子的認知是在逐漸的增長,而這裡的認知並不是家長眼中的「懂事」,這樣「懂事」的表現實則是在剝奪孩子追求快樂與自由的權利。孩子的知識、經驗、能力是會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強,但還是保持其原有的天性。
父母總想讓孩子懂事,讓自己少操點心,讓孩子成為眾人眼中的好孩子,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在以上敘述到有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在一旁安靜的玩玩具和看書,在我看來,這個孩子的性格是不是比較的內斂、孤僻,孩子行為的背後都是有一定的形成原因。
1、孩子會比較的委屈
過早讓孩子「懂事」,只會讓孩子把自己的那份悸動和想法壓在心裡,從而按照父母的思想和意願生活,換個詞來說,孩子就是在委曲求全,在二胎家庭裡,父母多少都會偏向二寶的,每次好吃好玩的可能都會傾向於二寶,而大寶也變得懂事起來,會自覺的把東西讓給自己的弟弟妹妹,父母還會經常誇自己的大寶很懂事,但父母不知道的是在懂事的背後是大寶的委屈與傷心。
2、孩子變得不快樂
孩子想玩這個玩具或者想吃這個東西,可能會因為太貴或者父母不願意而放棄自己追求玩的權利,玩本來就是孩子的天性,玩具也是發展孩子天性的工具,而懂事的孩子就會選擇放棄去換父母的開心,但孩子內心是不開心的。有時候父母在教訓孩子的時候,孩子認錯父母才會停止,但有些並不是孩子的錯,孩子卻也認,這個時候是其出於恐懼,將內心的委屈隱藏。
3、孩子逐漸變成討好型人格
懂事的孩子就是要聽話,委曲求全,隱藏真實的自己,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就是害怕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面對矛盾主動妥協、總是在迎合他人的需要和想法、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愛。懂事的孩子與討好型人格是逐漸相照應的,這類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向這種人格所傾斜。
父母別再強迫孩子「懂事」了,這樣對孩子自身的影響很大,更應該多關注孩子的特點,潛入孩子的內心,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1、給予孩子追求自由的權利
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孩子想幹什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太給孩子制定條條框框,不能讓孩子玩水、玩沙子等等怕弄髒衣服。其實孩子玩水玩沙也是孩子發展觸覺、視覺以及對自然界認知的方式,不要總是剝奪孩子玩、自由的權利,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快樂,在自由中成長。
2、真正的了解孩子
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傾聽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不要以成人的見解去要求孩子,善於發現孩子有沒有什麼特長或者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從而發展孩子的潛力和興趣,多給孩子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3、避免指責打罵孩子
指責和打罵會嚇到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自尊心強,父母的有些話會傷及到自尊心,指責打罵只會一時起效用,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也不會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對於有些事情不是孩子的錯,孩子也認,更顯得孩子的委屈與傷心。
孩子過早的成人化,家長別再引以為傲了,這樣過早的懂事也是對孩子身心發展的推遲和傷害,對孩子以後性格、品行、氣質都會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