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知乎上一個話題:「那些很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網友紛紛跟帖留言:
在留言中,很多字眼都一再被提及:自卑、不開心、壓抑自己、討好型人格、自卑、不希望那麼懂事……
那些從小被家長們當做很懂事的孩子,過的其實並不快樂。他們渴望被呵護、被關注,但卻被「懂事」這兩個字壓抑了內心,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躲在「懂事」的外殼裡。
懂事,是給孩子最大的桎梏。
演員馬伊琍曾經講述了自己女兒的故事:
有一次女兒在幼兒園裡跟其他同學玩過家家的遊戲,小朋友們都想當「媽媽」這個角色,於是小朋友便逼著馬伊琍的女兒當「寶寶」,其實女兒也想當「媽媽」這個角色。
但是最終,女兒還是當了「寶寶」。當馬伊琍得知這件事後,問女兒「你為什麼不拒絕當寶寶呢」?馬伊琍的女兒輕生說到:「我不敢」。
女兒為了讓其他小朋友都滿意,「懂事」的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寶寶」角色。
通過這件事,馬伊琍意識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管教的太嚴格了,平時總是用「懂事」來要求孩子,但最終看到這樣懂事的孩子,自己卻感到很痛心。
懂事是心裡受了委屈後的故作堅強,是壓抑自己內心所表現出來的「善解人意」。
別讓懂事的孩子,再這樣的難為自己。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說這樣一句話: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電影《狗十三》中,就有一個處於絕望中的女孩。主人公李玩活潑開朗,但突然一天家中的狗狗丟失了,她不顧一切的瘋狂尋找,弄的全家人都跟著變得一團糟。生氣的爸爸暴打了她一頓,經過這一打,李玩變成了家中那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她懂事的按照爸爸的意思,向爸爸的生意夥伴敬酒,甚至默默的吃下了某位叔叔夾給她的一塊狗肉。
李玩的懂事來自絕望: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她的內心,而她也不再奢望別人理解她的內心。
曾經愛狗如命的她木然的吃著碗裡的狗肉,言談舉止成為大人眼中懂事的樣子。
不拒絕,不爭辯,因為她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將是徒勞。
別讓懂事的孩子,再陷入這樣的絕望裡。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走上講臺,淚流滿面的許下自己的心願:「弟弟,姐姐希望你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不要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主持人很詫異,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弟弟不要那麼乖、懂事呢?
女孩解釋到:「我從小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所以在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給他們打電話,因為懂事,所以要努力的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怕爸爸媽媽對自己失望。不斷努力的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女孩在臺上淚流不止,但仍然倔強的狠狠擦乾眼淚,讓人不由得心疼。
而她的父母也許已經習慣了她的懂事,卻忘記了:再懂事的孩子,也還只是個孩子啊!
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
大人總覺得,懂事才是好孩子的標準,經常以家長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而忽視孩子內心需要。
不斷強迫孩子必須接受家長定下的條條框框,按照成人的標準讓孩子去糾正自己的行動,但卻犧牲了孩子自己的天性。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所希望的「懂事」,並不是真正的懂事,而是對家長無條件的順從。
為了家長的面子,強迫孩子必須分享玩具;為了維護家長的尊嚴,或是為了為了好管教孩子,逼迫孩子聽家長的話;以「不聽話不懂事,就不是好孩子」來威脅孩子。
懂事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天性、合理的訴求,甚至是不合理的任性。
我們真正需要讓孩子學的換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同的角度,自然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他們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從來都不是一個褒義詞。
但願我們的孩子都不要那麼「習慣成熟」,但願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得到簡單的「不懂事的快樂」。
也願我們的孩子會換位思考,也敢勇敢表達自己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