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事、乖巧、聽話,幾乎是每個父母的口頭禪。
這也幾乎是大部分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標準。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懂事的孩子快樂嗎?
這篇瀏覽量達500多萬,回答者將近6000多條,但絕大多數人回答的都是:不快樂。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因為他們習慣了以滿足他人的意願、獲得他人的肯定為自己人生的主導。他們往往忽略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長期如此,會變得十分壓抑和痛苦
這樣的孩子其實更多是早早的將自己變成了討好型的人格——
1、他們往往會特別容易感受到別人情緒的變化,然後儘量讓自己不惹怒別人,甚至會用各種方法儘量讓別人開心
2、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
3、他們往往害怕衝突、害怕懲罰,害怕矛盾,所以往往會優先去改變這種狀態,先讓別人舒適。
4、面對別人的需求,他們往往難以拒絕,甚至可能被一再挑戰底線和原則。
5、他們往往是懂事、乖巧、善良等的集合體,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特別是很多孩子,從小都表現為如此,甚至,更多的是去討好自己的父母,在自己父母面前變得懂事、乖巧、聽話。
我們的一生有些人為了金錢,有些人為了夢想,有些人為了家庭和生活
我們努力追求和拼搏。
然而,有的人,一生都在追求的,卻是愛。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是一個關於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最愛的事情。
作為長女的松子從小便缺少父母的愛,而且,由於妹妹久美體弱多病,這使得父親將更多的愛傾注在小女兒身上。
在劇中,父親由於小女兒的病,經常難以開心起來。他不善言笑。
有一次,在遊樂園,松子朝著父親做鬼臉。
於是父親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最終,這個做鬼臉的表情就伴隨了松子的一生。
因為每當她做出鬼臉的時候,父親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
長大後的松子,更是一步步為了討好自己的父親,上了父親希望她上的學校,做了她父親希望她成為的職業。
松子一直都在討好父親,她希望自己能成為父親最心愛的女兒。
松子是懂事的,是乖巧的,更是令人放心的。
松子的父親其實沒有不愛松子,只是由於小女兒的病,實在讓他難以開心起來。
松子的誤會,以及松子父親的缺少對女兒的了解,這最終造就了松子悲劇的一生。
她一生的悲劇其實都和她討好型的人格有著密切關係。
小的時候討好父母,長大後可能就是討好同事、戀人、朋友等。
但作為父母,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的孩子,未來應該是成長為她自己的樣子,而不是父母期待的樣子。
有一個9歲的男孩撞碎了學校的玻璃,可是她怕自己的奶奶罵自己,於是在留了一張紙條後,便自殺了。
他害怕受到懲罰, 於是直接跳了樓。對孩子來說,跳樓何嘗不是另一種討好型呢?
這個案例雖然是一個極端案例。但這樣的例子卻並不少見。
正如松子一樣,她害怕的是父親不要自己,是害怕父親不愛自己。
這種害怕和壓力,讓她不斷地去討好自己的父親。
有網友說:
小的時候,媽媽讓我去買鹽,可是我把錢弄丟了。我就在小賣部賒了一袋鹽,然後用了幾天時間存零花錢,才還上。可是,最後小賣部的人還是將這個事情告訴我媽了,我媽最後還是打了我一頓。
……
其實對孩子來說,他們的年紀很小,他們丟了東西、弄壞了東西,或者這樣那樣,對他們來說,他們首先便是害怕。
他們害怕來自父母的懲罰。
對很多孩子來說,他們往往通過懂事,以避免來自父母的各種懲罰,或者用懂事來吸引父母對自己的愛。
所以,很多孩子習慣了去討好,習慣了去用討好懂事、乖巧的方式去獲得來自父母的愛。
作為家長,要知道,孩子的世界其實很小,無論家長對他們以何種暴力,無論是家長對他們以何種方式,對孩子來說,家只能是他們的唯一。
在這裡,自己的父母(監護人),都是他獲得愛和安慰的唯一來源。
從孩子出生到孩子慢慢長大,甚至即便到了18歲成年,到了二十好幾,在這個過程,他們都會犯下各種各樣的錯。
特別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會犯很多的錯。
這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
有時候我們會責備孩子,但是,一定要跟孩子說,無論爸媽懲罰你,但爸媽都是愛你的。
對孩子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父母不需要他們去討好,他們也不用討好。
孩子成長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不應該讓他們在童年的時候,就早早的讓他們懂事。
這不僅違背成長規律,更是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應該從小就成為一個「言聽計從」的孩子,更不應該成為一個家長們所必須要求的「懂事乖巧聽話」的孩子。
那樣的孩子,只會慢慢失去自我。』
回頭開頭的話題,那些早早懂事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很多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孩子,我希望你可以孩子氣很久。
孩子,我們希望孩子還是那個孩子,而不是早早懂事。
我們更不應該讓自己的孩子去討好自己。
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孩子。
我們本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主見和想法,應該有自己的愛好和厭惡。
他們應該可以有權利去拒絕或者有權利去接受。
他們不應該被家人,被父母,被親人朋友等左右他們真實的想法。
孩子,他們只是孩子,我們不應該期待他們早早懂事,成為一個小大人。
那樣的孩子,只會失去活力。孩子就應該有孩子的樣子。
最後,希望父母們不應該一味的要求自己的孩子懂事聽話,我們也不應該一味的讓孩子感覺失去到來自家人愛的守護。
這應該是每個父母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討好型人格,本身就是錯誤的。作為父母要學會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允許孩子犯錯,也可以懲罰孩子,但一定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的缺失。
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成長的孩子,一定不會差。這樣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必定會積極快樂,必定會內心充盈,也相信會擁有更健全的人格。
——
一個認真提供優質、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的自媒體。
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個關注吧,非常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