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很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2020-08-28 YOYO育兒說


01

懂事的孩子,讓人心疼

看到知乎上一個話題:「那些很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網友紛紛跟帖留言:

  • 網友留言1:「自卑心理比什麼都可怕。有時候這種懂事只會不斷告訴自己我不配有,我不能有,我不該想……這不但苦,對於心理健康也很不利」


  • 網友留言2:「小時候,我看中了一個玩具,爸爸跟我說「太貴,不買了,可以麼?」我點點頭。我心疼自己,心疼那個不要玩具的小小孩。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告訴爸爸:我很喜歡那個玩具,但我更喜歡你,我可以不要那個玩具,但如果我下次再有願望的話,你要滿足我。」


  • 網友留言3:「長大後,我發現我的善解人意、懂事,更多的是自卑。我從不提出自己的需求,哪怕我自己不開心一點,也不能惹自己不開心。我總是不會拒絕別人的請求,同樣,我也從不向任何人提要求。」

  • 網友留言4:「我從小懂事,沒有要求我這樣做,我始終覺得就是應該這樣。長大後我比較固執,認為自己已經做到我能做到的最好,別人就不能再說我什麼了。」


  • 網友留言5:「我太懂事,於是有苦有淚都自己默默承受。別的同學回到家都會被爸爸默默腦袋,問問學習情況,問問冷不冷,我只有羨慕……我啥都沒有!


  • 網友留言6:「不快樂。從小到大就有人誇我懂事,如果回到以前,我寧可不那麼懂事」


  • 網友留言7:「那時候的我並不快樂,大人總是喜歡操心壞孩子,卻對我們很放心,所以幾乎都不會關注到我們!」……

在留言中,很多字眼都一再被提及:自卑、不開心、壓抑自己、討好型人格、自卑、不希望那麼懂事……

那些從小被家長們當做很懂事的孩子,過的其實並不快樂。他們渴望被呵護、被關注,但卻被「懂事」這兩個字壓抑了內心,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躲在「懂事」的外殼裡。

懂事,是給孩子最大的桎梏。

02

懂事的孩子,都在為難著自己

演員馬伊琍曾經講述了自己女兒的故事:

有一次女兒在幼兒園裡跟其他同學玩過家家的遊戲,小朋友們都想當「媽媽」這個角色,於是小朋友便逼著馬伊琍的女兒當「寶寶」,其實女兒也想當「媽媽」這個角色。

但是最終,女兒還是當了「寶寶」。當馬伊琍得知這件事後,問女兒「你為什麼不拒絕當寶寶呢」?馬伊琍的女兒輕生說到:「我不敢」。

女兒為了讓其他小朋友都滿意,「懂事」的隱藏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寶寶」角色。

通過這件事,馬伊琍意識到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管教的太嚴格了,平時總是用「懂事」來要求孩子,但最終看到這樣懂事的孩子,自己卻感到很痛心。

懂事是心裡受了委屈後的故作堅強,是壓抑自己內心所表現出來的「善解人意」。

別讓懂事的孩子,再這樣的難為自己。

03

懂事的孩子,大都面臨著深深的絕望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說這樣一句話:懂事,是一種很深的絕望。

電影《狗十三》中,就有一個處於絕望中的女孩。主人公李玩活潑開朗,但突然一天家中的狗狗丟失了,她不顧一切的瘋狂尋找,弄的全家人都跟著變得一團糟。生氣的爸爸暴打了她一頓,經過這一打,李玩變成了家中那個「聽話懂事」的好孩子。

她懂事的按照爸爸的意思,向爸爸的生意夥伴敬酒,甚至默默的吃下了某位叔叔夾給她的一塊狗肉。

李玩的懂事來自絕望: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她的內心,而她也不再奢望別人理解她的內心。

曾經愛狗如命的她木然的吃著碗裡的狗肉,言談舉止成為大人眼中懂事的樣子。

不拒絕,不爭辯,因為她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將是徒勞。

別讓懂事的孩子,再陷入這樣的絕望裡。

04

再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個孩子

在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一個女孩走上講臺,淚流滿面的許下自己的心願:「弟弟,姐姐希望你做一個單純快樂的孩子,不要那麼懂事,不那麼乖」。

主持人很詫異,為什麼會讓自己的弟弟不要那麼乖、懂事呢?

女孩解釋到:「我從小都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所以在校期間怕爸爸媽媽擔心,很少主動給他們打電話,因為懂事,所以要努力的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怕爸爸媽媽對自己失望。不斷努力的把自己的小情緒小任性都藏了起來……」

女孩在臺上淚流不止,但仍然倔強的狠狠擦乾眼淚,讓人不由得心疼。

而她的父母也許已經習慣了她的懂事,卻忘記了:再懂事的孩子,也還只是個孩子啊!

05

告訴孩子:學會換位思考,也要學會勇敢說不

中國青年報曾經做過一項關於「懂事」的調查,調查發現,有7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喜歡懂事的孩子。

大人總覺得,懂事才是好孩子的標準,經常以家長自己的想法來要求孩子,而忽視孩子內心需要。

不斷強迫孩子必須接受家長定下的條條框框,按照成人的標準讓孩子去糾正自己的行動,但卻犧牲了孩子自己的天性。

其實,很多時候大人所希望的「懂事」,並不是真正的懂事,而是對家長無條件的順從。

為了家長的面子,強迫孩子必須分享玩具;為了維護家長的尊嚴,或是為了為了好管教孩子,逼迫孩子聽家長的話;以「不聽話不懂事,就不是好孩子」來威脅孩子。

懂事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天性、合理的訴求,甚至是不合理的任性。

我們真正需要讓孩子學的換位思考,「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以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不同的角度,自然會有不一樣的認知。

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他們適應了應該表現得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懂事,從來都不是一個褒義詞。

但願我們的孩子都不要那麼「習慣成熟」,但願我們的孩子都可以得到簡單的「不懂事的快樂」。

也願我們的孩子會換位思考,也敢勇敢表達自己的內心。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過分懂事的那些孩子,長大後都怎樣了?
    很多孩子嘴裡說出來的都是大人的話。仿佛他們稚嫩的臉孔下,住著一個成年人的靈魂。聽過很多父母這樣跟孩子說。「你是我們家唯一的希望。」「所以你必須好好學習,改變命運。」&34;父母總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也同樣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 那些過分懂事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怎麼樣呢?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朋友,從小的時候就非常聽話,也非常懂事,平時會幫父母做家務,不怎麼與自己的小夥伴們一起玩,那麼這樣的人長大了以後都變成什麼樣子了。其次,小時候非常的聽話,長大以後尤其是男孩子,就會缺少一些霸氣,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就很難能有氣場
  • 那些越早「懂事」的孩子,長大後越不快樂,父母別總強迫孩子聽話
    孩子懂事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用這個問題去問家長,相信十個家長有九個家長都會說孩子懂事太好了,也許你正盼著你的寶貝長大,也許你正盼著他不搗亂,也許你正盼著他能夠早點懂事,然而,孩子過早懂事,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 那些乖巧懂事愛學習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對孩子的要求也與日俱增——孩童時期,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身高,比說話,比自理能力。學齡時期,和別人家的孩子,比成績,比社交,比興趣拓展。畢竟,一個乖巧懂事愛學習的孩子,既讓家長省心,又可以是炫耀的資本,何樂而不為呢?但如果從一開始就知道,讓孩子成長得乖巧懂事,會扼殺他們的天性,會讓他們敏感消極,我們是否會考慮換一種教育方式呢?
  • 那些被家暴的孩子們,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一個原生家庭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究竟有多重要?我們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都是一張白紙,最終他會變成什麼樣,外界環境影響真的很大。我的父母從小到大沒怎麼表揚過我,無論我在外人面前是多麼懂事,在家是多麼勤快,在學校是多麼努力,他們都很漠然。
  • 懂事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崩潰
    孩子的脾氣真的很壞嗎?只是沒有人能理解它。表露出的不耐煩是深深的抗拒,但父母卻不能理解,因為在父母心中,只有聽話的孩子才是懂事的乖孩子,才能得到父母的愛。小孩子就像葡萄一樣,應該有青澀的時候,如果過早成熟,只會爛掉。兒童時期就做了自我,有了自我的需要,才是真實的、快樂的。他說:「讓孩子們行為端正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開心。
  • 孩子小不懂事長大就好了?家長忽視「漏鬥法則」,孩子長大就毀了
    母親死於自家孩子的刀下,無論如何,這都是十分駭人的。現在社會發展變好了,科技也砸不斷地發展,孩子所處的生活物質條件要比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好得多。而且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受到了一家人的寵愛。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容易變得叛逆和不懂事。由於父母寵愛孩子,孩子容易變得驕縱。
  • 為什麼小時候很聽話懂事的孩子,很多長大後反而沒太大出息
    不知道大家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發現這樣的現象,小時候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後不見得有太大的出息。甚至很多都過得很一般。而那些小時候不怎麼聽話,反而還有點調皮的孩子,很多都過得還不錯,甚至很多還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成果,俗話說就是混得還不錯。
  • 那些被比較著長大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有一個人他十項全能,什麼都好他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太喜歡那些自身優秀卻不帶著優越感講話的人,他們明亮而不刺眼,自信滿滿又懂得收斂,在你仰慕和給予你能量的同時,也能照顧你的自卑和敏感。」我高考完好幾年了,身邊關係比較好的親戚家的孩子今年高考,考的比我好,我就被拿出來說了好幾輪,現在特別難受。事情是這樣的,高考之後處於關心,我問了家人她考得怎麼樣?分數多少之類的,結果下一秒就被很直接的說我不如她,說我沒有她聰明。
  • 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
    這樣在物質獎勵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呢?那些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只認錢不認人大姑家的表姐就是屬於從小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孩子,大姑的養育方式和蔣姐的「勞動獎懲方式」如出一轍。事已至此,大姑才發現,自己的多年堅持的物質獎勵,摧毀了表姐的本心,導致自己親力親為養大的女兒,只認錢不懂事。現如今,表姐已經35歲還未成家,說起理由也甚是可笑,每次有男方追求她,她總會覺得對方在她身上投入不夠。
  • 那些離異家庭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小時候家裡再窮爺爺奶奶都把她為最好的東西都給我,當然我也把我人生的第一筆獎學金給了他們。當奶奶拿著我給的三千塊錢,並沒有激動到熱淚盈眶,而是慌慌張張推辭說不要,讓我自己放著以後該用時得用。我心裡知道他們是覺得我的錢來之不易,捨不得花,那時我就在心裡暗暗發誓,工作後一定要賺好多錢給他們用。
  •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就活得越辛苦,真相讓家長沉默
    文|秘籍君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請回答1988》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喜歡用懂事、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而一個懂事的孩子,會讓家長省心又驕傲。但真的有天生就懂事的孩子嗎?其實都是在後天生活環境和家長的期待中,被迫成長的懂事。
  • 一句「孩子長大了,就懂事了」,毀了多少孩子,驚出一身冷汗?
    「長大了就懂事了」,是不是經常聽到過這句話,而從來沒人告訴你你家孩子做的不對。因為你家孩子即使進監獄和人家半毛錢關係都沒有,這句話潛臺詞就是:自己作死,活該!1事情是發生在大連某商場的一個餐廳裡,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一邊玩特別吵鬧,而她的媽媽則是只顧著和朋友在一旁聊天。
  • 「孩子長大就會懂事?」李玫瑾教授直言抨擊,這些理由很有說服力
    部分孩子在小時候較不懂事,但是父母總是能夠為他們的不懂事找到理由開脫,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孩子年紀還小,等到長大自然也就懂事了」。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言論,也都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在孩子小時候耍性子、犯糊塗時,都會輕鬆地用這句話來應付,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心理學: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也越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通常人們喜歡用「長殘了」來形容那些小時候長得可愛俏皮,但是長大後變得普通,顏值大不如從前的人。很多人道「歲月是把殺豬刀」,越長大反而長得越醜。除了外貌上的變化,部分網友也用長殘形容自己的內心成長曆程。
  • 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乖越懂事,長大後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越大?
    但近年來許多專家發現,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反而就越多。那些不乖的孩子則會被當成父母的一種「麻煩」,導致孩子充滿內疚感。因為父母是標準,在這套體系裡不管他們是錯的還是對的,是懂還是不懂,都沒有關係,只需要「懂事」和「聽話」就可以了。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 那些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對愛極度渴求,形成討好型人格因為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愛,甚至可能從未得到過愛,使得這部分孩子長大後對愛有著極度的渴望,對愛的渴求成了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在那個年代,中專比大學還要難考,是許多農村孩子唯一的出路。她中專畢業後,有了工資,把大部分的工資都交給了母親,希望能從母親那裡得到一聲表揚:「多多很棒!」然而這種夢想從未得到實現。即使現在她早已長大,不再是小時候那個無助的孩子,卻仍舊渴望得到父母的愛,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 孩子乖巧懂事,家長別急著高興,這類孩子長大後更易出現心理問題
    有句話是這樣的說的:」有的人一生都被自己的童年治癒,有的人卻用自己的一生來治癒自己的童年。」每個家長都喜歡乖巧懂事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總是很少讓家長操心。但是,家長們不知道的是,越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們的長大後心理就越容易出現問題。
  • 那些年孩子的懂事,讓家長心疼!
    明明他們還是孩子的模樣,但是做出的事已經有一個小家長小大人的風範了。孩子聽話懂事成熟,也許是很多家長翹首以盼的!但是那些過分的懂事,卻讓人不得不心疼,因為你沒有辦法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一些什麼事兒,才會變得這麼乖,這麼的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