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乖越懂事,長大後得心理疾病的概率越大?

2020-10-07 興智家庭教育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

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


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的「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但近年來許多專家發現,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反而就越多


01


每個人的「懂事」、「乖」的意義和影響並不相同,但它們帶給孩子比較壞的影響通常有以下幾種:


維持父母的權威意識


「懂事」、「乖」之類的詞最早經常是長輩們用來壓制晚輩的意見,目的是為了讓晚輩符合他們的規範要求而使用


它通常是一個非常不考慮孩子天性和需求的詞,目的就是為了維持父母的權威意識。



當長輩給晚輩制定的要求,滿足且符合的時候就是所謂的「懂事」。


你要是敢不乖、不懂事後果會怎樣,我們大多心裡有數。


滿足父母的自戀


如果你乖我就愛你,如果你不乖我就不愛你,這時候的父母很難說是愛孩子的。


當上麵條件生效的時候孩子就會乖乖聽話,充分滿足了父母的價值感和權力欲


簡單省事


只需一句話可以「代替」孩子自己探索世界,找到自己的經驗,而這僅憑父母喜好來決定要怎麼做。


那些不乖的孩子則會被當成父母的一種「麻煩」,導致孩子充滿內疚感。



有時那些話還可以掩蓋父母的不足


因為父母是標準,在這套體系裡不管他們是錯的還是對的,是懂還是不懂,都沒有關係,只需要「懂事」和「聽話」就可以了。


但是在孩子這邊就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很多時候會忽視很多自己的感受來遷就父母的標準,導致自身感受長期處於壓抑和不被重視之中,不敢想也不敢做。


壓抑著大量的憤怒和不滿的同時,但又不敢反抗,所以只能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爆發式的發作,這也是現在社會上很多年輕人的心理及生理疾病的主要誘因之一。

屈辱感、低自尊


長期處於權威的壓迫之下,人格不被尊重,久而久之心裡會認同於這種模式。


認為自己的人格不值得被尊重,同樣的會更難發展出一套適合自身的表達和溝通的能力,往後在同伴相處時很容易變成那個被欺負的那個。


獨立思考能力


為什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被重視?


因為懂事的孩子很多時候只有一套外在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力便不再重要,有時甚至是一個威脅



總是只能和別人保持一種寄生的模式,也不能為自己負責,沒有內在的價值感,處處生活在比較之中,而比較的結果卻只是再次證明了自己沒有價值。


試問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得到自己的認可,這樣的孩子他們自己本身就失去了認可自己的權力和勇氣


02


乖孩子的養成大概分為兩類。


一、被強行糾正


當孩子想要一件在父母看來不應該得到的東西時,多少父母是用暴力解決問題的?


孩子不服氣,一巴掌抽過去,還不改,再來一巴掌,這是最傳統的中國式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


可事實上棍棒底下出的除了孝子,更多的是「順子」


恭喜你,成功培養出了「乖孩子」。



著名幼兒教育家蒙特梭利就曾經專門寫過文章:


如果孩子們給你的回應是憤怒、反抗,結果反而更好一些,至少表示他們已經具備了自我保護的能力,今後的發展也許就會很正常。


可如果他們以改變性格或非正常的方式來回應,就可能是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創傷。


這類孩子長大後往往畏懼權威,膽小怕事,缺少反抗能力,習慣性取悅討好別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弱。


比如《芳華》裡的何小萍就是典型,她在家被欺負,到了部隊被排擠,但是不敢發聲,不敢反抗。


她順從了20多年,後來突然被樹立成了英雄,精神世界一下子崩塌了。


二、從小被忽視


這樣的孩子天生安靜、遲緩、守紀律,喜歡默默待在角落,不擅長表達自己的內心。


他們是最容易與家長和老師建立良好互動關係的對象,但他們的感情需求最容易被忽視,使得其內心的衝突得不到關注與解決,更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可是偏偏對這些「省心」的孩子,老師和家長卻渾然不覺,甚至有的還以此為傲。


03


在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乖」真不是個褒義詞。


最本質的一點:這個時代是「後喻時代」:時代更新太快,很多事情,是前輩要向後輩學習,而不是我們向父輩聽話。


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輩並不多,大多數還認為下一代應該「乖」一點,走一條穩穩妥妥的路——越穩妥的職業,越以犧牲創新能力為代價。



這個年代都是人往高處走,哪有鐵飯碗?


待別人都功成名就的時候,那些聽父輩指路的「乖」孩子,才發現在而立之年需要重新改變職業航向,再一次痛苦地適應社會。


當矽谷的大街小巷已經充斥著無人駕駛汽車,當google X 實驗室進行著震撼世界的100個創意時,中國父母的「乖」,卻意味著用前人井底觀天的人生經驗,去指路後一代不可測、未可知的人生!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那麼,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後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 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心理問題越多呢?
    文/老K今天刷知乎的時候,看到一個問題很有趣: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題主說不論家長還是社會都以孩子是否聽話來衡量好壞,而且很多心理專家都認為: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的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心智越成熟。
  • 心理學: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也越多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通常人們喜歡用「長殘了」來形容那些小時候長得可愛俏皮,但是長大後變得普通,顏值大不如從前的人。很多人道「歲月是把殺豬刀」,越長大反而長得越醜。除了外貌上的變化,部分網友也用長殘形容自己的內心成長曆程。
  • 白茶清歡: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和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就「越壞越叛逆」,為何會這樣
    小時候越「乖」,長大後可能就越「壞越叛逆」,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常常發現,身邊那些被定義為「乖孩子」「聽話」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變得問題多多,甚至像《傷仲永》裡一樣「泯然眾人矣」。有調查報告表明,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中小學生被認為患有各種精神疾病,而多達四分之一的大學生,也存在心理疾病的症狀。 更有統計表明,母親是老師,孩子成學霸的比例,遠超其它職業的媽媽。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反而越不幸福?背後三大現實原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乖」作為衡量孩子素質的標準。在學校裡,「孩子平時聽話」也是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父母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嘮叨:「你必須聽話,如果你不聽話會怎樣……」當父母見面並談論起孩子時,他們經常互相稱讚「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孩子們內心知道,如果他們表現得「乖」,大人就會很高興。
  • 問: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 為什麼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薩姐出品01「感覺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問題越多。」前天和閨蜜聊天時,她突然發了這麼一個消息。原來,閨蜜聽說她的一個小學同學得了抑鬱症在鬧自殺,才如此感嘆。不禁思考到,那些孩子本該在無憂無慮的年紀,卻早早變得乖巧、懂事,處處為人著想,內心卻有著太多的苦澀,是不是真的會在長大後出現更多的心理問題。就像那句話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 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大
    外婆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很想吃那酸甜可口的糖葫蘆。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
  • 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越容易出現這些問題,家長不要高興得太早
    我身邊的朋友看完這個劇都深有感觸,從小很乖的孩子,是大人理想中的孩子,不折騰、不鬧心,說什麼話都聽,讓做什麼事都做。但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反而容易很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仔細想想,孩子什麼樣才叫「乖」?
  • 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可我心裡模糊地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
  •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心理問題更多?
    題圖:《隱秘的角落》為什麼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後心理問題越多?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讚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
  • 為什麼越乖的孩子,長大越讓人操心?
    一名外國小孩用藍色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麼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麼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後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 越「乖」的孩子,越容易落後於時代
    在家裡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誇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裡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
  • 有人說,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痛苦
    ,長大後,有些甚至存在感情淡漠、自私、潛在暴力、患得患失的焦慮情緒。從這個角度來看,越乖的孩子,長大就越讓人操心。有心理學家說: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
  • 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後心理問題越多的原因是妥協
    就像每個小孩在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注和愛的時候,都會發出一個樸素的疑問:「你們當初為什麼把我生下來?」童年時期如果沒有解決這個問題,那麼這個疑問就會帶到成年,在一生中反覆詢問,詢問自己,詢問身邊的人但無條件的愛,越往後越不可能得到。